<p class="ql-block">望仙橋立歲悠長,起自隋唐歷雪霜。</p><p class="ql-block">樂善蕭公重繕建,今瞻古技歷書彰。</p> <p class="ql-block"> 望仙橋,這座靜靜橫跨在泰和縣快閣東面“望仙門”下護城河之上的古老橋梁,宛如一部活著的史書,蘊含著多方面不可忽視的歷史文化價值。那是一個中華大地正處于文化交融、社會變革的時代。從它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如同一位忠誠的史官,默默記錄著歷史的進程,在歷史的長卷上添上了新的一筆。</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社會里,望仙橋在交通方面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東達吉州,西至龍泉(萬安、遂川)的必經之橋,是古代交通網絡中的關鍵節點。據相關歷史研究表明,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大約百分之七十以上往來于這兩地之間的行人、商隊和軍隊都要通過望仙橋。風雨中,我仿佛穿越到了那個沒有現代交通工具的時代,長長的商隊馱著貨物,馬蹄聲在橋上踏響;士兵們整齊地行軍過橋,旗幟飄揚;還有無數的普通百姓,背著行囊,帶著對遠方的憧憬從橋上走過。它見證了不同階層人們的生活軌跡,也見證了泰和與周邊地區之間頻繁的交流與互動。這種交流不僅僅是人員的往來,更是文化、物資的交換與傳播。例如,泰和的特色茶油、桐油、茶葉等可能通過這座橋運往外地,而外地的先進生產技術、文化思想也可能經由此橋傳入泰和。同時,望仙橋也見證了朝代的更迭與社會的變遷。在戰爭時期,它可能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在和平年代,它又成為促進地區繁榮的重要通道。它見證了一個個王朝的興衰榮辱,見證了歷史的風云變幻,是泰和地區發展的忠實見證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隨著商貿活動的繁榮,望仙橋附近逐漸形成了移民聚居區。來自潮汕、閩南等地的商人看中此處交通之便,紛紛在此安家落戶。他們帶來了沿海地區的經商理念和生活方式,與本地文化相互交融。潮汕人尤其善于經營,在橋頭開設的茶行、布莊、當鋪鱗次櫛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潮汕商幫"。至今,橋畔仍保留著幾處融合了潮汕風格的建筑,依稀可見當年的盛況。在望仙橋畔的老街上,至今居住著數十戶潮汕移民的后裔。年過八旬的陳大爺他家仍保持著喝功夫茶的習慣。"我父親那輩從潮州過來時,就在橋頭開了間茶館。"陳大爺撫摸著祖傳的朱砂茶壺說,"那時候橋上天天都有挑夫往來,我們家免費給路人提供過茶水。"像這樣的故事在望仙橋畔比比皆是。改革開放后,他們率先在橋邊開起了全縣第一家個體餐館,這些移民故事與古橋的歷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更加豐富多彩的人文畫卷。</p><p class="ql-block"> 望仙橋的名字本身就來源于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傳說。據傳,它得名于晉代王子瑤和唐代匡智叔侄在東面王山成仙的故事,站在橋上可以望見此山,因此得名“望仙橋”。這種與神仙傳說相關的命名方式,反映了古代人們對神仙的崇敬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著名民俗文化專家認為:“民間傳說往往是一個地區文化的根源性體現,它蘊含著民眾的信仰、價值觀和生活態度。”望仙橋的傳說正是泰和地區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古代每逢三月三民間趕廟會時,八仙到此與民同樂的傳說更是為這座橋增添了濃厚的神話色彩。在廟會期間,橋上橋下熱鬧非凡,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帶著對神仙的敬畏和對幸福生活的祈愿,進行各種民俗活動。這些傳說不僅僅是民間故事,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它們通過一代又一代人口口相傳,將古代的神話信仰、民俗文化傳承下來,成為泰和地區獨特的文化基因。此外,望仙橋還與文人雅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乾隆泰和縣志》記載,這里是宋周必大的讀書處。周必大在此夜讀之余漫步于登科嶺、散心于望仙橋,或許在這里獲得了靈感,最終進士及第,官至史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這個故事將望仙橋與文化教育、文人的成長聯系起來,激勵著后世的學子們。就像古代文人常常會在一些富有文化底蘊的地方尋找靈感一樣,望仙橋成為了一種文化象征,象征著知識的力量、文化的傳承以及對未來的希望。</p><p class="ql-block">望仙橋的橋體為單孔單拱結構,采用粉紅石并列錯縫砌成,長8.30米,寬3.33米,高3米,橋面鋪有青條石。這種獨特的建筑結構和材料的選擇,體現了古代高超的建筑技藝。據建筑專家介紹:“單孔單拱結構在古代橋梁建筑中是一種較為先進的設計,它需要精確的力學計算和精湛的施工工藝才能確保橋的穩固性。”粉紅石的選用不僅考慮到了其堅固性,還可能與當地的石材資源分布有關,而并列錯縫砌法更是一種既美觀又實用的砌石方式。青條石鋪就的橋面,不僅為行人提供了行走的便利,還增加了橋的整體美感。這些建筑特色為研究古代橋梁建筑技術、建筑材料的選擇以及建筑美學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建筑如同璀璨的星辰,望仙橋便是其中一顆。它始建于隋唐時期,經過多次重建和修繕。北宋熙寧年間(公元1068-1077年),本縣蕭平野重建了望仙橋,并在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間進行了修繕。它猶如一位古老的智者,見證了無數的朝代更迭與歲月變遷。隨著歲月的侵蝕,粉紅石的表面已經斑駁陸離,那是時間留下的痕跡。就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臉上的皺紋,每一道都訴說著往昔的故事。然而,盡管外表已不再嶄新,橋身卻依然堅固。它像一位堅強的戰士,在風雨中傲立不倒。無論是狂風的呼嘯,還是暴雨的沖刷,望仙橋都穩穩地站在那里,至今承載著過往行人與車輛的重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望仙橋是泰和地域文化的重要標識。它如同泰和的一張文化名片,當人們提起望仙橋,就會聯想到泰和這個地方。它將泰和的歷史、文化、民俗等諸多元素融合在一起,成為泰和區別于其他地方的獨特標志。無論是在泰和本地人的心中,還是在外地游客的眼中,望仙橋都是泰和地域文化的一個重要象征,代表著泰和的古老與神秘、文化與傳統。毋庸置疑泰和望仙橋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它是歷史的見證者、文化傳承的載體、建筑藝術的典范以及地域文化的標識。這座橋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對于研究泰和地區的歷史、文化、建筑以及民俗等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p> <p class="ql-block">望仙橋畔新建望閣橋新舊兩橋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羅善德,筆名巍巍,退休中醫師。中國楹聯學會、江西作家協會、江西詩詞學會、廬陵詩詞學會會員。美篇《詩詞楹聯佳作分享會》主持人,三屆古詩詞大賽評委。(共四屆一屆參賽)楹聯入選《中國當代楹聯評析》,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出版,散文《我的行醫生涯》入選《八十個江西人的四十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散文詩《走進九月》入選《新世紀江西散文詩精選》,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出版。在全國散文詩詞楹聯大賽中多次分別獲取一、二、三等級獎和優秀獎。</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港
|
偃师市|
富顺县|
宜兰县|
喀喇|
来安县|
金乡县|
互助|
凤冈县|
阳原县|
凤阳县|
郸城县|
宝应县|
房山区|
磐石市|
舟山市|
金沙县|
泽州县|
北票市|
长兴县|
永安市|
萍乡市|
河间市|
平顺县|
吴桥县|
威远县|
会理县|
普宁市|
方城县|
弋阳县|
邳州市|
莎车县|
洱源县|
贵溪市|
中西区|
横山县|
县级市|
团风县|
交城县|
谢通门县|
陕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