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克東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鞋拔子,即鞋拔,又稱鞋溜子、鞋撐子、鞋撬等,是拔鞋的工具。其形狀似綻開的一片白玉蘭花瓣,又像一條伸長的舌頭,一般長3寸左右,寬1寸多點,上端較小,便于手握,柄有圓孔,可以穿繩懸掛;下部凹形有弧度,為仿鞋跟狀,穿較緊的鞋子時,放在鞋后跟里順勢往上一提,便順利把鞋穿在腳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鞋拔子是伴隨鞋的誕生出現(xiàn)的穿鞋輔助工具,起源于布塊布帶。最初,人們穿鞋時將手指插入鞋后跟,用力讓后跟進入鞋內(nèi),后來發(fā)明出將布塊、布帶縫在布鞋的后幫口上,穿鞋時用手拽住往上提,這就是鞋拔的雛形。鞋拔子多為銅質(zhì),亦有象牙、玳瑁、牛角、竹、木、塑料等材質(zhì),這些材料,不易磨損,經(jīng)久耐用,便于長久保存。其做工都很考究,設(shè)計精巧,有單只式,也有成雙成對的,還有鏡子、刷子、鞋拔三位一體的多種組合式等。鞋拔和鞋就像一對孿生兄弟,歷史遺留下來的遠沒有鞋子那么多,鞋拔雖小,可它是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鞋拔子的功能乃在于其“一角扶搖力”,表面很光滑,減小了腳與鞋之間的摩擦,使腳輕松順利入鞋。小發(fā)明往往可見大智慧,玩意兒不大,甚至連它的身世也被人們淡忘了,但它確實是一種很實用的創(chuàng)造,也是聰明智慧的結(jié)晶。據(jù)考古出土的實物所見,鞋的后跟大都有多出一塊、高出鞋幫的用來“提鞋的物件”,即古典小說《金瓶梅》所說的“鞋拽靶兒”。在歷史文獻中“鞋拔子”顯然是從“鞋拽靶兒”演化而來。其間質(zhì)的變化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則在于是否與鞋的本體連為一體。清代李光庭 《鄉(xiāng)言解頤》這樣闡釋:“世之角,牛者為用多矣。而其因材制器,審曲面執(zhí),以成其巧者,莫鞋拔若也。語云:‘衣不大寸,鞋不爭絲’,為婦人言之也。男子之鞋,只求適足;而欲其峭緊者,則用鞋拔。鄉(xiāng)言曰:‘給我小鞋兒穿,我給你個提不上。’拔者,提之使上也。”又另有一首吟詠“鞋拔子”的七言詩,詩云:“但知峭緊便趨奔,不納渾如決踵跟;適履何人甘削趾,采葵有術(shù)莫傷根;只憑一角扶搖力,已沒雙鳧沓踏痕;直上青云休忘卻,當年梯步幾蹲蹲。” 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小的提鞋工具,在民間,“鞋”音諧“和諧”之 “諧”,又諧“邪惡”之“邪”,兼而有之。于是便處于兩種寓意相悖而有相關(guān)的“口彩”之間和邊緣。就“鞋拔子”自身發(fā)音來說,可以承載起百姓 “和諧”“驅(qū)邪”“辟邪”及“提攜”等諸多寓意,造就了“鞋拔子”成為一種民俗吉祥物和藝術(shù)品的最主要原因。</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功县|
武川县|
新化县|
沙河市|
西乡县|
宁强县|
潼关县|
曲阳县|
黑河市|
新龙县|
子长县|
南阳市|
昌平区|
和田县|
清苑县|
济宁市|
盐池县|
贵德县|
林口县|
无棣县|
博兴县|
洛浦县|
西畴县|
布拖县|
普陀区|
阳江市|
英超|
东辽县|
镇安县|
永德县|
嘉善县|
嵩明县|
宣武区|
乌拉特后旗|
陕西省|
镇沅|
昔阳县|
和政县|
巨野县|
闻喜县|
扎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