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篇昵稱:姚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 篇 號:3721412</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國家有座世界上現存年代最久、保存最好的古代石拱橋—趙州橋,它有座姐妹橋,你聽說過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廣府經日月,弘濟通古今。史物最高貴,應奉至上尊。”這首中國文聯副主席、著名作家馮驥才詠頌的就是這座橫跨在滏陽河上的趙公橋的姐妹橋—弘濟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國著名文學家舒慶春(老舍之子)在文章《又見一稀世珍寶——邯鄲弘濟橋》中寫道“此橋已默默無聞地聳立在滏陽河上大約一千四百年。前幾年,在評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前,這里居然還在通行走車。弘濟橋狀態極佳,相當完好,神氣十足,令人贊嘆、叫絕。”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2025年4月20日,來到弘濟橋。弘濟橋位于邯鄲廣府古城東2.5公里處東橋村,東西橫跨在滏陽河上。據傳始建于隋朝,后于明萬歷年間重修,俗稱東橋。弘濟橋和趙州橋均為單孔敞肩石拱橋,結構形制基本相同。2006年5月被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該橋為單孔雙敞肩石拱橋,用青石砌筑。主拱券似長虹飛架,其兩端各肩負兩個小券,造型宏偉壯觀。據記載,這里原是冀魯兩地的交通要塞。修橋時四面八方捐金援物,共同創建而成,被稱之謂:“其功甚宏。其濟甚利”,因此命名為“弘濟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歲月長河的靜靜流淌中,弘濟橋宛如一位沉默的守護者,靜臥于時光的懷抱。橋中部的欄板外側,鐫刻著“弘濟橋”三個大字,雖歷經風雨侵蝕,卻依舊散發著古樸的韻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落款之處,清晰記載著往昔的故事:“推官公家臣,通判周評。同知董選,廣平府知府賈應壁創建,萬歷十年歲次壬十月吉日立”。明朝天啟元年(1621年)修繕時,由尚書錢謙益所書,字體渾厚而不失靈動,剛健中蘊含著柔和,每一筆每一劃都仿佛傾注了對這座橋的深情厚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歲月無情,曾經熠熠生輝的橋名題字,如今已漸漸隱于時光的塵埃之中,變得不再醒目。但它所承載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價值,卻如同橋下潺潺流淌的河水,永不停息,深深地烙印在人們的心間,成為永恒的印記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弘濟橋”欄板和拓片(弘濟橋文化展示亭展板圖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弘濟橋始建于隋朝,現存橋體是明朝萬歷十年(1582年)重修的結果,清道光十二年至道光十三年(1832年-1833年)也進行過修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橋長48.9米,寬6.82米,橋拱由18道單券組成,券與券之間用鐵束腰相連。主拱券兩側各有一個小拱券,這種敞肩拱結構,既減輕了橋身重量,又增加了泄洪能力。單券之間的券石采用榫卯結構串聯,提高了橋梁的整體性、穩固性和抗震性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的老照片(弘濟橋文化展示亭展板圖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趙州橋已被維修過多次,而弘濟橋卻顯得原汁原味。回溯往昔,弘濟橋僅在明萬歷年間經歷過一次大規模修繕,那次主要更換了望柱和護欄板,除此之外,它幾乎完整地保留了原狀、原樣與原物,恰似一本未曾被過多翻閱篡改的古老史書,原真性十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當目光落在那飽經風霜的橋面上,整個橋面起伏不平,宛如大地的脈搏,訴說著往昔的繁華與滄桑。石塊的棱角早已在時光的磨礪下悄然褪去,常年以來,車輛的轆轆前行,人流的川流不息,日復一日地摩挲踩踏,讓每一塊石料的表面都變得光滑如鏡,留下歲月的痕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值得慶幸的是,當初建造者獨具慧眼,選用的石料異常結實,它們默默承受著歲月的洗禮,守護著這座橋,見證著時代的變遷。弘濟橋就這樣帶著滿身的故事,屹立不倒,成為歷史長河中一座不朽的豐碑,讓每一個駐足觀望的人,都能深深感受到那份跨越時空的厚重與寧靜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踏上弘濟橋的橋面,腳下的石料,以一種深邃而古樸的青色砂石為主色調,其間,偶爾鑲嵌著的花玉石,宛如星辰灑落,為這古樸的橋面增添了絢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更為奇妙的是,弘濟橋這些看似尋常的石料中居然有海底層積巖,石板上面會顯示出距今約五億年奧陶紀時期的三葉蟲。導游說把水澆上去會看得更清楚。當水珠輕輕灑落在石板上,奇跡瞬間綻放。原本若隱若現的三葉蟲,此刻竟清晰地躍入眼簾,它們的形態、紋路,每一處細節都仿佛被歲月精心雕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據專家嚴謹考證,這些承載著遠古記憶的橋面石板,所用石材并非就近取自巍峨的太行山,而是跨越山川河流,來自山東、河南、山西等地。這一發現,與《廣平府志》中“四方捐金援物”的記載不謀而合,讓人遙想當年,四方民眾心懷熱忱,紛紛伸出援手,匯聚資源,共同鑄就了這座承載著無數故事與記憶的弘濟橋。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漫步在弘濟橋,發現橋面上一些蝴蝶狀的鐵片,原來這是“鐵束腰”,用來連接石頭,通過“榫卯”結構,使得橋更加穩固,這也是弘濟橋的精細之處。據介紹,這樣的鐵束腰,是事先在石頭上刻好凹槽,然后用鐵水澆筑上去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橋面上很多鐵束腰已無蹤跡,只深下凹槽了。導游說上世紀五十年代大煉鋼鐵的時候,有些鐵束腰被當地的村民挖走了,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導游請大家探頭向下張望,原來這里有一個小小的“潮音孔”,發大水時隨著水流和氣流的加速會發出警報聲。哇塞,太有意思了!這些小細節為弘濟橋增彩添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行走在弘濟橋,目光不經意間便被橋身兩側的精妙雕刻所吸引。橋面兩邊,各整齊排列著 18 根方形望柱,每一根柱首,都是一件獨具匠心的藝術品。雄獅威風凜凜,似在守護一方安寧;頑猴活潑靈動,仿佛正調皮嬉戲;石桃圓潤飽滿,散發著甜蜜的氣息;石榴籽實累累,寓意著多子多福。當地流傳的那句“兩個仙桃倆石榴,七個獅子八個猴,中間一個地牦牛”,宛如一首古老的歌謠,為這些雕刻增添了一抹神秘而親切的色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橋面兩邊各有17塊欄板,欄板上所刻的花紋,猶如一幅幅靈動的畫卷,在歲月的流轉中散發著迷人的魅力。那節節封侯、連年有余等吉祥畫,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祈愿;鹿兒身姿矯健,象征著健康長壽;麒麟瑞氣環繞,帶來祥瑞之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演繹著神奇的傳說;武松打虎的英勇場景,更是展現出無畏的勇氣與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纏枝牡丹紋欄板和拓片(弘濟橋文化展示亭展板圖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連年有余欄板和拓片(弘濟橋文化展示亭展板圖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麒麟紋欄板和拓片(弘濟橋文化展示亭展板圖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獅子滾繡球欄板和拓片(弘濟橋文化展示亭展板圖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目光投向橋洞,弘濟橋大券與小券中間,都有雕刻的龍頭,栩栩如生,仿佛一條正凝視著水面的蛟龍欲騰空而起。大券兩邊,二龍戲珠,飛鳳展翅翱翔,飛馬揚蹄疾馳,盡顯豪邁奔放,而橋兩邊盡端小券上雕刻著纏枝花卉,線條細膩流暢,花瓣嬌艷欲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弘濟橋上的望柱、欄板、大小卷上的塑像、雕刻,每一處細節都精雕細琢,栩栩如生。它們不僅是古代工匠們高超技藝的完美展現,更承載著千年的歷史文化與人們美好的期許,擁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弘濟橋畔,你會被橋兩側邊券上那一道道獨特的痕跡所吸引。數道深達寸許、長約尺余的石槽,宛如歲月鐫刻的皺紋,靜靜訴說著往昔的故事。尤其是橋北面的凹槽,似乎更深一些,仿佛承載著更多的歷史重量,那是千余年時光里,纖繩日復一日摩擦磨損留下的印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從古至今,滏陽河是一條“黃金水道”,通航歷史記載于隋唐時期,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弘濟橋曾是冀魯豫三省的交通要道,也是冀魯官道必經之處。邯鄲地區的煤和鐵以及陶瓷,經過滏陽河,一直到達天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水路的行程并非總是一帆風順。當船只踏上回程,逆著水流前行時,每一步都充滿艱辛。此時,便輪到岸邊的纖夫們登場。他們肩負著重任,用堅韌的纖繩緊緊拉住大船,一步一步,艱難地向前邁進。那彎腰曲背的身影,仿佛凝固成了一幅永恒的畫面,成為了那個時代奮斗與拼搏的象征。如今,岸邊矗立的纖夫拉纖塑像,生動地再現了當年的場景,讓后人得以透過時光的縫隙,窺探那段波瀾壯闊又飽含艱辛的歷史歲月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左圖:橋南側纖痕;右圖:橋北側纖痕(弘濟橋文化展示亭展板圖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關于弘濟橋的修建,當地流傳著兩個美麗的傳說故事。一是與呂洞賓有關:弘濟大橋快要竣工時,用來做橋頂的一塊大黃石總是放不平,恰遇呂洞賓云游經過此地,他走上橋頂,右腳用力在黃石上一踏,騰空而去。眾工匠突然發現大黃石已放得平平穩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另一傳說與魯班妹妹魯姜有關:魯班在建造趙州橋過程中,魯妹建議在橋身中橫貫鐵梁,以加強石橋的牢固性。魯班不聽。魯妹一氣之下只身南下,來到廣府城東滏陽河邊,見滏陽河水流湍急,便決心在這里修一座橋。于是,魯妹在此建造了一座造福萬代的“弘濟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這個傳說有點牽強附會。趙州橋并非魯班所造,而是由隋代工匠李春設計建造的。魯班是中國古代一位優秀的工匠,在歷史傳說中,魯班被認為是多種工具和建筑的發明者,但這些傳說多是基于人們對他的崇敬和神化,缺乏確鑿的歷史證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次邯鄲上海交大同學相聚,一同踏上了探尋千年古橋——弘濟橋的奇妙之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弘濟橋是我國石拱橋中的杰出代表。它宛如一顆熠熠生輝的星辰,鑲嵌在邯鄲乃至中國歷史文化的壯麗史冊之上,閃耀著永恒的光芒,激勵著后人不斷探尋歷史的奧秘,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次同學聚會因有了對弘濟橋的探訪,變得更加難忘而富有意義,這些珍貴的瞬間,將永遠銘刻在每個同學的心里。 </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疏附县|
共和县|
邵阳县|
塔河县|
旌德县|
从江县|
泰宁县|
靖州|
沧州市|
进贤县|
湖口县|
汉阴县|
枣强县|
馆陶县|
乐平市|
白山市|
张掖市|
军事|
许昌市|
米脂县|
富源县|
台北市|
墨江|
长子县|
岢岚县|
永和县|
左权县|
大洼县|
大宁县|
宣威市|
南昌市|
彩票|
松潘县|
郁南县|
咸宁市|
广宁县|
林州市|
德惠市|
百色市|
邢台市|
安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