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4月1日,按我們這次“煙花三月下揚州”之旅行程安排,今天上午是游覽瞻仰南京中山陵、德基廣場網紅打卡地,下午瞻仰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之后16:30在南京乘k782次列車返萍鄉,結束本次“煙花三月下揚州”之旅。時間比較緊,故導游要求我們早上六點起床,六點半早餐,七點準時出發赴中山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昨天下午5:40,我們結束牛首山游覽之后,又馬不停蹄驅車駛往距夫子廟不遠的一家定點餐館用過晚餐,之后又直奔夫子廟景區,游玩、購物直到晚上8:30才離開,趕到賓館時已是晚上九點多了,洗洗漱漱后入睡已是十點多,今早五點多起床,連續幾天的連軸轉,人比較疲憊,畢竟幾個人都是奔七的年齡了,歲月不饒人,坐在去中山陵的旅游大巴上,我竟然襲來陣陣睡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約7:20,在我似睡非睡之際,大巴車已悄然開到了中山陵停車場,從這里下車,我們還需沿著景區木質棧道走一段距離才能進入景區。</p> <p class="ql-block">南京,這座承載著千年歷史的古都,宛如一部厚重的史書,每一頁都寫滿了故事,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吸引著無數游客前來探尋溯源。中山陵位于南京玄武區紫金山南路,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寢及其附屬紀念建筑群,陵寢面積8萬余平方米,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東毗鄰靈谷寺,西鄰明孝陵,整個建筑群依山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主要建筑有博愛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融匯了中國古代與西方建筑之精華,莊嚴簡樸,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景區,并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名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學過中國近代史的都知道,中山先生生于1866年11月12日,名文,號逸仙,化名中山樵,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五權憲法》,首舉反帝反封建的旗幟,1894年11月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10月10日,舉世矚目的武昌起義發生,辛亥革命后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25年3月1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59歲。南京我曾來過兩次,算上這一次已是第三次來南京了。但前兩次都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的事了,記得我第一次來南京是1988年夏,和幾位同學相約到南京考察游玩,先后游覽了中山陵、總統府、雨花臺、明長城和玄武湖等景區。今天中山陵故地重游,心情不免有些激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今天來的有點早,當我們到達“博愛”牌坊與孝經鼎之間的半月形廣場時,時間還不到早上7:40,離景區開館還有近一個小時。在這里,導游讓我們這個“煙花三月下揚州”之旅游客按所乘大巴的一號車、二號車在“博愛”牌坊前集體合影并交待集合時間、地點等注意事項后,就讓我們自由活動了。</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整個建筑群依紫金山山勢而建,前臨平川,后靠山巒,從空中俯視,就如一座平臥在綠絨毯的"自由鐘"。鐘頂為山下半月形廣場,廣場南端的鼎臺為鐘紐,鐘錘就是半球形的墓室。整個陵園依中軸線自下而上由半月形廣場、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組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時間尚早,離景區8:30開館還有40多分鐘,我們七人決定就從景區“自由鐘“的“鐘頂”下半月形廣場最南端的孝經鼎開始游覽。?孝經鼎位于中山陵的鐘頂部分,即半月形廣場的南端正中??。據資料介紹,孝經鼎1932年由金陵兵工廠制造,由國民黨元老、中山大學校長戴季陶與國立中山大學師生捐贈,表達的是他們對中山先生的懷念和崇拜之情。孝經鼎是一座八角形石臺,內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外鑲蘇州金山石,臺分三層,每層圍以石欄。鼎一面鑄有“智、仁、勇”三個字,是中山大學校訓。中山大學也是中山先生一生當中創辦的兩所學校,一所就是中山大學,另一所為黃埔軍校。孝經鼎內豎有一塊六角形銅牌,上面刻的是戴季陶母親手書的《孝經》全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離孝經鼎,過半月形廣場正中就是中山陵的“博愛”牌坊了,博愛坊是中山陵墓道的南端入口,為江蘇省不可移動文物,屬于民國時期建筑。據資料介紹,博愛坊作為南入口牌坊,整體造型為三間四柱沖天式花崗石結構,高11米、寬17.3米,頂部覆蓋藍色琉璃瓦,柱腳前后有抱鼓石,臺基為長方形大石座,牌坊上梁正中“博愛”二字,為孫中山先生手書,體現了中山先生的博愛精神,牌坊因此而得名,牌坊整體風格古樸、厚重、莊嚴、典雅。有資料記載,“博愛”思想源自韓愈《原道》“博愛之為仁”,孫中山將其升華為“天下為公”的革命理想。據傳,1912年,中山先生辭去臨時大總統前,為紀念與于右任的革命情誼,親題“博愛”二字贈予于右任先生,1926年中山先生奉安時,于右任先生將中山先生書稿交于葬事委員會并鐫刻于牌坊之上。</p> <p class="ql-block">過了博愛牌坊,我們就進入了長達四百多米的墓道,墓道兩旁栽種的都是蒼蔥翠白的雪松、檜柏及紅楓、銀杏等參天古木,莊嚴肅穆。印象中,我1988年夏來謁拜中山陵時,墓道中間的兩行雪松是沒有的,只有再過去兩側的檜柏及紅楓、銀杏等,墓道相對顯得更加寬闊些,現在的雪松估計是后來移栽過來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沿墓道上行一段距離,就是中山陵的陵門了,中山陵陵門是一座仿古建筑,頂覆青色琉璃瓦。據資料介紹,中山陵陵門其平面圖為長方形,寬27米,高16.5米,進深8.8米,計有三個拱門,各裝有對開的鏤花銅門。中門的橫額上鐫刻著孫中山手書“天下為公”四字。“天下為公”出自《禮記·禮運》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原指上古堯舜時代“公天下”的治理理念,強調權力屬于全體人民而非私有化。這不僅僅是中山先生終其一生的精神信仰,更是為其奮斗一生的終極目標。中山先生借這一概念,將其發展為三民主義的核心思想之一,主張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實現民族、民權、民生的平等。在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后,這一理念成為民國初年政治改革的指導思想,體現了孫中山“以民為本”的治國理想。據傳,中山陵陵門中間的那扇門平時是不開的,只有每年的11月12日中山先生的誕辰日,和3月12日中山先生的忌日才會開放,平日里游客只能從兩旁側門進出,我們當日上午8點半開館時,也是從側門進出的,中門沒有開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陵門不遠就是中山陵的碑亭了,中山陵碑亭建在“天下為公”陵門后面第二層平臺上,其平面近似方形,闊約12米,高約17米,采用花崗石建造,重檐歇山頂,上覆藍色琉璃瓦,整體風格仿中國古代傳統的木結構形式。亭內墓碑高9米,重達數十噸,是用一塊巨大的花崗石雕琢而成。1930年3月7日,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又明確規定了碑文的內容和書寫格式,在這塊大石碑的正面自右至左豎刻三行鎏金碑文:“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于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字為顏體,筆畫流暢,結構嚴謹,雄健有力,是由當時國民政府主席、著名書法家譚延闿書寫。相傳,石碑背面的墓志銘原來是要汪精衛和胡漢民兩人來寫的,結果到時兩個人寫出來的東西,得不到葬事委員會的認可,后經多次討論,最終于1928年作出“總理之偉大,非墓志銘、傳記文字所能包括一切”的決定,成了我國近代史上唯一的一塊歷史知名人物無字碑。</p> <p class="ql-block">出碑亭,我們繼續沿石階拾級而上,據傳,中山陵的主體建筑自牌坊至祭堂共設有392級石階,分列于10個平臺上,縱向高差達73米,平面距離700米。392這一數字并非隨意設定,而是設計師呂彥直通過臺階數量表達兩層意思,其一是隱喻1929年陵墓建成時,當時我國的三億九千兩百萬同胞,寓意每一個中國人都應銘記中山先生教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繼承和發揚中山先生的遺志和精神;另一層意思是:392級臺階中,3代表著三民主義;9代表著中國九州大地;2代表著孫中山先生主持的國共兩黨合作。從碑亭到祭堂,還有339級臺階,這組數字則象征著當時國民黨參眾兩院議員的數目,每人作為一個臺階,共同承擔起革命的責任。數字中的“9”還寓意著九州大同,象征著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行走在中山陵的臺階上,向上看,只能看到臺階,寓意著革命的道路要不斷前進;向下看,只能看到平地,象征著革命成功后,前方的道路將一馬平川。讓我們不得不佩服陵寢設計師呂彥直的創意,我們去年10月中旬游覽的廣州中山紀念堂,也是出自他的創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碑亭上行339級等階,就是祭堂了。?祭堂?是中山先生陵寢的核心建筑,融合中西建筑風格的宮殿式建筑群的重要組成部分。祭堂由我國著名建筑師呂彥直設計,于1926年1月開工建設,主體工程于1929年竣工。同年6月1日舉行奉安大典,孫中山先生遺體由北京移葬于此。建筑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外墻使用香港花崗石,屋頂為重檐歇山式,覆蓋藍色琉璃瓦,門額刻有“民主”“民權”“民生”篆字,中門嵌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直額。祭堂內部正中安放法國雕塑家保羅·朗特斯基創作的大理石中山先生高4.6米的坐像,四周墻壁刻有孫中山遺囑和革命事跡。祭堂后的墓室安葬孫中山靈柩,與祭堂相連,但現在墓室已經不開放了。據傳,這是因為2019年這里曾發生過一次所謂的“哭陵”事件,對社會造成不好的負面影響。同時,中山陵墓室內部空間相對狹小,大量游客涌入很可能會給文物帶來不可逆的損害,也容易出現擁擠、踩踏等安全隱患。為了維護公共秩序、保障游客和文物安全,墓室暫時采取了關閉開放的措施,這讓我們多少有點遺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進中山陵,仿佛踏入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這里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與無盡的敬意,是我們每一位到訪者心中神圣的殿堂。走出中山陵,我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在這里我們再次領略了中山先生偉大的人格魅力和不朽功績,他“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遺言,將激勵一代又一代后來中國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發努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4.30</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漳平市|
永宁县|
涿鹿县|
社会|
兴化市|
玉树县|
堆龙德庆县|
西和县|
阳新县|
巫溪县|
凌源市|
岐山县|
靖安县|
玛纳斯县|
衡南县|
临城县|
岳阳县|
蒙自县|
呼和浩特市|
永福县|
本溪|
进贤县|
衡阳县|
高陵县|
越西县|
康乐县|
宝鸡市|
仁怀市|
襄垣县|
榆社县|
遵化市|
内丘县|
翼城县|
霍城县|
喀喇|
曲松县|
巨鹿县|
留坝县|
奈曼旗|
隆德县|
新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