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鐵骨錚錚寫春秋<br> ——記老八路王占國的革命人生歷程<br><br> 龔晉華<br> <br> 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身影以鋼鐵般的意志,鐫刻下震撼人心的篇章。老八路王占國,便是這樣一位以鐵骨錚錚書寫壯麗春秋的傳奇人物。他的革命人生歷程,不僅是個人奮斗的史詩,更是一個時代精神的縮影。從烽火連天的抗日戰場,到新中國建設的火熱現場,王占國用一生詮釋了信仰與擔當,讓我們得以走進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感受革命先輩們的赤誠與堅守。<br> <br> 苦難童年,磨礪堅韌品格<br> <br> 1919年冬夜,燕山余脈的寒風卷著細雪掠過沙河縣渡口鄉。茅草屋內,新生兒的啼哭穿透薄薄的窗紙,一位母親在貧病交加中生下一個男孩。由于家中實在無力撫養,三歲時王占國被抱進將軍墓村一戶農家。養父粗糙的手掌輕輕拭去他臉上的淚痕,土炕上的油燈將兩人的影子投在斑駁的墻面上,那是命運為他寫下的第一篇章。<br> 在新家庭里,他從小就懂得用行動換取生存。清晨,當第一縷晨光尚未穿透云層,六歲的他就踩著木梯,踮起腳尖往灶臺里添柴,嗆人的濃煙熏紅了雙眼;十一歲那年,他趕著羊群穿行在荒山中,荊棘劃破褲腿,鮮血滲進泥土,他卻無暇顧及,只顧警惕地觀察四周,生怕羊群走失;十三歲時,烈日高懸,他扛著鋤頭在地主田里勞作,汗水浸透粗布衣衫,在后背結成白色的鹽霜;十四歲,他蜷縮在陰暗潮濕的煤礦巷道,煤塵與汗水混合,在臉上凝成黑色的痂,日復一日,那是歲月在他身上留下的苦難印記。<br><br> 投身抗日,熱血保家衛國<br> <br> 1937年,盧溝橋的炮聲如驚雷般炸響,硝煙迅速蔓延至華北大地。煤礦停工后,王占國背著用碎布拼湊的行囊,沿著蜿蜒的山路,一步一步走回了家鄉。就在這迷茫困頓之時,八路軍戰士的身影出現在將軍墓村。他們每日天不亮就挑起木桶,走街串巷,將水缸挑得滿滿當當;軍醫在簡陋的草棚里,守著熬藥的陶罐,為高燒的孩童診治。這些溫暖的場景,如同一束光,照亮了王占國的內心。<br> 在一場激昂的抗日宣講會上,戰士們振臂高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王占國的熱血瞬間被點燃。第二天,他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村自衛隊。黃土操場上,他鄭重地從隊長手中接過紅纓槍,槍桿上的紅穗在風中飄揚,映照著他眼中熾熱的斗志。短短幾個月,他帶領隊員在崎嶇山道設伏,成功繳獲日軍馬匹;趁著夜色突襲偽保長的宅院,奪回鄉親們被搶走的糧食。每一次行動,他都沖鋒在前,憑借過人的膽識和智慧,很快成為了支隊長。<br> <br> 浴血奮戰,彰顯英雄本色<br> <br> 1939年深秋,太行山脈被陰云籠罩。國民黨頑固派蓄意挑釁,妄圖破壞抗日統一戰線。王占國挺身而出,帶領群眾與頑固派據理力爭。突然,槍聲響起,子彈呼嘯著掠過耳畔。王占國立即張開雙臂,像一堵堅固的城墻,將驚慌失措的村民護在身后。一顆流彈擊中他的左肩,鮮血頓時染紅了補丁摞補丁的棉衣,但他強忍著劇痛,咬牙指揮群眾有序撤退。直到最后一人安全轉移,他才重重地倒在地上。擔架上,他臉色蒼白如紙,卻仍倔強地說:“只要鄉親們平安,這點傷算得了什么!”這份英勇無畏,讓他獲得了太行軍區的榮譽表彰,那枚獎章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見證著一位革命者的赤膽忠心。<br> 1940年初,王占國調任沙河縣武裝科科長,直面日偽軍頭目商德林盤踞的“死亡禁區”。而真正讓他軍事才能大放異彩的,是1941年1月調任沙河縣獨立營營長的經歷。彼時獨立營剛經歷幾場惡戰,士氣低落,裝備匱乏。王占國走馬上任后,白天帶著干部們翻山越嶺勘察地形,將山間小路、隱蔽洞穴都標注在地圖上;夜晚則圍坐在篝火旁,傾聽戰士們的心聲,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br> 他深知“擒賊先擒王”的道理,對獨立營進行整編,挑選出二十名身手矯健的戰士組成突擊隊。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王占國親自帶領突擊隊,借著夜色掩護,悄悄摸進了日軍設在山坳里的一處重要據點。他們屏息凝神,避開探照燈的光束,如鬼魅般潛入敵人營地。隨著一聲令下,突擊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解決了崗哨,沖進營房,打得日軍措手不及。這場漂亮的突襲戰,不僅繳獲了大量武器彈藥,更讓獨立營的士氣大振。<br> <br> 智勇雙全,獨創游擊戰法<br><br> 此后,王占國將“捉放曹”戰術在獨立營發揚光大。他常常喬裝成商販,深入敵占區,摸清偽軍內部情況。一次,他得知一名偽軍小隊長對日軍的殘暴行徑頗為不滿,便設法與其接觸。經過推心置腹的交談,這名小隊長被王占國的真誠和抗日決心所打動,愿意為獨立營提供情報。在這名“內線”的配合下,獨立營多次成功伏擊日軍運輸隊,截獲物資。<br> 1941年2月,王占國赴太行軍區參加集訓,有幸聆聽劉伯承師長關于游擊戰術的授課。課堂上,他全神貫注,手中的鉛筆在筆記本上飛速記錄,密密麻麻的字跡里,滿是對知識的渴求。回到部隊后,他將所學靈活運用到實戰中,獨創“麻雀戰”與“地雷戰”結合的打法。在青紗帳里,獨立營時而如麻雀般四處出擊,時而埋設地雷讓日軍寸步難行,打得日軍龜縮在據點里,不敢輕易出動。1942年春,鄧小平政委視察獨立營時,緊緊握住王占國粗糙的雙手,贊嘆道:“同志們不怕鬼子,而鬼子卻怕你們。你們就是八路軍插在敵人心臟的一把把鋼刀!”<br> <br> 脫下戎裝,投身建設浪潮<br> <br> 1949年8月,新中國成立前夕,王占國開啟了人生的新篇章。他脫下軍裝,投身到國家建設的浪潮中,被調到山西省勞動局督導科任科長。在此期間,他不僅對工作認真負責,積極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同時將火車車廂變成流動課堂。每當踏上列車,他就會熱情地與旅客攀談,講述黨的政策方針。他的眼中閃爍著光芒,話語中充滿激情,旅客們都被他的真誠所感染,他的事跡被媒體報道后,被評為省模范宣傳員,其先進事跡曾刊登在《山西日報》上。<br> <br> 扎根工業,奠定發展根基<br> <br> 1952年,王占國被調任陽泉市工業局局長,后又兼任陽泉市副市長,主管工業生產。一輛二八自行車成了他的“標配”。他騎著自行車穿梭在工廠車間,與工人師傅們親切交談,筆記本里記滿了他們提出的每一個建議和想法。1953年至1957年,是陽泉市經濟建設發展較快的一個時期,他為建市之初陽泉市的整體工業布局和實現第一個五年計劃,做了大量細致有效的開創性工作,為城市的長遠發展和規劃做出突出貢獻,給“中共創建第一城”打下了良好的工業基礎。<br> <br> 勇挑重擔,破解能源困局<br> <br> 1959年,國務院一紙任命書,將王占國推上煤炭部陽泉礦務局局長的重要崗位。彼時正值“大躍進”“反右傾”運動高潮,煤炭生產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他頭戴礦燈,深入百米井下。巷道里,潮濕悶熱,腳下的泥漿沒過靴底,但他毫不在意,與礦工們同吃同住,仔細觀察每一個生產環節。經過深入調研,他發現采煤、開拓、掘進三者比例失調是生產停滯的關鍵。深夜,礦務局辦公室的燈光總是亮到很晚,他伏案繪制圖表,分析數據,反復推敲解決方案。在黨委會議上,他拿著國務院任命文件,擲地有聲地說:“國家把這份重任交給我們,我們必須打破困局!”<br> 隨后的兩年里,他帶領技術人員攻堅克難,成功攻克16項技術難關。增設開拓科、建立掘進進度日報制度、親自帶隊到各礦坑口蹲點。他將巖巷開拓的16項先進經驗編成通俗易懂的口訣,手把手教給礦工。當終于補齊3萬米掘進缺口時,礦井里爆發出雷鳴般的歡呼聲,王占國疲憊的臉上,也綻放出欣慰的笑容。這份成績不僅緩解了國家能源緊張局面,更成為他建設生涯中的耀眼勛章。<br> <br> 鞠躬盡瘁,堅守為民初心<br><br> 20世紀70年代,在娘子關提水工程現場,鉆機的轟鳴聲日夜不停。王占國頭戴安全帽,帽檐上掛著一盞小燈,穿梭在隧洞中。他的身影在昏暗的燈光下忽隱忽現,仔細檢查每一處巖壁。高強度的工作讓他兩次累倒在工地,但輸液管還未拔除,他就顫抖著拿起筆,在病床上修改施工方案。工人們含淚說道:“王局長就像老黃牛,永遠沖在最前面。”在市總工會任職時,每天清晨,當城市還未蘇醒,他就來到辦公室。他挽起袖子,拿起掃帚和抹布,將廁所打掃得一塵不染。然后,他又輕輕整理文件,仿佛在呵護珍貴的寶物,用這樣質樸的方式,開啟一天的辛勤工作。<br> 1986年7月13日,這位歷經半個世紀風雨的革命者,永遠地閉上了雙眼。但他的故事,早已化作太行山的巖石,融進陽泉市的每一寸土地。戰爭年代,他是沖鋒陷陣、令敵人聞風喪膽的鐵血戰士;和平時期,他是躬身為民、嘔心瀝血的建設先鋒。歲月的長河奔涌不息,王占國用自己的一生,鑄就了一座不朽的豐碑,永遠矗立在人民心中,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后來人,在追求理想與光明的道路上奮勇前行。<br><br> 2025年4月29日</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芜湖市|
光山县|
凌海市|
汝南县|
秀山|
彭州市|
平潭县|
宾阳县|
泾川县|
怀安县|
鸡西市|
九江县|
淮阳县|
绥滨县|
海阳市|
郴州市|
炉霍县|
马关县|
赫章县|
周至县|
米林县|
西安市|
舞阳县|
宝丰县|
青州市|
松桃|
射洪县|
江门市|
松滋市|
平遥县|
通州区|
临夏县|
工布江达县|
邯郸县|
阿图什市|
临洮县|
资溪县|
桦甸市|
花莲市|
三台县|
九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