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名人與絳</p><p class="ql-block">◎程勤學</p><p class="ql-block">“晉國古都”“天下雄郡”,引無數帝王將相與文人墨客來尋訪駐足,留下許多古跡佳作,為古城增光添彩。</p> <p class="ql-block"> 晉文公 </p><p class="ql-block">晉文公(約前697-前628)姬姓,名重耳,是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晉獻公之子,母親為狐姬。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并稱“齊桓晉文”。</p><p class="ql-block">晉文公在新絳的故事甚多,有“文公城荀”“沐浴溝”“不舍村”等故事流傳至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斛律光 </p><p class="ql-block">斛律光(515-572),字明月,敕勒族,北魏至北齊時期名將、軍事家,相國斛律金之子,善于騎射,武藝出眾,得到大行臺高歡欣賞,跟隨世子高澄,擔任親信都督,號稱“落雕都督”。天保三年(552),他從征出塞,先驅破敵,多有斬獲,拜晉州刺史。河清三年(564),他抵抗北周大將達奚成興進攻,遷司徒;參加洛陽之戰,大破北周齊王宇文憲,拜太尉,別封冠軍縣公。武平二年(571),他參加汾水之戰,大破北周柱國辛威和韋孝寬,別封中山郡公;率軍攻打平陽道,攻克姚襄和白亭城戍,別封長樂郡公。拜左丞相、咸陽王。北齊武平三年(572年8月22日),他遇害于涼風堂,時年58歲。北周武帝滅亡北齊后,他被追封上柱國、崇國公。</p><p class="ql-block">斛律光曾在新絳留下“彎弓射大雕”故事,去世后葬于絳守居園池東南隅。</p> <p class="ql-block"> 梁軌 </p><p class="ql-block">梁軌,字世謨,生卒年代不詳,隋代開皇十六年(596)為內軍將軍、臨汾令(新絳時稱臨汾,治所在今縣城)。歲時,民苦于土質鹽堿,氣候干旱。鼓堆山旁有一泉,但未得到開發利用,白白流入汾河。梁軌到任后,對鼓堆泉進行了大規模的治理與開發。他發動群眾“鑿山源,開鼓十二渠”,又根據“水動物也,順之則下,激之則上”的規律,因地建石閘以激水,經過數年努力,終于完成了這一規模宏偉的水利工程,使泉水沿著新修的渠網流向田野。全縣有25個村莊受益,可灌田500頃,余水入城,蓄為池沼,興建絳守居園池。唐代絳州刺史樊宗師在《守居園池記》中寫道:“水自正平軌。”后代人念念不忘梁軌這一偉績,分別于鼓堆和古交的新廟建梁令祠以紀念。《直隸絳州志·藝文志》有薛仲儒撰寫的《梁令祠記》碑文。</p><p class="ql-block">相傳,梁軌在鼓水興工開渠之時,正當饑荒之年。民眾初不理解,梁軌認定是理,強力執行。有人說他是趁機勒索民財。工程初竣,由于配套措施不力,農田尚未平整,支渠尚未暢通,農民收益尚微,又有人說他是為修花園而勞民傷財。此時,梁軌調離正平。古來民間有一種習尚。民眾公認清正廉潔的好官離任時,家家戶戶門口要掛帽插旗,張燈結彩,鼓樂喧天,以示歡送。如果是違背民愿的贓官離任時,則在門前放一雙鞋或靴子、一把笤帚,燒紙放炮,敦促快走,清掃出門,隱含送鬼去邪之意。此時,梁軌蒙受著不被理解的責難,趁著夜色悄悄離別而去。不久,鼓水流域的農民逐漸嘗到水利的甜果。豐收的喜悅使大家懷念起為民興利反遭誤解的縣令,于是在古堆孚惠圣母祠旁建立了梁公祠,敬獻起梁軌的塑像。每年農歷清明、四月十八、八月二十四、十一月二十四,各受益村莊的人們都要歡聚到古堆舉行盛大的慶祝廟會。據傳,汾北鑼鼓因此應運而生。</p><p class="ql-block">到了元朝至元年間,靠南邊的西七莊因距離古堆較遠,為了便于就近祭祀,當地人們特地在古交村東新建了圣母廟與梁公祠,因為當時是新建的,故稱“新廟”。這個新字一直沿用了1400多年。最南邊的南五莊,接著在三林鎮(橋東)也建了廟、祠。為民眾辦過好事的人,民眾是不會忘記他的,甚至把他敬奉為神。</p> <p class="ql-block"> 王通 </p><p class="ql-block">王通(584-617),字仲淹,又稱文中子,祖籍山西祁縣,后遷至隋朝河東郡龍門縣通化鎮(今山西省萬榮縣,曾為山西省河津市),隋朝時期教育家、思想家。</p><p class="ql-block">王通從小受家學熏陶,精習《五經》,著名的啟蒙讀物《三字經》把他列為諸子百家的五子之一:“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王通的六部著作:《續書》《續詩》《元經》《禮經》《樂論》《贊易》,在唐代全部失傳了。只留下他的弟子姚義、薛收編輯的《文中子說》。《文中子說》系王通和門人的問答筆記,體仿《論語》敷衍成書,由王氏家人定為王道、天地、事君、周公、問易、禮樂、述史、魏相、立命、關朗10篇行世。此書提出了“三教合一”的思想,為后世所重視。流傳版本有《子書百家》本、《明世德堂》本。宋代阮逸作《文中子中說注》,有《四部叢刊》本和《續古逸叢書》本。</p><p class="ql-block">王通曾在姑射山清濂洞設壇講學,培養了州守陳叔達、名相房玄齡等隋末唐初重臣。</p> <p class="ql-block"> 張士貴 </p><p class="ql-block">張士貴(586-657),字武安,小名忽峍,虢州盧氏(今河南盧氏縣)人,唐朝開國名將,隋朝大都督張和之子,自幼學武,擅長騎射,臂力過人。隋朝末年,他聚眾揭竿起義,歸順唐國公李淵,拜右光祿大夫,跟隨秦王李世民蕩平群雄,統一全國,屢立戰功,累遷左領軍大將軍、虢國公,平定西南民亂,參與攻打遼東之戰。唐高宗顯慶二年(657),病故,享年72,追贈輔國大將軍、荊州都督,謚號為襄。</p><p class="ql-block">張士貴曾在絳州府設帳募軍,大堂名曰“帥正堂”。薛仁貴在此投軍。</p> <p class="ql-block">李世民 </p><p class="ql-block">唐太宗李世民(599-649),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一說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又說鉅鹿郡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p><p class="ql-block">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首倡晉陽起兵,拜右領軍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領兵攻破長安,拜尚書令、光祿大夫,受封秦國公、趙國公。唐朝建立后,他領兵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立下赫赫戰功,拜天策上將,封秦王。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他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被冊立為皇太子。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號貞觀。在位初期,他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和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與北方地區各民族融洽相處,獲得尊號“天可汗”,為唐朝后來100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礎。貞觀二十三年(649)五月二十六日,李世民駕崩于含風殿,享年52歲,在位23年,廟號太宗,謚號文皇帝(后加謚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葬于昭陵。他愛好文學與書法,有詩作與墨寶傳世。</p><p class="ql-block">李世民在征討劉武周叛亂中曾屯兵柏壁,得勝后擂鼓慶祝,遂有名曲《秦王破陣樂》。橫橋鎮堡里村因李世民駐兵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薛仁貴 </p><p class="ql-block">薛仁貴(614-683),名禮,字仁貴,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初年名將,北魏河東王薛安都六世孫。</p><p class="ql-block">薛仁貴出身于河東薛氏南祖房,但少時家境貧寒,于貞觀末年應募投軍,隨唐太宗征高麗,在安市城之戰中身穿白衣,持戟懸弓,大呼沖陣,所向披靡。太宗嘉獎其勇猛,詔拜其為游擊將軍、云泉府果毅,后升右領軍中郎將,鎮守玄武門。后來,他兩度隨擊高麗,并大破契丹于黑山。龍朔二年(662),他隨鄭仁泰率軍擊九姓鐵勒十余萬人于天山,連發三箭,射殺鐵勒驍騎三人,使鐵勒軍驚潰。他趁勢追擊,俘葉護兄弟三人而還。九姓自此衰弱。后他隨李勣攻打高麗,攻拔重鎮扶余城,與唐軍主力合圍平壤。滅亡高麗后,他率軍留守平壤,進封平陽郡公。晚年他重新被起用,任為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永淳元年(682年),大破突厥阿史那元珍部于云州,于次年(683)去世,享年70歲。冊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p><p class="ql-block">光緒《直隸絳州志》記載:“將臺,在橫橋灘。薛仁貴投軍,立址微存。”</p> <p class="ql-block"> 王勃 </p><p class="ql-block">王勃(650-676或684),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祖父隋朝著名學者王通,父親唐朝官吏王福畤。唐代文學家、詩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并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杰”。王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高宗乾封元年(666),他被沛王李賢征為王府侍讀,兩年后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上元二年(675),他隨父南下,次年返,渡海溺水,驚悸而死。王勃主張文學要以“立言見志”為本,注重文學的經世教化作用,當時文壇盛行以上官儀為代表的詩風,其創作“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的詩文,對轉變風氣起了很大的作用。王勃的詩現存80多首,賦和序、表、碑、頌等文,現存90多篇,王勃的詩多為五言律詩和絕句,其中寫離別懷鄉之作較為著名。其具體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臨高臺》《采蓮曲》《秋夜長》《滕王閣序》等。王勃還寫有許多學術著作,見于著錄的有《周易發揮》5卷、《次論語》5卷等。</p><p class="ql-block">王勃才華橫溢,13歲時寫下了《上絳州上官司馬書》,文中可見志向遠大,謀略過人,文采飛揚</p> <p class="ql-block"> 郭子儀 </p><p class="ql-block">郭子儀(697-781),華州鄭縣(今陜西渭南華州區)人,唐代名將、政治家、軍事家。</p><p class="ql-block">郭子儀早年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積功至九原太守,但一直未受重用。</p><p class="ql-block">安史之亂爆發后,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率軍勤王,收復河北、河東,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郭子儀與廣平王李俶收復西京長安、東都洛陽,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乾元元年(758)八月,郭子儀進位中書令。寶應元年(762)初,太原、絳州兵變,郭子儀被封為汾陽王,出鎮絳州平定叛亂,不久又被解除兵權。</p><p class="ql-block">大歷十四年(779),郭子儀被尊為“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建中二年(781),郭子儀去世,追贈太師,謚號忠武。</p> <p class="ql-block"> 岑參 </p><p class="ql-block">岑參(約718-769),荊州江陵(今湖北江陵縣)人或南陽棘陽(今河南南陽市)人,唐代詩人,與高適并稱“高岑”。岑參出身于官僚家庭,因聰穎早慧而五歲讀書、九歲屬文。天寶三載(744),岑參進士及第,守選三年后獲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后在天寶末年(756)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時,岑參曾任嘉州(今四川樂山市)刺史,故世稱“岑嘉州”。約大歷四年(769)秋冬之際,岑參卒于成都,享年約52歲(51周歲)。文學創作方面,岑參工詩,長于七言歌行,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異域的文化風俗有切身的感受,邊塞詩尤多佳作。</p><p class="ql-block">岑參寫有《虢州后亭送李蘭州官使趙晉絳》</p> <p class="ql-block"> 盧綸 </p><p class="ql-block">盧綸(739-799),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濟)人,祖籍范陽涿縣(今河北涿州),出身范陽盧氏北祖第四房,是北魏濟州刺史、唐代詩人,大歷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寶末年舉進士,遇亂不第;唐代宗年間又應舉,屢試不第。大歷六年(771),經宰相元載舉薦,授閿鄉尉;后由宰相王縉薦為集賢學士,秘書省校書郎,升監察御史,出為陜州戶曹、河南密縣令。之后元載、王縉獲罪,他遭到牽連,唐德宗朝,復為昭應縣令,出任河中元帥渾瑊府判官,官至檢校戶部郎中,不久去世,著有《盧戶部詩集》。</p><p class="ql-block">盧綸寫有《送絳州郭參軍》詩。其中,“炎天故絳路,千里麥花香”名揚天下。</p> <p class="ql-block"> 樊宗師 </p><p class="ql-block">樊宗師(766-824),字紹述,祖居南陽(今河南鄧州),后遷居河中府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尚書右仆射樊澤之子,唐代散文家。樊宗師初為國子主簿,元和三年(808)擢軍謀宏遠科,授著作佐郎,后歷任綿、絳二州刺史,將任諫議大夫時病卒。樊宗師長于古文,窮究經史,與韓愈友善,是古文運動的參加者。韓愈稱其“論議平正有經據”,為文力主詼奇險奧,刻意求奇,喜用生僻詞語,流于艱澀怪僻,時號“澀體”。原有集,錄詩769篇,已失傳,今僅存散文兩篇,詩一首。后人輯錄元、明、清各家有關兩文之注釋,為《樊諫議集七家注》。樊宗師對晚唐及宋初散文有一定的影響。在唐代古文作家中獨具一格。</p><p class="ql-block">樊宗師在擔任絳州刺史時寫下了艱澀難懂的散文《絳守居園池記》,詳細記述了園池,為隋代花園蒙上了神秘“澀”霧。園以文名,功不可沒。</p> <p class="ql-block"> 劉禹錫 </p><p class="ql-block">劉禹錫(772-842),字夢得,籍貫河南洛陽,自述“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其先祖為中山靖王劉勝,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劉禹錫出生于蘇州嘉興(今浙江嘉興),貞元九年(793)進士及第,初任太子校書,他遷淮南記室參軍,后入節度使杜佑幕府,深得杜佑的信任與器重。杜佑入朝為相,劉禹錫亦遷監察御史。會昌二年(842),他遷太子賓客,卒于洛陽,享年71歲,追贈戶部尚書,葬于滎陽。</p><p class="ql-block">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白居易并稱“劉白”,與柳宗元并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杰”,留下《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著有《劉夢得文集》《劉賓客集》,詩集十八卷,今編為十二卷。劉禹錫寫有《送河南室一間少尹趙絳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趙匡胤 </p><p class="ql-block">宋太祖趙匡胤(927-976),涿郡人(一說保州),生于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政治家、戰略家,宋朝開國皇帝(960-976年在位)。后周護圣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開寶九年(976),趙匡胤逝世,享年50歲,謚號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后定謚為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廟號太祖,葬于永昌陵,今有詩作《詠初日》傳世。</p><p class="ql-block">新絳龍興寺始建于唐,原名碧落觀,唐高宗咸亨元年(670),改稱龍興寺。宋時,太祖趙匡胤寓居于此,改寺為宮,后僧人占據,恢復龍興寺之名。</p> <p class="ql-block"> 范仲淹 </p><p class="ql-block">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蘇州吳縣(今屬江蘇蘇州)。北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宋仁宗親書其碑額為“褒賢之碑”,后累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魏國公,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p><p class="ql-block">范仲淹文武兼備、智謀過人,無論在朝主政、出帥戍邊,均系國之安危、時之眾望于一身。他領導的慶歷革新運動,雖只推行一年,卻開北宋改革風氣之先,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p><p class="ql-block">范仲淹文學成就尤為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后世影響深遠,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p><p class="ql-block">慶歷四年(1044年),新政施行僅一年,即以夭折告終。主要參與者范仲淹、歐陽修、富弼被誣為朋黨,遭到排擠,范仲淹外放,富弼貶為絳州通判,歐陽修以五品諫官出任宣撫使,奉使河東。此時,梅堯臣恰也在絳州。</p><p class="ql-block">范仲淹與歐陽修、富弼、梅堯臣等人均為朝中大臣,不僅政治理念相同,而且都有相同的愛好,詩詞歌賦均有建樹。于是,富弼邀請范仲淹來到絳州敘舊,并游歷絳守居園池。</p><p class="ql-block">當范仲淹來園池,看到園內亭臺樓榭,假山聳峙,曲徑通幽,清水環繞,古樸典雅,林木掩映,花分四季,景色宜人,對絳園贊賞備至,詩興大發,揮筆寫下《絳州園池》。此詩不僅描繪了園池的如畫風光,還歌頌了絳州淳樸的民風民俗。</p> <p class="ql-block"> 梅堯臣 </p><p class="ql-block">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人,北宋官員、現實主義詩人,給事中梅詢從子。梅堯臣初以恩蔭補桐城主簿,歷鎮安軍節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梅堯臣去世,年59歲。梅堯臣少即能詩,與蘇舜欽齊名,時號“蘇梅”,又與歐陽修并稱“歐梅”,為詩主張寫實,反對西昆體,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南宋劉克莊譽為宋詩的“開山祖師”。他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集》及《毛詩小傳》等。</p><p class="ql-block">富弼、歐陽修、范仲淹、梅堯臣游歷絳守居園池曾留下一段賦詩作詞佳話。《守居園池》詩作石碑仍存立于居園池內。</p> <p class="ql-block"> 富弼 </p><p class="ql-block">富弼(1004-1083),字彥國,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天圣八年(1030)以茂才異等科及第,歷知縣﹑簽書河陽(孟州,今河南孟縣南)節度判官廳公事﹑通判絳州(今山西新絳)﹑鄆州(今山東東平),詔為開封府推官、知諫院,知制誥、樞密副使、知鄆州、青州,樞密使,進封“鄭國公”,出判亳州。富弼多次出使遼國,對西夏情形也十分關注,他認識到遼國“委實強盛”,西夏“日漸壯大”,與古代夷狄大不相同,已是中原文明的勁敵。富弼利用自己對宋、遼、西夏的透徹了解,助宋朝撬開遼夏同盟,使宋、遼、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漸穩定下來。他與元豐六年(1083)去世,享年80歲,謚號“文忠”,今存《富鄭公集》。</p><p class="ql-block">富弼在任絳州年間,政績顯著,有祠供奉。宋代宋申之寫有《富光祠記略》。清光緒《直隸絳州志》收有其詩兩首。</p> <p class="ql-block"> 歐陽修 </p><p class="ql-block">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廬陵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四歲喪父,雖家貧而好學,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進士及第,景祐元年(1034)任館閣校勘,兩年后因替被貶的范仲淹申辯而受牽連,外貶為夷陵縣令;后入朝復任館閣校勘,升為知諫院、知制誥等職,贊助推行慶歷新政;新政失敗后,又上疏反對罷免范仲淹等事,被外放知滁、揚、潁及應天等州府。數年后,他再度被召回朝廷,任翰林學士;嘉祐五年(1060)升任樞密副使,次年拜參知政事。宋英宗即位后,他被卷入濮議之爭中,頗受非議。宋神宗初年,他力求辭位,出知亳、青、蔡三州,又反對熙寧變法的部分措施。熙寧四年(1071),得以太子少師致仕,翌年逝世,享年68歲。累贈太師、楚國公,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為文以韓愈為宗,大力反對浮靡的時文,以文章負一代盛名,名列“唐宋八大家”和“千古文章四大家”,平生喜好獎掖后進,曾鞏、王安石、蘇洵父子等都受到他的提攜和栽培,對北宋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其文迂徐委曲,明白易曉,擅長抒情,說理暢達。詩風雄健清麗,詞風婉約有致。此外他在經學、史學、金石學等方面都有卓著的成就,蘇軾稱他“事業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師”。他曾主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今有詩詞文集《歐陽文忠公集》《六一詞》等傳世。</p><p class="ql-block">歐陽修為宋時絳州人薛奎女婿,州志載“居此最久”。州志收錄有其多篇詩文。</p> <p class="ql-block"> 司馬光 </p><p class="ql-block">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晚年自號“迂叟”,因家居涑水鄉,人稱“涑水先生”,世稱“司馬溫公”,人稱“真宰相”“司馬相公”,陜州夏縣(今屬山西)人,中國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于寶元元年(1038),中進士甲科,先后任諫議大夫、翰林院學士、御史中丞等職。熙寧三年(1070),他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堅決辭去樞密副使的任命,隱居洛陽十五年,專門從事《資治通鑒》的編纂。下野后,他還操縱守舊派,并成為首領。哲宗即位后,司馬光回朝任職,任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宰相主持朝政,排斥新黨,廢止新法,為相八個月后病卒。</p><p class="ql-block">仁宗嘉祐元年(1056)九月壬寅,司馬光曾因公赴絳州(今山西省新絳縣),游鼓堆祠,并寫下《鼓堆泉記》。</p> <p class="ql-block"> 朱元璋 </p><p class="ql-block">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國瑞,原名朱重八、朱興宗,濠州(今安徽鳳陽)鐘離人,明朝開國皇帝(1368—1398年在位),年號洪武。</p><p class="ql-block">朱元璋在位期間,政治上,強化中央集權制度,廢除丞相和行中書省,設三司分掌地方權力,嚴懲貪官和不法勛貴;軍事上,實施衛所制度;經濟上,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興修水利,減免賦稅,丈量全國土地,清查戶口等;文化上,緊抓教育,大興科舉,建立國子監培養人才;對外關系上,確立“不征之國”。在他的統治下,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病逝,享年71歲,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廟號太祖,葬于明孝陵。</p><p class="ql-block">相傳,朱元璋未發跡前,曾落荒龍香村龍泉院,院內“龍香古柏”,改名“龍興古柏”,成為絳州古十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賀龍 </p><p class="ql-block">賀龍(1896-1969),原名賀文常,字云卿,湖南桑植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始人和主要領導者之一。他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斗爭生涯中,為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建立了不朽功勛。賀龍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位卓越領導人,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p><p class="ql-block">賀龍在1937年秋北上抗日前線,路經萬安村,為一對新婚青年撰寫賀婚對聯。解放戰爭時期曾到新絳紡織廠督察工廠生產。</p> <p class="ql-block"> 白求恩 </p><p class="ql-block">白求恩,全名亨利·諾爾曼·白求恩(Henry Norman Bethune ,1890-1939),加拿大共產黨員,國際主義戰士,著名胸外科醫師,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鎮,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產黨,1938年來到中國參與抗日戰爭。</p><p class="ql-block">白求恩因手術中被細菌感染轉為敗血癥,于1939年11月12日凌晨逝世。他在中國工作的一年半時間里為中國抗日戰爭嘔心瀝血,毛澤東稱其為“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p><p class="ql-block">白求恩于1938年3月奔赴延安時,曾在南關村與城內天主教堂留宿,宣揚抗日主張,反抗法西斯。</p> <p class="ql-block">編輯 | 博納傳媒</p><p class="ql-block">審核 | 李玉婷</p><p class="ql-block">終審 | 賈體錦</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车致|
娄烦县|
大洼县|
长岛县|
锦州市|
呼和浩特市|
阿合奇县|
叶城县|
西峡县|
恩平市|
库车县|
开江县|
游戏|
那曲县|
遂昌县|
筠连县|
忻城县|
本溪|
大竹县|
阿城市|
汝州市|
安吉县|
灌南县|
南投县|
安溪县|
武山县|
荣昌县|
峨眉山市|
新平|
阿拉善盟|
中江县|
电白县|
阿克苏市|
永德县|
西畴县|
简阳市|
富平县|
石狮市|
湘潭县|
黎城县|
武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