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四月下旬的太原,和風拂面,云淡風清,來到歷史與自然交融的雙塔公園。從繁華都市到靜謐古剎,再到繁花盛開的園林。一路風景如畫,令人陶醉</p> <p class="ql-block"> 雙塔寺,俗稱雙塔寺,位于太原城郊東南郝莊村南山丘上,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包括寺院、塔院和碑院三部分。雙塔寺和其他千年古剎相比很“年輕”,歷經四百多年風雨,特別是經歷現代戰爭,建筑仍完好如初。這些珍貴的文化遺存,賦予了這座古剎神奇的魅力,是太原的地標建筑。</p> <p class="ql-block"> “永祚”一詞,語出《詩經·大雅·既醉》:“君子萬年,永錫祚胤”。有“永遠傳流,萬世不竭”的意思。永祚寺,因為寺內有兩座古塔,巍峨聳立,直入云端,民間俗稱雙塔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永祚寺初創之時,僅建了一座補輔太原“文運”不足的文峰塔,即如今偏于東南隅的那座舊塔。晉藩第十一代王——晉穆王朱敏淳覺得文峰塔及其寺院規模簡陋,萬歷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邀請五臺山高僧妙峰法師,來太原主持擴建“大塔寺殿宇”工程。萬歷三十六年(公元1608)春開始,歷時四年多,新建了永祚寺殿堂的主體建筑:大雄寶殿、三圣閣、兩廊配殿,以及位于“文峰塔”西北方的“宣文塔”,形成了“兩峰插天”、“樓閣巍然”的大觀。</p> <p class="ql-block"> 永祚寺依山而建,建筑方位一反寺院建筑坐北朝南的傳統習慣,而是因地勢拓建,坐南朝北。寺院共有兩條中軸線,一條為南北朝向的大殿中軸線,一條為東南、西北朝向的塔院中軸線。永祚寺建造初期是按“七堂伽藍”的布局格式規劃的,但由于當時的各種原因寺院最終只建了山門、大雄寶殿、三圣閣、兩廂方丈小院和東西配殿,以及塔院中的雙塔和塔間的過殿,雖說規模很小,但也極具代表性。永祚寺的雙塔南北對峙,相距50米,中間建有過殿,自成一院,一改唐宋以前塔建院內的規制,這也是明朝建塔的又一特點。</p> <p class="ql-block"> 步入永祚寺,迎面是一座傳統中式建筑門樓,威武的大獅子雕像分立兩側,守護著這片神圣之地。</p> <p class="ql-block">凌霄雙塔一佛一道,傾國霞仙半紫半紅</p> <p class="ql-block"> 雙塔寺有四奇。一是建筑獨特,全部為無梁殿,不用一木,全為磚砌,形似于木而工精于木。二是凌霄雙塔,一座叫文峰塔,另一座叫宣文塔,都是明朝建筑,是全國現存磚塔成雙組合實例中規模最大、塔身最高的一組,太原地標建筑。三是寺內古牡丹--“紫霞仙”,是全國發現的唯一明代牡丹和最古老的寺院牡丹。四是寶賢堂碑刻文物,上迄上古倉頡,下至明代張弼,薈萃了百位書法大家的墨跡寶翰,<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全國保留原石最為完整的明代藩府刻帖。</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永祚寺”的建筑,奇特在幾乎不使用木料,取而代之的卻是磚仿木構,并將拱券及山西窯洞建筑技藝應用的淋漓盡致,建筑的穩固性與耐久性得到了改良。因而堅固耐久,歷經四百多年風雨,仍完好如初。</p><p class="ql-block"> 永祚寺殿宇純磚建造,不使用一梁、一柱的仿木結構,這種拱券的磚結構建筑,雖然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用在陵墓、磚塔上,但一直沒有運用在宮殿和寺宇之中,直到十四世紀才運用到寺觀殿堂中。有趣的是這種建造形式與歐洲的拱券和山西的窯洞完美結合,有鮮明的黃土高原民居特色。</p> <p class="ql-block">貝殼奇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雄寶殿及三圣閣]</span></p> <p class="ql-block"> 大雄寶殿呈長方形,分上下兩層,一層為大雄寶殿,二層為三圣閣。整個殿宇不用梁架,不用一木,全為磚砌,雕工精湛,造型獨特,是無梁磚仿木建筑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 一層大雄寶殿,建筑表面看每間為一券,事實上該殿是由縱橫三券并列而成。大殿中間的三間實際是由一個縱列的大券筒連起來,且券的中軸線與大殿的表面為平行,而表面所看見的三個券是由大券筒與三個小券正角穿交而成。至于兩個梢間則是由與大券成正交的小洞券建成,長度與整個大殿的進深相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雄寶殿拱券結構]</span></p> <p class="ql-block">中間三間及兩面的拱券結構</p> <p class="ql-block"> 二層三圣閣,面闊三間,為單檐歇山式無梁高閣,中間一間為正方形穹窿,穹窿頂部是磚雕藻井,造型巧妙華麗,獨具匠心,是無梁殿閣中的珍品。三圣閣的兩次間則為兩個橫券。大殿外表用磚砌出柱額斗拱椽檐,全部為模仿木構。</p><p class="ql-block"> 正殿兩側的配殿為禪堂和客堂,兩殿均為平屋頂,面闊五間,為穹窿形無梁磚仿木建筑,其結構與外觀均與正殿相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觀音閣磚砌藻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磚仿木屋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磚仿木飛檐斗拱]</span></p> <p class="ql-block"> 視角向上仰望,紅墻青瓦與灰色石階相映成趣。視角向下俯瞰,庭院角落青瓦灰墻構成古典美,屋檐下掛著藍色琉璃瓦片,樹木郁郁蔥蔥,給人寧靜而古老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 明代牡丹,名字叫“紫霞仙”,原產于我國西北,明萬歷年間,徙植雙塔寺,是中國寺院最古老的牡丹。每到春夏交接之際,率先綻放,盛放之時,像是翩翩起舞的“紫霞仙子”,故名紫霞仙。紫霞仙牡丹葉片大而翠綠,一枝多花,為單瓣型,早開晚收的牡丹花種,花期較長,約二十天。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雙塔寺現有7株明代牡丹“紫霞仙”品種,植根于大雄寶殿前的花壇里,雖老干虬枝,仍蒼勁旺盛,有滿院盛開的盛景。春夏交接之際,有四百余年歷史的紫霞仙率先綻放、噴芳吐艷。</p> <p class="ql-block"> 紫霞仙,花蕊呈鵝黃色,花徑如盤,瓣大肥碩,花徑如盤、紫中透紅,紅里發紫,香氣濃郁,獨領風騷。初開之時花瓣呈肉紅色,盛開之際呈淡紫色,臨近晚期則為正紫色,花期約20天。</p><p class="ql-block"> 每當大部分品種的牡丹花開過盛期,臨近凋謝或已經凋落時,正是紫霞仙噴芳吐艷,馨放沁香,蓬勃盛開之際。那時節,它獨樹一枝,花團錦簇,紫中透紅,紅里發紫,甚為壯觀,無愧為牡丹花后期之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 漫步庭院間,感受美好與時光的流轉</p> <p class="ql-block">[雙塔及塔院]</p> <p class="ql-block"> 文峰、宣文兩塔為樓閣塔,平面呈八角形,十三級,高度基本相同,均用斗拱來承受塔檐,斗拱樣式罕見。</p> <p class="ql-block"> 兩座古塔矗立于綠樹環繞之中,牡丹花競相綻放,粉紅色與白色的花朵點綴其間,為莊嚴的古塔增添了幾分柔美與生機。高聳的雙塔在藍天白云下顯得格外莊嚴宏偉。</p> <p class="ql-block">塔間過殿</p> <p class="ql-block"> 文峰塔,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是以傅霖為首的縉紳學士為補輔太原“文運”不足而建造的風水塔。文峰塔高54.76米,13層, 平面八角形,為典型的樓閣式空心磚塔。文峰塔塔身輪廓呈直線形, 沒有明顯收分,塔身用一色青磚研磨對縫砌成,工藝精湛,古樸素雅。</p> <p class="ql-block"> 宣文塔1—7層的磚仿木斗拱,無論形制還是結構,均與大雄寶殿相同,為“五踩重翅”。隨著塔身的拔高,塔層的上升,每層高度逐漸減低,斗拱形制也隨之變小,逮至8層以上,斗拱結構則改為一跳(即三踩),明顯收分,使塔身輪廓造形呈流線形?!靶乃泵繉拥陌藗€角,都鏤刻有磚雕的裝飾性蓮花垂檐柱,垂柱與垂柱之間,有磚砌欄額相連,垂柱上方,磚鏤的角替、枋頭、華板等上面,刻有細膩逼真的草紋、云紋,大大地增強了塔外面的裝飾性。這種建筑雕刻,不僅圖案富麗,鏤工精細,是明代磚仿木建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宣文塔”很特別,為明晉王出資所建,建筑精良,有皇家氣息。塔座為沙石條砌筑,質樸堅固。塔身為一色青磚研磨對縫砌成,塔上的斗拱、飛檐、枋、椽、柱(垂柱),均為青磚仿木結構砍磨而成,十三層塔檐用孔雀藍色琉璃瓦砌出晶瑩美麗的邊沿。在塔的第一層撩檐枋下,斗拱與斗拱之間的空處,嵌刻有磚字“阿彌陀佛”,字體猶如一條飄帶,層層疊壓,美觀而勻稱。這幾個字既表明了塔的屬性為佛塔,也巧妙地添補了斗拱與斗拱間平板的空間,獨具匠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磚仿木飛檐斗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宣文塔中空,每層間磚砌穹頂,類似藻井]</span></p> <p class="ql-block">[解放太原革命烈士紀念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解放太原戰役中,位于城東南地勢較高的永祚寺成為攻克太原城的關鍵。為遏制炮火兵力,1949年4月,解放軍與守軍發生激烈交戰,終于攻克雙塔要塞,打開了解放太原的門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太原戰役歷時半年多,時間跨解放戰爭東北、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徐向前、彭德懷接力指揮,是時間最長、戰斗最殘烈的城市攻堅戰。犧牲四萬五千人。雙塔公園的“解放太原犧牲烈士公墓區”埋葬著430名烈士。其中,121名為無名烈士</p> <p class="ql-block"> 雙塔寺是東山地區戰略制高點之一,晉綏軍森嚴壁壘,重兵把守。碉堡和雙塔、大殿上留下傷痕累累,仍清晰可見。作為解放太原戰役的歷史見證者,默默訴說著那場戰役的殘烈。</p> <p class="ql-block"> 雙塔寺外植被掩映著上世紀四十年代的碉堡。碉堡里外為磚砌,中間為混凝土,十分堅固。</p> <p class="ql-block"> 一條蜿蜒小徑穿插而過,通向遠方模糊不清的方向。天空湛藍無垠,飄浮著些許輕盈薄霧。</p> <p class="ql-block"> 在這里每一處古建筑、每一朵牡丹花都在訴說著自己的故事。漫步庭院間,感受美好與時光的流轉。</p> <p class="ql-block"> 白玉牡丹,白花黃蕊</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源县|
东城区|
仙游县|
大关县|
肇东市|
无棣县|
交口县|
建水县|
青龙|
铜鼓县|
弥勒县|
文山县|
遂平县|
乡城县|
库车县|
宜兰市|
延庆县|
库伦旗|
濉溪县|
蕲春县|
雷州市|
彭州市|
临桂县|
桂林市|
荔浦县|
于都县|
长宁区|
敦化市|
嘉善县|
兰西县|
图木舒克市|
大足县|
阳春市|
中牟县|
东海县|
泽库县|
崇左市|
塔河县|
鹤庆县|
嘉祥县|
台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