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稱/你是人間的四月天</p> <p class="ql-block">美篇號/74328991</p> <p class="ql-block">“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這句千古流傳的詩句,像一把神奇的鑰匙,輕輕一轉(zhuǎn),便開啟了我對揚州的向往之門。</p><p class="ql-block">“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欲問何處是江南,煙花三月下?lián)P州。”最美的人間四月天,我奔赴了一場煙花三月下?lián)P州的游學(xué)之旅,去尋找李白筆下的揚州。</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1日,揚州瘦西湖是我們此次游學(xué)揚州之旅的第四站。早晨在富春茶社吃過早茶,我們打車到瘦西湖南門,走進(jìn)詩畫里的瘦西湖。</p> <p class="ql-block">瘦西湖原名保障湖,全長4.3千米,是揚州城西北郊的一條狹長河道。乾隆年間,錢塘詩人汪沆來揚州游覽,看到這里的美景后,認(rèn)為保障河風(fēng)景不遜于家鄉(xiāng)的杭州西湖,吟詩一首“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紅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yīng)喚作瘦西湖。”因汪沆的這首詩作,保障河自此被稱為“瘦西湖”,流傳后世,蜚聲中外。</p> <p class="ql-block">走進(jìn)清晨的瘦西湖,迎面而來的是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的“長堤春柳”。此堤南北長約600余米,為清乾隆年間鹽商黃為蒲整筑。長堤以桃柳為主景,形成“三步一桃,五步一柳”的獨特布局,春風(fēng)吹過,湖畔的柳絲如同少女的長發(fā)輕拂水面,桃花飄落,讓我感受到賀知章筆下的詩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p><p class="ql-block">窈窕曲折的一泓碧水,陽光下泛起粼粼波光,宛如無數(shù)顆碎鉆在閃爍,靈動而璀璨。亭臺廊榭、綠樹紅花,李白寫下“煙花三月下?lián)P州”的詩句,正是此景。</p> <p class="ql-block">長堤北端是徐園,瘦西湖中的園中園,原清初韓園桃花塢舊址,民國初年,該園為鎮(zhèn)江丹徒人徐寶山購得,改名徐園,此處是游覽瘦西湖的正式起點。徐園圓洞門大門上“徐園”二字,“徐”是行楷,“園”是草書,一塊匾額,兩種字體,由晚清時期揚州最具代表性的書畫家之一,號稱“風(fēng)先生”的吉亮工題寫。</p> <p class="ql-block">入得園內(nèi),是一片荷池,池東有水渠與外面的瘦西湖相通,池周點綴各種形態(tài)的假山石,幾株翠柳迎風(fēng)搖舞,景色宜人。</p> <p class="ql-block">池北有園內(nèi)正廳“聽鸝館”三間。聽鸝館,取自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意。</p> <p class="ql-block">聽鸝館門前置鐵鑊兩只,每只重達(dá)3噸。我們圍著鐵鑊轉(zhuǎn)了一圈,不知具體有什么作用,我說是盛水用于防火的器具,類似于故宮門前的“門海”,先生說是古時行軍做飯用的,但想想也不可能,此鑊太厚太重也不適合行軍長途跋涉。此時,正好有導(dǎo)游帶旅行團過來,聽導(dǎo)游給大伙講解此鑊的用途,才整明白,這兩只巨型的鐵鑊真實作用是治水,屬南北朝蕭梁時期的遺物,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是當(dāng)時六圩長江江堤用來治水的器物,共九只,其余七只在京杭大運河三灣公園。</p> <p class="ql-block">出徐園沿堤岸往南走,就是大虹橋。大虹橋始建于明末,最初為木制橋梁,因橋欄為紅色得名“紅橋”。清乾隆元年(1736年)改建為石拱橋,因橋型似彩虹臥波,更名為“虹橋”。</p> <p class="ql-block">過大虹橋向西,深入湖心的亭子原名叫吹臺,是演奏絲竹樂器的地方。相傳乾隆皇帝在這里釣過魚,因而叫釣魚臺。釣魚臺是中國亭臺建筑的典范,它三面臨水,各有圓門一孔,隔著正中的圓洞,便可欣賞到遠(yuǎn)處的五亭橋,左面一圓洞將五亭橋南側(cè)“白塔”收入洞中,“框景”手法,堪稱經(jīng)典之作,這是中國古典園林手法中“借景的典范之作。”</p> <p class="ql-block">白塔,揚州瘦西湖景區(qū)標(biāo)志性建筑。白塔為磚石結(jié)構(gòu),高27.5米,造型似花瓶,塔分三層。</p><p class="ql-block">揚州至今還流傳著“一夜造塔”的傳說。乾隆第三次下江南(1762年)至揚州時,船行至五亭橋畔,見湖景酷似北京北海的瓊鳥春陰,但缺少類似北海的白塔。鹽商江春為博乾隆歡心,耗資萬金,組織工匠鹽包為基座、紙張為表面,一夜之間堆砌而成,后逐漸發(fā)展成磚砌結(jié)構(gòu)。</p><p class="ql-block">瘦西湖白塔是歷史建筑與民間傳說交織的產(chǎn)物,這一事件象征揚州鹽商的財富與對皇權(quán)的尊重,成為“富甲天下”的文化符號。</p> <p class="ql-block">“瘦西湖畔五亭橋,半入湖光半入云。”五亭橋,江蘇省揚州市最著名的古建筑,中國十大古橋之一,也是揚州市地標(biāo)建筑之一,被譽為“中國最美的橋。”</p> <p class="ql-block">遠(yuǎn)遠(yuǎn)望去,五亭橋橫跨瘦西湖最窄處,連接白塔與月觀。走近卻是一座四通八達(dá)的橋,因橋上建有五個亭子,故名五亭橋,乾隆二十二年修建。從空中俯視,橋上五亭聚如金蓮,所以又稱蓮花橋。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曾評價:“中國最古老的橋是趙州橋,最壯美的橋是盧溝橋,而最具藝術(shù)美的橋就是揚州的蓮花橋。”</p> <p class="ql-block">瘦西湖兩岸,“幾無一寸隙地”,湖上勝景令人流連忘返。歷史上,李白、杜牧、歐陽修、蘇軾、孫尚任、郁達(dá)夫、朱自清等文化名人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篇章,“煙花三月下?lián)P州”、“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綠揚城郭是揚州”等,贊嘆瘦西湖的秀美風(fēng)光。我游學(xué)在瘦西湖中,一步一景,無時無刻不感受到春天的美好,“煙花三月”在這個園子里如此的真實。</p> <p class="ql-block">過五亭橋一路往西經(jīng)過九曲橋就是二十四橋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橋,橋形似玉帶,一座由山澗棧道、單曲拱橋、三折平橋和吹簫亭相連而成的組成橋。歷史上的二十四橋是隋煬帝時期(公元605年)所建,至宋代因年久失修已不復(fù)存在。1987年,揚州市政府修復(fù)了二十四橋景區(qū),現(xiàn)在的二十四橋為仿古建筑,保留了二十四元素(橋長24米,寬2.4米,欄桿24根,上下各24級臺階)。此橋因杜牧詩句“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熙春臺,二十四橋風(fēng)景區(qū)復(fù)古建筑代表,“熙春”兩字取自老子《道德經(jīng)》中的“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熙熙”有和樂的意思。主樓坐西朝東,上下兩層,綠色琉璃瓦,朱紅色門窗,四面有廊,飛檐翹角。(1757年)由鹽商汪廷章為慶祝乾隆母親六十壽辰而建,故這一景也被稱為“春臺祝壽”。</p> <p class="ql-block">在瘦西湖游學(xué)了一上午,我不僅領(lǐng)略到瘦西湖“兩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自然風(fēng)光,感受到這里悠久的歷史和濃厚文化氣息,更讓我認(rèn)識到游學(xué)的重要性。通過親身體驗和觀察,湖邊的園林建筑和古樸的橋梁,展現(xiàn)了揚州獨特的江南水鄉(xiāng)風(fēng)情。隨處可見的花草樹木向我們展現(xiàn)了人與大自和諧相處的美好畫面。</p><p class="ql-block">有幸在最美的季節(jié)最好的時間,看到唐詩宋詞里的揚州美景。</p><p class="ql-block">那是許凝筆下:</p><p class="ql-block">“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p><p class="ql-block">那是杜牧筆下:</p><p class="ql-block">“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p><p class="ql-block">那是蘇軾筆下:</p><p class="ql-block">“橋上五亭臨水立,水中倒影映天開。”</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時間:2025年千月21日拍攝于揚州瘦西湖</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悟县|
白玉县|
叙永县|
翁牛特旗|
永兴县|
郓城县|
体育|
罗平县|
鸡东县|
西乡县|
清镇市|
灵石县|
杭州市|
当涂县|
修文县|
剑川县|
涿州市|
南安市|
芦溪县|
石门县|
儋州市|
渝中区|
错那县|
淳化县|
二手房|
奎屯市|
三明市|
绥棱县|
东山县|
全椒县|
伊川县|
云阳县|
绵竹市|
平利县|
长宁县|
阳新县|
京山县|
荆门市|
青田县|
新巴尔虎左旗|
霍林郭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