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隨著熙熙攘攘的人流,我擠進涇陽茯茶小鎮。</p><p class="ql-block"> 一條幾百米長的街道,兩旁全是店鋪,各自不同的金字招牌,奪人眼球。各種顏色的門頭,奪人眼球,不同形狀的幌子,在春風中飄蕩著,鋪面外擺著條桌,桌上鋪著綠色、紅色的絨布,絨布上,擺著各種磚茶、粗糙茶具,茶藝師現場沖泡、熬煮,招呼著路過的人們,有一邊品著一邊交流著的,有討價還價面紅耳赤的,有付錢成交滿臉堆笑的……</p><p class="ql-block"> 我感到眼睛仿佛失去了色感,滿眼都是黑白色,好似回到了幾百年前的老涇陽縣城,那人聲鼎沸,摩肩接踵,商賈云集,生意興隆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們轉身進了一個叫"龍軒祥“ 茶店,老板是位女士,招呼我們坐下,還沒來得及說話,又進來幾位茶客,她示意了一下,轉身招呼他們去了。我環視一下,大小不同,包裝各異的磚茶,擺滿了展示柜。片刻,她又回來了說:“剛才那幾位是老茶客了,我讓他們自己慢慢泡,慢慢品,你們是第一次來吧?"</p><p class="ql-block"> 我心想,她還真有阿慶嫂,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本事。她讓小店員端來幾個茶壺,茶湯的顏色有橙紅色和橙黃色,我先端起一杯,呷了一口,入口爽滑,有微微的苦澀,入喉后,口感醇和,甘甜潤澤,還有一種什么味兒,我表述不出來,便問這后味是種什么味?她神秘地笑了笑說:"是菌香味兒!是我們涇陽茯茶特有的味道。"按她的話,我又呷了一口,果真有一種菌子的香味。</p> <p class="ql-block"> 我看了看桌上略顯粗糙的茶壺,里面全是大片葉子,還有不少茶梗。我腦海中浮現,那年在杭州西湖邊,與朋友品茗龍井的情景,晶瑩剔透的玻璃杯中,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雖茶香清淡卻沁人心脾,回蕩于口中,那種享受,那種愜意,好似仍余香未散。</p><p class="ql-block"> 我調侃地說你們也太"粗枝大葉"了吧!她笑著說:"涇陽茯茶同其它茶相比,最大亮點是金花,全國六大茶系,1000多個品種,唯有茯茶有金花。制作時一定要有百分之15至18的茶梗,是為茯茶發花,提供必要的養分和碳水化合物,還要有繁雜的八道工序,每一步都不能偷懶,一但失誤就出不了花,就是廢品。"我有點兒將信將疑地看著她。她也看出了我的心思說:"你們可以到鎮上,陜西茯茶文化博物館去參觀一下,再回來品茶,就更能品出后味了。”</p> <p class="ql-block"> 我們順著她指的方向,向鎮東邊走去。遠處望見,紅色的"陜西茯茶文化博物館"字樣,淺橙黃色建筑,造型似幾塊巨大的茶磚搭構,走近細看,外立面粗曠大氣,完全是茯茶的紋路!我驚嘆,太有親切感和真實感了!</p> <p class="ql-block"> 走進展廳,一位帥小伙接待了我們。他自豪的說:"1000年前,第一塊中國茯茶就起源于涇陽,溯涇河北上西行,歷經萬里征途,到達羅馬,這就是絲綢之路上神秘之茶一一茯茶。”引導詞很是霸氣。</p><p class="ql-block"> 國人飲茶,始于4700年前,茶葉初始為帝王與貴族飲品,而真正盛于平民百姓之間,且遠銷西域,是從唐朝開始,唐中期茶風鼎盛,逐漸傳入西北一帶。 </p><p class="ql-block"> 少數民族由于飲食結構多肉食,少果蔬需茶消食解膩,牧區有"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的說法,這便促成了"茶馬互市"政策的誕生。成吉思汗開疆拓土,茶被大量用于軍隊,以解決軍隊吃不新鮮肉引起的軍團桿菌帶來的疾病,這也就是成為成吉思汗稱霸的秘籍。</p> <p class="ql-block"> 到了明中葉,西北少數民族人口增加,對茶葉的需求猛增,以前因量大價低,不被重視的湖茶也華麗轉身。陜西茶商開始大量采購安化黑毛茶,手工筑磚,大量輸送西北、西南。在涇陽老城,因有很多茶商都趕著駱駝,將茯茶運往西北,路邊常常拴有大量駱駝,后人稱之為"駱駝巷";還有一條巷子叫"麻布巷",為減少馱盧對馬背、駝背的磨損,用麻布做成袋子,鋪在馬和駱駝背上保護馬和駱駝,因袋子需求量大,家家戶戶都制作售賣布袋子而得名,足見那時涇陽茶市的興旺程度。</p> <p class="ql-block"> 湖茶運往陜西是通過水路。傳說北宋年間,湖茶抵達涇陽碼頭,船工在卸貨時,不慎將茶包掉入河中,將茶葉撈起晾曬,打包后入庫,數月后,茶中發現閃亮的金花,而這種長滿金花的茶葉,因為其獨特的功效和口感,深受邊疆各族百姓的喜愛,而這批意外起金花的茶,也意外的成就了涇陽茯茶。從此,精明的茶商,結合涇陽的水質、氣候、濕度,工藝,摸索研制出直到今天還興盛的涇陽茯茶。</p> <p class="ql-block"> 涇陽人世代傳說的口訣,“非經水不渥,非伏天不作,非金花不成,非涇陽不宗",這口訣后來得到了證實。</p><p class="ql-block"> 1958年,為減少湖茶運輸成本問題,政府采取在湖南當地制作茯茶的辦法,還是湖南茶,還是涇陽制茶師傅,還是茯茶的工藝,在安化就是發不出金花,照片中那幾位師傅就是從安化又回來的。看來出金花還要天時、地利、人和?難道金花就這么重要嗎?</p><p class="ql-block"> “難道金花就這么重要嗎?我問講解員,他說:"金花"是茯茶的魂!”他指著眼前展板上醒目的標題說:“金花是所有茶品中,唯一有的菌類,學名冠突散囊菌,是國家二級保護菌種,是對人體非常有益的一種益菌群落,金花中含有茯茶素a茯茶素b,具有降三高的功效,還可以降低膽固醇和人類脂肪。”</p><p class="ql-block"> 看著展板上一系列的數據,我心中對涇陽先民有了無限敬佩,他們無意中的探索,成就了今天這么美妙的茶品。如今,新疆的奶茶,西藏的酥油茶,內蒙的咸奶茶,回族的罐罐茶,都是用茯茶制作而成的。</p> <p class="ql-block"> 我仰望著茯茶運輸示意圖,陜西人那種"駿馬快刀英雄膽,干肉水囊老羊皮"走南闖北,不畏犧牲的英雄形象展現在眼前。"陜甘茶馬古道",是歷史上第一條茶馬古道,順著這古道駝去了多少期盼和希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陜西茶商們還開辟了一條,去往康定的艱辛茶道,這條路連騾馬都無法行走,全憑人背,陜人稱之為"茶背子"他們背著100至300斤重的茶,15天行走550里,翻越大雪山,每年累死的,因大風跌崖摔死的,天氣突變被冬死的,不計其數,康定城外有個萬人坑,山門對聯上寫著"滿眼蓬嵩游子淚,一盂麥飯故鄉情",他們是背著夢想、背著希望而去!而又有多少夢想破滅、希望消夫,永遠埋葬在這異地他鄉,可他們仍然又一群接一群,一代接一代地走上這艱辛之路啊!還是承載著夢想與希望,繼續……</p> <p class="ql-block"> 看著圖上那向西北……向康定……向更遠……不斷延伸的線路,耳邊不斷響起那深沉的駝鈴聲,和"茶背子"那木棍敲擊石板的"噔噔"聲,這些做茶人艱辛的路程,那么壯烈、那么厚重,那么滄諒、那么隱忍……都從這里開始,他們背著茯茶、背著夢想與希望,從這兒走出涇陽!</p><p class="ql-block"> 我想,回到茶店,我也許就能品出伏茶的味道了!</p><p class="ql-block"> 是啊!如今都講茶文化,龍井的淡雅,鐵觀音的濃郁,大紅袍的飽滿,普耳的厚重相比,而涇陽伏茶又是什么呢?我沉思著,在大漠深處,那悠遠的地方,一隊蒙古騎兵,鐵馬金戈,揮師西進的路上,首領懷揣一塊茯茶,為將士活愈怪病,繼續征戰;牧人們隨水草而行,拿處一塊茯茶,粗枝大葉在奶中翻卷,熬煮成奶茶,渡過寂寥的放牧生活。是大漠、草原賦予了茯茶粗曠與大氣,包容與隆烈的品質。</p><p class="ql-block"> 這可能就是一種茯茶精神!茯茶文化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29日于西安圖片源于陜西茯茶博物館</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信丰县|
永寿县|
山丹县|
慈利县|
阿拉尔市|
黎城县|
靖宇县|
遂溪县|
温泉县|
高碑店市|
土默特右旗|
华亭县|
彭山县|
云安县|
龙州县|
清丰县|
浦东新区|
绥棱县|
同心县|
广德县|
彰化市|
崇义县|
霞浦县|
前郭尔|
老河口市|
恩平市|
平顺县|
加查县|
井研县|
上杭县|
格尔木市|
永兴县|
田阳县|
车致|
获嘉县|
凭祥市|
普格县|
科技|
巍山|
木兰县|
淮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