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國四大書院</p><p class="ql-block">中國“四大書院”指應天書院、岳麓書院、嵩陽書院、白鹿洞書院。</p><p class="ql-block">中國書院36座(代表性書院)</p><p class="ql-block">?中國歷史上創(chuàng)建的書院總數(shù)約7500余所,但當前最具代表性的現(xiàn)存或修復書院為36座?,這一數(shù)據(jù)被多份權威來源共同引用?。</p><p class="ql-block">書院的歷史</p><p class="ql-block">“書院”之名最早出現(xiàn)于初唐,由書齋和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門演變而來。最早書院藏書始自唐代江西德安陳氏辦的東佳書院,書院是中國古代的教育機構,唐代開元六年(718年),東都洛陽置辦麗正書院,官立書院起初是中央政府官方修書、藏書、校書、偶爾也為皇帝講經(jīng)的場所,性質(zhì)為官署。南宋理學家朱熹正式創(chuàng)立教育制度,標志著書院進入制度化、規(guī)范化的發(fā)展階段。書院分有官辦和私立,官辦的叫“學宮”,民辦的叫“書院”。書院又分兩大類型:教徒性質(zhì)和祭祀紀念性質(zhì)的書院。官辦書院由地方官禮聘山長,私辦書院自聘山長,須呈報官署備案。</p> <p class="ql-block">應天書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書院歷史</p><p class="ql-block">公元907年唐朝覆滅,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分裂時期,官學遭受破壞、庠序失教,開始出現(xiàn)一批私人創(chuàng)辦書院。“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中國古人講求詩禮傳家,無論哪朝哪代,都把讀書看作一等一的大事,于是在千百年的歷史流轉中,承載著文明和思想火花的“四大書院”也應運而生。</p><p class="ql-block">書院的興起受到了禪宗叢林的影響。首先,從功能上看,書院和寺院性質(zhì)相似,均是以教育生徒為特征,以傳道授“業(yè)”為目的,是具有自發(fā)性的教育組織。叢林為禪宗佛教徒潛心求道之所,而書院在理學家的精心經(jīng)營下,也成為傳承儒家“道統(tǒng)”的場所。</p><p class="ql-block">其次,書院的產(chǎn)生與晚唐五代士子讀書寺院之風具有直接關系。士子在幽靜偏遠之寺院靜心讀書已經(jīng)形成傳統(tǒng),這對書院選址很有啟發(fā),宋代書院便多建于風景秀麗之名山。</p><p class="ql-block">再次,許多書院是在寺院的舊址上擴建或新建的,如宋初岳麓山寺廟林立,僧人智漩等“念唐末五季湖南偏僻,風化陵夷,習俗暴惡,思見儒者之道,乃割地建屋,以居士類”,岳麓書院便肇始于此。因此之故,書院建筑也多仿自叢林。</p> <p class="ql-block">書院的發(fā)展</p><p class="ql-block">北宋初期,善用唐代建制的書院,通過賜書、賜額、賜田、召見山長等方式進行扶持,使其替代官學,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造就了一批具有想象力的書院,如四大書院等。時至南宋,已成一種正式學校教育制度的書院,正式的教育制度由南宋理學家朱熹創(chuàng)立。宋代創(chuàng)建書院711所,遍及中國18個省份,其中江西、浙江、福建位列前三。而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共有19所書院,宋代文化重心南移,南方完全取代中原地區(qū)成為中國的教育與學術中心。</p><p class="ql-block">書院經(jīng)過南宋鼎盛時期的快速發(fā)展,書院猶如雨后春筍,蓬勃發(fā)展。元朝書院制度更為興盛,專講程朱之學,并供祀兩宋理學家。明代書院大增,總數(shù)達到2000所左右,遠超唐宋元三個朝代的總和,分布在今天全國25個省份,其中新建1699所。雖明朝初期開始轉衰,直到王陽明出,書院再度興盛。1579年張居正下令禁毀全國書院。1625年魏忠賢下令拆毀全國書院,造成“東林書院事件”。</p> <p class="ql-block">清初統(tǒng)治者實行嚴酷的文化禁錮政策,擔心書院的自由講學之風會撼動統(tǒng)治基礎,嚴格控制書院活動,抑制書院發(fā)展,并使之官學化。公元1652年順治明令禁止私人創(chuàng)建書院。公元1733年清政府在各省城設置書院,后各府、州、縣相繼創(chuàng)建書院。清代書院發(fā)展到2000余所,但官學化也達到了頂點,大多數(shù)書院都成為以考課為中心的科舉預備學校。</p><p class="ql-block">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隨著西方新式學校教育及其制度的引入,1901年光緒詔令各省的書院改為大學堂,各府、廳、直隸州的書院改為中學堂,各州縣的書院改為小學堂。至此書院就退出了歷史舞臺。</p> <p class="ql-block">中國32大書院</p><p class="ql-block">石鼓書院、鵝湖書院、東林書院、東坡書院、象山書院、臨汝書院;秀容書院、洙泗書院、白鷺洲書院、尼山書院、崇正書院、花洲書院、竹山書院、盱江書院、萬松書院、封龍書院;關中書院、蓮池書院、金臺書院、銀岡書院、武夷精舍、粵秀書院、瓊臺書院、繡川書院、問津書院、宏道書院;紫云書院、敬敷書院、信江書院、安陵書院、旗山書院、文華書院。</p> <p class="ql-block">朝廷賜額</p><p class="ql-block">●應天書院</p><p class="ql-block">書院介紹:應天書院</p><p class="ql-block">應天書院又稱應天府書院、睢陽書院、南京書院、南都書院、南京國子監(jiān),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qū)商丘古城南湖畔。</p><p class="ql-block">五代后晉時(936年),宋州虞城縣(今河南商丘)通儒楊愨在歸德軍將軍趙直扶助下在宋州宋城縣創(chuàng)辦睢陽學舍,聚眾講學。楊愨去世后,他的學生兼妹夫戚同文繼承師業(yè),繼續(xù)辦學。戚同文病逝后,學校曾一度關閉。</p><p class="ql-block">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應天府宋城縣(今河南商丘)富豪曹誠,在戚同文舊學之地出資三百萬金,造舍150間,聚書1500余卷,廣招學生,并于次年聘戚同文之孫戚舜賓為主院,以曹誠為助教,重新建立了書院。“博延眾生,講習甚盛”,愿以學舍入官,真宗皇帝大為嘉嘆,“面可其奏”,下詔表彰,端明殿學士盛度“文其記”,前參知政事陳堯佐“題其榜”,賜名“應天府書院”,應天書院改為府學,官府撥學田十頃,充作學校經(jīng)費。</p> <p class="ql-block">1998年4月29日,國家郵政局在商丘市睢陽區(qū)舉辦了“四大書院”郵票首發(fā)儀式,郵票所選書院為應天書院、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p> <p class="ql-block">五代后晉時期,宋州虞城(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通儒楊愨在歸德軍將軍趙直扶助下聚眾講學,創(chuàng)辦睢陽學舍。楊愨去世后,他的學生兼妹夫戚同文繼承師業(yè),繼續(xù)辦學。戚同文病逝后,學校一度關閉。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州宋城縣(今河南商丘睢陽區(qū))富豪曹誠,出資三百金扶持戚同文的孫子戚舜賓,造舍150間,聚書1500余卷,廣招學生,將書院發(fā)展壯大,聘戚舜賓為主院,以曹誠為助教。</p><p class="ql-block">北宋立國初期,急需人才,實行開科取士。當時睢陽學舍的學生參加科舉考試,登第者達五六十人之多。天下文人、士子慕戚同文之名不遠千里而至宋州求學者絡繹不絕,出現(xiàn)了“遠近學者皆歸之”的盛況,其中就有那位吟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睢陽學舍逐漸形成了一個學術文化交流與教育中心。隨著晏殊、范仲淹等人的加入,應天書院逐漸發(fā)展為北宋最具影響力的書院?!熬蹖W為海,則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淬詞為鋒,則浮云我決,良玉我切?!边@是范仲淹在執(zhí)掌應天書院時所作的《南京書院題名記》,足見當年應天書院的博雅學風和恢弘氣勢。</p><p class="ql-block">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二月二十四日,宋真宗正式賜額為“應天府書院”,是為州縣興學之始。慶歷三年(1043年)十二月,詔賜應天府書院升格為“南京國子監(jiān)”。應天書院成為古代書院中唯一一個升級為國子監(jiān)的書院。</p> <p class="ql-block">應天書院以其歷史悠久、規(guī)模宏大、影響深遠、人才輩出而居北宋“四大書院”之首。</p><p class="ql-block">北宋初書院多設于山林勝地,唯應天書院設于繁華鬧市,人才輩出?!端问贰酚涊d:“宋朝興學,始于商丘”?!疤煜骡孕?,視此而興”?!八闻d,天下州府有學始此”。元代趙孟瞓更是在《義學記》中道:“宋初時天下有四大書院,應天書院為首。”1998年,國家郵電部在商丘舉辦了“四大書院”郵票首發(fā)儀式。</p> <p class="ql-block">岳麓書院</p><p class="ql-block">岳麓書院位于湖南省長沙市南岳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岳麓山腳。</p> <p class="ql-block">岳麓書院</p><p class="ql-block">北宋開寶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首度創(chuàng)建書院,以待四方學者。李允則來為州,請於朝,乞以書藏。方是時,山長周式以行義著。</p><p class="ql-block">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召見便殿,拜國子學主簿,使歸教授。宋真宗詔賜書院“岳麓書院”額,增賜中秘書。</p><p class="ql-block">●石鼓書院</p><p class="ql-block">唐朝元和(806年 - 820年)年間,衡州秀才李寬在合江亭旁建房,取名為“尋真觀”(李寬中秀才書院),在此悉心讀書,為石鼓書院之雛型。</p><p class="ql-block">宋代太平興國2年(978),宋太宗趙光義賜“石鼓書院”匾額。</p><p class="ql-block">北宋宋景祜二年(1035年),朝廷賜“石鼓書院”敕額。</p> <p class="ql-block">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這里創(chuàng)建岳麓書院;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見山長周式,賜“岳麓書院”額。</p><p class="ql-block">兩宋之交,岳麓書院遭戰(zhàn)火洗劫被毀。乾道元年(1165年)湖南安撫使知潭州劉珙重建岳麓書院。他還延聘著名理學家張栻主教岳麓,更加強了岳麓書院在南宋教育和學術上的地位;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來訪,與張栻論學,開書院會講之先河,由此形成以“朱張之學”為正宗的學術傳統(tǒng)。元承宋制,書院辦學繼續(xù)發(fā)展,規(guī)制日趨完備。1275年元兵攻破長沙,岳麓書院被付之一炬。岳麓書院幾百名學生參與戰(zhàn)斗,城破后大多自殺殉國。</p> <p class="ql-block">元統(tǒng)治者統(tǒng)一全國后,推動書院的恢復和發(fā)展,潭州學正劉必大主持重建岳麓書院,僅廢10余年的岳麓書院又開始恢復生機。延祐元年(1314年),郡別駕劉安仁再次主持大修。元末至正十八年(1368年),岳麓書院毀于戰(zhàn)火。宣德七年(1432年),由民間集資促成岳麓書院最早的一次修復。成化五年(1469年),長沙知府錢澎再次興復書院,但不久又廢。弘治七年(1494年),長沙府通判陳鋼終于使岳麓書院基本恢復舊貌。崇禎十六年(1643年),張獻忠部隊進攻長沙,與明朝官軍進行激戰(zhàn),書院在混戰(zhàn)中被毀。</p> <p class="ql-block">康熙七年(1668年),巡撫周召南下令重建岳麓書院,基本恢復了原有規(guī)模。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三桂發(fā)動三藩叛亂,攻克長沙,剛剛修好了才4年的岳麓書院即興即毀。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巡撫丁思孔又重建岳麓,置膏火田數(shù)百畝,并兩具疏章,請求御書匾額。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春,康熙帝御書“學達性天”匾額。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帝又賜御書“道南正脈”于岳麓,岳麓書院在全國的重要地位再次獲得肯定。咸豐二年(1852年),太平天國軍進攻長沙,岳麓書院受到戰(zhàn)火毀壞,史稱“書院毀半”,隨后院長丁善慶率諸生捐資又逐次修復。同治七年(1868年),巡撫劉昆主持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修建。清末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為湖南高等學堂,爾后相繼改為湖南高等師范學校、湖南工業(yè)專門學校。</p> <p class="ql-block">1926年正式定名為湖南大學。1938年4月,日本戰(zhàn)機轟炸湖南大學校園,岳麓書院部分建筑被毀。1941年4月,日機再次轟炸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御書樓、半學齋、靜一齋等處均中彈倒塌,文廟大成殿及孔子像被炸毀??谷諔?zhàn)爭勝利后,岳麓書院部分建筑被修復。1981年,岳麓書院開始大規(guī)模修復工程,1986年10月,在歷經(jīng)5年大修后,岳麓書院正式對外開放參觀。</p><p class="ql-block"> 1988年,岳麓書院(清代)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今岳麓書院內(nèi)設有博物館,藏品豐富。</p> <p class="ql-block">白鹿洞書院</p><p class="ql-block">白鹿洞書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廬山五老峰南麓。</p> <p class="ql-block">白鹿洞書院</p><p class="ql-block">五代南唐升元四年(940年),李渤在白鹿洞建學館,以本道為洞主,掌其教授。</p><p class="ql-block">宋太宗皇帝太平興國二年(978年),知江州周述言:廬山白鹿洞,學徒常數(shù)千百人,乞賜《九經(jīng)》肄習。詔國子監(jiān)給本,仍傳送之。</p><p class="ql-block">南宋時,朱熹奏請朝廷賜“白鹿書院”額及御書。</p> <p class="ql-block">南唐升元四年(940年),洛陽人李渤擔任江州刺史,在此建成“廬山學館”,因此處四山環(huán)合,俯視似洞,李渤又在養(yǎng)了一頭鹿,得名“白鹿洞”,以本道為洞主,執(zhí)掌教授。南宋理學家朱熹出任知南康軍(今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時,重建書院,親自講學,確定了書院的辦學規(guī)條和宗旨,并奏請朝廷賜額及御書,名聲大振,成為宋末至清初數(shù)百年江西重要文化搖籃。</p><p class="ql-block">白鹿洞書院與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河南商丘的應天書院、河南登封的嵩陽書院,合稱為“中國四大書院”。后又與江西吉安的白鷺洲書院、江西鉛山的鵝湖書院、江西南昌的豫章書院,合稱為“江西四大書院”。</p> <p class="ql-block">南宋理學家朱熹制定的《白鹿洞書院揭示》又稱《白鹿洞書院教規(guī)》影響后世幾百年,其辦學的模式為后世效仿,傳至海外。</p><p class="ql-block">宋太宗皇帝太平興國二年(978年),知江州周述言:廬山白鹿洞,學徒常數(shù)千百人,乞賜《九經(jīng)》肄習。詔國子監(jiān)給本,仍傳送之。</p><p class="ql-block">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禮部郎中孫琛為了振興白鹿洞書院事業(yè),苦心經(jīng)營,原故址上修建了十間房屋,并定名為:“白鹿洞之書堂”。</p><p class="ql-block">南宋淳熙六年,朱熹任南康知軍,到白鹿洞書院察看遺址,奏請孝宗批準賜“白鹿書院”額及御書,籌款建屋、征集圖書、聘請名師、廣集生徒、親任洞主、親自講學,興復白鹿洞書院,自任洞主。還制定了“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等五條教規(guī),此即有名的《白鹿洞書院揭示》。</p> <p class="ql-block">元代末年,白鹿洞書院被毀于戰(zhàn)火。</p><p class="ql-block">清朝時期,康熙賜給白鹿洞書院匾額及古書后,南康知府周燦向皇帝請建了兩座兩層建筑。</p><p class="ql-block">宣統(tǒng)二年(1910年),白鹿洞書院改為高等林業(yè)學堂。</p><p class="ql-block">新中國成立以后,白鹿洞書院經(jīng)過多次維修整理。</p><p class="ql-block">1959年,白鹿洞書院被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1988年,白鹿洞書院(清代)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嵩陽書院</p><p class="ql-block">嵩陽書院,位于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極峰,面對雙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陽而得名嵩陽書院。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時,此處始有建筑,名叫嵩陽寺。唐代改為嵩陽道觀。唐朝弘道元年(683年),高宗李治游嵩山時,閉為行宮,名曰“奉天宮”。</p> <p class="ql-block">嵩陽書院</p><p class="ql-block">嵩陽書院在歷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場所,但時間最長最有名氣的是作為儒教圣地。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名為嵩陽寺,為佛教活動場所,僧待多達數(shù)百人。</p><p class="ql-block">隋大業(yè)年間(605—618年),更名為嵩陽觀,為道教活動場所。</p><p class="ql-block">唐弘道元年(683年)高宗李治游嵩山時,閉為行宮,名曰“奉天宮”。</p><p class="ql-block">五代后周時(951-960年),登封嵩山創(chuàng)辦“太乙書院”。北宋至道二年(996年),改“太乙書院”為“太室書院”,賜印本《九經(jīng)》。</p><p class="ql-block">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宋仁宗改“太乙書院”為“嵩陽書院”,并賜額。</p> <p class="ql-block">五代后周,始改建為書院。北宋至道二年(996年),改為“太室書院”,賜印本《九經(jīng)》。宋景祐二年(1035年),賜名嵩陽書院。</p><p class="ql-block">先后在嵩陽書院講學的有范仲淹、司馬光、程顥、程頤、楊時、范純?nèi)实群芏嗝?。宋代理學的“洛學”創(chuàng)始人程顥、程頤兄弟都曾在嵩陽書院講學,此后,嵩陽書院成為宋代理學的發(fā)源地之一。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第九卷至二十一卷就是在嵩陽書院完成的。</p><p class="ql-block">北宋末年,嵩陽書院因戰(zhàn)亂被廢。</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年間重建。</p><p class="ql-block">2010年8月1日,嵩陽書院作為“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的子項目,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版本出處</p><p class="ql-block">◎應天、岳麓、白鹿、嵩陽</p><p class="ql-block">與朱熹、張栻并稱南宋“東南三賢”的理學家呂祖謙在《白鹿洞書院記》中最早提出,河南應天書院、湖南岳麓書院、江西白鹿洞書院、河南嵩陽書院當屬“天下四大書院”,這是四大書院的最早出處。</p> <p class="ql-block">南宋另一位著名學者王應麟撰《玉?!犯胶蛥巫嬷t的說法。宋末著名學者馬端臨撰寫的《文獻通考·職官考》中,也采用了呂祖謙的說法。</p><p class="ql-block">◎應天、岳麓、白鹿、石鼓</p><p class="ql-block">宋末學者馬端臨撰寫的《文獻通考·學??肌分校髁烁膭?,列石鼓書院而去嵩陽書院。以應天書院、岳麓書院、石鼓書院、白鹿洞書院為“天下四書院”。</p><p class="ql-block">◎徂徠、岳麓、金山、石鼓</p><p class="ql-block">南宋學者范成大在其《驂鸞錄·衡山記》一書中,把山東徂徠書院、江蘇金山書院(又稱茅山書院)、湖南石鼓書院和岳麓書院并稱為“天下四書院”。</p><p class="ql-block">徂徠和金山創(chuàng)辦時間較晚,地位以及影響力也不如上述其它書院。徂徠書院的創(chuàng)辦人孫復和石介都求學、畢業(yè)于應天書院,《驂鸞錄·衡山記》中卻沒有應天書院。此說法僅為一家之言。</p> <p class="ql-block">明代北京有八座書院,通州就占有四座書院,通惠書院 揚行中書院 聞道書院 雙鶴書院。</p><p class="ql-block">通惠書院創(chuàng)辦于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p><p class="ql-block">它是通州歷史上最早創(chuàng)建的書院,巡倉御史阮鄂到通州視察漕運倉儲,在拜祭孔子牌位之后即坐堂講學,于是在文廟右首創(chuàng)建通州官辦書院,此外通州還曾有楊行中書院,聞道書院,雙鶴書院。</p><p class="ql-block">大運河哺育著一方水土,孕育出一方文化</p><p class="ql-block">漫長歲月中,當年舶航千里,銀帆爭渡的盛況已經(jīng)不復存在,但運河湯湯,文脈悠悠,不論是文廟、貢院還是書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京書院還有新興書院產(chǎn)業(yè):</p><p class="ql-block">“順安書院”,“太和書院”,“華彬書院”,“沃德書院”,“通州書院”,“伯樂書院”,“水星書院”,“雙子書院”等等……</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春市|
吉林市|
抚州市|
珠海市|
洪洞县|
蒲江县|
会昌县|
武威市|
沙洋县|
南郑县|
南丰县|
罗山县|
会理县|
满城县|
广德县|
湛江市|
西乌|
巴马|
辽阳县|
许昌市|
马龙县|
平山县|
出国|
抚顺市|
永丰县|
聊城市|
丹巴县|
安西县|
东丰县|
罗源县|
龙游县|
蒙城县|
胶州市|
靖安县|
娄烦县|
泊头市|
滦平县|
淳化县|
共和县|
岗巴县|
德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