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老師你好,歡迎進入白蕊藝術空間。我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你,如果你過得不快樂,希望你看完這篇圖文,能夠感受到這個世界上其實真的還有溫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片創作:~白蕊</p><p class="ql-block">文字創作:~白蕊</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備注:此文已被《中國作家網》收錄刊發,感謝老師們鼓勵與支持!</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云霧寄遠,山月知味??</b></p> <p class="ql-block">前日我的手機突然間收到一條來自菜鳥驛站發來的信息,我有新的快遞取件碼待領取。我好奇來到驛站領取了包裹,當我拆開牛皮紙包裹時,細密的茶末從棉布袋縫里漏出來,沾在指腹上,我查看發貨地址,是她!我小心打開包裝盒,映入眼簾是那青碧的顏色,像極了溆浦茶山清晨的霧。阿瑤在附信里說:“這是她的奶奶守著鐵鍋炒了整夜的明前茶,每片葉子都帶著露水的重量。”信箋邊緣暈染著淡淡的茶漬,像是不小心滴落的山澗清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趕忙燒了壺水,特意把溫度晾到80℃,燙熱白瓷蓋碗,捏起幾撮茶葉丟進去。熱水一沖,葉片在碗里打著旋兒。忽然就想起盧仝那句“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深綠的芽尖舒展成小小的旗幟,茶湯漸漸洇成黃綠色。溆浦年平均1539.1毫米的充沛降水,都化作了這杯中的云霧。那些凝結在茶芽上的水珠,經過陽光晾曬、鐵鍋翻炒,最終以另一種形態抵達我的案頭,我的口中。</p> <p class="ql-block">阿瑤家的茶山藏在雪峰山余脈深處,這里是湖南省西部的褶皺之地,地處東經110°15′ - 111°01′、北緯27°19′ - 28°17′之間。東南面的涼風界海拔1614米,如同巨人的脊梁,將西北低緩的丘陵穩穩托起。沅水與溆水在山腳下蜿蜒交匯,濕潤的水汽沿著河谷蒸騰而上。每日清晨,400畝的茶園便被包裹在流動的云霧里,恍若仙境。這樣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茶樹生長的天然溫床,年復一年的豐沛降水,讓土壤始終保持著恰到好處的潤澤。</p> <p class="ql-block">記得去年深秋時節,她發給我一條視頻。她指著鏡頭外的茶園說:“你看,這些茶樹和我奶奶一樣大年紀了。”鏡頭搖晃著掠過層層疊疊的茶樹,枝干上布滿青苔,葉片在風里輕輕顫動,像極了老人布滿皺紋的手。溆浦的土壤屬于中亞熱帶紅壤與黃壤地帶,經過千年腐殖質的沉淀,土質疏松肥沃,富含礦物質。茶樹的根須深深扎進這片土地,貪婪地汲取著自然的饋贈,這些茶樹常年喝著山泉水,曬著晨霧里漏下的陽光,長成了帶著山野靈氣的模樣。</p> <p class="ql-block">奶奶炒茶的手藝是祖傳的。聽阿瑤說,每當炒制時節,灶膛里的松木噼啪作響,鐵鍋燒熱時要先鋪上一層粗鹽,等鹽粒噼啪作響,才把鮮葉倒進去。老人枯瘦的手在滾燙的鐵鍋里翻飛,動作比年輕人還要利落。“刺啦”一聲,茶香瞬間炸開,混著柴火的煙味,把整個灶屋熏得云霧繚繞。這雙手不知經歷了多少個這樣的日夜,才能精準把控溫度與火候,讓茶葉在翻炒間褪去青澀,沉淀出醇厚的香。而市面上那些機器生產的茶葉,即便能模擬出相似的形狀,卻永遠做不出這份帶著人間煙火的溫度。</p> <p class="ql-block">機器制茶講究標準化,滾筒的溫度、翻炒的時間,每一個環節都精確到秒。它們能在短時間內產出大量茶葉,外形規整,色澤統一。可當熱水注入,差異便顯現出來。工業化生產的茶湯,初嘗鮮爽,卻如曇花一現,轉瞬即逝;而奶奶手工炒制的高山云霧茶,入口是山風掠過耳畔的清苦,細細品味,回甘卻如溪澗流水,綿綿不絕,讓人回味無窮。這是因為手工炒制時,茶葉在鐵鍋中不斷翻轉,與空氣充分接觸,每一片葉子都經歷了獨特的“成長”,保留了最原始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溆浦是多民族的家,漢族、瑤族、苗族在這里比鄰而居。阿瑤家所在的村落,老人們至今保留著敬茶神的習俗。每年清明前,奶奶都會帶著阿瑤在茶樹下擺上她們手工特制的糯米粑粑,點三炷香,對著云霧繚繞的山頂念叨:“山神保佑,賜個好收成。”這些儀式看似古老,卻讓每一片茶葉都有了靈魂。在現代化浪潮的沖擊下,阿瑤和奶奶依然堅持著最傳統的種植與制作方式,不施化肥,不打農藥,任由蟲兒在葉片上留下咬痕。他們說,這是茶樹與自然的對話,是土地最真實的模樣。</p> <p class="ql-block">桌上的茶湯涼了又續,此時窗外的暮色漸漸濃了。阿瑤在信中提到,今年茶園的產量不如去年,因為堅持不打農藥,有些葉子被蟲咬了洞。可我卻覺得,這些帶著蟲眼的茶葉,才是真正的“天然去雕飾”。在流水線生產的時代,還有人愿意守著幾畝茶山,用最笨拙的方式制茶,這份固執里藏著對土地最深的眷戀。就像溆浦的山山水水,歷經歲月更迭,始終保持著最本真的模樣。</p> <p class="ql-block">喝完這盞茶,合上手中的書頁,茶香依舊縈繞鼻尖。其實,阿瑤寄來的何止是一包茶葉,分明是千里之外的故鄉,是一位老人的堅守,是一個姑娘對家鄉土地的深情。忽然我想起《茶經》里那句:“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或許正是因為有阿瑤和奶奶這樣“精行儉德”的人,我們才能在紛繁的世界里,嘗到這份最本真的茶香。這茶香里,有溆浦的山風,有晨霧,有古老的歌謠,更有一份對傳統的執著守護,如同山間的溪流,潺潺不息,流向遠方。</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池州市|
岳阳市|
民权县|
诏安县|
都江堰市|
平罗县|
乌鲁木齐市|
昂仁县|
德保县|
新巴尔虎右旗|
蓬莱市|
久治县|
广丰县|
天气|
项城市|
博野县|
罗山县|
阳山县|
佛教|
凤凰县|
阜康市|
柳河县|
乐陵市|
浪卡子县|
磐石市|
竹溪县|
宜君县|
西乌|
安达市|
宁陵县|
伽师县|
秦安县|
天等县|
荔波县|
无锡市|
寻乌县|
湘乡市|
武强县|
呼玛县|
航空|
金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