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烤肉、擼串、蒸者美食、暢食美酒……不僅是先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現代生活不可缺少的內容,其連接紐帶就是傳承。此外,淡水、鹽、蔬菜瓜果等也是 生活中必不可少的。</p><p class="ql-block"> 漢代離我們確實有點遙遠,但漢代人的生活離我們又如此之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隨葬井和水斗是普遍現象</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人們生產生活離不開水,淡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在大連地區漢墓中隨葬井和水瓢等明器是普遍現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由于自然地理原因,大連地區河流分布比較少,淡水資源不是很充足,因此古人打井取水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地下水資源豐富,人們可以通過打井,將地下水源源不斷提取到地面用于生產生活及其他方面。現在,我們經常看到農田里的機井、家中的井,提供灌溉和生活用水。早年,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院里都有一口井,從轆轤井到壓水井,能喚起人們多少童年的回憶。“吃水不忘挖井人”亙古未變。</span></p> <p class="ql-block"> 在一些漢代遺址中,出土了實用的陶井圈、陶水管等,比如旅順牧羊城址南(大塢崖遺址)發現的漢代陶井,用多個圓形陶井圈套接而成,陶井圈直徑0.95米、高0.44米、井深4.7米,還出土了陶水管。金州西馬圈子城址也出土了陶水管。這些陶井圈和陶水管都是實用器,打井取水技術已相當成熟。</p><p class="ql-block"> 營城子漢墓出土的陶井口沿上有朱書的漢隸體“井”字,表明該器物代表井。大連地區從西漢晚期開始出現陶'井的模型,一直流傳下來。各種形制的陶井明器數量眾,多幾乎每個墓都有隨葬,甚至有的墓葬隨葬兩件陶井。有的陶井中還附有水斗,水斗形式與現代水斗非常相似,甚至還有陶滑輪模型以及井欄模型。營城子漢墓和普蘭店江屯漢墓出土了一定數量的井欄,多為中間帶圓孔的井字形,形制略有不同。</p> <p class="ql-block"> 在國內其他漢代遺存中井也多姿多彩、數量龐大,在人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陶井明器作為重要隨葬品,意為逝者在另一個世界繼續使用,因此井在大連地區漢代考古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井旁寫水泥自足,銜泥上屋隨而遇”,詩人將井邊景色寫活了,為我們描繪了詩情畫意、充滿浪漫氣息的畫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遼東郡平郭曾設鹽鐵官</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 飲食離不開鹽,鹽在人們生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北宋詞人柳永的《煮海歌》描寫鹽農煮鹽曬鹽的情景: “風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鹵。”魏晉左思在《三都賦》中有“煮海為鹽,采山鑄錢”的詩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 古代以煮鹽為主,就是取地下鹵水煮鹽,而不是直接取海水曬鹽。考古發現和文獻證明,“晚唐、兩周、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時期的煮鹽以及明清時期曬鹽,都是攫取淺層地下鹵水”,這是因為濱海地區地地下鹵水濃度大約是海水的數倍,“地下鹵水具有分布廣;濃度高、儲量大、埋藏淺、易開采等特點,是鹽業大規模生產的絕佳原料”。</span></p><p class="ql-block"> 漢代鹽鐵官營在遼東郡平郭(熊岳境內)設鹽鐵官。《管子·地數篇》稱“齊有渠展之鹽,燕有遼東之煮”,已發現的齊地鹽業遺址眾多,規模龐大,與文獻記載相吻合。遼東之煮指的就是遼東地區的煮鹽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 目前大連地區漢代鹽業遺址雖尚未發現,但在山東、河北等地已發現了數百處先秦時期的鹽業遺存,特別是在山東境內渤海灣南岸的萊州、昌邑、濰坊以及河北的海興、黃驊等地300余公里的濱海平原和灘涂地,發現了20多處東周時期的鹽業遺址群,800多處遺址,發現了大量遺跡(比如鹽井、鹽灶、灰坑、煙道、作坊等)和制鹽遺物。山東壽光發現的商周鹽業遺址群和唐宋鹽業遺址等為我們展示了當時的制鹽景象。這些材料為遼東近海地區也應存在古代煮鹽遺址提供了參考依據,期待考古新發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 由此可以佐證面向海洋的大連地區煮鹽業定比較發達。營城子漢墓曾發現一塊陶片上殘留“鹽”字一部分,推測應與鹽有關。現在的大連鹽化集團從古至今一直是重要的海鹽生產基地。</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蔬 菜 瓜 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從考古和文獻中得到旁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盡管大連地區尚未發現漢代蔬菜瓜果的實證,但它們也是人們飲食中不可或缺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由于這類物質難以保存只能從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中得到旁證。馬王堆漢墓遺冊中就記載了多種多樣的蔬菜、水果,甚至各種調料。馬王堆漢墓主人辛追夫人、海昏侯劉賀尸體內均發現了香瓜子,反映了二者進食香瓜后死亡,同時說明死者去世的季節。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了多種農作物,包括蔬菜水果等,比如胡蘿卜、香菜、胡椒、葡萄、核桃、哈密瓜、西瓜、番石榴等,使原本就豐富多彩的蔬果種類增添了新的成員,豐富了人們的飲食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科 技 考 古</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飲食結構以糧食為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想要準確了解漢代人具體吃什么,還需要依靠科技考古的力量。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山東大學遺產研究院合作,通過對營城子漢墓和金州董家溝漢墓出土的人骨和動物骨骼進行穩定同位素檢測,得出這樣的結論: 生活在這里的漢代人的飲食結構C4類食物為主(粟、黍),同時兼有C3類食物(小麥、水稻等)。這里人們的飲食還有一定比例的肉食,包括家養動物、陸生野生動物以及部分海產品,比如大連地區漢墓種常見的豬、牛、雞、狗、兔、野豬、鹿、獐子、魚等遺骨以及大量的貝類,可以佐證人們的飲食成分。這是目前科技考古為我們帶來的最新成果,基本上可以判斷生活在大連地區漢代人的主要飲食結構,即以糧食作物為主,肉類、海鮮、蔬菜、水果為輔,葷素搭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通過對大連地區出土的飲食相關實證管窺,我們了解到生活在大連地區漢代人的飲食文化是豐富多彩的,具有獨特的海洋文化特色,生活氣息十分濃郁。飲食千秋,氣象萬千,人們安居樂業,離不開繁榮發達的經濟做后盾。原來大連地區在漢代是如此繁榮、富庶, 生活在這方水土的人們是如此浪漫、富足。</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垫江县|
十堰市|
阿坝县|
达拉特旗|
利川市|
前郭尔|
勃利县|
淮安市|
尚义县|
云龙县|
宝兴县|
黄浦区|
奇台县|
陆河县|
江阴市|
湟中县|
招远市|
清水河县|
斗六市|
淄博市|
嘉义市|
石渠县|
克东县|
札达县|
安图县|
昭平县|
古交市|
郯城县|
曲靖市|
肇源县|
瑞安市|
工布江达县|
长葛市|
璧山县|
温泉县|
元江|
上杭县|
永平县|
都匀市|
阜新|
香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