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朱日和是個地名,卻沒有一條柔性的江河,它是內蒙古草原上一塊最血性陽剛的土地,這片承載著無數軍人記憶的土地。</p><p class="ql-block">作為集二線上的一個小鎮,朱日和雖只是四等車站,卻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意義而熠熠生輝。這里是丘陵與剝蝕戈壁大平原的交匯之地,地貌復雜多樣,平均海拔約1000米,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而漫長,夏季溫涼短促,獨特的自然環境為軍事訓練提供了絕佳條件。“朱日和”在蒙古語中意為“心臟”,以鎮西南的牛心山命名。地形以低緩丘陵為主,地勢北高南低。</p><p class="ql-block">近年來,朱日和火車站經過改擴建,如今已成為一座具有蒙古包風格的建筑,與周圍自然環境和諧相融。</p><p class="ql-block">學習中讓我們了解到,朱日和的真正名聲源于其作為中國軍隊重要訓練基地的地位。1950年,毛主席簽發命令,任命許光達為軍委裝甲兵司令員兼政委。在“沒有技術就沒有裝甲兵部隊”的理念指導下,許光達開始尋找適合坦克部隊訓練的場地。1957年夏,許光達來到時任內蒙古自治區人民委員會主席烏蘭夫上將家中,請求在內蒙古劃出一塊地方建設坦克訓練基地。烏蘭夫欣然應允,并帶許光達驅車來到朱日和,講述成吉思汗在此點兵60萬策馬西征的故事。這個故事深深打動了許光達,他決定將朱日和作為裝甲兵部隊出戰斗力的地方。于是,許光達和烏蘭夫在朱日和蘇尼特草原上的一座蒙古包里簽下了關于朱日和訓練基地建設的協議。協議明確,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與蘇尼特右旗跨旗界的地方劃出一塊約1000多平方公里的區域,作為裝甲兵部隊的演習場。從此,朱日和訓練基地誕生了。</p> <p class="ql-block">部隊野外駐訓,絕非簡單的轉移,而是一項涉及軍地多方協調配合的系統工程,是對部隊實戰化訓練的全方位錘煉。(軍事訓練部分略)</p><p class="ql-block">鐵路輸送作為駐訓的首要環節,其復雜性和周密性不容忽視。作訓部門需與鐵路軍代局緊密合作,根據部隊人員裝備情況,精確計算車底、棚車、客車數量,確保列車安全運行。特別是運輸裝甲車輛等超限裝備時,對鐵路平車車底的要求更為嚴格,必須是帶魚腹梁的。此外,裝載站、卸載站的選擇,裝卸載平臺的布局,以及加固器材的配備等,都需要經過周密的籌劃和計算。軍需部門還需確定途經軍供站的降乘站點、就餐人數、就餐標準等,確保部隊在行軍途中能夠得到充分的補給。</p><p class="ql-block">那些年,遠程機動均乘坐悶罐車,至少乘坐過十幾次悶罐車,每一次乘坐都是一次經歷,每一次乘坐都是一次成長。乘坐悶罐車機動,任何車輛均要讓行,停停走走從河北,途徑北京、張家口,到朱日和要幾天,如同古人出征:“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夜闌臥聽風和雨,鐵馬冰河入夢來”“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p><p class="ql-block">悶罐車上下車廂要搭梯子,車廂內噪音大,只有幾個通風透氣的小窗戶,優點是可坐可躺,解開背包,在草墊上鋪上褥子和衣睡覺,沒有空調、沒有暖氣,沒有上下水,沒有廁所,夏天頂棚曬得滾燙,里面溫度高的如洗桑拿,冬天的悶罐車又是另一番場景,車廂內的溫度比外面還要寒冷,因此才被稱作“悶罐”。不過,無論是夏天的悶熱,還是冬天的寒冷,都能樂觀地面對,積極地克服,也習慣成了自然。</p><p class="ql-block">列車過了集寧,透過車窗,一望無垠,很少看見樹木、村莊,隨風飄進來的空氣都有一股羊臊味。這里荒蕪人煙,不是想象中的“天蒼蒼,野茫茫”的草原景象,很少見到蒙古包和蒙古族人。訓練場地上雖長有一些野草等綠色植被,但被坦克車軋過后就不再長草,成為沙地一片,沒有軋過的地方,長出遍地的沙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然而,駐訓的真正挑戰才剛剛開始。艱苦的訓練和嚴峻的挑戰每天都在等待著,需要在烈日下進行實彈射擊、戰術訓練、對抗演習,汗水浸透工作服,帳篷內青草味混雜著羊糞味,被褥鋪在草地上。有時,一陣狂風夾雜著陣雨,瞬間將帳篷掀翻,不得不緊急起身,重新打好地釘,固定帳篷,無疑是對身心素質極大的考驗。</p><p class="ql-block">駐訓期間,還需適應草原上的各種惡劣天氣。從漫天飛揚的沙塵到坑洼不平的地面,從變幻無常的天氣到突如其來的暴雨,都需要時刻保持警惕,隨時準備應對各種突發情況。在這里,經歷了天上有片云彩就下雨的奇妙經歷,也見證了驚天動地的雷雨之夜。我們曾經經歷過一場驚天動地的雨,一日夜半暴雨來襲,風夾著雨敲打著帳篷,豆大的雨滴砸在帳篷上嘭嘭作響,帳篷口的門簾被風裹著雨甩出啪啪的聲響。突然,幾百米外,一道閃電劃破寂靜的夜空,藍紫色的電光從空中像一把利劍直插地上,帶有一種獨特的深邃感,非常奇幻,電光閃時天空中的烏云清晰可見,瞬間照亮了大地如同白晝,刺眼的光近在眼前,而且閃電持續時間之長從未見過,緊接著,傳來一陣天崩地裂般的聲響,幾秒鐘內仿佛時間都凝固了。</p><p class="ql-block">每年各類駐訓合計達半年,日均訓練超10小時,在朱日和基地,坦克和裝甲車艙內溫度高達60℃,戰士甚至36小時不用上小廁——水分全化作汗水蒸發。比干燥、風沙更險的,是潛伏在草原深處的“三毒”:毒蟲肆虐、毒鼠鉆營、毒蛇突襲。這些“隱形敵人”與演習中的“藍軍”一樣,考驗著官兵的生存智慧。</p><p class="ql-block">硝煙彌漫、戰車咆哮、鐵翼飛旋……盡管駐訓生活充滿了艱辛和挑戰,但戰士們也在其中找到了樂趣和溫暖。夏日的草原,沙蔥花盛開。夜晚,躺在草地上,仰望深藍色的夜空,欣賞璀璨的星光和銀河,感受著大自然的寧靜與美好。</p> <p class="ql-block">前前后后參加過多次駐訓。駐訓次數多了,對靶場周邊的情況了解就多起來。朱日和鎮,從車站東邊出站口出來,一片開闊的沙土地映入眼簾,當地老百姓的土坯平房錯落有致,雖然房子頂上連瓦片都沒有鋪,但卻透露出一種質樸和寧靜的氣息。在鎮子的東邊,有一排青磚房,那里有一個郵局和唯一的供銷社,經營著日用百貨和土特日雜,為當地居民和過往的軍人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然而,朱日和鎮并非只有這些簡單的建筑和設施。</p><p class="ql-block">在鎮子以東5公里處,烏蘇圖敖包山腳下,隱藏著一座晚清時代的古跡——蘇尼特王府。這座王府占地面積廣闊,建筑風格獨特,青磚房子錯落有致,彰顯出蒙古族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蘇尼特王府是由蒙古王爺那木濟勒旺楚克于1863年參照皇宮建筑造型建造的,后來他的兒子德王接了班。德王全名為德穆楚克棟魯普,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曾任錫林郭勒盟盟長,后來組建了效命日寇的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然而,在新中國成立后,他被引渡回國并關押在撫順戰犯管理所,直到1963年才獲準特赦。當我們參觀蘇尼特王府時,發現這座王府歷經滄桑,大部分建筑已損毀。有些房子已經塌頂,府內的樹木也沒有修剪過,歲月走過的痕跡比比皆是。</p><p class="ql-block">近年來,當地為發展文旅事業,旗政府對王府進行了修葺,修復后的王府成為了一座博物館,供游人參觀。</p><p class="ql-block">除了蘇尼特王府外,距離德王府不遠處還有一座十分有名的廟宇——溫都爾廟。這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建于清朝光緒十年(1884年)。溫都爾廟的建筑風格獨特,四合院式的布局和華麗的房檐裝飾讓人印象深刻。寺內經堂掛著經幡、唐卡,房頂設有法輪,外墻涂成白色,在草原上十分醒目。據史書記載,1931年和1933年,第九世班禪曾兩次到此并駕臨王府,德王在溫都爾廟舉辦了“那達幕大會”,同時把溫都爾廟作為活佛寺廟獻給班禪。</p><p class="ql-block">如今,這座寺廟已成為錫林郭勒盟文物保護單位,已有百年歷史。</p> <p class="ql-block">在西部幾十公里處,隱藏著一個鮮為人知的礦業傳奇——白乃廟銅礦。這座銅礦位于四子王旗白音朝克圖鎮,礦區東西長約十公里,南北寬約1.5公里,總面積達到二十五平方公里,共有兩個礦帶,十二個礦段,是一座儲量巨大的多金屬礦山。白乃廟銅礦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當時正值國家大建設時期,對銅等金屬的需求量急劇增加。在一次全國地質普查中,地質部門意外發現了這座銅礦。經過勘探確認,該礦不僅儲量巨大,而且兼含銅、金、銀、硫、鉬等多種金屬,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于是,國家決定立即籌建這座銅礦,并同時建設朱日和至白乃廟的鐵路,以便將礦石運往各地。1960年6月,朱白鐵路開始建設,同時,銅礦也開始籌建發電站,以滿足礦山生產和運輸的用電需求。到了七十年代,銅礦在朱日和鐵路附近建起了自備電廠,為礦山的生產提供了穩定的電力供應。然而,隨著水電部第三十三列車電站的到來,自備電廠逐漸停止了運轉。這座電站的機組是從捷克斯洛伐克引進的2600千瓦機組,八十年代初從貴州順鐵路開到朱日和,為銅礦的生產注入了新的活力。白乃廟銅礦床的銅平均品位為0.40%,是我國50大最知名的礦床之一。這里的礦石品質優良,含銅量高,為國家的經濟建設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同時,礦區還富含金、銀、硫、鉬等多種金屬,使得白乃廟銅礦成為了一座名副其實的多金屬礦山。</p><p class="ql-block">礦區不僅是一個重要的工業基地,還是一個充滿生活氣息的小鎮。這里比朱日和鎮繁華多了,郵電局、衛生院、供銷社、旅店飯館等設施一應俱全,為礦工們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礦上還有一個展廳,供游人參觀,在這里,你可以親手抓起一塊30斤重的金錠,感受那份沉甸甸的榮耀。</p> <p class="ql-block">如果有機會或是趕上出公差,還有領略一下賽汗塔拉鎮的街景,賽汗塔拉鎮是蘇尼特右旗政府所在地。距駐訓點50多公里,面積很小,人口3~4萬,一個草原邊陲小鎮。主要街區分布呈九宮格狀,主要以賽汗塔拉站向西的賽汗大街和南北向的杭蓋路構成。人口稀少,商店不多,馬路上汽車少,馬車多,能讓我們入眼的有蒙古刀,銀碗,銅壺等。讓我驚詫不已的是賣眼鏡的不是內蒙古人,而是浙江溫州人。溫州人號稱中國的猶太人,哪里有市場,那里就有溫州人。哪里有溫州人,那里就有市場。溫州人舍棄舒適的家門遠到艱苦的邊遠小鎮做生意,他們這種吃苦精神讓我敬佩,難怪溫州人能不富裕。</p><p class="ql-block">賽汗塔拉鎮,雖然建筑略顯陳舊, 這里獨具特色的商業街區,如餐飲一條街、少數民族商品街以及蘇尼特羊肉市場等,都是其他地方難以尋覓的。在這里,品嘗地道的蘇尼特羊肉是必不可少的體驗。其味道鮮美、別有風味。</p><p class="ql-block"> 賽汗塔拉是烏蘭牧騎的誕生地,烏蘭牧騎意思是紅色文化工作隊,是活躍在草原上的一支文藝團體。1964年曾經進京給毛主席做過匯報表演,幾十年來一直活動在牧區,2017年1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烏蘭牧騎回信說;60年來,一代代烏蘭牧騎隊員迎風雪、冒寒暑,長期在戈壁、草原上輾轉跋涉,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為廣大農牧民送去了歡樂和文明,傳遞了黨的聲音和關懷。</p><p class="ql-block"> 駐訓要說最想去的地方,當然是二連浩特市和邊防口岸。 從駐地到邊境線170多公里路程,看距離是不算遠,那時候的條件不好,根本沒有柏油路,全程沙土路,賽汗塔拉鎮北還有十幾公里的沙漠路段,一路上連個標識都沒有,只能參考路邊不遠處有一條電桿組成的通往邊境的通信線路。全程差不多需要三個小時。</p><p class="ql-block"> “二連”是蒙語譯音,意為幻影、斑斕,“浩特”蒙語意為“城市”,所以“二連浩特”的意思就是“幻影斑斕的城市”。二連雖不大,人口也才不到8萬,但比起對面最近的蒙古國扎門烏德市確實要繁華得多。中蒙邊境位于二連浩特市以北大約5公里的地方,周邊是大片開闊地,有一條鐵路和一條公路相通。國境線我國一側建有高大的國門建筑橫跨軌道之上,門楣上鮮紅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字非常醒目,字上方是莊嚴的國徽,藍天下五星紅旗迎風飄揚。</p><p class="ql-block">登上邊防八連哨所的瞭望塔眺望,中蒙邊境的地形地貌渾然一體,就算有鐵絲網隔著,也根本分不清哪邊是哪邊。不用望遠鏡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蒙古國邊境城市扎門烏德,環看周邊一派天蒼蒼野茫茫的感覺。</p><p class="ql-block"> 在瞭望塔的頂層向北望,可以清楚地看到蒙古國的邊城扎門烏德了,那里也是中蒙鐵路自中國進入蒙古國后的第一站,離口岸只有4.5公里,離二連的市中心9公里。紅色的建筑是扎門烏德火車站,那是扎門烏德最標志性的建筑。蒙語扎門烏德的意思是“道路之門”,人口不足一萬,卻是蒙古國的第九大城市,畢竟是蒙古國重要的過境物資轉運站,也是對我國最大的陸路口岸。偶爾看到火車通過。公路通道上往返車輛基本上都是蒙古國做邊貿的,每臺車上的貨都是滿滿的的狀態。</p><p class="ql-block">聽介紹,我方邊防哨所與蒙古國邊防哨所之間沒有電話,雙方約定,誰有事,有事一方升起一面旗幟,如果對方同意見面,也會升旗,這樣先升旗方就可以去和對方會晤。雙方24小時都在不斷觀察對方,一升旗對方就會有反應。改革開放以后,蒙古國邊防人員不管誰先升旗,都會馬上趕到我邊防哨所來蹭吃蹭喝,有時還會帶點吃喝回去。</p><p class="ql-block">從瞭望塔向西側眺望可以清晰地看到中蒙邊界的走向。</p><p class="ql-block"> 到邊境大家都要在位于鐵路線西側815號界碑旁照相,815和816號界碑是中國邊界站點唯一的雙號界碑樁。中國版圖像雄雞,二連這里就是雄雞揚首處。從九十年代開始,邊界軍事區對群眾部分開放,需買票進入,參觀項目只有界碑照相,參觀國門。邊防瞭望塔是不開放的。</p><p class="ql-block">駐守二連浩特的邊防部隊,軍改前是內蒙古軍區邊防二團八連,邊防八連比較有名氣,胡耀邦總書記曾視察過該連,被北京軍區授予“基層全面建設模范連” 榮譽稱號。邊防二團駐地在二連南邊26公里左右的賽烏蘇鎮,江澤民主席去過邊防二團。團里有一個奇石收藏館,是老團長顏炳強一手創辦的,館內的奇石都是一代一代邊防官兵長年累月巡邏時收集的。</p><p class="ql-block"> 二連浩特市的街道橫平豎直極好辨認。來二連浩特都要到蒙古俄羅斯商品市場逛一逛,那是市區最熱鬧的地方。主要是蒙古國的奶粉,俄羅斯糖果,呢子大衣等。那時候去買地毯、皮夾克的時候多。</p> <p class="ql-block">過去“朱日和”這個塞北小鎮名不見經傳,今天“朱日和”已是廣為人知。 2003年8月25日,我軍首次將朱日和基地對外軍開放,這是亞洲最大的訓練基地。2017年7月30日上午9時,在朱日和訓練基地舉行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檢閱部隊并發表重要講話。</p> <p class="ql-block">經過多年建設,現在駐訓軍列不再停朱日和火車站,鐵路已從朱日和火車站鋪到了基地訓練場,可以直接駛入朱日和訓練基地,站內具有完備的設施,以及裝甲裝備上下平板的專用站臺,從車站俯瞰基地,過去的荒蕪景色現已不見蹤影,這里儼然是一座規整有序的“兵城”。如今,一大批新型作戰和保障裝備配發部隊,官兵們訓練的勁頭更足了,走向戰場的信心和底氣也更足了。</p> <p class="ql-block">煙塵散盡、繁星滿天。歲月流逝,但記憶常在,草原戈壁駐訓印象已漸漸埋沒在煙塵中,曾經的軍旅生涯匯成一段忘卻的記憶,偶爾在夢中會把我們帶回昔日的訓練場,在思緒中蔓延,流淌。因為,我們永遠記住是38軍的兵,永遠記住 38軍魂:一個信念:黨指向哪里就打向哪里。二種精神:敢打必勝,一往無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愛我軍榮、振我軍威的集體主義精神。三股勁:敢打硬仗、大仗、惡仗的猛勁;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拼勁;百折不撓、愈戰愈勇的韌勁。 四大作風:緊密團結的作風;頑強突擊的作風;紀律嚴明的作風;勇爭第一的作風。 口號是:赤膽忠誠、鋼鐵意志、敢打必勝,永爭第一。</p><p class="ql-block">我們一定要銘記這段歷史,鞭策我們努力前行。</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庆县|
东辽县|
深水埗区|
商城县|
台湾省|
冀州市|
来凤县|
昭觉县|
姜堰市|
三原县|
岐山县|
治多县|
宣武区|
唐山市|
晋中市|
鄂托克旗|
阿拉善右旗|
阜康市|
贵南县|
府谷县|
洛扎县|
思南县|
江永县|
滨州市|
闸北区|
陵川县|
陇南市|
岑溪市|
荥阳市|
武平县|
抚宁县|
镇巴县|
平舆县|
翼城县|
襄城县|
广灵县|
蓝田县|
临清市|
油尖旺区|
泾阳县|
左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