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此文榮獲首屆非遺文化散文征文大賽二等獎</p><p class="ql-block"><b><i>《線腔 家鄉的音韻》</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柳輝</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在我的家鄉山西芮城,有一種獨特的劇種——線腔,它獨具特色,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線腔,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承載著家鄉人民的情感與記憶,是家鄉文化的瑰寶,也是我心中永遠的牽掛。</i></b></p> <p class="ql-block"><b><i>線腔戲又稱線譜戲,是山西省古老的傳統戲曲曲種。最早出現于漢、唐,并且有較大發展,繁盛于宋,距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是中國戲曲百花園中一朵鮮艷奪目的小花。據考證,線腔的發源地為晉南芮城,曾流行于晉、秦、豫接壤的三角地帶。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受蒲劇、秦腔等劇種影響,線腔博采眾長,風格高亢清新,婉轉纏綿,極富抒情色彩,深受群眾喜愛。</i></b></p><p class="ql-block"><b><i>傳說,東漢末年,桃園三兄弟依附曹操時,劉備澆畦種菜作掩飾,關羽則以“吊猴”作韜晦之計,故有線偶戲始于關圣之說。其演出時,以打板師傅一人說唱為主角,稱之“說戲的”,其他提線木偶演員唱配角,稱之“搭戲的”;其伴奏樂器以大殼板胡、寬木魚鼓及云面銅鑼顯示特點,因而獨具藝術特色,雅俗共賞,廣有市場。新中國成立初,時任山西副省長的鄧初民觀看了線偶演出,十分欣賞,即題辭“一口道出千古事,雙手揮動百萬兵”之贊譽。從此線偶戲名聲大震,斯時群眾盛贊“明政線腔,天下無雙”。當時,地方老藝人黃鷂子、李自讓等熱心者,對這一古老劇種大膽進行了改良創新,保留發展了曲調,豐富了唱腔,并改善增加了伴奏樂器。同時,以真人化妝角色取代木偶上臺演出,使這一傳統劇種煥然一新,增強了新的生存活力與藝術魅力。</i></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i>線腔,那悠揚的旋律如同山間清澈的溪流,潺潺流淌在歲月的長河中。它的每一個音符,都仿佛是故鄉的深情呼喚,喚醒了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角落。當那婉轉的唱腔響起,“三月里來桃花紅,桃花開在路當中。有心摘花怕人罵,無心看花花正紅。”這優美的唱詞,如泣如訴,令人沉醉。那聲音時而高亢激昂,如萬馬奔騰,氣勢磅礴;時而低回婉轉,如綿綿細雨,輕柔細膩。它的節奏變化豐富,或輕快活潑,讓人心情愉悅;或沉穩凝重,引人深思。每一段旋律都像是一幅生動的畫卷,展現著家鄉的風土人情和人們的喜怒哀樂。</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演員們在舞臺上的表演,細膩而生動。他們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都飽含著對線腔藝術的熱愛與執著。那五彩斑斕的戲服,在燈光的映照下閃耀著迷人的光芒,如同夢幻中的霓裳羽衣。他們輕盈的步伐、優雅的身姿,仿佛在空氣中書寫著美麗的詩篇。演員們通過精湛的技藝,將角色的性格特點和情感變化展現得淋漓盡致。他們可以在瞬間從歡笑轉為悲傷,從憤怒轉為溫柔,讓觀眾們的心情也隨之起伏。</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i>線腔的唱詞,質樸而真摯,充滿了生活的氣息。那是家鄉人民的心聲,是他們對生活的感悟,對愛情的追求,對命運的抗爭。“一更里月兒照花臺,情郎哥哥定下計今夜來。叫丫鬟打上四兩酒,四個碟子擺上來。”每一句唱詞,都像是一首優美的詩篇,訴說著人間的悲歡離合,傳遞著人性的溫暖與善良。唱詞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典故,展現了家鄉人民的智慧和才華。有的唱詞描繪了大自然的美景,如春天的花開、秋天的葉落;有的唱詞講述了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充滿了奇幻與神秘;還有的唱詞反映了社會現實和人民的疾苦,讓人感同身受。</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然而,在現代社會多元文化的沖擊下,線腔的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觀眾群體逐漸縮小,年輕一代對線腔的了解和興趣相對較少。傳承人才匱乏,一些傳統技藝面臨失傳的危險。盡管如此,仍有一批堅守初心的藝人及文化工作者在為線腔的傳承和發展努力著。他們積極開展線腔進校園、進社區等活動,培養年輕觀眾的興趣;同時,借助現代媒體手段,對線腔進行宣傳推廣,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i>值得慶幸的是,2014年線腔已被國務院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為線腔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政府加大了對線腔的保護力度,投入資金用于線腔的研究、傳承和發展。同時,社會各界也對線腔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和支持,為線腔的傳承創造了良好的環境。</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聽著線腔,我仿佛看到了家鄉的山川田野,看到了父老鄉親們辛勤勞作的身影。在那廣袤的土地上,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勤勞的雙手創造著美好的生活。春天,他們播種希望的種子;夏天,他們在田間除草施肥;秋天,他們收獲著豐收的喜悅;冬天,他們在家中圍坐爐火,講述著一年的故事。線腔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是他們在勞作之余的精神寄托。</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i>線腔也是家鄉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它承載著芮城的歷史與文化,傳承著先輩們的智慧與精神。通過線腔,我們了解到家鄉的過去,感受到先輩們的奮斗與拼搏。它讓我們明白,我們從何處來,又將往何處去。在現代社會的快節奏中,線腔依然堅守著自己的陣地,為我們保留著那份珍貴的文化記憶。</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線腔,你是我心中永遠的旋律,是我對家鄉最深切的眷戀。愿你的聲音永遠在這片土地上飄蕩,永不消逝。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讓它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我相信,只要我們用心去傳承和發揚,線腔這一古老的作者藝術之花將永遠綻放,為我的家鄉增添無盡的魅力。</i></b></p><p class="ql-block"><b><i> </i></b></p><p class="ql-block"><b><i>2025.1.12</i></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i>作者簡介:柳輝,中央國家機關退休干部,天津散文研究會會員。從事雜志主編三十多年,散文和詩歌散見各類報刊和公眾號。其中散文《聆聽國歌響起》獲“我的中國夢”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全國大型原創文學作品評選金獎和專家評審獎:“中國原創文學貢獻獎”。《秋葉斑斕 層林盡染》獲2024年秋冬賽季“當代文學家·朱自清新文學獎”全國文學作品大賽散文一等獎。</i></b></p><p class="ql-block"><b><i>《高考恢復后的青春記憶》榮膺2024第7屆中國當代散文精選300篇大賽獎項,編入《中國當代散文精選300篇》2024卷。</i></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远县|
满洲里市|
兴文县|
沁阳市|
永泰县|
库车县|
仙游县|
房产|
咸阳市|
嘉义市|
汪清县|
洛川县|
申扎县|
灵山县|
沙河市|
自贡市|
兴仁县|
临海市|
合作市|
定远县|
祥云县|
根河市|
西峡县|
庄浪县|
姜堰市|
安龙县|
陈巴尔虎旗|
舞钢市|
越西县|
平泉县|
四川省|
额尔古纳市|
嘉荫县|
义乌市|
化州市|
广汉市|
德兴市|
临湘市|
揭东县|
宜宾市|
余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