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3日,我和勤儉老師踏入殷墟博物館“甲骨溯源,國風雅韻”展廳,仿若穿越時空的隧道,與三千三百年前的殷商文明深情相擁。甲骨文,這一鐫刻在龜甲獸骨上的古老文字,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記憶,曾一度如“玄學”般神秘莫測,而今,卻以鮮活靈動的姿態,走出塵封的案牘,跨越博物館的展窗,在藝術的舞臺上綻放出耀眼光芒</p> <p class="ql-block">展廳內,近30幅作品雖只是《甲骨溯源·國風雅韻》系列105幅作品中的冰山一角,卻已足夠震撼人心。這些作品歷時五年精心創作,作者以自己編撰的《甲骨文三字經》為字符源泉,將國寶青銅器、國風漢服、旗袍、戲曲臉譜等經典國粹作為創作載體,大膽地進行跨界融合,開啟了甲骨文活化的全新探索之旅。</p> <p class="ql-block">漫步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甲骨青銅》系列作品。司母戊鼎的雄渾威儀、蓮鶴方壺的靈動驚艷、長信宮燈的溫潤典雅,在甲骨文字符的大小錯落、虛實明暗疊加書寫中,被完美呈現。那古樸的青銅器紋樣與甲骨文相互交織,仿佛在訴說著古老王朝的輝煌與滄桑,讓人不禁為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和作者的巧妙構思所折服。</p> <p class="ql-block">移步至《甲骨漢服》展區,漢服的飄逸靈動與甲骨文的古樸莊重相得益彰。精美的漢服紋樣上,甲骨文如靈動的音符,跳躍其間,將傳統服飾的華美與漢字之源的深邃完美融合。每一處細節都經過精心雕琢,一針一線間,流淌著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敬意。身著漢服的模特仿佛從歷史畫卷中走來,帶著甲骨文的神秘氣息,向人們展示著華夏服飾文化的獨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甲骨旗袍》系列作品則展現出別樣的風情。旗袍的曲線美與甲骨文的方正之美相互映襯,勾勒出東方女性的優雅與溫婉。那一抹抹絢麗的色彩,一件件精致的旗袍,搭配上或端莊或俏皮的甲骨文圖案,既有傳統韻味,又不失現代時尚感,讓人眼前一亮。</p> <p class="ql-block">戲曲臉譜與甲骨文的碰撞,在《甲骨戲曲臉譜》系列中擦出了絢爛的火花。生旦凈丑,不同的臉譜形象在甲骨文的點綴下,更具神韻。那夸張的色彩、獨特的造型,與甲骨文字符相互呼應,仿佛將一場精彩的戲曲表演凝固在畫布之上,讓人感受到戲曲藝術與文字文化交融的獨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而《甲骨器》系列作品,更是將甲骨文融入到各種古典樂器之中。古琴的清幽、琵琶的婉轉、古箏的悠揚,與甲骨文的古樸文字相結合,仿佛讓音符都帶上了歷史的厚重感。當指尖拂過這些樂器上的甲骨文字,仿佛能聽到來自遠古的聲音,在耳畔回蕩。</p> <p class="ql-block">作者李俊國長期深耕文字文化領域,從2018年的《甲骨文合集名版精摹》到如今的《甲骨溯源·國風雅韻》,實現了從“入甲骨”到“出甲骨”的跨越。他以“用時間換質量,以投入出品質”的執著精神,在宣紙與染墨的書具間默默耕耘。他兼具文者的嚴謹與藝術家的才情,在書法、美術、雕塑、詩歌等多個領域的深厚積淀,為其跨界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p> <p class="ql-block">“甲骨溯源,國風雅韻”展廳不僅是一場藝術的盛宴,更是一次對甲骨文文化的深度傳承與創新。在這里,甲骨文不再是束之高閣的學術研究對象,而是以一種親民、鮮活的姿態,走進大眾的視野,融入人們的生活。它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的無限可能性,也激勵著每一位文化藝術工作者,在傳承的基礎上勇于創新,腳踏實地地譜寫嶄新時代文化精神的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走出展廳,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那些精美的作品、古老的文字,仿佛仍在眼前浮現。甲骨文的魅力,穿越千年時空,在新時代的舞臺上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期待未來能有更多這樣優秀的作品出現,讓甲骨文這一中華文明的瑰寶,繼續閃耀光芒,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謝謝分享</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度市|
阿坝|
陇川县|
延津县|
滨州市|
邻水|
大同县|
巢湖市|
深泽县|
石楼县|
云南省|
南丹县|
忻城县|
晋州市|
化德县|
萍乡市|
观塘区|
西充县|
凤庆县|
凌云县|
泸溪县|
手游|
来安县|
辽阳市|
高雄市|
韶山市|
铜陵市|
巴林左旗|
且末县|
迭部县|
武胜县|
大安市|
施甸县|
宁乡县|
新建县|
衡阳市|
施秉县|
繁峙县|
随州市|
庐江县|
闻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