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攝影: HL Zhang / Wendy Xu</p><p class="ql-block">文字: Wendy Xu</p> <p class="ql-block"><b>目錄:</b></p><p class="ql-block"><b>吉薩金字塔</b></p><p class="ql-block"><b>帝王谷</b></p><p class="ql-block"><b>神廟</b></p><p class="ql-block"><b>詩二首:《復活的期盼》、</b><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像之誓》</span></p> <p class="ql-block">在當今時代,人們足不出戶便可知天下事,觀世上景。讀書與旅行似乎都變得不那么重要了。</p><p class="ql-block">但通過旅行,近距離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觸摸與凝視真實世界,可以獲得一種</span>與網上觀看<span style="font-size:18px;">全然不同的體驗,進而引發閱讀與思考的興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今年的埃及之行,就這樣觸發了我翻閱理解古埃及文明這本厚重歷史書籍的興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文明始于約公元前3100年,終于公元前332年,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金字塔、木乃伊、象形文字、天文歷法(太陽歷)、精湛的建筑和雕刻藝術等,是該文明<span style="font-size:18px;">遺留至今的寶貴遺產。</span></p> 吉薩金字塔 <p class="ql-block">古埃及在公元前3100年左右完成統一之后,數千年歷史中,曾經歷了中央集權、地方割據、領土擴張、外族入侵等起起伏伏,其中最值得關注,同時也為古埃及文明留下最多印記的,是其被稱為古王國和新王國的兩個時期。</p> <p class="ql-block">古王國<span style="font-size:18px;">時期(</span>前2686至前2181)是古埃及完成統一,開啟中央集權制的最初五百年間。當時王權強盛,以胡夫、卡夫拉、門卡烏拉等為代表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法老們被視為活神,</span>去世后都會被安葬于金字塔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舉世聞名的吉薩金字塔即建造于這個時期。 </p> <p class="ql-block">我們入住的萬豪酒店旗下的米娜宮,與吉薩金字塔相鄰。</p><p class="ql-block">從酒店草坪和房間,抬眼就能看見其中最大的兩座:胡夫和卡夫拉金字塔。</p> <p class="ql-block">這三座金字塔<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近及遠</span>,分別為古王國第四王朝時期的祖孫三代法老,即胡夫、卡夫拉和孟卡拉的陵墓。</p><p class="ql-block">胡夫金字塔最大,建于約公元前2700年,是迄今最為悠久也最大的金字塔。它高達146.6米,由230— 250萬塊,每塊平均重達2.5噸的巨石砌成,曾保持人類歷史上最高建筑記錄達3800年之久。它被后來的希臘人稱為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跡之一,并且是保留至今的唯一一項。</p><p class="ql-block">卡夫拉金字塔略小一些。因頂部覆有光滑的外殼,顯得更為精致。</p><p class="ql-block">孟卡拉金字塔最小。這也許象征著第四王朝實力的衰減。</p> <p class="ql-block">與以上三座金字塔相伴的,吉薩園區還有另外三座為王后們建立的小金字塔。</p> <p class="ql-block">吉薩金字塔的底座為四邊形,分別朝向正東、正南、正西、正北四個方向,朝向符合精確的天文計算。側面為等腰三角形,這種結構為金字塔提供了最佳的穩定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晨,太陽將第一縷光芒射向金字塔,隨后產生的光影轉動,在上帝的視角中充滿了時間的儀式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吉薩金字塔園區占地約八平方公里。園區內游客可以馬車或駱駝代步。</p> <p class="ql-block">位于卡夫拉金字塔前方,面對正東方向的獅身人面像,據說由卡夫拉建造。獅身象征力量與權威,人面被認為是卡夫拉按照自己的形象所建造。</p><p class="ql-block">它由一整塊石灰巖雕刻而成,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大一體石雕像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獅身人面像東南側有一座卡夫拉神廟,里面有著由巨大石灰巖塊建成的柱廊。</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座卡夫拉雕像,原位于該神廟中庭,現存于埃及國家博物館。它展<span style="font-size:18px;">現</span>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埃及“權力+秩序”的經典手勢:右手握拳,象征著力量、控制、行動能力或王權,左手張開置于膝上,表示冷靜、自律、安寧,以及對神靈或秩序的服從。</span></p> <p class="ql-block">吉薩金字塔園區下午4點即清場關門。所以想拍日落時分的金字塔景觀,只能另辟蹊徑。</p> <p class="ql-block">隱身鬧市的金字塔</p> <p class="ql-block">綠樹掩映中的金字塔。</p> 帝王谷 <p class="ql-block">新王國時期(前1550 —前1070),是古埃及<span style="font-size:18px;">版圖擴張、文化繁榮</span>的鼎盛時期。遷都底比斯(Thebes), 即今天的盧克索(Luxor)。</p><p class="ql-block">這一時期的著名法老國王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哈特謝普蘇特、阿蒙霍特普四世、圖坦卡蒙、拉美西斯二世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與古王國時期法老以金字塔為陵墓不同,為避免陵墓被盜,</span>這個<span style="font-size:18px;">時期的法老們轉向將陵墓建于更為隱秘的巖洞地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位于盧克索西岸山區的帝王谷,即為該時期法老和貴族們的陵墓所在地。</p><p class="ql-block">帝王谷迄今已發現墓葬60多座,其中的圖坦卡蒙墓是唯一一座幾乎未曾遭到盜竊的法老墓。1922年由英國考古學家卡特發現。當時轟動世界,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它給了世人前所未有的機會去了解和還原一個新王國時期法老的葬禮。并引發了全球對古埃及文明的狂熱興趣。</p> <p class="ql-block">死亡是人類無法逃脫的宿命。正因為此,不死或重生,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目標,也是世界各大宗教信仰體系的核心內容。它們都試圖讓人們相信,人死后可以通過信仰或行善積德等途徑獲得轉世或重生。</p><p class="ql-block">與其它宗教不同的是,古埃及人信奉人的肉體是死后獲得重生所不可缺少的要件。為此,古埃及人將喪葬禮儀及其用品發展到了令人瞠目的地步。</p> <p class="ql-block">圖坦卡蒙九歲登基,十八歲去世。被人稱為“少年法老”。他的赫赫聲名來自其被發現的陵墓。</p><p class="ql-block">考古學家在其墓中出土了黃金面具和大量寶藏,包括金棺、戰車、王座、珠寶、樂器、食物模型……應有盡有,代表著古埃及工藝與信仰的巔峰。</p><p class="ql-block">圖坦卡蒙的王座,為一把黃金包裹、鑲滿寶石的木制靠背椅子。椅背上的浮雕顯示王后正為圖坦卡蒙涂抹香膏,上方是光芒四射的太陽,側面有著法老守護神霍魯斯翅膀的圖案,座椅的扶手下方為獅子頭像。</p><p class="ql-block">這把椅子體現了帝王們所追求的神權、王權、愛情與永恒生命的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這件高約54厘米,重達11公斤,由純金打造,鑲嵌有青金石、綠松石、紅玉髓等寶石的黃金面具,是埃及博物館的鎮館之寶。</p><p class="ql-block">面具背面刻有古埃及《亡靈書》中的咒語,象征著法老與冥界之神奧西里斯的聯系,旨在保護法老的靈魂。</p> <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中,擺滿了一座座從法老貴族陵墓中出土的沉重石棺、刻滿象形文字和圖案的壁畫,以及從頭到腳用來包裹尸身的金器,包括金面具、金頭套,金身罩、金指(趾)套等等。。。。。。充滿了死亡、權力和金錢的味道,以及法老國王們對重生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帝王貴族們的喪葬儀式及其繁復。</p><p class="ql-block">以圖坦卡蒙為例,保護其木乃伊的棺槨多達八層。由內至外分別為:人形純金棺/人形木質鍍金棺(1)/人形木質鍍金棺(2)/巨型石棺,石棺外還另有四層木制外棺。</p> <p class="ql-block">圖示為四層木質鍍金外棺之一,門上刻有兩位帶翅膀的女神守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為了保存肉體以便靈魂重返,實現重生,古埃及人不僅在喪葬品上無所不用其極,而且還成功發展出了世界上最早的人體防腐術:</span>木乃伊技術。</p><p class="ql-block">僅帝王谷就出土了50多具木乃伊。</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和盧卡索博物館均展出了保存良好的木乃伊。</p> <div>木乃伊的制作,需要取出人體內臟。為了達到復活重生的目的,取出的內臟必須好好保存。</div>這是用于安放從圖坦卡蒙身體中取出的肝、肺、胃、腸等4個內臟的雪花石膏罐,上面刻有栩栩如生的圖坦卡蒙的頭像。每個罐子里都放有一個小小的人形金棺,用來盛放涂有防腐香料,并用上佳麻布包裹的法老內臟。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帝王們的陵墓通常擁有長長的、布滿精美壁畫的墓穴通道和寬敞的墓室,以及供奉神祇的房間。</p><p class="ql-block">據說,那里的許多壁畫和雕像不是為了裝飾,而是為了讓死者的“靈魂識別自己的形象”,以實現重生。</p> <p class="ql-block">象形文字<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古埃及人在公元前3100年左右發展出的書寫系統。它</span>不僅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埃及文化、行政和藝術的載體,也被用于撰寫《亡靈書》、《地獄之書》等宗教文本。因此,它是理解古埃及文明的鑰匙。</span></p><p class="ql-block">所謂《亡靈書》其實并不是一本固定的“書”,而是一套用于陪葬的宗教文獻和咒語合集。其目的是幫助死者在冥界通關、復生,進而獲得永生。其內容包括:凈化、審判、通過冥河、與神交流、變形術等,堪稱古埃及人的“來世導航手冊”。</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的藝術風格充滿了象征性和神秘性。</p><p class="ql-block">早期人類普遍崇拜各種無法解釋和把控的自然現象,崇拜人類所不具備的其它各種動物的能力,并傾向于將它們塑造為不同的神祇。</p><p class="ql-block">古埃及人也相信各種自然力量與人格化神靈的交織存在。在他們的壁畫、雕像中,常常出現各種人首獸身、獸首人身的形象。</p><p class="ql-block">人首獸身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獅身人面像,其象征著智慧與力量的結合。</p><p class="ql-block">獸首人身的神祇形象則依據其職能分工而不同。比如:有鷹首人身的王權守護神霍魯斯,豺頭人身負責守護和引導死者的冥界神阿努比斯,牛頭人身代表愛與美的女神赫爾,等等。</p><p class="ql-block">古埃及人試圖通過這樣的形象符號來展示其對宇宙與神靈秩序的理解。不同神像的頭部形狀往往是其“神職密碼”。</p> 神廟 <p class="ql-block">新王國時期的法老們不僅熱衷于為自己建造陵墓,還熱衷建造神廟。他們將其作為眾神之居所,以及自己與諸神溝通的場所。</p><p class="ql-block">神廟供奉國家主神,<span style="font-size:18px;">定期舉行祭祀儀式,以</span>確保神庇佑國家繁榮。<span style="font-size:18px;">神廟墻上的雕刻,記錄了法老們的偉業,得以鞏固法老的統治權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規模宏大</span>的神廟還能彰顯國家的富裕和統治者的強大。</p> <p class="ql-block"><b>#哈特謝普蘇特神廟(Temple of Hatshepsut)#</b></p><p class="ql-block">它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女法老哈特謝普蘇特為自己修建的紀念神廟。</p> <p class="ql-block">神廟依山而建,三層平臺以坡道相連,從遠處看莊嚴而宏偉。</p><p class="ql-block">神廟內部的墻壁和柱子上,裝飾著色彩鮮艷的浮雕,記錄描繪了哈特謝普蘇特的生平偉績,包括登基、貿易遠征等活動,以及她與神明的血脈關系。</p> <p class="ql-block">哈特謝普蘇特的一生精彩傳奇。她的父親、丈夫(同父異母的兄弟)、兒子(非親生)分別為圖特摩斯一世、二世與三世。兒子即位時尚年幼,她以攝政王名義參政,六年后稱王成為法老。</p><p class="ql-block">登基后的她,沿襲傳統男性法老的裝扮,穿戴假胡須、王冠,在稱呼上采用男性語法稱號,并通過強調自己是神祇(特別是阿蒙神)之女,以神圣血統來正當化她的統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哈特謝普蘇特在位約二十二年(包括擔任攝政王七年),期間政通人和。</span></p><p class="ql-block">她去世后,其繼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圖特摩斯三世繼位。也許是出于所謂“</span>正統性焦慮”,<span style="font-size:18px;">重掌王權的</span>他開始有選擇性地刪名毀像,試圖把她“從歷史上抹除”。</p><p class="ql-block">這座哈特謝普蘇特雕像,就在從該神廟的移除過程中遭受損壞。現被保存于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除了哈特謝普蘇特,古埃及還有一位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女性:她是新王國第十八王朝國王阿蒙霍特普三世的王后提耶。</p><p class="ql-block">提耶在當時的外交、宗教改革與王室繼承中具有重要的影響力。</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中這座國王與王后并坐的巨型雕像,不僅體現了提耶在王朝中的地位,同時也折射出古埃及女性相對獨立和平等的社會地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卡爾納克神廟(Karnak Temple Complex)#</b></p><p class="ql-block">卡爾納克神廟是古埃及最壯觀、最重要的宗教建筑群之一。用于供奉太陽神阿蒙-拉、穆特女神(太陽神之妻)和月神孔蘇(太陽神之子)。</p><p class="ql-block">它建造于中王國至新王國晚期(約公元前2055年-公元前300年),前后延續近2000年。</p><p class="ql-block">神廟入門處的羊頭獅身為阿蒙神的圣獸形象。公羊頭代表阿蒙神的神秘創造力,獅身則象征王權和力量。羊頭下方的人形塑像據說是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帶有君權神授的含意。</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柱廳(Hypostyle Hall)是神廟中最壯觀的部分,建于第18王朝的塞提一世和拉美西斯二世時期。有著134根巨型石柱,最高的中間柱高達21米。柱面刻有大量浮雕和象形文字。</p> <p class="ql-block">神廟中屹立著多座四面錐形,<span style="font-size:18px;">頂端呈金字塔形尖頂的石柱 ——</span>“方尖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方尖碑高聳直立,象征法老政權如太陽一般永恒穩定。柱身刻有建造方尖碑法老的名字、頭銜、戰功,以及奉獻給神的銘文,彰顯王權與神權的結合。</span></p> <p class="ql-block">方尖碑完全由一整塊石料雕鑿而成,高度在10米至30多米之間。在當時的制作和運輸條件下,它們是如何完成切割、雕刻、搬運并豎立起來的,迄今未能揭開謎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條連接卡爾納克神廟與盧克索神廟,被稱作<span style="font-size:18px;">斯芬克斯大道(Avenue of Sphinxes)</span>的圣道。其全長約 2.7公里(1.7英里),兩側排列著成百上千座斯芬克斯石像。</p> <p class="ql-block"><b>#盧克索神廟(Luxor Temple)#</b></p><p class="ql-block">建于新王國時期(約公元前14-13世紀)。它被用來供奉太陽神阿蒙-拉,并作為新王國法老加冕儀式的場所。</p><p class="ql-block">從這張俯瞰圖可以看見盧卡索神廟中石柱如林。</p> <p class="ql-block">入夜后的盧克索神廟,高大的立柱在燈光映襯下益發顯得恢弘氣派。</p> <p class="ql-block">保存肉身以達到重生,這種信念堪稱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埃及宗教的基石,同時也是其文明的“驅動力“。可以說,沒有這種對來世的執著,就不會有金字塔、木乃伊,也就沒有與之密切相關的精美雕刻、宏偉建筑、太陽歷、《亡靈書》等</span>科技、建筑、文學、政治等各方面的發展。</p> <p class="ql-block">有人說,每個人都會經歷三次死亡:第一次是物理學意義上的死亡。根據物理學的熵增原理,無論生物科技如何發展,人類個體的永生都是不可能實現的;第二次是當最后一個認識你的人離世之時;第三次則是當你個人留在這個世界上的所有痕跡都消失殆盡之時。我們姑且將之稱為死亡的“三重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的法老國王們,通過建造金字塔、神廟,和用極端手段保存尸體等方式,借用無數人的智慧和雙手,將自己的功名戰績,甚至身體樣貌留存至今。在這個意義上,他們的確將自己留在了死亡的“三重門之內”,實現了自己夢寐以求的不死或重生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b>《復活的期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墓室之門緊閉</p><p class="ql-block">這里不是掩埋</p><p class="ql-block">是記錄</p><p class="ql-block">是無聲的書頁</p><p class="ql-block">每一道被封死的門后</p><p class="ql-block">都隱藏著一次對復活的期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墓道刻滿咒語</p><p class="ql-block">墻上的霍魯斯*守著沉默</p><p class="ql-block">不再主宰</p><p class="ql-block">只作見證</p><p class="ql-block">祂知曉那條路</p><p class="ql-block">需要肉體也需要記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木乃伊雙手疊放</p><p class="ql-block">安放成信仰之姿</p><p class="ql-block">作一次決絕的索取</p><p class="ql-block">向神</p><p class="ql-block">向時間</p><p class="ql-block">向遺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知那靈魂</p><p class="ql-block">是否已經</p><p class="ql-block">離開被纏繞的軀體</p><p class="ql-block">帶著刻進石板的希望</p><p class="ql-block">輕輕地</p><p class="ql-block">穿過石與光的縫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鷹首人身的法老保護神</p> <p class="ql-block">在博物館和神廟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們看見很多雕像,</span>無論是王者還是衛士,甚至是棺槨上的死者塑像,都是這樣雙手握拳,雙臂交叉于胸前的姿勢。</p><p class="ql-block">網上查了一下,發現其有著多重含義。</p> <p class="ql-block"><b>《石像之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雙拳緊握</p><p class="ql-block">交叉于胸前——</p><p class="ql-block">這是守護權力的姿勢</p><p class="ql-block">是對神靈的敬拜</p><p class="ql-block">還是恭順地</p><p class="ql-block">向奧西里斯*索取永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攥緊的權杖</p><p class="ql-block">早在千年的風中剝落</p><p class="ql-block">掌心的誓言</p><p class="ql-block">已化作指縫里的流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頭無心,</p><p class="ql-block">卻比我們更懂堅持——</p><p class="ql-block">懂得如何</p><p class="ql-block">保留骨頭里最硬的一寸</p><p class="ql-block">固守一種姿態</p><p class="ql-block">哪怕千年無人回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們從一段段血與塵的句子中</p><p class="ql-block">被鑿出形狀,也許</p><p class="ql-block">不為紀念誰</p><p class="ql-block">也不為誰而立</p><p class="ql-block">它們只是我們未曾說出的那句:</p><p class="ql-block">“我,愿意相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冥界主宰之神</p> <p class="ql-block">金字塔、石柱廊、方尖碑,這些龐大的石構建筑,是古埃及社會文明秩序、權力結構與宗教信仰的具象化。它折射出的是高度集權的統治,精密的行政管理,和超越個人意志的集體工程。一句話,它們是古埃及人用巨型石塊寫就的歷史。</p><p class="ql-block">這個古老的文明,自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埃及之后,開始走向衰亡。</p><p class="ql-block">公元四世紀基督教興起,古埃及的多神教信仰被視為異教,導致該文明發生脆斷:神廟被關閉,象形文字消亡,取而代之的是科普特語(后來又被阿拉伯語取代),埃及人的文化認同隨之發生轉移。</p><p class="ql-block">直至十九世紀拿破侖東征帶來的“埃及學”熱潮,才讓現代埃及人找回了屬于這片土地的文化之“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由于埃及國家博物館館藏品很多禁止游客拍攝,此美篇中借用了一些網上圖片。感謝拍攝者的分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謝謝到訪跟游??????</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佛冈县|
常熟市|
京山县|
筠连县|
白银市|
西充县|
萝北县|
阜南县|
招远市|
南投县|
通城县|
连山|
临沭县|
安塞县|
东辽县|
雅江县|
阜南县|
伊川县|
白河县|
满城县|
漳浦县|
清远市|
河源市|
留坝县|
比如县|
和硕县|
出国|
扎鲁特旗|
青阳县|
雅安市|
武陟县|
蓬莱市|
姜堰市|
九江县|
通辽市|
大城县|
香河县|
台南市|
彭阳县|
什邡市|
新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