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在路上 生命在延伸 <p class="ql-block"> 保亭縣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位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與三亞市交界的甘什嶺自然保護區內,規劃面積5000余畝,始建于1998年,是以熱帶雨林生態環境為基底,以黎村苗寨民俗風情文化為特色的黎苗文化體驗觀光旅游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龍船石</p><p class="ql-block"> 龍船石,長4.6米,寬1.6米,高1.5米,重24.8噸。相傳上古時期,一群孩子在海邊嬉鬧,不慎惹怒龍神,被海浪沖至遠方,從此與親人隔海相望。每年三月三,親人們會往海里灑下山欄酒,表達深切思念。感動了龍神兒子亞元,化作龍舟,將孩子帶回團圓。龍神一怒之下淹沒村莊,亞元乘起黎民百姓,待風浪退去,精疲力竭化作“龍船石”。為紀念亞元,村民供奉起龍船石,祈求當地風調雨順,五谷豐登。</p> <p class="ql-block"> 2010年,保亭縣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2011年,保亭縣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被評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2015年,保亭縣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被評為國家AAAAA級景區。</p> <p class="ql-block"> 保亭縣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因其兩邊森林層巒疊嶂,中間是一條延綿數千米的檳榔谷地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保亭縣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位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與三亞市交界的甘什嶺自然保護區內,規劃面積5000余畝,距離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中心26千米,距離亞龍灣海岸26千米,距三亞市中心28千米。</p> <p class="ql-block"> 保亭縣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位于五指山脈南麓的延伸部分,屬于低山丘陵地地貌,地形四周高,向里傾斜。最低點位于東北部低洼農田,高程約153.6米;最高點位于東部,高程約359.3米;場地高差跨度約205米。坡向分布比較豐富,且景區所處谷地走向為西南向東北方向,主要坡向還是以西北向為主,北向次之。</p> <p class="ql-block"> 黎族文身館:文身是一種古老的習俗,是中國古代越人及其后裔的重要人身裝飾,在黎族中仍有遺存。該館中展現了黎族五大方言區的文身樣式,還通過蠟像還原了當時黎族人文身的場景及所使用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 保亭縣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屬于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由于季風和臺風的影響,年平均降雨量分配不均勻,呈明顯干濕兩季,氣候年均溫25℃,1月均溫為20℃,7月均溫為28℃。降水集中,年降水量約1800毫米,干濕季明顯,每年6—10月為雨季,11月至翌年5月為干季。</p> <p class="ql-block">銀器的妙用</p><p class="ql-block"> 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在傳統醫療中,刮痧療法所使用的器皿就是銀元,即能促進人體血液循環,又能殺滅皮膚的細菌。在武陵山片區,初生嬰兒長濕疹,用煮熟的雞蛋包裹著銀器(手鐲耳環戒指等)在其體表來回滾動,濕氣被銀子所吸收從而達到風除濕的功效。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金屬銀具有“安五臟、定心神、治驚悸、避邪氣、堅骨、洗血、明目”之功效。現代醫學認為:銀能殺菌消炎、排毒養生、延年益壽,長期使用可以起到加速新陳代謝、增強抵抗力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口銀飾分類</p><p class="ql-block"> 苗族銀飾在工藝上也有粗件和細件之分。粗件并不是說銀飾制作粗糙,而是指鍛制一類大工藝,或指大件銀飾,如項圈、壓領、手鐲等;細件是指需要精細加工,或指小件銀飾,其中包括大件銀飾的配件等,如銀鈴、銀花、銀雀、銀蝴蝶、銀針、銀泡、銀鏈、耳墜、戒指等。但這種劃分并不是絕對的,如大銀角、空心、泡花的項圈,雖是大件,但也需鏨刻等精工細作,更是精致細膩,巧奪天工。</p> <p class="ql-block">黎紋苗銀演變歷史</p><p class="ql-block"> 苗族支系繁雜,他們居無定所,族無文字,刺繡和銀飾成為他們記載民族歷史的主要載體。歷史上的苗族經歷了多次的遷徙和戰爭,在一次次的背井離鄉和四處漂泊中,他們把經歷化作繁復的圖騰裝飾,鍛制成銀飾或刺繡,穿戴于身。明嘉靖至萬歷年間,一部分苗族支系遷移到海南島,由此本民族的信仰、生活習俗在島上傳播。黎族是海南島的原住民,也是第一大少數民族,三千年來僅靠圖騰符號進行文字傳播與歷史記錄,他們把對生活的愿望寄托在了一幅幅充滿圖騰寓意的黎錦上、服飾上、建筑上,這些抽象的幾何圖樣不僅是一種氏族符號的傳承,更是承載了幾代人的精神寄托。</p><p class="ql-block"> 作為生活在同一片海島的兩個民族,他們共同經歷了屬于那個時代的浪潮,都是用圖騰符號記錄生活的民族,少數民族獨特的性情性格讓他們更加懂得在這片土地上惺惺相惜。于是,便有了兩個民族在民間工藝、生活習俗、信仰崇拜上的融會貫通。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黎、苗兩族民眾之間自發性地的物資互換和商業買賣也變得越來越頻繁,經濟往來、村落穿插、族際通婚等民族間的深入交流為海南島黎文苗銀的發展培育了成熟的土壤。</p> <p class="ql-block"> 保亭縣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社會資源豐富、資源種類齊全,由蘭花小木屋、田野黎家、黎苗風味美食街、《檳榔·古韻》大型實景演出、谷銀苗家、甘什黎村、非遺村七大文化體驗區構成,景區內還展示了十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p> <p class="ql-block"> 龍被館:龍被,是海南黎族傳統織錦工藝美術品,龍被館內珍藏了幾十幅龍被作品,其中包含龍騰祥云、麒麟雙鳳吉祥圖龍被等。</p> 清代 <p class="ql-block">龍被王</p><p class="ql-block">龍騰祥云、麒麟雙鳳吉祥圖龍被</p><p class="ql-block">龍被王之由來</p><p class="ql-block"> 2006年,時任海南省民族博物館職員的王佳東從五指山市毛道鄉空辦村村民黃景家中收集了一幅龍被,據村民黃景稱,這條龍被自爺爺一輩就祖傳下來,那時候一直被大家視為五指山市毛道鄉最大、最好的龍被,供他們整個家族6戶人家一起使用,多用于祈福、祭祀活動,后來村里風俗變化,龍被也被棄置在家里不用,聽說民間有人專門收集龍被,考慮到放在家中用處也不大,就賣掉換些錢補貼家用,至于其中一幅是怎么丟失的,由于年代太久,家里已無人記起。同年7月,檳榔谷旅游區董事長程天富得知王佳東收藏一幅大龍被,便四處尋訪,幾經周折最終以高價收購并珍藏于景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該龍被長284厘米,寬129厘米,總面積36636平方厘米;據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專家教授介紹,這幅“龍騰祥云、麒麟雙鳳吉祥圖龍被”起源于明朝末年,最初為四聯幅龍被,龍被圖案紋飾內容豐富,以雙龍戲珠、雙鳳朝陽、麒麟呈祥、鯉躍龍門、花開富貴、四季平安、佛家的蓮花座等吉祥圖案為主題,色彩斑斕,真實的反映了黎族人民的生活狀況、宗教信仰和美好祝愿。</p> 清代 <p class="ql-block">見血封喉</p><p class="ql-block"> 見血封喉樹為桑科喬木,樹皮損傷后流出的白色乳汁有劇毒,人畜誤吃或沾到傷口上,便會很快中毒甚至死亡。當地獵人用此樹的乳汁涂在箭頭上,鳥獸只要擦傷皮流血馬上致死,故稱“箭毒樹”。黎族人用見血封喉樹皮制成的樹皮衣、圍裙、被褥等,具有極佳的殺菌護膚和自我凈化的功效。故至今尚殘存一些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見血封喉樹皮無紡佳品。</p> <p class="ql-block"> 樹皮布是一種無紡織布,是以植物的樹皮為原料,經過拍打技術加工制成的布料。宋代史書就有黎族制作樹皮布的記載。宋.樂史《太平寰宇記》云:“生黎績木皮為衣”樹皮布制作技術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p> 無紡樹皮皮 <p class="ql-block"> 古代人民在用麻和木棉紡織之前,曾經歷過相當長時期的“無紡織”年代,樹皮布的出現,成為了制造衣服的好原料。無紡館,展示著黎族樹皮布制作技藝,及各類樹皮布的珍貴制品。</p> <p class="ql-block">黃道婆</p><p class="ql-block"> 黃道婆(1245年-1330年)松江府(今上海市徐匯區人)元代棉紡織家。她在崖州海南島居住了30多年、并虛心向黎族人民學習了紡織技術,掌握了全套的先進技術。宋末元初,黃道婆返回松江府,將黎族的紡織技術加以改進和革新,總結出一套先進的織造技術傳予故鄉人民,促成松江一帶成為當時全國棉紡織業的中心,為中國紡織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p> <p class="ql-block"> 海南島上自古多有木棉,黎族婦女尤其擅長棉紡織。該館內是一條展示長廊,以蠟像還原了黎族織錦的“紡、染、織、繡”四大工藝。</p> <p class="ql-block">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p><p class="ql-block">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海南省黎族婦女利用棉、麻等天然纖維制作衣物等生活用品的傳統手工藝,她們在認識和利用植物纖維、染料的長期實踐中,逐漸發展并形成了由紡、染、織、繡四類技藝構成的完整體系。以此制成的紡織品,如貫首衣、被單、筒裙、頭巾、花帽、壁掛等被統稱為黎錦,黎錦被譽為“中國紡織史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紋樣的由來</p><p class="ql-block"> 黎族文身的元素和圖樣蘊含著十分復雜的文化意義。詹賢武在《黎族文身的文化密碼》的《圖案范式及其象征》中所述:“刺在身上的文都代表著不同的義,面部雙頰的雙線點文、幾何線文、泉源文等稱為“福魂”圖案,上唇的文稱為“吉利”圖案,下唇的文稱為“多福”圖案,臂上的銅錢文稱為“財富”圖案,身上的田形文、谷粒文、泉源文稱為“護身”圖案,腿上的雙線文、桂樹葉文稱為“神氣上身”圖案。黎族崇拜青蛙,把青蛙看成是豐收、幸福的象征。黎族婦女除了把青蛙圖案織在精美的傳統織錦上,也刺刻在身體的某個部位上,以表示對豐收的祝福和對幸福生活的向往。青蛙繁殖能力很強,黎族還把青蛙作為生育崇拜的對象,以象征多子多福,子孫繁昌。</p> 編織 五指山女神 五指山男之神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編輯完成於海南儋州市海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土魂竹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年3月5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娱乐|
新密市|
阳高县|
云南省|
洛隆县|
淅川县|
泰安市|
渭南市|
柘荣县|
吐鲁番市|
拜城县|
泸溪县|
平山县|
湘潭市|
东乡族自治县|
凤山市|
江华|
略阳县|
剑川县|
禄丰县|
灌南县|
含山县|
连江县|
凭祥市|
牟定县|
凤凰县|
永春县|
丹巴县|
石林|
弋阳县|
浦县|
德昌县|
博湖县|
共和县|
香格里拉县|
高邑县|
会泽县|
岳池县|
大新县|
黑龙江省|
三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