昵稱:過客 <br>美篇號:1118672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磚黛瓦映著揚州的煙水,如一幅幅被時光浸透的水墨畫卷。畫中的個園,春竹在石縫里探出新芽,夏荷在池心擎起了傘蓋,秋山疊翠間藏著丹楓的私語,而冬雪,在宣石上落成了永不融化的云。園中流轉的不是光陰,而是匠人掌心的春夏與秋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座清代鹽商黃至筠在始建于明代的壽芝園基礎上,歷經20年、花費600萬兩白銀精心拓建的私家園林,以其獨具匠心的四季假山聞名遐邇,它不僅是自然山水的濃縮,更是傳統文化與造園藝術的完美融合。</p> 北門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從個園的北門入園,門樓牌匾下的楹聯“春夏秋冬山光異趣,風晴雨露竹影多姿”,更是形象的概括出個園的疊石異趣和園林藝術特色。</p> <p class="ql-block">↓個園是大運河遺產的一部分,在大運河遺產點中,個園是以揚州鹽業歷史遺跡被列入的。它見證了清代大運河沿線鹽業經濟所帶來的高度發達和商業文明,以及鹽商資本集團的財富聚集對社會文化振興和城市建設發展產生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踏入個園,便仿若走進一段被歲月塵封了許久的歷史。這是一處典型的前宅后園式江南私家園林,整座建筑規模宏大,布局嚴謹,尤以春夏秋冬四季假山疊石藝術而聞名,被我國著名園林泰斗陳從周先生譽為“國內唯一孤例”。</p> <p class="ql-block">眼前的個園不僅僅是一座精美的園林,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漫步園中,在四季更迭和時光流轉的奇妙感受中,你可以領略到中國古典園林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p> <p class="ql-block">↓這條由桂花樹枝葉交錯形成的林蔭小徑,兩邊種滿了銀桂樹,“銀桂”諧音“迎接貴賓”,因此又稱“迎賓道”。每到深秋花開的時候,這條小徑處處彌漫著清悠的芬芳,令人沉醉。</p> 萬竹園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月映竹成千個字,霜高梅孕一身花”。北部的萬竹園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現有竹60余種近2萬竿。</p> <p class="ql-block">↓龜甲竹,禾本科剛竹屬植物,其竹節非常獨特,呈現龜甲狀的凹凸不平,堅硬粗糙,與普通竹子的平整竹節形成鮮明對比。這是一種珍稀的觀賞竹種,生長速度較慢,繁殖能力較弱,數量稀少因此非常珍貴,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p> <p class="ql-block">↓花哺雞竹,禾本科,剛竹屬灌木狀竹類物種,花哺雞竹竹筍味美,而竹竿一般整材使用。</p> <p class="ql-block">園內翠竹成林,品種繁多,漫步其間,仿佛置身于竹的海洋,清風徐來,竹葉沙沙作響,宛如一首悠揚的美妙樂章。</p> <p class="ql-block">↓蘭園是個園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展出精品花卉,以蘭花為核心,展示了多種珍貴的蘭花品種和竹子盆景。</p> <p class="ql-block">個園的中部花園是整個園子的精華所在。在設計上以分峰用石為特色,運用筍石、太湖石、黃石、宣石等不同石料堆疊出"春夏秋冬"四季景觀,讓四季更迭如一首詩意浪漫的交響曲在園中緩緩流淌。</p> 春山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山,由筍石、太湖石、修竹和桂花組成。月形石門外兩側方型花壇內的竹為剛竹,特點是高矮粗細適中,每個竹節兩根分枝,挺拔秀逸。竹叢中石綠斑駁的石筍破土而出,這幅別開生面的竹石圖生動地詮釋著"雨后春筍"的盎然生機。</p> <p class="ql-block">↓竹林的中間圓門洞開,象征一輪滿月,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恰成“月映竹成千個字”的賞景效果,同時也成為春山的開篇點題。</p> <p class="ql-block">門外是一幅早春的清爽美景,而門內卻是漸深漸濃的大好春光。跨過月門,春山的景致更加豐富,十二生肖象形石或憨態可掬、或栩栩如生的點綴著春意,盡顯春日的勃勃生機和明媚與繁華,也傳遞著園主人對春天的喜愛和對生命的贊美。</p> 夏山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夏山,飄逸俊秀,形姿多變,整體利用太湖石瘦皺漏透的特性,堆疊出云翻霧卷之態來模擬夏日天空中變幻莫測的云朵。遠看,如奇峰羅列,氣勢磅礴;近觀,玲瓏剔透,充滿意趣。</p> <p class="ql-block">↓夏山臨水而立,倒映著亭臺樓閣綠樹山石,渲染出濃濃的水墨意蘊。山中有洞,中空外奇,與小潭的清碧相映成趣,植被主要由廣玉蘭、圓柏、枇杷樹等組成,這些樹木的枝葉繁茂,陽光透過枝葉灑下,營造出一種濃蔭蔽日的夏日氛圍。</p> <p class="ql-block">↓佇立在曲橋旁的一個太湖石有三大漏孔,最能體現太湖石瘦皺漏透的造型藝術特色,據說這是個園的鎮園之寶。這個太湖石也叫做魚骨石,有人說它像個“月”字,也有人說像“丑”字。而最妙的是,在這魚骨石后面還有一條張嘴擺尾的石魚鮮活生動。池邊的蛙趺龜背,則渲染著“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的江南風情,可遇不可求的石中精品成就了一幅妙趣橫生的夏日畫卷。</p> <p class="ql-block">↓抱山樓上的這條長廊,猶如凌空飛架的天橋,廊上漫步,不經意間就跨越了兩季由夏走進了秋,因此又被稱為“時空隧道”。</p> 秋山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說春山是開篇,夏山是鋪展,那么眼前的秋山就是高潮。秋山由粗獷的黃石堆疊而成,雄渾大氣,氣勢磅礴,植物配置以楓樹為主,其間還夾雜著松柏。秋山的主面向西,每當夕陽西下的時候,松枝蒼綠,楓之火紅和山石的褐黃在暮色中明凈如妝,極具畫意。</p> <p class="ql-block">↓秋山是黃石堆疊的奇幻世界,它將堆疊技藝將石材本身的特質發揮得淋漓盡致。整個山體立體交通設計極妙,通道多置于洞中,山路崎嶇,時洞時天,時壁時崖,引人入勝。</p> <p class="ql-block">↓通道和飛梁縱橫交錯,寬敞如殿堂般的石室石桌深藏洞中。</p> <p class="ql-block">↓吧臺臨窗,倚窗而坐,品一杯清茶,讀一本好書,靜享山居之樂的極致體驗令人向往。</p> <p class="ql-block">夏山與秋山,一個具備北方山嶺之雄,另一個兼有南方山水之秀,俊美、秀美風格迥異,卻又在咫尺之內巧妙地以樓前立體長廊相連,渾然一體而不突兀。</p> 冬山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冬山是園中占地面積最小的一組假山,但卻是構思最為精巧、獨特、最富創意的一景。它分別從色、形、聲三個角度來勾畫冬的意境,又以植物、建筑來烘托冬的氣息。</p> <p class="ql-block">↓這里采用的是宣石作為疊石原材料,它因產于安徽宣州而得名,以色白如玉為主。宣石體態古樸,以山形見長,又間以雜色,貌如積雪覆于石上,最適宜用作表現雪景的假山。眼前這一塊塊象形宣石形似一群小獅子在雪中嬉戲,因此這一景也被稱作“群獅戲雪圖”。</p> <p class="ql-block">↓冬山南墻上有代表24個節氣的圓洞成四排上下交錯分布,這就是個園獨有的風音洞,也是冬山的點睛之筆。風音洞的設計巧妙而獨特,由于冬山位于個園南端,其高墻與三路宅院的后墻形成狹窄通道,當風從高墻窄巷之間擦墻而過時,墻上的四排孔洞,就好像四支等待已久的橫笛呼呼作響,似北風呼嘯般奏響了冬的樂章,這是古典園林中用“聲景觀”烘托意境的經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個園的四季假山,巧妙運用不同的石材、植物和建筑,將春的生機、夏的繁茂、秋的豐碩、冬的冷峻完美呈現。每一處山石,每一片草木,都在訴說著歲月的故事,傳遞著古人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與敬畏。個園,無疑是一座凝固的詩畫,一場四季的夢幻之旅。</p> 宜雨軒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季假山中心位置的“宜雨軒”,是園主接待賓客的場所。這是一個四面廳,面闊三間,東、南、西三面各有外廊軒,四季景物繞廳而置,“人在廳中坐,景從四面來”。透過北面這扇大隔窗,可見抱山樓前匾額上“壺天自春”四個大字。</p> <p class="ql-block">"壺天自春"取自《個園記》中"以其目營心構之所得,不出戶而壺天自春,塵馬皆息",其意是個園空間雖不及名山大川,但其景可為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個園里的楹聯,也是園主人為世人留下的一筆寶貴文化遺產。宜雨軒外這副楹聯“朝宜調琴暮宜鼓瑟,舊雨適至今雨初來”,傍邊有導游特意提醒游客注意楹聯中的書寫特點,細看才發現其中的奧妙,上聯中的第二個“宜”字少了一點,而下聯中的第二個“雨”字卻有七點之多。當時不知為何,回來查資料才略知一二。</p> <p class="ql-block">宜雨軒的這副楹聯“朝宜調琴暮宜鼓瑟;舊雨適至新雨初來”由著名書畫家費新我先生用左手書寫。費新我先生在56歲時因病殘改用左手執筆,他的書寫時促時緩,奇中求正,險中求平,具有強烈的節奏感和韻律感?。這副楹聯中,下聯“舊雨適至今雨初來”中的兩個“雨”字,“舊雨”的“雨”字,費先生簡寫為兩個點,而“今雨”的“雨”字卻用了七個點,比喻新朋友比老朋友多;上聯中第二個“宜”字少一點是為了與下聯的“雨”字形成呼應。</p> 抱山樓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抱山樓,橫跨于夏秋兩山之間,樓前長廊如臂,擁兩山于胸前,因此得名“抱山樓”。站在樓上憑欄賞景,可觀夏山青翠欲滴,秋山楓紅燦爛,如意人生,盡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鮮為人知的是,個園,不僅是風景秀麗的古典園林,也是流著紅色血液的革命景區,渡江戰役第八兵團指揮部就曾坐落于此。</p> <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渡江戰役即將打響,“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已成為東線兵團35萬將士的沖鋒號角。4月5日,司令員陳士榘、政委袁仲賢率第三野戰軍第八兵團渡江戰役指揮部進駐個園抱山樓。</p> <p class="ql-block">“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總統府,抱山樓見證了這風云變幻的二十天。</p> <p class="ql-block">2022年,個園尋訪曾參加渡江戰役、經歷過揚州解放的革命烈士和英雄家屬,并向揚州市檔案館、新四軍研究會征集珍貴檔案資料。</p> <p class="ql-block">2023年,紅色檔案打卡點——渡江戰役第八兵團指揮部舊址正式面向公眾開放,個園成為國內第一家擁有紅色展館的古典園林。</p> <p class="ql-block">↓清漪亭,這個六角小亭被一彎綠水所環抱,從抱山樓上俯瞰,景致秀美。</p> 叢書樓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個園的假山、疊石、建筑、竹子、楹聯,處處營造出一個又一個詩情畫意的時空,彌漫在幽深宅院中百年不散的氤氳書香令人回味無窮。“清氣若蘭虛懷當竹,樂情在水靜趣同山”,這座小樓名叫叢書樓,是主人藏書讀書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叢書樓位于秋山的最南側,分上下兩層,樓梯卻不在屋內而在秋山。正可謂“書山有路勤為徑”,從這山間拾階而上就可直至叢書樓的二樓。山與樓結合巧妙,讓這隱秘的小徑成為秋山浪漫詩篇中最優雅的一個音符。</p> 南部住宅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進個園,宛如翻開一本耐人尋味的歷史畫卷,處處散發著古樸醇厚的氣息。南部住宅建筑占地35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整體建筑規模宏大,風格典雅,布局嚴謹,用料考究,蘊含著濃郁的鹽商文化底蘊,是揚州盛極一時的鹽商文化和民居文化的珍貴遺存。</p> <p class="ql-block">↓黃氏家族在鼎盛時期南部住宅分為福祿壽財喜五路豪宅,目前開放的是東中西三縱,分別以“祿、福、壽”為主題,每路分為前、中、后三進,中間以兩條火巷分隔,恰好構成中國傳統的“九宮格布局”。</p> 東路清美堂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踏入東路住宅區,一座古樸的廳堂靜靜佇立,這便是藏于古園的"祿"意雅境——清美堂。它雖不如個園中的其他建筑那般聲名遠揚,卻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質樸的建筑風格,默默訴說著往昔歲月里的鹽商故事與家族傳承。它見證了黃家的日常往來,承載著家族的價值觀與精神傳承,當我們漫步其中,仿佛能穿越時空與往昔的歲月對話,感受那份隱藏在建筑與楹聯背后的家族智慧與文化底蘊。</p> <p class="ql-block">↓清美堂以清為美,是黃家接待普通賓客、處理一般性事務的場所。它的建筑風格盡顯江南傳統韻味,屋頂瓦當裝飾著精美的梅花鹿圖案,每扇門上同樣雕刻著梅花鹿,以"鹿"喻"祿",寄托著主人對高官厚祿的美好期許,也契合東路"祿"的主題。</p> <p class="ql-block">↓步入堂內,空間布局規整有序。堂前抱柱上懸掛著一副醒目的楹聯:"傳家無別法非耕即讀,裕后有良圖惟儉與勤。"此聯言簡意賅,深刻地道出了個園主人秉持的家族傳承理念:傳承家族沒有別的方法,不是耕種就是讀書;造福后輩最好的規劃,便是保持勤儉的美德。"耕讀傳家"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理念,在清美堂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彰顯著主人對傳統文化的尊崇,以及對家族子弟教育與品德培養的重視。</p> <p class="ql-block">↓清美堂與后方的楠木廳之間是一個寬敞的大天井,天井不僅起到采光通風的實用功能,在中式建筑美學中,還承載著"四水歸堂"的美好寓意,象征著財富與福氣的匯聚 。</p> <p class="ql-block">↓走進東路的深處,紋理中浸著歲月沉香的百年楠木,在一片幽暗中露出溫潤厚重的特質。這座以珍貴楠木為材的廳堂,用料考究,古樸典雅,空間開闊,布局規整,是黃氏家族的餐廳,也是主人舉辦小型宴會的地方。楠木廳與前邊的清美堂緊密相連,一主一輔,共同構成了東路住宅的核心,也包含著家族對生活品質與精神追求的雙重重視。</p> <p class="ql-block">↓廳中的圓桌由兩個半圓桌子拼合而成,這是古時的習俗,當男主人不在家時,女主人會撤去一半,男主人在家就拼成圓桌,寓意“團團圓圓”。這種設計不僅實用,還反映了當時的禮教,旅行真是讓人開眼界長見識。</p> <p class="ql-block">↓正面條案上擺放的兩件物品是古時廳堂的基本陳設,東邊是花瓶、西邊是插鏡,即東瓶西鏡,取其諧音“平平靜靜”之意。</p> 中路漢學堂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來到中路,鹽商宅院里的耕讀印記——漢學堂莊重地坐落其中,宛如一位飽經滄桑的智者,靜靜訴說著往昔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漢學堂作為大宅門主廳,是黃家正式接待賓客的重要場所,彰顯著黃家的門庭風范。其建筑用料極為高貴,梁柱皆取材于柏木,做工精湛上品,堪稱揚州最大、最好的柏木廳 。</p> <p class="ql-block">↓廳內的家具按照傳統布置格局擺放,桌椅上的紋飾均為竹葉形狀,寓意"竹報平安,平安是福",寄托著主人對生活的美好祈愿。</p> <p class="ql-block">↓堂中懸掛的楹聯“咬定幾句有用書可忘飲食,養成數竿新生竹直似兒孫”,為黃氏家族耕讀傳家、好學重教做出了最好的注解,也是園主對子孫在學問與品德修養上的殷切期望。</p> <p class="ql-block">↓漢學堂后面的勤博堂是黃至筠次子黃奭(shi)夫婦的居所 。黃奭是清代的輯佚大家,他十分推崇漢學,治學嚴謹,潛心鉆研,把一生精力都獻給了古書輯佚事業,主要著作有《清頌堂叢書》《漢學堂叢書》等,共計數百卷。他的成就,不僅是個人天賦與努力的結果,更是黃家耕讀家風熏陶的有力見證。</p> <p class="ql-block">↓黃奭晚年曾拜著名學者阮元為師,阮元稱其“勤博”,據說廳中的“勤博”匾額就是阮元所題寫。至于“勤”字少一橫、“博”字少一點,有說是書法中的異體字?;也有說是刻意為之,寓意勤奮永無止境,博學仍需積累。</p> <p class="ql-block">輯佚,是傳統治學方法的一種。我國的古書因為兵、火、蟲、水原因,經常遭到散佚的命運,但有些散佚的古書尚有些片斷存于其他書中。為了能把這些片斷從有關文獻保留的只言片語中剔出來,去偽存真,并加以考證,匯撰起來,以盡可能恢復古書的原貌,這就是“輯佚”。清代著名的輯佚有兩大家,即“南黃北馬”,而南黃就是指揚州的黃奭,北馬則是指濟南的馬國翰。</p> 火巷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東中西三路住宅中間有兩條這樣的小巷稱為火巷,是為防止火災蔓延而預留的狹長通道,特點是南寬北窄,也叫船巷,這是揚州民居建筑中的一大特色。</p> 西路清頌堂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路住宅實際上是南部住宅原五路中的中路,因此比東、中兩路更加宏偉考究,以"壽"為主題,核心建筑是清頌堂。</p> <p class="ql-block">↓從外觀上看,清頌堂氣勢恢宏,屋頂瓦當裝飾著壽桃,寓意長壽安康,門上刻有松樹和仙鶴的圖案,象征松鶴延年,每一處細節都傳遞著對健康長壽的美好祈愿。</p> <p class="ql-block">↓清頌堂的布局規整,采用傳統的四合院形式,中間依然是開闊的天井。</p> <p class="ql-block">西路住宅的主廳清頌堂是主人接待貴賓、舉行家庭祭祀和議事的重要場所,也是揚州古民居中遺存最高的廳堂,因黃至筠晚年“清譽有佳”而得名,在園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采用傳統的建筑風格,莊重威嚴,盡顯黃家的顯赫地位和財富。</p> <p class="ql-block">↓古韻悠悠,承載著歲月風華的清頌堂雖歷經歲月洗禮,依舊散發著柔和的光芒,廳內的桌椅茶幾選用上等的木材精心雕琢而成,線條流暢,造型古樸典雅,每一處細節都彰顯著主人的高雅品味。</p> <p class="ql-block">↓抱柱上的楹聯“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是一副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的舊聯,它糅合了傳統耕讀文化與佛家果報思想,總結家族成敗興衰的經驗,提出了家族存續中“讀書與積善”的核心命題,因此成為中國家族的經典規訓。</p> <p class="ql-block">↓黃至筠起居室。家具選材十分講究,多采用紅木等珍貴木材打造,質地堅硬、實用美觀。無論是門窗上的花鳥魚蟲圖案,還是桌椅上的吉祥紋飾,雕刻工藝精湛,也蘊含著美好的寓意,如蝙蝠圖案寓意福運,牡丹圖案象征富貴等。</p> 南門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個園南門位于東關街的繁華地段,是游客進入個園的主要通道之一,如果從這里入園,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南部住宅區域。 南門建筑整體呈現出典型的江南傳統中式風格,莊重而典雅,與個園作為江南私家園林的整體風格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南大門的門楣、門框等部位有精美的木雕和磚雕裝飾,雕刻圖案細膩精美,題材豐富多樣,包括花卉、動物、人物等,展現了明清時期揚州工匠高超的雕刻技藝,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p> <p class="ql-block">↓向內正對著南門的是福祠,又稱土地祠,是一座精美的磚雕建筑。福祠屋脊上方兩邊有鴟吻,中間是牡丹花,下面還有倒掛的蝙蝠和壽桃等磚雕,寓意著避水避火、榮華富貴、福壽雙全。</p> <p class="ql-block">↓門樓的街對面是屏風狀八字形大照壁,高5米,寬9米,面層為磨磚籮底方磚斜角形拼鑲,中嵌陽刻楷書一個斗大的“福”字,以蝙蝠展翅的浮雕圖案圍于四周。</p> <p class="ql-block">個園南部住宅不僅是園林藝術的延伸,更是研究清代鹽商生活、江南建筑史的重要實物資料,其設計理念與文化內涵至今仍具有深遠的影響。</p><p class="ql-block">【備注】旅拍原創,部分文史資料源自景區和網上介紹。</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河市|
桦川县|
北碚区|
江津市|
上林县|
苗栗县|
日土县|
鲜城|
肇源县|
玉山县|
策勒县|
离岛区|
枣强县|
临西县|
江陵县|
疏附县|
安达市|
钟山县|
平陆县|
潢川县|
丰原市|
容城县|
崇义县|
万盛区|
隆化县|
广德县|
丹江口市|
中西区|
黑水县|
葵青区|
和田市|
临夏市|
靖州|
盘山县|
华蓥市|
桃园县|
宁河县|
东乌珠穆沁旗|
本溪市|
杭锦后旗|
封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