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是茨坪中心景區(qū)新辟的主要革命人文景觀。它位于茨坪北面的北巖峰上。陵園于1987年始建,同年10月建成并開放參觀游覽。陵園整體建筑包括陵園門庭、紀念堂、碑林、雕像園、紀念碑五大部分。踏入陵園大門,是塊橫式牌坊園標“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九個燙金大字為參加過井岡山斗爭的老紅軍宋任窮同志所題寫。2025年4月19日下午,我和夫人來到了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p> <p class="ql-block">北巖峰,山體猶如一座羅漢大佛像,坐北朝南,端坐神壇。陵園按“佛”型山體因山就勢興建,占地面積400畝。</p> <p class="ql-block">進門后,經(jīng)過花壇園庭,順山而上的寬闊平臺臺階分為兩組,第一組49級,象征1949年新中國成立。第二組60級,寓意陵園是在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創(chuàng)建六十周年的1987年建成。陵園的綠化配制主要是采用柏樹、桂花、杜鵑、翠竹為主配以山體自生的松、杉、山欏花等。</p> <p class="ql-block">登上寬闊的臺階即進入紀念堂。紀念堂大門上方燙金橫幅“井岡山根據(jù)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是彭真委員長1987年視察井岡山時為陵園題寫的。</p> <p class="ql-block">紀念堂設(shè)有瞻仰大廳、陳列室、吊唁大廳、忠魂堂。</p> <p class="ql-block">我在紀念堂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堂介紹牌。</p> <p class="ql-block">瞻仰大廳正面漢白玉墻面的“死難烈士萬歲”六個大字是毛澤東1946年為革命烈士題寫的。</p> <p class="ql-block">正面玻璃柜存放的是井岡山革命烈士的名冊。大廳內(nèi)放置的花圈、花籃,有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來井岡山時向烈士們敬獻的,有社會團體及旅游觀光團敬獻而留下來作為紀念的。</p> <p class="ql-block">瞻仰大廳后為吊唁大廳。廳中有一塊漢白玉的無字碑安放在正上方,這是對在井岡山革命斗爭中犧牲那些沒有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立的一塊無名碑,以示人們對無名先烈的深切懷念。</p> <p class="ql-block">吊唁大廳四周墻面嵌刻的是在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壯烈犧牲的烈士英名錄。這是當年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包括周邊七個縣市范圍的烈士名錄,共有15744位。</p> <p class="ql-block">1997年10月,由鄧小平題字的“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碑”落成剪彩。主碑是用鍍鈦的不銹鋼制作的。它高達27米,意含1927年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創(chuàng)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主碑的造型是突出“山”的形狀。它有著幾層含義:遠看像一團火焰,寓意井岡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視如林立的鋼槍,寓意“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主碑的基座部分,采用“將軍紅”大理石砌成,高9.7米,表示1997年紀念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創(chuàng)建七十周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大井村位于井岡山的西南面,距茨坪7公里。井岡山斗爭時期,大井是毛澤東、朱德等領(lǐng)導(dǎo)人和紅軍開展革命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這里有毛澤東和朱德、陳毅等人的舊居。</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9日下午,我和夫人乘坐井岡山景區(qū)觀光車來到了位于井岡山大井村的毛澤東舊居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夫人站在井岡山大井村毛澤東舊居景區(qū)大門口留影。</p> <p class="ql-block">走進景區(qū),看到水塘遠處的黑瓦黃墻干打壘的土房。</p> <p class="ql-block">綠樹土房池塘與水中倒影,夫人在此留影。</p> <p class="ql-block">大井朱德舊居與大井毛澤東舊居相鄰。1928年5月以后,中國工農(nóng)革命軍第四軍(6月改稱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四軍)軍部由寧岡茅坪遷到井岡山后,就設(shè)在大井村鄒安仁家的一幢干打壘的祖屋里。這是大井朱德舊居。</p> <p class="ql-block">軍長朱德、軍政治部主任陳毅經(jīng)常在這幢房子里工作和居住。第三次反“會剿”失敗后,朱德舊居被毀。如今的朱德舊居是1984年按原貌重新修建的。這是大井陳毅舊居。</p> <p class="ql-block">這是朱德舊居內(nèi)的天井和會議室。</p> <p class="ql-block">天井下的雨水池。當?shù)氐娘L(fēng)俗“肥水不流外人田”。</p> <p class="ql-block">我在大井朱德、陳毅舊居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1927年10月24日,毛澤東率領(lǐng)秋收起義部隊進駐大井村后,農(nóng)民自衛(wèi)軍首領(lǐng)王佐主動騰出自己的兵營——一幢被稱為“白屋”的白墻青瓦房屋,給毛澤東和工農(nóng)革命軍居住。毛澤東居住在此屋的東廂房內(nèi)。</p> <p class="ql-block">1929年1月底,國民黨軍向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發(fā)動了第三次“會剿”,燒毀了大井村的所有房屋。“白屋”僅存一堵殘墻和屋前毛澤東平時讀書、看報時坐過的大石頭,以及屋后毛澤東常在樹下觀看紅軍練兵的兩棵常青樹。這是位于“白屋”前的毛澤東塑像。</p> <p class="ql-block">井岡山人民對毛澤東在大井村毛澤東舊居前坐過的那塊石頭也加以保護,并命名為“讀書石”。</p> <p class="ql-block">從讀書石遠眺的山峰稱為“五指峰”。</p> <p class="ql-block">1980年版第四套人民幣100元紙幣(背面)主景是井岡山主峰——五指峰,海拔1438米,位于井岡山茨坪西南六公里處,因峰巒像人手的五指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在觀景臺上,游客們常拿出百元大鈔,與現(xiàn)場景色對比留影,記錄下這難忘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當年毛澤東經(jīng)常坐在這塊石頭上讀書、看報、批閱文件、思考問題,人們親切地稱其為毛澤東“讀書石”。</p> <p class="ql-block">毛澤東酷愛讀書,終生與書為伴,但當年井岡山地處偏遠、生活動蕩,加上敵人嚴密封鎖,毛澤東手頭可讀的書肯定不多。正如他在《講堂錄》中所言,“閉門求學(xué),其學(xué)無用,欲從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xué)之”。毛澤東重視讀“有字之書”,也高度重視讀“無字之書”。</p> <p class="ql-block">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毛澤東十分注重調(diào)查研究,接觸實際、認識實際、研究實際,努力讀懂中國社會這本“無字之書”,深刻把握中國革命的性質(zhì)和特點。</p> <p class="ql-block">一塊普普通通的石頭,承載著一代偉人在艱難歲月里求索不止的感人故事,見證了以天下為己任的毛澤東走到哪里就把學(xué)習(xí)思考帶到哪里的可貴品質(zhì)。</p> <p class="ql-block">我和夫人在讀書石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賡</span>續(xù)偉人福緣,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夫人站在毛澤東、朱德合影照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我和夫人在井岡山大井毛澤東舊居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我和夫人在井岡山大井毛澤東舊居前近景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井岡山大井毛澤東舊居內(nèi)的彭德懷舊居。</p> <p class="ql-block">井岡山大井毛澤東舊居內(nèi)的紅軍醫(yī)務(wù)所。</p> <p class="ql-block">1960年,井岡山人民按原貌修復(fù)大井毛澤東舊居時,將“白屋”僅存一堵殘墻鑲嵌在新墻中以作歷史的見證。</p> <p class="ql-block">在大井毛澤東舊居屋后有兩棵大樹:一株紅豆杉,一株柞樹。當年毛澤東、朱德等經(jīng)常在樹下觀看、指導(dǎo)紅軍操練。據(jù)當?shù)貙?dǎo)游介紹,1929年2月這兩棵樹在國民黨的大火中被燒枯,到解放那年又重新吐芽,并越長越茂盛。1965年毛澤東重上井岡山時,這兩棵樹又開花結(jié)籽了。</p> <p class="ql-block">1976年,毛澤東逝世后,這兩棵樹再次枯死,經(jīng)當?shù)匚奈锊块T的救治,恰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時,它們竟又枯木逢春,如今已是枝繁葉茂。這兩棵樹因此被人們稱為“感情樹”、“常青樹”。</p> <p class="ql-block">世界萬物皆有靈。“感情樹”的介紹牌。</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精準扶貧和新農(nóng)村建設(shè)讓井岡山人民得到了實惠。</p> <p class="ql-block">山泉在水渠中奔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這里得到了驗證。</p> <p class="ql-block">我在大井村村委會拍攝的近處觀光車車站和遠山景色。</p> <p class="ql-block">參觀了井岡山大井毛澤東舊居后,我和夫人乘坐景區(qū)觀光車回到了景區(qū)觀光車中心站。景區(qū)觀光車中心站附近有井岡山五指峰形象墻。</p> <p class="ql-block">夫人手捻杜鵑花,在井岡山五指峰形象墻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我和夫人站在井岡山五指峰形象墻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紅軍傳統(tǒng)代代相傳與杜鵑花相映成輝。</p> <p class="ql-block">我和夫人在紅軍傳統(tǒng)代代相傳與杜鵑花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井岡山精神永放光芒和杜鵑花交相輝映。</p> <p class="ql-block">我和夫人在井岡山精神永放光芒和杜鵑花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可以看到許多年輕人在井岡山五指峰形象墻前開展紅色教育活動。</p> <p class="ql-block">我和夫人晚上在這個酒店下榻。</p> <p class="ql-block">井岡山大會堂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最初建于1959年,1963年建成時命名為“井岡山人民大會堂”,后簡稱為現(xiàn)名。</p> <p class="ql-block">其建筑風(fēng)格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與民族風(fēng)格,前廳正立面采用三段式對稱構(gòu)圖,青磚外墻與歇山屋頂設(shè)計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結(jié)合。</p> <p class="ql-block">夜幕下的井岡山大會堂。</p> <p class="ql-block">星火大型沉浸式情景劇介紹。</p> <p class="ql-block">《星火》是一部在井岡山大會堂上演的大型沉浸式情境劇,以井岡山革命斗爭為背景,通過精彩的表演和動人的故事,帶領(lǐng)觀眾穿越時空,感受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p> <p class="ql-block">《星火》以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為背景,講述了一段真實感人的故事。劇中通過紅軍主力撤離、井岡山失守、白匪殘酷鎮(zhèn)壓等情節(jié),再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風(fēng)云變幻和人民的英勇抗爭。</p> <p class="ql-block">《星火》集結(jié)了多位國家一級編劇、導(dǎo)演、知名音樂制作人和國際舞美大師團隊參與制作。他們以精湛的技藝和深厚的藝術(shù)功底,將那段歷史以歌舞、戲劇、音樂等多種形式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整場劇目既具有震撼人心的視覺效果,又充滿了濃郁的藝術(shù)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星火》旨在弘揚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塑造井岡山品牌形象。它通過講述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跡和革命斗爭的艱辛歷程,傳遞出堅定的信仰和不懈的奮斗精神。</p> <p class="ql-block">同時,該劇也展現(xiàn)了井岡山人民在惡劣環(huán)境中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豪情壯志。</p> <p class="ql-block">再現(xiàn)井岡山紅軍和鄉(xiāng)親們魚水情的動態(tài)畫面。</p> <p class="ql-block">《星火》自上演以來,受到了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觀眾紛紛表示,這部劇讓他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井岡山革命斗爭的歷史,感受到了那段歲月的艱辛與偉大。同時,他們也被劇中人物的精神所感動,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p> <p class="ql-block">當年的紅軍的后代的生命是井岡山人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沉浸式情景劇用時光隧道方式展現(xiàn)紅軍后代“星火”的回憶的動態(tài)畫面。</p> <p class="ql-block">整場演出以耄耋老人“星火”貫穿全劇。1929年,國民黨反動派向井岡山發(fā)動第三次“會剿”。紅軍主力撤離井岡山,井岡山失守,白匪對井岡山人民進行殘酷鎮(zhèn)壓。</p> <p class="ql-block">星火大型沉浸式情景劇開始時紅軍營長為掩護鄉(xiāng)親們突圍壯烈犧牲前托孤的動態(tài)畫面。</p> <p class="ql-block">《星火》以井岡山為背景,以“星火”老人找尋那些救過他的英雄為主線,超維度還原了井岡山斗爭時期的場景,講述了一個真實感人的故事。通過精彩表演和動人故事,再現(xiàn)了這片紅土地上燃燒的激情和壯麗歷史。</p> <p class="ql-block">鄉(xiāng)親們突圍的動態(tài)畫面。</p> <p class="ql-block">在如此惡劣的環(huán)境中,自稱是共產(chǎn)黨員的陳闖,為了不讓白匪抓到紅軍營長留下的孩子“星伢子”和重點群眾,毅然砍斷藤橋,斷絕自己的后路,和雙目失明的母親化成滋養(yǎng)井岡山的紅色泥土。</p> <p class="ql-block">陳闖和雙目失明的母親化成滋養(yǎng)井岡山的紅色泥土的動態(tài)畫面。</p> <p class="ql-block">劇中,吳嫂抱著襁褓中的兒子“火娃”,代替紅軍后代“星伢子”昂頭走向火場,她和她的兒子“火娃”在烈火中得到“永生”。</p> <p class="ql-block">紅軍醫(yī)院衛(wèi)生員小蘭,在危難之際,她用口琴做武器,吸引敵人的注意力,使得小石頭抱著“星伢子”穿過封鎖線,他們用生命書寫了井岡山的壯歌。紅軍后代最后取名“星火”。</p> <p class="ql-block">《星火》是一部集歷史、藝術(shù)、思想于一體的優(yōu)秀劇目。它以沉浸式的方式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那段崢嶸歲月,傳遞出堅定的信仰和不懈的奮斗精神。</p> <p class="ql-block">“星火”老人找尋那些救過他的英雄為主線,超維度還原了井岡山斗爭時期的場景的動態(tài)畫面。</p> <p class="ql-block">對于今天的井岡山之行,感悟小詩:烈士陵園北巖峰,前赴后繼天下公。大井舊居讀書石,殘墻靈樹偉人頌。星火沉浸情景劇,工農(nóng)想念毛澤東。鑄幣百圓入畫中,翁媼留影五指峰。傳統(tǒng)優(yōu)良精神在,滿山開遍映山紅。</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溆浦县|
来安县|
洪湖市|
竹北市|
西宁市|
临城县|
镇江市|
昌乐县|
无为县|
郴州市|
丰都县|
吉木萨尔县|
工布江达县|
应用必备|
平遥县|
洞头县|
寿阳县|
冀州市|
天祝|
科技|
汉阴县|
习水县|
崇州市|
滨州市|
宁都县|
清徐县|
花莲县|
金阳县|
海丰县|
临沂市|
蛟河市|
永昌县|
东兴市|
周口市|
新乡县|
长海县|
南投县|
益阳市|
大安市|
安顺市|
五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