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館中,是這樣對中華文明的定位:"中國開創了人類最悠久的文明體系之一。從新石器時代的仰韶彩陶到商周青銅器,從秦漢帝國到唐宋盛世,中華文明以獨特的文化基因持續塑造世界歷史。其文字(漢字)的延續性、哲學思想的深度(如儒家與道家)及藝術成就(如瓷器、繪畫),至今仍是全球文明研究的核心課題。"以下是鎮館十寶中的文物加以介紹。</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館的仰韶紅陶尖底瓶,高度18,口徑4.5,這件小口、細頸、瘦長、尖底的陶器(編號001)是該館最古老的完整陶器展品,出土于河南仰韶村遺址,承載著7000年前黃河流域先民的智慧與文明密碼 。其獨特的造型引發學界廣泛探討:早期學者認為它是汲水工具,近年殘留物分析顯示瓶內殘留黍、粟等谷物發酵痕跡,佐證其更可能是釀酒器或盛酒禮器,與甲骨文中“酉”字象形特征吻合,印證了“無酒不成禮”的上古祭祀傳統 。</p><p class="ql-block"> 這件尖底瓶既是仰韶文化彩陶工藝的典范,也是中華文明傳承的象征。它代表同期文物,成為十大鎮館之寶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館藏西周早期青銅禮器康侯簋,通高24厘米,口徑41厘米,侈口束頸,腹部深鼓,高圈足加寬邊,兩側設獸首耳并垂長方形小珥,整體造型莊重古樸 。器身紋飾以頸部與圈足的火紋與四瓣目紋相間排列為特色,腹部飾直棱紋,紋樣簡潔中透出威嚴,兼具實用性與禮制象征 。其核心價值集中于器底銘文——4行24字陰刻金文:</p><p class="ql-block">“王朿伐商邑,彳止令康侯啚于衛。沬司土疑眔啚,乍氒考尊彝。”</p><p class="ql-block">銘文記載周公東征平定“三監之亂”后,將康叔從康城徙封至衛地建立衛國,并由康叔之子沬司徒疑為紀念亡父鑄造此器,印證了《史記·衛康叔世家》中衛國分封史實,是研究西周初期政治重構與宗法制度的關鍵實證 。銘文“徙封”一詞更揭示康叔在封衛前已受封康城,填補了周代分封史的細節空白 。</p><p class="ql-block"> 該器1931年5月出土于河南浚縣辛村衛國貴族墓地,同年遭盜掘流失海外,歷經輾轉后存英館。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件件都是知名國寶,甚至孤本<span style="font-size:18px;">康侯簋只是其中代表,是十大鎮館之寶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館藏唐代敦煌絹畫《熾盛光佛并五星神圖》是現存最早的佛教九曜題材繪畫之一,創作于乾寧四年(897年),由畫師張淮興繪制。畫面以熾盛光佛為核心,主尊結跏趺坐于牛車之上,周身放射五彩強光,象征震懾天象的力量。牛車向左疾馳,周圍環繞逆時針排列的五星神像,分別代表水星、歲星、土星、金星、火星,人物造型融合中印文化特征:木星為戴猿冠、持紙筆的婦人,火星為四手持武器的紅膚外道,金星則以彈奏琵琶的白衣仕女形象呈現 。畫面保留唐代繪畫典型特征——佛衣施以金彩(,五星神服飾紋樣細膩,祭壇華蓋流蘇隨風飄動,上方殘留紫色絹帶暗示其曾作為宗教游行掛幅使用 。是研究唐代宗教繪畫、天文學傳播及絲路藝術交流的關鍵實證。</p><p class="ql-block">1907-1914年間被斯坦因、伯希和等西方探險家劫掠。大英博物館藏有約1.3萬件敦煌經卷和100余幅壁畫,成為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span style="font-size:18px;">《熾盛光佛并五星神圖》是代表敦煌藝術品,成為十大鎮寶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當我們國人穿行于按朝代劃分的展柜之間,既能感受到商周青銅饕餮紋的獰厲之美,又能領略宋元山水畫的詩意棲居,最終在近代文物展區目睹圓明園獸首等劫難遺存時,文明傳承的使命感與歷史滄桑感油然而生。</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西省|
通榆县|
赤水市|
九龙城区|
滁州市|
上思县|
河曲县|
乐平市|
彝良县|
泗洪县|
芒康县|
姜堰市|
汤阴县|
镇平县|
清镇市|
金川县|
梁平县|
那坡县|
富民县|
隆安县|
忻城县|
五莲县|
溧水县|
彭阳县|
安岳县|
凌海市|
甘肃省|
临安市|
芦山县|
突泉县|
曲周县|
无棣县|
日土县|
平阴县|
甘洛县|
平谷区|
仁化县|
白水县|
新营市|
娄烦县|
图木舒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