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千秋萬歲”錢的鑄造始于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國初期。據史料記載,907年耶律阿保機稱帝時,曾鑄造“千秋萬歲”“天朝萬歲”“皇帝萬歲”三種紀念幣,統稱“萬歲三錢”,以彰顯“皇權神授”的政治理念。這類錢幣多采用吉語與祥瑞紋飾組合,如龍鳳、日月、星辰等,用于慶典、賞賜或陪葬,具有祈福與政治宣示的雙重功能。</p><p class="ql-block"> “千秋萬歲”四字源于漢文化,最早見于漢代文獻,意為“永久存在”,但在遼代被賦予特殊含義。遼白川州石幢銘文顯示,“萬歲”專指皇帝與皇后,“千秋”則用于親王及公主,體現嚴格的等級制度。這種等級化的吉語使用,反映了遼代對中原禮制的借鑒與改造。</p><p class="ql-block">日月紋在遼代錢幣中具有深刻的政治象征。907年耶律阿保機稱帝時,其與皇后述律平分別被尊為“天皇帝”“地皇后”,日月紋即象征這一至高地位。契丹族崇拜自然,尤其重視太陽,認為“日為陽,月為陰”,二者結合代表陰陽和諧、皇權永續。例如,遼代宮殿與寺廟多坐西朝東,以迎日出,體現“面東為尊”的習俗。錢幣上的日月紋,正是這種宇宙觀在貨幣文化中的體現。</p><p class="ql-block">“千秋萬歲背日月紋”古錢幣是遼代政治、文化與宗教的綜合載體。其鑄制歷史貫穿遼代始終,從開國紀念幣到地方鎮府大錢,從薩滿教信仰到佛教元素,展現了契丹族對中原文化的吸收與本土化創新。日月紋的設計不僅是皇權的象征,更承載著契丹族對自然、宇宙的認知,成為研究遼代社會的重要實物資料。盡管部分細節仍存在爭議,但這類錢幣的獨特性與歷史價值,使其在古錢學與民族文化研究中占據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名稱:千秋萬歲背日月</p><p class="ql-block">時代:遼契丹</p><p class="ql-block">材質:青銅</p><p class="ql-block">書體:契丹文</p><p class="ql-block">型制:小平</p><p class="ql-block">規格:25.7*2.8㎜</p><p class="ql-block">重量:7.2克</p><p class="ql-block">描述:此銅質“千秋萬歲”背日月紋小平錢,從錢體精整的鑄制工藝、凸立清晰的四字錢文和材質規格重量都不同于一般小平錢,其鐵母特質體現比較突出,鐵質子錢的形態、規格及文字與母錢表現一致。此兩枚“千秋萬歲”背日月紋錢幣是遼代皇家宮廷特制品,是慶典、祭祀、獎賞等重大活動使用,非行用流通貨幣,按慣例,此種遼錢存在金、銀材質品。</p> <p class="ql-block">名稱:千秋萬歲背日月</p><p class="ql-block">時代:遼契丹</p><p class="ql-block">材質:鐵質</p><p class="ql-block">書體:契丹文</p><p class="ql-block">型制:小平</p><p class="ql-block">規格:25.5*2.5㎜</p><p class="ql-block">重量:6.8克</p><p class="ql-block">描述:此鐵質“千秋萬歲”背日月紋小平錢幣,鑄制規整,四字錢文與背日月紋雖較前述銅質者平夷,但仍然清晰,規格略小于前述銅質者,應該是銅范母錢所出之鐵質子錢。</p><p class="ql-block">遼代鐵錢的出現與銅資源匱乏密切相關。遼境銅礦稀缺,尤其在與北宋長期戰爭(如雍熙北伐)后,銅料更顯緊張。據《遼史·食貨志》記載,遼圣宗統和年間(983-1012年)曾多次“禁銅鐵私相市易”,反映出對金屬資源的嚴格管控。在此背景下,鐵錢作為補充貨幣開始流通。例如,內蒙古巴林右旗窖藏出土的遼代錢幣中,鐵錢占比達37%,印證了鐵錢在遼代中后期的實際使用。</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津县|
宁化县|
鄂州市|
中宁县|
萍乡市|
冀州市|
外汇|
华宁县|
宁河县|
南岸区|
凤城市|
独山县|
麻城市|
阿图什市|
石门县|
阜新|
武夷山市|
仲巴县|
灵石县|
淄博市|
宾川县|
佛教|
浙江省|
平陆县|
桦甸市|
崇义县|
同心县|
油尖旺区|
肥东县|
普宁市|
黔江区|
东安县|
高陵县|
苗栗市|
涞水县|
阿鲁科尔沁旗|
迭部县|
军事|
通辽市|
庆城县|
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