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養生之道</p><p class="ql-block">太上內觀心印丹道</p><p class="ql-block">2025年04月27日 天津</p><p class="ql-block">洋洋萬言,不過胎息二字;聚精會神,不過色空二字;千般功法,只為練形得意,得意忘形,直入先天大道。理論不是實踐,如此復雜,實在是未得真傳啊!持中守一,一呼一吸,練虛合道,自然而然,道本自通,至簡至易,何需自找苦吃。</p><p class="ql-block">傳統氣功一般不是打命門內竅,而是打會陰。如道家正宗丹道功從下丹田練起,打開陰蹺庫,然后走任督二脈循環。而且小周天那個督脈走的不是外面,而是走的脊柱里面,這樣就把先天氣的信息量直接通過督脈上升到頭部。頭里面藏神,生殖系統陰蹺庫這兒藏陰精。精氣是物質性的先天混元氣,全息性比較強,意識里面神的全息性比較強,神和精氣結合到一起,能強化人的全息性。所以一般道家丹道功要打開陰蹺庫這個內竅。但是那樣打有很多困難,道家練丹派那樣練成功的也很少。為什么呢?如果練己筑基的功夫不純,意識的穩定性不夠,精氣一充足就可以化成后天濁精,這樣全息的氣就凝固成有形物質而散掉了。說后天的精是濁精,但過去練功為什么又那么看重精?因為精是無形的先天混元氣眾多的信息變成的有形物質,精丟了,先天混元氣也就流失了。</p><p class="ql-block">傳統丹道功講了很多功法,但不直接講功決。明朝之后出的《伍柳仙宗》已經寫得很詳細,而民國初年的趙避塵寫的《性命法決明指》則更系統、更詳細,但是成功者非常少。趙避塵說要度八百弟子,可他的弟子們哪個修成了?采小藥結小丹。采大藥結大丹,然后出陽神,然后再怎么怎么……他都講得很清楚啊。還不要說他的弟子們,他自己也沒修成嘛!東北有個趙大法師,不知道是不是他哥哥,看來已經修到一定程度,但還沒修到最后一步。什么道理呢?并不是懂得了方法就解決了問題,關鍵在于意識修煉,也叫練己筑基。過去講,未練還丹先練己。練己筑基不純,得了丹決也解決不了問題。說句不客氣話,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往高層次練。這句話不是說哪個人不能練,是說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意志非常堅定,不為各種影響和刺激所動。若做不到這一點,知道了方法也沒用。所以過去老師經常出各種難題為難徒弟,一年二年甚至十年八年不教口訣,磨徒弟的性子。磨性子就是練己筑基,練意志力。沒有意志力,練功就不能堅持到底。有的人下定了決心,可一碰上事馬上就變了樣。所以練意志得從事上練,心不動,我定下了要干什么,我必須干。 趙避塵的《性命法訣明指》寫得很清楚,但他的弟子們并沒有練成。因為下丹田的氣習慣于往下走,它一充足,就會自發地生精;一變成精,就可以通過生殖器官往外跑。智能功一開始不練下丹田,直接練中、上二田,也是為了解決這個弊病。人體混元氣有軀體混元氣,臟真混元氣,意元體混元氣。以前我們通過意識加工來形成全息的混元氣,直接用外面的混元氣來充養身體的混元氣,這樣有它不足的地方,所以,我們要打開命門竅。古人沒談到過命門內竅。過去練周天功的的經脈周天,大周天通了之后,要打開玄牝之門,這似乎是命門內竅,但又不是它。命門這個位置被古人稱為混元神室,生殖器官在胎兒期就處于那個位置,所以命門內竅同樣有先天混元氣的氣場。這個內竅被打開后,腸胃里面食物的混元氣會受到命門內竅先天混元氣更好的混化,而且被直接送到脊柱、神經里面。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內容。先打開先天的根本竅,把內在的精氣充起來,里邊有了本錢,再吸收外邊的氣就容易。我們現在已經有了吸取外界混元氣的基礎,等我們打開命門內竅后,將來還要進一步打開外竅。 《心會歌》講有三主三賓,腰脊是第一主宰,喉頭是第二主宰,心地是第三主宰;丹田是第一賓輔,掌指是第二賓輔,足掌是第三賓輔。這里的第一、第二、第三講的是練功的步驟。第一步要以腰為主宰,用丹田來輔佐腰。用丹田來輔佐腰即氣貼于脊--把丹田氣收到腰部,賓和主結合到一起。《心會歌》說第一主宰是腰脊,可是我們在練功時,首先是神做主宰。其實這兩個并不矛盾。《周身大用論》講:"一要心性與意靜,自然無處不輕靈;二要遍體氣流行,一定繼續不能停;三要喉頭不要拋,問盡天下眾英豪;如詢大用緣何得,表里精粗無不到。"第一要點是精神要靜,精神安靜后去統帥身體。這是以神做主宰。這兩個歌訣講清了練功的前后次序關系。從整體來講,應該是神做主宰,精神既要靜,又要集中。神怎么主宰形體?意念一動,形體就動。但這需要一個過程,因為一開始意念做不了主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這樣的體會,意念一想手動,手就動了,但是沒有體會到身體里面是怎么運動的,那就不是有意識的自覺的動。要做到有意識的自覺的動,那就需要練。怎么練呢?一開始做不到用神主宰身體。那就用腰做主宰。歌決中講腰是第一主宰,丹田是第一賓輔,這個第一主宰不是第一重要,而是講從練功步驟上首先要練腰做主宰。腰主宰形體得通過氣,這就需要把氣和腰結合起來,也就是要氣沉丹田。練靜功要氣沉丹田,練動功也得氣沉丹田,氣沉丹田后再和腰脊結合起來。"腰脊是第一主宰,丹田是第一賓輔"就是這個意思。氣向丹田集中需要意守丹田或氣沉丹田,但氣怎么和腰結合起來?怎么氣貼于脊?怎么斂氣入骨?有人說一含胸即可做到。哪有這么簡單!盡管古人把腰和丹田問題作為一個訣竅指出來了,象太極拳歌訣里面就講了這個問題,但是沒有明確講怎么解決它。(先講武道,從武道通仙道,實際是比較保險的一條路)</p><p class="ql-block">修真證道 </p><p class="ql-block">關于怎樣把腰和丹田氣結合起來的問題,清朝雍正和乾隆時代的萇乃周寫的《萇氏武技書》闡述得比較細致,該書在武術界也比較受人推崇。書中有這么一段話:"神者,氣之靈明也,是神化于氣,氣無精不化,是氣又化于精矣。蓋人之生也,藉先天之神以化氣。積氣以成精,以成此形體。既生以后,賴后天水谷之津液以化精,積氣以化神。積氣化精,結于丹鼎,會于丹庭,靈明不測,剛勇莫敵,為內丹之至寶,氣力之根本也。故氣無形,屬陽,而化于神;血有質,屬陰,而化于精。神虛,故靈明不測變化無窮;精實,故充塞凝聚,堅硬莫敵。神必借精,精必附神,精神合一,氣力乃成。夫乃知氣力者,即精神能勝物之謂也。無精神,則無氣力矣。武備如此,惟務聚精會神,以壯氣力。但不知精神何以聚,神何以會,是殫畢生之心力,而漫無適從也。豈知神以氣會,精以神聚,欲求精聚神會,非聚氣不能也。聚氣之法,將谷道一撮,玉莖一收,使在下之氣,盡提于上,而不下走。采天地之氣,盡力一吸,使在上之氣,盡歸于下,而不上散。上下凝合,團聚中宮,則氣聚而精凝,精凝而神會,自然由內而達外,無處不堅硬矣。即南林處女所謂內實精神之說也。但須練之于平日,早成根蒂,方能用之當前,無不堅實。不然,如炮中無硝磺,弩弓無弦箭,滿腔空洞,無物可發,欲求勇猛疾快,如海傾山倒,勢不可遏,必不能也。此練形練氣之最緊者,謹之秘之,切勿妄泄,以遭天譴。</p><p class="ql-block">下面作一簡單解釋。神是氣的靈明部分,用先天的神來化氣是人們生來就有的生命活動。氣足后將化成精。后天的練功是要"聚津成精,煉精化氣,煉氣化神"。先用津液化成精,然后把精化成氣。最后再把氣化成神。精神合到一起,才能有氣力。氣力就是精神能夠作用到物上來。只有聚精會神,氣力才能壯。精怎么聚,神怎么會,都有方法,不知道方法不行。方法是:采用腹式呼吸,吸氣,肛門收縮,陰莖往里邊收,把天空之氣往下聚,上下相合集中到中宮。聚精會神這個方法是練氣練形最緊要者,要謹慎地保存它,千千萬萬不要泄露出去,否則老天就會懲罰你。</p><p class="ql-block">萇乃周講的撮谷道、收玉莖即前陰、后陰往上縮提。其實關鍵在于會陰。古人研究不了那么細,一般寫書都是講前陰、后陰往上提,只有極個別的書提到"提月罡(即會陰)”。所以怎樣把氣聚起來和腰相結合,萇乃周也沒有講清楚。盡管民間氣功提過"把前田氣并到后田氣",但沒有講怎么并。(武術氣功有五丹田之說,即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前丹田、后丹田。肚臍里面叫中丹田,心口下面、肚臍上面叫上丹田,肚臍下面到關元部分屬下丹田,靠肚臍這兒叫前丹田,靠命門那兒叫后丹田。"把前田氣并到后田氣"不是指"把先天氣變成后天氣",而是指把前丹田的氣并到后丹田。)</p><p class="ql-block">直腿坐放松法對此講得很清楚。直腿坐放松法的要領就是吸氣時前陰、后陰、會陰上提,隔肌下降,都往命門那兒歸,同時肚臍也往命門那兒收,這樣既有上下之氣匯聚于中宮,又有把丹田氣和腰脊結合起來,把前田氣變成后田氣。再加上發音法后,顯得更加完善。它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已經全面解決了古人們所要解決的問題。古人講的那些東西還不夠全面、深刻,卻被視為至寶而"謹之秘之,切勿妄泄"。而直腿坐放松法不僅全面繼承了古人的東西,而且變得更加完善和系統。所以同志們一定要從內心里面重視它。一般人沒有更多地接觸過氣功和武術,所以不知道它的重要性,不知道它在什么意義上是個寶貝。而有些練過功的人則千方百計地找這些東西,因為他們知道它的重要和珍貴。</p><p class="ql-block">此法名直腿坐放松法:</p><p class="ql-block">第一步松腰法是要把氣收到命門,煉精化氣。第二步功是氣從命門出來,練膜絡的開合。第三步功是氣返回內臟,練臟真混元氣。"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十年而神且靈。"直腿坐放松法分為十步功,如果每三個月升一級,三年應該可以練成小乘功夫。</p><p class="ql-block">直腿坐放松法第一步功:煉精化氣</p><p class="ql-block">直腿坐放松法的明勁練習是借用形意拳的明勁練法,通過肌肉的用力收縮來把周身的氣一步一步地縮回丹田(命門)。</p><p class="ql-block"> 一、下肢明勁練習 (一)預備功(這些方法大家都見過,但有些是秘密的內容哦,在細小處、關鍵處。)練直腿坐放松法之前要先準備一下。準備有二層意思:一是精神準備,二是形體準備。</p><p class="ql-block">1.鶴首龍頭。</p><p class="ql-block">兩腿伸直,大腿、膝蓋和坐具貼實,兩膝、兩腳都要并攏,腳尖微微翹起。盡量把身體坐正。兩手捂在膝蓋上。松肩空腋,肩自然放松下沉。擺好坐姿后,集中精神做三個鶴首龍頭,使頭部氣充盈,而且使精神集中起來。此即《周身大用論》講的"一要心性與意靜"。 </p><p class="ql-block"> 2.鳴天鼓。</p><p class="ql-block">兩手上起,掌心捂著耳朵,手指捂在腦后相當于枕骨結節的地方,然后用二指、中指、四指來敲打。先用二指(食指)敲,再用四指敲,最后用中指敲。這么敲1分鐘左右,最后三個指頭一塊敲三下,然后一撒手,耳朵"嗵"一響。把耳朵捂上后,聲音的空氣傳導受到阻礙,而以骨傳導為主,聲音就比較響,象打雷似的,這叫鳴天鼓。鳴天鼓是聰腦健腦的。這么敲一敲,腦子里面很清亮,也比較舒服,精神也容易集中。不過真正的鳴天鼓我認為應該是頭蓋骨以及后腦骨自然而然哄哄作響!</p><p class="ql-block"> 3.通腦開智。</p><p class="ql-block">兩手重疊放在頭頂,順時針轉三圈,逆時針轉三圈,往下壓三下,再往上提三下。 </p><p class="ql-block"> 4.聰耳。</p><p class="ql-block">手下來,把耳廓壓扁了,食指壓在中指上,然后中指彈起來,食指落下來,彈二十四下。這么一放一彈,耳朵就"嘭、嘭"響。古人管這個也叫鳴天鼓。(《十二段錦》:"左右鳴天鼓,二十四度聞。")然后,食指沿耳輪腳轉入耳內,轉動時多摸摸耳朵下面和大腦皮層對應的部位。這么轉到掌心朝前,大拇指和食指成鴨嘴勁,食指沿耳道的彎曲盡量往里進,直到動不了了,就往里面振,然后用力一拔,"嘭"地一響,這樣既聰慧耳朵,又通腦子。這也做三次。之后,把耳廓往上提,再順耳朵邊往外揪。最后再揪揪耳垂。 </p><p class="ql-block"> 5.運動眼睛。</p><p class="ql-block">兩手掐腎水訣,小指對著鼻子,集中精神看著小指,發現手指變成了一個圓錐,細看錐尖上面似乎還有一條線。兩手往外分,眼睛注意手指頭,分到看不著了,趕緊停住。然后兩手再很慢很勻地合回來,還沒碰上,視覺就開始交叉。兩手相合后再看那個圓錐,看清楚圓錐了,兩手再往外分,用眼角余光往兩側看,越往邊上越好。當練得精神集中了,眼珠這么一動,會帶著身體里面的氣一開一合。所以不是光看手指頭,還要慢慢體會體內的氣機變化。這么做三次,然后兩手掌心向內,小指相對,和眼睛離得很近。頭保持不動,眼睛隨著手的上升往上看,能看多高就看多高,等看不著了,停一會兒,手再下落至與眼睛相平。往上走往下落,這么做三次,然后手再往下來。手下落至眼睛剛好看不著了,停一會兒,再上升至與眼睛相平。這么往下落往上走,做三次,然后手與眼睛等高平著外拉,一般手離開眼睛一尺多,頂多臂伸直了,慢慢再拉回來。反三次。這是通過眼睛的運動來調整氣的運動。一開始感覺不到內氣的變化,不要理它,只要有這個意念,慢慢就會感受到。收功時也還有對眼睛的要求,前后加到一起,相當于視力保健。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雄市|
枞阳县|
阜康市|
沈阳市|
南昌市|
白银市|
买车|
柘荣县|
育儿|
聂荣县|
新田县|
宾阳县|
萨嘎县|
长岭县|
美姑县|
临夏市|
峨山|
广灵县|
迁安市|
沛县|
广德县|
沂源县|
忻城县|
昆明市|
云南省|
泸水县|
盐边县|
望城县|
上饶市|
鹤山市|
内黄县|
宜黄县|
屏东市|
同德县|
綦江县|
潢川县|
海林市|
印江|
灵川县|
阿荣旗|
临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