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6日</p> <p class="ql-block">4月26日上午,一行五人走進鞍山博物館,在歷史與藝術的交織中解鎖家鄉文化密碼。這座位于鐵東區的綜合性博物館,以多元展覽全景式呈現鞍山的人文厚度與自然靈韻。</p> <p class="ql-block">光影書畫里的鞍山意象</p><p class="ql-block"> 以“梨花”為主線的攝影展拉開文化之旅的序幕。攝影師王立平鏡頭下,二一九公園書畫院的梨花如碎玉瓊瑤,花瓣紋理清晰可辨,在光影交織中勾勒出鞍山春日的溫柔輪廓。</p> <p class="ql-block">林巨學的紀實作品聚焦梨樹下耕田的果農,古銅色的面龐與粗糙的手掌,定格著土地與勞作的共生哲學。</p> <p class="ql-block">楊國峰的南果梨豐收圖景里,壓彎枝頭的金黃果實與農民眼角的笑紋相映成趣,訴說著“梨鄉”的豐饒密碼。</p> <p class="ql-block">振峰公益團隊小志愿者利用雙休日,在博物館擔起解說員。</p> <p class="ql-block">一旁的書畫展區則流淌著筆墨的韻律。</p> <p class="ql-block">書法作品或雄渾蒼勁或靈動飄逸,以文字為載體,書寫鞍山的人文風骨;繪畫展區中,潑墨揮毫間盡顯山川氣勢,以寫實筆觸刻畫產業工人的堅毅神情,讓觀者在水墨與油彩間感受鞍山的“剛柔并濟”。</p> <p class="ql-block">冶鐵工業的時空回響</p><p class="ql-block">冶鐵博物館如同一部鋼鐵鑄造的史書,講述著鞍山從“土爐冶鐵”到“共和國鋼都”的跨越。</p> <p class="ql-block">- 古代冶鐵:千年不銹的文明印記</p><p class="ql-block">漢代出土的鐵镢、鐵劍雖銹跡斑斑,卻清晰可見鍛造紋路,印證著鞍山作為“中國北方冶鐵重鎮”的早期地位。遼金時期的冶煉遺址復原場景中,風箱、坩堝與工匠勞作的雕塑,重現了古代爐火旺燃、鐵水奔流的壯觀畫面。</p> <p class="ql-block">- 近現代傳奇:從“老一號高爐”到“鋼鐵長子”</p><p class="ql-block">1919年投產的“老一號高爐”如巨人般矗立展廳,這座曾見證殖民歷史與民族工業覺醒的龐然大物,通高71米的爐體上,斑駁的銹跡與修復的焊縫共同書寫著滄桑。一旁的四號燒結機展區,蘇聯援建的設備部件與國產零件并列陳列,訴說著新中國鋼鐵工業從“引進”到“自主”的蛻變。鞍鋼創業時期的生產報表、勞動模范的獎狀、第一根鋼軌的模型……每一件展品都在講述“共和國鋼鐵長子”的擔當:新中國第一爐鋼水、第一根無縫鋼管皆誕生于此,鞍山的鋼鐵血液曾澆筑成武漢長江大橋、人民大會堂等“國家地標”。</p> <p class="ql-block">非遺與評書的市井煙火</p><p class="ql-block"> 非遺展廳內,剪紙、石刻等,皮影戲、刺繡等“指尖藝術”與鞍山評書共同勾勒出本土文化的鮮活肌理。</p> <p class="ql-block">- 剪紙·皮影·刺繡:指尖上的百年傳承</p><p class="ql-block">剪紙以大紅紙為畫布,剪刀起落間,鋸齒紋、月牙紋勾勒出民俗圖景,古樸中透著靈動。</p> <p class="ql-block">皮影戲以驢皮雕刻的彩偶在幕布上“行走”,光影搖曳間重現歷史場景。</p> <p class="ql-block">刺繡則以彩線在綢緞上繡出楓葉、牡丹等紋樣,針法細膩,色彩明艷,訴說著滿鄉對生活的熱愛。</p> <p class="ql-block">- 鞍山評書:一人一桌的聲音傳奇</p><p class="ql-block">展廳一隅的電子屏循環播放著劉蘭芳《岳飛傳》的經典片段,醒木一拍、折扇一舞,“豪、緊、動、熱”的藝術特色撲面而來。作為“說書之鄉”,鞍山評書扎根市井,從楊田榮的《烈火金剛》到單田芳的《白眉大俠》,藝人們以口語化的語言、生動的肢體演繹,讓歷史故事在“一桌一椅一扇”間活起來,成為幾代人共同的聽覺記憶。</p> <p class="ql-block">這對父子在展廳認真觀看了解鞍山非遺文化,坐在輪椅上的父親說:讓孩子從小了解鞍山歷史,讓鞍山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發揚光大。</p> <p class="ql-block">這位小志愿者為大家講述鞍山評書歷史</p> <p class="ql-block">文化延伸:客服中心的鮮活注腳</p><p class="ql-block">一位參觀者自言自語:我也在這留個紀念吧。</p> <p class="ql-block">參觀尾聲,博物館客服中心熱鬧非凡。貨架上,以岫巖剪紙紋樣設計的文創書簽、印有南果梨圖案的帆布包、冶鐵高爐造型的金屬擺件等紀念品琳瑯滿目。</p> <p class="ql-block">來自沈陽的一位游客捧著印有鞍山評書臺詞的筆記本感慨:“把文化‘打包’帶走,比拍照更有意義?!辈簧賲⒂^者排隊購買“鋼鐵徽章”胸針,或是在打卡板前合影,讓這場文化之旅留下可觸碰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觀展札記:觸摸城市的文化體溫</p><p class="ql-block">作為參觀者,漫步館內,既能在梨花影展中感受鞍山的自然稟賦,也能在非遺展廳里觸摸到指尖傳承的溫度,更能在冶鐵博物館中聽見工業文明的轟鳴。最動人的是,這些看似割裂的文化符號——柔美的梨花、剛硬的鋼鐵、靈動的非遺——在博物館的空間里和諧共生,恰似鞍山這座城市的縮影:既有“十里梨花雪”的浪漫,也有“萬噸鋼鐵骨”的堅毅,更有市井煙火中流淌的人文脈絡。</p> <p class="ql-block">特別的紀念</p><p class="ql-block">行至二樓廊道,一幅色彩艷麗的龍鳳呈祥雙喜壁畫吸引了我與老伴的目光。壁畫以龍鱗與鳳羽栩栩如生,紅色墻面襯底上“囍”字醒目,傳遞著傳統婚嫁的喜慶意蘊。我們駐足于此,在鏡頭前定格下與鞍山文化交織的瞬間——于鋼鐵之城遇見非遺之美,于歲月沉淀中見證文化的“成雙成對”及文明的傳承與共生,恰似這場參觀之旅的縮影:歷史與當下相擁,詩意與力量同框。</p> <p class="ql-block">走出博物館,回望這座承載著鞍山記憶的建筑,忽然懂得:梨花的柔美、鋼鐵的剛硬、非遺的靈動、評書的鮮活,早已在時光中熔鑄成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它們不是被封存的標本,而是流動的長河,讓每一個參觀者都能在光影、針腳、鐵痕與聲浪中,觸摸到鞍山的半城風雅與半城鏗鏘。</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溪县|
洪泽县|
南和县|
历史|
广宁县|
五指山市|
仁怀市|
资兴市|
电白县|
尖扎县|
陵川县|
柏乡县|
彭阳县|
荔浦县|
蒙自县|
临汾市|
卢湾区|
班玛县|
县级市|
文昌市|
健康|
汪清县|
金阳县|
溧水县|
三穗县|
麻栗坡县|
贵德县|
增城市|
南宫市|
渝北区|
宁津县|
武义县|
嵩明县|
孟连|
盐池县|
呼图壁县|
长春市|
石楼县|
元阳县|
青田县|
积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