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近日,我收到了老同學沈順根審慎編撰的《戰地芭蕉坪紀實》一書(上中下),以下簡稱《紀實》。2023年春節過后,當我瀏覽順根撰寫的文本樣稿,瞬間被書中138師413團廣大指戰員在對越自衛反擊作戰的英雄事跡深深感染。我一口氣讀完,早已淚眼模糊,心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并為此寫下了《一個人,一套書,一份情》。</p><p class="ql-block">這部《紀實》堪稱鴻篇巨制,全書共分六部分78章節,洋洋灑灑75萬余字,還收錄了近2000張戰時照片與圖片。從構思創作到最終成書,沈順根傾注了大量心血:6年的醞釀、重返戰場親身體驗、試筆探索;2020年2月正式動筆,期間正趕上“三年疫情”,歷經近長達4年之久的采訪組稿,上千個日夜的連續攻堅寫作,再經過半年的整理修改,方才成稿。可惜由于種種原因,這部作品未能正式出版發行。如今,沈順根選擇自費將《紀實》印刷成內部資料,快遞給每一位曾參與座談、采訪、寫作的戰友,讓這份珍貴的記憶得以在小范圍內傳承。</p> <p class="ql-block">《紀實》圍繞138師413團對越輪戰的歷程展開,以細膩真實的筆觸,全方位再現了全體指戰員的英勇事跡。書中不僅深入分析了輪戰的時代大背景,還融入了作者親身經歷的戰斗軼事,兼具回憶錄的溫情與戰史讀物的嚴謹,對歷史學者和軍事專家研究那段歷史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這本書以及背后作者沈順根的動人故事。</p><p class="ql-block">沈順根是我1980年在濟南陸軍學院參謀隊的同窗。他在部隊服役12年,從戰士起步,一路成長為排長、連長、參謀。1985年,沈順根奔赴云南老山前線參加對越防御自衛反擊戰,時任第46軍138師步兵第413團作訓股股長,1988年10月轉業。在參加老山輪戰的一年半時間里(1985年1月至1986年6月,其中堅守陣地11個月),他經歷了無數生死考驗。轉業后,在地方工作的30年里,他始終忙碌奔波。即便退休,他也未曾閑下來,除了照顧家人,還會用文字記錄童年、家庭、家鄉以及工作中的難忘點滴。</p><p class="ql-block">他在《紀實》中寫道:“在軍隊工作生活12年,唯獨在老山輪戰一年半的這段經歷讓我刻骨銘心。”30多年來,每當夜深人靜,他常常想起那似乎十分遙遠,但又好像近在眼前的麻栗坡烈士陵園,當雷電交加的夜晚,常常想起30多年前的那隆隆的炮聲。就是那一場戰爭,從此改變了我的一生,終生難忘。</p><p class="ql-block">2012年、2016年,吳江籍的部分戰友兩次重返老山戰場。他們沿著文山州通往天寶的公路前行,一路抵達麻栗坡烈士陵園。每次出發前,大家都會提前數日踏上旅途,隨身攜帶家鄉酒、戰友舊照,還有那本早已泛黃的戰地日記。沈順根說:“戰友們把生命留在了這里,我要把他們的故事帶回故鄉。”</p> <p class="ql-block">每年清明節,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園都會迎來一群特殊的祭掃者——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的老兵。他們從全國各地跨越千山萬水匯聚于此,用最質樸的方式悼念長眠的戰友。在陵園入口,總能看到身著褪色軍裝、佩戴勛章的老兵,有的拄著拐杖,有的由家人攙扶,但每個人的眼神中都透著堅毅。</p><p class="ql-block">哀樂聲中,老兵們向烈士敬煙敬酒、敬獻花籃,淚水止不住地流淌,寄托著對南疆戰友無盡的思念。當《獻花曲》在蒼松翠柏間響起,他們會以標準的軍禮向紀念碑敬獻花籃,顫抖著雙手點燃香煙、斟滿烈酒,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鎏金大字前久久跪拜。</p><p class="ql-block">暮色降臨,老兵們相互攙扶著走下300級臺階。這片埋葬著他們青春的土地,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正如順根所說:“只要還有一個掃墓人,這里的松柏就會永遠翠綠。”這些跨越生死的重逢,這些永不褪色的記憶,照亮了民族復興的道路。</p><p class="ql-block">重返戰場的途中,戰友們重走曾經戰斗過的地方:在落水洞駐足,在軍指遺址紀念碑前留影;在平寨眺望老賢坡,回憶滲透偵察前的駐訓時光;在829高地追憶團前指;在白石巖大橋仰望白石巖;走進芭蕉坪,走訪村民,踏入坑道作戰室;在八里河村品嘗農家樂;爬上東山主峰,回顧雙方決戰的前沿;站在1175.4高地北坡,聆聽戰友講述前指場景。每到一處無不勾起他對往事的回憶,凈化著他的靈魂,以及對戰友的思念及和平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返程時,他們遭遇了驚險一幕:下坡急轉彎處,剎車片突然失靈,司機緊急將方向盤向左猛打,車輛撞進左上坡的芭蕉樹叢,左車輪卡在石砌排水溝中,這才保住了車上10余條生命。途經曼棍橋,穿越盤龍江,夜宿天寶鎮,站在盤龍江西岸遠眺芭蕉坪,那高聳雄壯的地方,曾是兩軍較量、下達指令的核心區域。他們還穿越中越天寶口岸,駛過清水橋,甚至抵達越南首都河內,體驗戰火后的和平,這一路的見聞與感觸,不斷沖擊著沈順根的內心,一次又一次萌生了書寫戰史的想法,讓他更加堅定了寫作的信念。</p><p class="ql-block">每年八一建軍節,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的老兵們都會以各種方式舉辦一場特殊的“軍魂家宴”。褪色的軍裝與現代生活的煙火氣息在宴席間交融,塵封的戰場記憶、歷經滄桑的歡笑與淚水,在推杯換盞間化作跨越時空的精神共鳴。</p><p class="ql-block">當《血染的風采》的旋律響起,白發蒼蒼的老兵們依然能精準跟上節奏,齊聲高歌,仿佛40年前連隊拉歌的場景就在昨日。酒至酣處,他們會突然起立,用略顯變調卻依舊嘹亮的嗓音喊出連隊番號;有人即興用筷子敲擊酒杯,演奏《再見吧媽媽》;看到電視里新式裝甲車演習的畫面,他們會立刻圍聚在一起,熱烈討論戰術性能,甚至會為“無人機蜂群作戰該配備何種火力”爭得面紅耳赤。他們隨時準備“再上戰場”的姿態,讓圍觀的年輕店員感動落淚:“原來英雄從未老去,他們只是把青春定格在了最熾熱的時刻。”</p> <p class="ql-block">暮色中,老兵們相互攙扶著,哼唱著《十五的月亮》走向公交站。他們的背影被夕陽拉長,宛如當年穿越封鎖線時的剪影。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以酒香為引,以回憶為劍,在觥籌交錯間完成了對青春熱血的深情致敬。正如老兵們常說的:“我們這代人把最難啃的骨頭都嚼碎了,但骨頭里的精神,得讓孩子們也能品出味道。”</p><p class="ql-block">2019年5月,沈順根前往山東參加戰友張雷生的遺體告別儀式。張雷生曾任138師作戰科參謀,和順根同學一張任職命令擔任414團作訓股長。在一次戰中前沿勘察返回途中,他不幸遭敵榴彈炸傷,落下重度殘疾,戰后長期與病魔抗爭,最終因尿毒癥并發癥離世。告別儀式上,悲痛的氛圍讓人肝腸寸斷。在往返的動車上,順根懷著沉痛的心情寫下輪戰第一篇文章《您是一位頂天立地的山東漢子》,發表在網絡媒體平臺后,引起了戰友們的強烈反響。這些經歷、這些情感,都成為了沈順根創作《戰地巴蕉坪紀實》的重要動力,也讓這部作品充滿了溫度與力量 。從此更加堅定了他搜集撰寫《紀實》的信心和決心。</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雄市|
江门市|
平定县|
江川县|
汾阳市|
大丰市|
伊金霍洛旗|
平谷区|
大宁县|
鄂托克前旗|
阿拉善右旗|
天门市|
宣化县|
兴海县|
宝鸡市|
田林县|
崇礼县|
奉新县|
固阳县|
周至县|
涟水县|
曲靖市|
巢湖市|
韩城市|
聊城市|
汉阴县|
安丘市|
阜康市|
平度市|
建水县|
安福县|
仪陇县|
大渡口区|
肥城市|
普宁市|
江城|
五家渠市|
鸡西市|
莱阳市|
砀山县|
辛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