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圖文:老接 美篇號:52840315</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處古跡是否有生命力,就看它有沒有靈魂。只要魂魄還在,它的形就不會散。走進300年前年班禪行宮-北京西黃寺,我對此更加深信不疑。這座寺廟,順治八年即公元1651年開建,于次年建成,是清政府為迎接五世達賴喇嘛,在遼蕭太后燕京行宮的基礎上建造的。此寺與相鄰的東黃寺構成一片與雍和宮比肩的宏大建筑,是清代藏傳佛教領袖們在北京的駐錫之地,是清政府與西藏數百年來往的見證。然而,經歷了歷史煙火和變遷,東寺無存,西黃寺只剩下清凈化城塔院等核心部分,殘花再放,閃耀著璀璨的孤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能進入這處圣殿的人有幸。以往,人們只能從附近的街巷中望見嵯峨的白塔,無法一睹其真容。2018年,此處開辟為西黃寺博物館,是京城唯一一座原生態藏傳佛教文化博物館,也是該寺300年來首次對公眾開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近山門殿,見綠琉璃筒瓦黃剪邊歇山調大脊頂,旋子彩畫,五踩斗拱。那綠琉璃瓦和黃剪邊,展現著皇家的尊貴身份特別引人注目;兩側的琉璃影壁融合了藏漢文化元素,彰顯著其獨特的魅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山門殿的建筑風格莊重大氣,色彩搭配明亮,給人以豪華而高貴的感覺。站在山門殿前,仿佛可以感受到佛教之光的照耀,洗滌心靈的沉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黃寺的第二進院落是天王殿,兩側是鐘鼓樓。天王殿前的廣場上高聳著一對經幡旗桿,作為藏傳佛教的象征。天王殿供奉著布袋和尚和四大天王像,與傳統漢族寺廟不同,天王殿后身并沒有韋陀菩薩的供奉,而是供奉了藏傳佛教十八羅漢之一的達摩多羅居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從天王殿到第三進院落的大雄寶殿之間,需要經過一道關閉的垂花門。面闊三間,綠琉璃筒瓦黃剪邊懸山頂,五踩斗拱出三幅彩畫,三門均為紅漆棋盤大門,梅花形門管四個,門框前后有抱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雄寶殿是西黃寺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建于1652年,是西黃寺最古老的建筑之一。面闊五間,綠琉璃筒瓦歇山頂,五踩斗拱,旋子彩畫,前檐明次間為五抹斜方格隅扇門,稍間為三抹斜方格隔扇窗。大雄寶殿采用了典型的漢式建筑外觀,但內部卻完全是藏傳寺廟的布置,金碧輝煌。殿內的佛像配置獨特,左邊是橫三世佛,右邊有一尊絕美強巴佛與十一面觀音像。正中供奉著九世、十世、十一世班禪。舊有佛像現已不存。此殿原為七間,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被八國聯軍燒毀,民國十三年(1924年)重修時改為五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鐘、鼓樓位于前殿后院內,東、西各一座,現已無存,只留基址。1987年修繕時沿東西墻蓋了兩排各十一間平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配殿位于正殿左右,各面闊三間,綠琉璃筒瓦黃剪邊大式硬山頂,前出廊,旋子彩畫,明間前出垂帶踏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雄寶殿后是第四個院落,其中心屹立著清凈化城塔。它是西黃寺的標志性建筑,由漢白玉砌成,被譽為“北京白塔之冠”。融合了漢、藏、印度的藝術風格,堪稱清代金剛寶座式佛塔的精品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凈化城塔中心為一座高1.6米的藏式佛塔,建于一個高3米的臺基上。塔的下部是一層八角形須彌座式的塔基,上下枋部位飾以卷草、彩云、雙鳳、蓮瓣等紋飾,雕工精美。束腰部位八面各雕佛傳故事畫一幅,轉角處各雕一座力士像。其上又有一層滿雕流云和小坐佛的須彌座,承托著覆缽式塔身。塔身正面辟一佛龕,龕內浮雕三世佛,龕旁分雕菩薩立像八尊。塔身上部又有一層折角須彌座,座上為銅鎏金蓮座、相輪和寶瓶組成的塔剎。藏式主塔的四隅,各有高約 7米的密檐式經幢一座,上刻經咒,并有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的紀年。四座經幢和主塔組成金剛寶座式塔。塔前左右分列石犼一對,昂首吐舌,身側附短翼蹲于石須彌座上。 引人注目的雕刻是塔的正南面的龕內,刻有三世佛的雕像,陽光下熠熠生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所謂“清凈化城”為佛教術語,意即遠離一切煩惱、塵垢、罪惡等,不染塵俗,能接引眾生成佛的場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北京,西黃寺的五塔是三座“印度金剛座”之一,另外兩座分別是早于它的真覺寺(五塔寺)的金剛座和碧云寺的金剛寶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塔身潔白,莊嚴肅穆。時常有虔誠的信徒在塔前誦經稽首,也有旅者來自轉塔祈福。寶塔仿照印度菩提伽耶式修造,即中央一座覆缽式寶塔,周圍四座八角密檐塔,共同組成了五方式寶塔,在該塔身前背后映出一段象征民族團結的歷史佳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凈化城塔前后兩側,各有一座四柱三樓通體為漢玉雕成的石牌坊,樓頂為廡殿式,下施斗拱,額枋浮雕有梵文六字真言及佛教“八瑞相“圖案;兩邊樓柱面上高浮雕纏枝八寶,正樓柱面陰刻乾隆帝書楹聯。這牌坊是漢式的,與靈塔風格迥異卻又因顏色一致而極度協調,遠觀近看都覺得融為一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碑亭位于清凈化城塔前左右兩側,黃琉璃筒瓦重檐歇山頂,上檐斗拱三踩,下檐五踩,旋子彩畫,四面柱間隔以朱漆木欄。亭內各豎石碑一座,東碑螭首龜趺,為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御筆《清凈化城塔記》,碑陽滿漢文,碑陰蒙藏文;西碑方首石座,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仲冬月御筆“寫壽班禪圣僧并贊”碑附譯滿蒙藏三種文字,碑陰刻玉蘭花。不必著眼于御碑內容,看它的形制完全是傳統的御制碑亭,體現了中央政權的轄制,立在這里又是對地方政權的關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慧香閣,又稱“后罩樓”,位于清凈化城塔北側,為西黃寺清凈化城塔院的最后部分。西黃寺核心建筑之一,始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共二十一間,于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被八國聯軍焚毀,這是2007年、2008年8月間復建的,恢復了歷史原貌,兩層建筑,共計房間五十間。一層名為藏經殿,中間供奉文殊菩薩,兩側存放經書;二層則為班禪行宮,不對外開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軍入關占領北京之初,為鞏固滿蒙藏之間的政治和文化認同,清廷即遣使入藏邀請達賴來京,遭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婉拒。七年后,順治再次遣使入藏,并送去豐厚禮物,邀請達賴喇嘛入京。 順治九年(1652年)三月初七,五世達賴自拉薩啟程,途經青海時受到清大臣和三千士兵迎接。十二月十六日抵京,順治皇帝親自出南苑迎接,恭請達賴入駐東、西黃寺,隨后正式授予阿旺羅桑嘉措“達賴喇嘛”名號,頒金冊和印章,自此開創了中原王朝冊封“達賴”和“班禪”封號的歷史。五世達賴在京居住半年后返藏,此后西黃寺便成為西藏政府駐京的辦事處,西藏使臣入京多居住于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個世紀之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清乾隆皇帝邀請六世班禪額爾德尼·羅桑華丹益希來京參加兩年后的七十壽辰慶典,班禪接受邀請。此前,六世班禪斷然拒絕了東印度公司代表提出的英國與西藏建立聯系、英方與西藏自由通商等無理要求,維護中央政府權威和祖國統一。當清政府有邀時,六世班禪則不顧艱辛,欣然前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年六月班禪自日喀則啟程,經羊八井時受到達賴八世、駐藏大臣的迎送。當年十月抵達青海,于塔爾寺停留過冬后率領2000余人,東渡通天河、黃河,翻越雪山,橫穿沙漠,歷經一年有余抵達承德。 乾隆四十五年(1780)七月六日在避暑山莊參加慶典,當時,乾隆皇帝安排了隆重的接待儀式,并向他贈送了厚禮。為了安排班禪在承德的駐錫地,朝廷仿照扎什倫布寺為其興建了須彌福壽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八月二十五日班禪經古北口啟程入京。在駐錫西黃寺的兩個月中,他授戒、講經、灌頂20余次,接待僧俗信眾萬余人次。期間皇六子一直勸慰班禪注意身體,班禪依舊受戒灌頂,弘揚佛法。十月六世班禪開始出現高燒癥狀,在獲知班禪身體不適后,乾隆派御醫前往診治,又親往西黃寺探望。此前,朝廷曾安排接種“牛痘”,六世班禪考慮到自己的特殊宗教地位堅拒不受,為染疫留下了隱患。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十一月初二下午,班禪六世于西黃寺圓寂,享年四十二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黃寺迎來了活佛又送走了活佛,送走了活佛,又迎來了一座靈塔。班禪去世后,乾隆到西黃寺致祭,并御賜七千兩黃金打造靈塔用于安放其遺體,次年運回扎什倫布寺安置。乾隆皇帝下旨在班禪大師所駐錫的西黃寺西側修建了清凈化城塔和塔院,以收藏六世班禪生前用過的衣履經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乾隆四十六年(1781)正月十八日,乾隆御旨清凈化城塔及塔院工程動工,次年十一月竣工,乾隆御書《清凈化城塔記》,以示紀念。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又一個多世紀過去,西黃寺迎來了另一位達賴喇嘛。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英軍入侵西藏,清朝駐藏大臣有泰阻撓藏軍抵抗,第二年夏季英軍攻至拉薩城外,十三世達賴土登嘉措被迫出逃亡至蒙古烏蘭巴托,有泰上奏清廷取消達賴稱號。達賴通過西寧辦事大臣呈遞奏折申訴,并派人赴京呈報西藏形勢。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清政府派人安撫并恢復其封號,安排其經甘肅張掖抵達青海塔爾寺,為返回西藏做準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駐藏大臣反對達賴回西藏,十三世達賴要求入京覲見,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他遵旨到五臺山等候。九月初四日由五臺山轉乘火車抵京,由軍機大臣那桐率眾多官員到車站迎接至西黃寺駐錫。達賴在京期間,利用覲見光緒皇帝、慈禧太后的機會,數次要求不經駐藏大臣直接上奏朝廷的權力,但都沒有獲得響應。十月光緒、慈禧雙雙去世,達賴入宮拜謁梓宮,為二人舉行超度儀式,十一月奏請清廷同意離京,十一月二十八日自西黃寺啟程返回西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偶有齟齬,漢與藏及中央政權與地方政權聯系、凝聚的紐帶并未削弱且得到傳承。二十年后,1923年九世班禪曲吉尼瑪因反對噶廈政府向扎什倫布寺征稅逃至青海,尋求民國政府支持。1925年2月20日到達北京后,班禪九世因西黃寺年久失修并未入駐,班禪在京期間曾組織修葺清凈化城塔院,不久班禪九世離京赴各地講經弘法,產生了良好的影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雙黃寺歷經百年的戰爭破壞、時局動蕩以及年久失修,已變得破敗不堪。解放戰爭時期西黃寺曾被用做國民黨軍營,清凈化城塔院的藏經樓“慧香閣”更毀于彈藥庫爆炸。解放后東、西黃寺均被拆毀,西黃寺大街被改造建設成軍隊機關所在地。八十年代,北京市政府將清凈化城塔院列為保護文物予以整修維護,仍屬于軍隊大院,不對公眾開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7年十世班禪確額爾德尼·確吉堅贊主持在清凈化城塔院成立“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并任首任院長,每年有來自西藏、青海、內蒙等地的活佛、高僧在此接受佛教高等教育。“清凈化城塔院”改名“西黃寺”,劃歸中央統戰部管理,仍不對民眾開放。2006-2008年間,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籌款對清凈化城塔院全面修繕,并復建了藏經閣和東西禪房。在修建過程中發現臺基為乾隆年間原物予以保留,在其上重建了兩層樓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8年5月26日,西黃寺以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附屬的博物館名義,正式向公眾開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黃寺作為北京少有的藏傳佛教寺廟之一,具有豐富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價值。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人有機會親身體驗西黃寺的神秘和寧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黃寺,自建成300年以來秘不示外,其在清代一直擔當著接待達賴喇嘛與班禪額爾德尼及其貢使的特殊使命,它是蒙藏宗教上層人士與祖國內陸進行文化傳播和交流的橋梁,更是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進行政治聯系的紐帶,有著極為重要的歷史地位。歷經風雨它仍然矗立,是因民族凝聚的雄魂不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藏傳佛教優秀文化以愛國愛教的價值觀為靈魂,以藏傳佛教為特色。北京西黃寺見證了以六世班禪為代表的藏傳佛教高僧的愛國主義光榮傳統,是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歷史豐碑。六世班禪進京朝覲進貢、民族交往等有關的場所和文物,成為藏傳佛教維護國家統一的歷史印跡,在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以及藏傳佛教文化藝術傳承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陇南市|
香港|
紫阳县|
奉新县|
密云县|
贞丰县|
宁夏|
林芝县|
黄山市|
三台县|
天水市|
江达县|
万山特区|
山阴县|
墨玉县|
娄烦县|
溧阳市|
义乌市|
禹州市|
屏东市|
塔城市|
内丘县|
西吉县|
布尔津县|
锡林郭勒盟|
万源市|
田阳县|
新兴县|
九江县|
大洼县|
阜新|
达孜县|
理塘县|
肇州县|
兰坪|
永善县|
安乡县|
颍上县|
静海县|
六枝特区|
兰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