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42 元載路 元載,唐代官員。</p><p class="ql-block">元載(公元713年—公元777年),本姓景,字公輔,鳳翔岐山(今陜西省寶雞市岐山縣)人,唐朝宰相。以下是其生平事跡簡介:</p><p class="ql-block"> “早期經歷”</p><p class="ql-block"> 元載出身寒微,博覽經史,尤其愛看道書。因家境貧寒,常走路去參加鄉試,考中多次卻未被提升。天寶初年,唐玄宗崇尚道教,下詔選取精通道家學說的人才,元載應試高中,被授予邠州新平尉,后經他人引薦,升任大理評事、大理司直。</p><p class="ql-block"> “步步高升”</p><p class="ql-block"> 唐肅宗即位后,元載因安史之亂避居江左,被蘇州刺史李希言推薦擔任其副手,后任祠部員外郎、洪州刺史。兩京戰亂平息后,元載入京擔任度支郎中,因善于應答,受肅宗嘉獎,先后擔任江淮轉運使兼御史中丞、戶部侍郎兼度支轉運使。肅宗病重時,元載與寵臣李輔國交好,在李輔國的幫助下,元載被授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時保留度支轉運使一職。</p><p class="ql-block"> “鏟除權宦”</p><p class="ql-block"> 唐代宗即位后,元載頗受恩寵。他協助代宗鏟除了掌權宦官李輔國和魚朝恩,因此自恃功勞,行事愈發肆無忌憚。</p><p class="ql-block"> “肆意妄為”</p><p class="ql-block"> 元載在官員任職上排擠忠良、引用貪官污吏,收受賄賂,還大肆修建私人宅院,縱容妻子兒子害人斂財。代宗為保全君臣關系,告誡元載收斂,但其不思悔改。</p><p class="ql-block"> “獲罪被誅”</p><p class="ql-block"> 大歷十二年,代宗下令將元載及其妻兒賜死,其女兒被收入掖庭,還挖開元載先祖及父母墳墓。唐德宗即位后,因感念元載曾幫助他成為太子,于興元元年恢復元載官職,賜謚號荒,后又改為成縱。</p> <p class="ql-block">43 崇文路 崇文,宋代官員。</p><p class="ql-block">你想問的可能是唐代的高崇文,以下是其生平事跡簡述:</p><p class="ql-block">”早年從軍”? :高崇文出身渤海高氏,祖籍渤海蓚縣,后遷居幽州。他生性樸厚寡言,不通文字,但聰穎敏慧,才智過人。年輕時在平盧軍從軍,熟諳兵事。?</p><p class="ql-block">嶄露頭角? :唐德宗貞元年間,高崇文隨長武城使、神策行營節度使韓全義鎮守長武城,治軍有聲名,累官至金吾將軍。貞元五年,吐蕃軍三萬人犯寧州,高崇文奉命率甲士三千前往解救,激戰于佛堂原,大破吐蕃,吐蕃軍死傷過半,戰后獲封渤海郡王。?</p><p class="ql-block">平定劉辟叛亂? :貞元十四年,韓全義入朝后,高崇文代其節度行營后務,遷長武城都知兵馬使。唐憲宗元和元年,劉辟反叛,宰相杜黃裳薦其才,高崇文被任命為左神策行營節度使,統兵討伐劉辟。他與劉辟叛軍戰于鹿頭山,八戰皆捷,最終攻入成都,平定叛亂,且市井不移,珍貨如山,秋毫無犯。因功被任命為檢校司空、西川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封南平郡王。</p><p class="ql-block">?晚年經歷? :高崇文不通書,厭案牘之事,元和二年,被任命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邠寧慶節度使,為京西諸軍都統。元和四年去世,年六十四,贈司徒,謚號“威武”。會昌六年,配享憲宗庭廟。</p><p class="ql-block">高崇文的一生,經歷了唐朝由盛轉衰后的動蕩與變革,他從一名普通軍士成長為一方節度使,在抵御吐蕃入侵、平定劉辟叛亂等事件中,為維護唐朝的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p><p class="ql-block">以下是他生平事跡的年表:?表格全屏復制導出時間 ?</p><p class="ql-block">事件 ?746 年 ?出生于幽州 ?貞元年間 ?隨韓全義鎮守長武城,累官至金吾將軍 ?貞元五年 ?率兵擊破吐蕃,獲封渤海郡王 ?貞元十四年 ?任長武城都知兵馬使 ?元和元年 ?統兵討劉辟,擒獲劉辟,平定西蜀,被任命為檢校司空、西川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封南平郡王 ?元和二年 ?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邠寧慶節度使,為京西諸軍都統 ?元和四年 ?去世,贈司徒,謚號 “威武” </p><p class="ql-block">?另外,宋朝初期,宋太祖趙匡胤為鞏固統治,在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形成了 “崇文抑武” 的局面 ,對宋朝的政治走向和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在軍事上,宋太祖通過 “杯酒釋兵權” 等方式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設立樞密院,使調兵權與統兵權分離,還設立 “三衙”,分別管理禁軍的訓練和調動,</p><p class="ql-block">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在政治上,重用文臣,壓制武將,規定文臣擔任地方長官,武將不得參與地方行政事務,科舉制度得到極大發展,大批文人進入仕途;在經濟上,宋朝實行重農抑商政策,但商業依然活躍,城市繁榮。這一局面的形成,既有積極影響,如加強中央集權、穩定政局、促進經濟發展等,也有消極影響,如導致軍隊戰斗力下降、官員冗余、財政負擔加重等。</p> <p class="ql-block">44 景文路 景文,宋代官員。</p><p class="ql-block">在宋代被提及與“景文”相關的人物主要有宋祁和王質。具體如下:</p><p class="ql-block"> []宋祁</p><p class="ql-block"> 宋祁字子京,謚號景文,安州安陸(今湖北安陸)人,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歷史學家。他與兄長宋庠一同在天圣二年(1024年)中進士,兄弟二人被譽為“雙狀元”,分別稱為“大宋”和“小宋”。宋祁歷任翰林學士、史館修撰等文官,最終官至工部尚書。他在詩詞創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其《玉樓春·春景》中的“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句被譽為千古絕唱,他也因此獲得“紅杏尚書”的雅號。在歷史學方面,他參與了《新唐書》的編撰,展現出深厚的史學造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質]</p><p class="ql-block"> 王質字景文,號雪山,興國軍陽辛里(今陽新龍港鎮陽辛村)人,是南宋高宗、孝宗時期著名經學家、詩人、文學家。王質少年聰穎,23歲進入太學,博通經史。1160年考取一甲進士,高宗召試館職,未到任。他曾先后在汪澈、張浚、虞允文等幕府任職,多次因直言和得罪權貴而罷官,后絕意仕途,隱居家鄉從事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他是著名的《詩經》學家,其《詩總聞》在《詩經》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地位。同時,他善詩、工詞、能文,作品流暢爽快,有蘇軾氣派。</p><p class="ql-block"> 此外,歐陽珣之父歐陽粲,字景文,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進士,仕至朝散郎、潭州通判。不過,關于他的生平事跡記載較少。</p> <p class="ql-block">45 道園路 道園,元代官員。</p><p class="ql-block">“道園”指的是元代著名學者、詩人虞集,以下是他的生平事跡簡介:</p><p class="ql-block"> - 家學淵源 早年經歷:虞集出生于1272年3月21日,祖籍成都仁壽,是南宋左丞相虞允文五世孫,后遷居臨川崇仁。他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母親楊氏口授其《論語》《孟子》《左傳》等經典,三歲即知讀書,九歲時已通曉儒家經典之大旨,十四歲師從名儒吳澄,對儒學世界觀有了進一步認識。</p><p class="ql-block"> - 初入仕途 聲名鵲起:元朝統一全國后,虞集受南行臺中丞董士選邀請,至其家塾中教書。元成宗大德六年,經朝臣舉薦,被授為大都路儒學教授,后任國子助教,以師道自任,吸引了眾多學生前來求教。期間,因母親去世離職服喪,喪期滿后復任國子助教,后改授將仕郎、國子博士。</p><p class="ql-block"> - 仕途晉升 建言獻策:元仁宗即位后,虞集任太常博士,后遷集賢院修撰,他上疏論學校教育問題,得到仁宗賞識。泰定帝時期,虞集多次主持禮部試,還隨從泰定帝去上都,用蒙語和漢語講解經書,深受上都大臣折服。他曾建議在京東沿海地區開展水利營田,雖未被當時采納,但后來海口設立萬戶之計,采用了其說。</p><p class="ql-block"> - 編纂典籍 備受重用:元文宗登基后,任命虞集為奎章閣侍書學士,并命他與趙世延一起負責編纂《經世大典》。后趙世延離任,虞集獨專其責,歷時兩載,于至順二年完成全書編纂,共計880卷,為研究元朝歷史的重要資料。書成后,文宗于至順三年命他為翰林侍講學士、通奉大夫。</p><p class="ql-block"> - 告病還鄉 病逝家中:《經世大典》修成后,虞集以眼疾為由乞外任,未被允許。直至文宗及幼君元寧宗相繼去世,他才得以告病回歸臨川。元統二年,惠宗遣使賜虞集上尊酒及金帛、文錦,召他回朝,但虞集因病不能成行。至正八年五月二十三日,虞集病逝于家中,享年七十七歲,惠宗追贈他為江西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護軍,追封仁壽郡公,賜謚號“文靖”。</p> <p class="ql-block">46 洪邁路 洪邁,南宋官員。洪邁(1123年-1202年),南宋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字景盧,號容齋,又號野處,是南宋著名文學家,洪皓第三子。其生平事跡如下:</p><p class="ql-block"> - 早期經歷:出生在士大夫家庭,父親洪皓使金遭扣留時,他年僅七歲,隨兄攻讀,天資聰穎,博極載籍。紹興十五年(1145年)考中進士,被授予兩浙轉運司干辦公事的官職,入朝任敕令所刪定官。因父親得罪秦檜,他被貶為福州教授,紹興十九年才赴任。</p><p class="ql-block"> - 仕途起伏:紹興二十八年歸葬父后,召為起居舍人等職。紹興三十一年授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紹興三十二年春,金世宗完顏雍遣使議和,洪邁為接伴使,后以翰林學士名義充賀金國主登位使,因拒絕行陪臣禮,被金鎖使館,回朝后遭彈劾被罷官。乾道二年知吉州,后改知贛州,重視教育,建學館,造浮橋。淳熙十一年知婺州,大興水利,后得孝宗嘉許,提舉佑神觀兼侍講,同修國史,預修《四朝帝紀》,進敷文閣直學士等。淳熙十三年拜翰林學士。光宗紹熙元年為煥章閣學士,知紹興府,二年上章告老,進龍圖閣學士。</p><p class="ql-block"> - 晚年致仕:嘉泰二年以端明殿學士致仕,卒贈光祿大夫,謚文敏。</p><p class="ql-block"> 洪邁一生著述頗豐,有《容齋隨筆》《夷堅志》《野處類稿》等作品傳世。</p><p class="ql-block">《容齋隨筆》是南宋洪邁所著的文言筆記體著作,內容涵蓋歷史、文學、哲學、考據等多領域,體現了作者的學識與思辨,是宋代筆記的代表作之一。其主要內容包括:</p><p class="ql-block"> 一、歷史考證與評點</p><p class="ql-block"> - 對歷代王朝興衰、政治制度、人物事件進行考辨,如分析秦、漢、唐等朝代的統治得失,品評歷史人物(如曹操、武則天)的功過。</p><p class="ql-block"> - 考訂史書記載的訛誤,如辨證《史記》《漢書》中的矛盾之處,提出獨到見解。</p><p class="ql-block"> 二、文學與學術研究</p><p class="ql-block"> - 詩詞文賦:探討唐宋詩文的藝術特色,評點杜甫、李白、蘇軾等名家作品,分析用典、句法及文學流派演變。</p><p class="ql-block"> - 經學與典籍:考釋儒家經典(如《論語》《孟子》)的疑義,辨析歷代注疏的優劣,涉及訓詁、音韻等小學范疇。</p><p class="ql-block"> - 科舉與文化:記錄宋代科舉制度、士風習俗,如進士科考試內容、文人交游軼事,反映宋代文化生態。</p><p class="ql-block"> 三、考據與辨證</p><p class="ql-block"> - 對名物、典章制度(如官制、禮儀、歷法)進行考據,如考證古代官職名稱的演變、服飾禮儀的淵源。</p><p class="ql-block"> - 辨析宗教、民俗現象,如佛教、道教術語的流變,民間占卜、祭祀活動的歷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四、隨感與雜論</p><p class="ql-block"> - 記錄作者的人生感悟、社會觀察,如論及為人處世之道、君子小人之辨,體現儒家倫理思想。</p><p class="ql-block"> - 收錄奇聞異事、民間傳說,兼具趣味性與史料價值,如記載宋代科技、醫藥、工藝等領域的零星見聞。</p><p class="ql-block"> 五、特色與價值</p><p class="ql-block"> - 博而能精:內容廣泛但考據嚴謹,兼具學術性與可讀性,被《四庫全書總目》評價為“考據之精確,議論之高簡”。</p><p class="ql-block"> - 經世思想:通過歷史反思針砭時弊,隱含對南宋政局的憂思,如借古諷今討論邊防、民生問題。</p><p class="ql-block"> - 影響深遠:書中觀點常為后世學者引用,如顧炎武《日知錄》、王應麟《困學紀聞》均受其啟發,對明清學術考據思潮有先導作用。</p><p class="ql-block"> 《容齋隨筆》以其“貫通古今、折衷至當”的特點,成為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也展現了宋代士大夫“格物致知”的學術精神。</p> <p class="ql-block">47 江萬里路 江萬里,南宋官員。江萬里(1198年-1275年),字子遠,號古心,南康軍都昌縣(今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陽峰鄉府前江村)人,是南宋時期的愛國丞相和教育家。</p><p class="ql-block">其生平事跡如下:</p><p class="ql-block"> - 早期經歷:1198年出生,自幼神雋穎異,少有文名。1222年貢入大學,受太子趙昀(宋理宗)賞識。1226年進士及第,所作策論受主考官贊賞。</p><p class="ql-block"> - 教育貢獻:從政之余熱心教育。1241年在吉州州治廬陵縣城東贛江之心創建白鷺洲書院,自主其事,自為諸生講授。1242年在隆興府建宗濂精舍,廣聚生徒講學。還囑告南安知軍林壽公擴建周程書院。</p><p class="ql-block"> - 仕途起伏:歷任著作佐郎、權尚左郎官兼樞密院檢詳文字等職。后因得罪權奸,坐事閑廢12年。1255年得以啟用,任福建轉運使等職。度宗即位后,任同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等職,與賈似道同朝,因觸怒賈似道,多次被罷貶。1273年出任湖南安撫使知潭洲,后又被委以觀文殿大學士出知福州兼福建安撫吏,萬里堅持,依舊職提舉洞霄宮。</p><p class="ql-block"> - 以身殉國:1274年,元兵大舉渡江,江萬里聞之,泰然處之,決心與國共存亡。1275年2月,元兵攻破饒州,78歲高齡的江萬里攜外甥劉小村、孫江澄及家人投止水池壯烈殉國。</p><p class="ql-block"> 江萬里一生為官清廉,敢言直諫,無論朝官還是放任地方府省均政績斐然。他創辦的白鷺洲書院延續千年,培養出文天祥等眾多人才。宋恭帝為之輟朝哀悼,詔贈太傅、益國公,后加贈太師,謚號文忠。</p> <p class="ql-block">48 李林甫路 李林甫,唐代官員。</p><p class="ql-block">李林甫(約679年-753年1月3日),小字哥奴,祖籍隴西,是唐玄宗時期在職時間最長的宰相,為唐初長平郡王李叔良的曾孫。以下是其生平事跡簡介:</p><p class="ql-block"> “入仕為官”</p><p class="ql-block"> 約在唐久視元年(公元700年)后,李林甫擔任太子千牛,負責皇太子李顯的近身侍衛與儀仗隊。后經多次升遷,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左右累遷至國子司業。開元十四年,經宇文融引薦任御史中丞,后歷任刑部侍郎、吏部侍郎。他因與武惠妃和侍中裴光庭妻子武氏等人交好,于開元二十一年由丞相韓休推薦遷任黃門侍郎。</p><p class="ql-block"> “擔任宰相”</p><p class="ql-block"> 開元二十三年,李林甫升為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開元二十四年,他接替張九齡升任中書令,后又兼尚書左仆射。在任期間,他改革官制、裁汰冗員,將兵制改為募兵制,禁止私人鑄錢,改革地稅制度,頒行《長行旨》《唐六典》等法令文件。</p><p class="ql-block"> “弄權誣陷”</p><p class="ql-block"> 李林甫大權獨握后,蔽塞言路,操縱御史臺打擊異己。他誣陷韋堅、李適之、王忠嗣等忠良大臣,還建議重用胡將,使得安祿山勢力坐大。</p><p class="ql-block"> “晚年及身后事”</p><p class="ql-block"> 天寶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李林甫病逝于陜西華清宮。唐玄宗追贈其為太尉、揚州大都督。后被楊國忠誣告謀反,遭削官改葬,抄沒家產,子孫流放。</p> <p class="ql-block">49 李綱路 李綱,北宋官員。</p><p class="ql-block">李綱(1083年-1140年),字伯紀,北宋末至南宋初抗金名臣,被稱為“靖康之變”前后唯一能凝聚抗金力量的核心人物。以下是其關鍵生平與救國實踐:</p><p class="ql-block"> 一、抗金前的仕途:直言敢諫的孤臣</p><p class="ql-block"> - 初露鋒芒:出身官宦世家,政和二年(1112年)中進士,歷任監察御史等職,因彈劾權貴被貶。</p><p class="ql-block"> - 兩次被貶:</p><p class="ql-block"> - 宣和元年(1119年),上書直指汴京水災人為治理失誤,觸怒朝廷,被貶至沙縣。</p><p class="ql-block"> - 此后長期外放,直至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才被召回任太常少卿。</p><p class="ql-block"> 二、靖康之變:力挽狂瀾的“京城守護者”</p><p class="ql-block"> 1. 力阻南逃,促成抗金決心</p><p class="ql-block"> - 宣和七年十二月,金兵分兩路攻宋,宋徽宗驚恐欲南逃。李綱堅決反對遷都,提出“御戎五策”,并力勸徽宗禪位給宋欽宗,穩定人心。</p><p class="ql-block"> 2. 開封保衛戰:以弱勝強的軍事奇跡</p><p class="ql-block"> - 臨危受命: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任親征行營使,主持開封防務。</p><p class="ql-block"> - 戰術部署:</p><p class="ql-block"> - 加固城墻、訓練士卒,親自登城督戰,擊退金兵多次猛攻(如酸棗門之戰)。</p><p class="ql-block"> - 用伏兵、火攻等戰術消耗金軍,挫敗其速勝企圖。</p><p class="ql-block"> - 外交智斗:反對割地求和,主張“堅壁清野”拖垮金軍。在宋欽宗執意議和時,仍暗中部署援軍,迫使金兵在撈取贖金后北撤。</p><p class="ql-block"> 3. 遭讒被貶:抗金成果付諸東流</p><p class="ql-block"> - 金兵退走后,李綱被主和派(如李邦彥、張邦昌)排擠,先被剝奪兵權,后被貶至江西、湖北等地。同年九月,金兵卷土重來,北宋因無人能統籌抗金,最終都城陷沒,徽欽二帝被俘(靖康之恥)。</p><p class="ql-block"> 三、南宋初立:壯志未酬的“七十日宰相”</p><p class="ql-block"> - 出山組閣:宋高宗趙構即位后,起用李綱為尚書右仆射(宰相),朝野視為“中興希望”。</p><p class="ql-block"> - 革新舉措:</p><p class="ql-block"> - 軍事:提出“戰、守、避”三策,主張以汴京為中心,沿河、淮、江構建三道防線;設立河北招撫司、河東經制司,支持民間抗金武裝(如八字軍)。</p><p class="ql-block"> - 內政:嚴懲誤國權臣(如斬主和派官員張邦昌),整頓軍紀、發展屯田。</p><p class="ql-block"> - 迅速罷相:因力主抗金、反對遷都臨安(今杭州),觸怒高宗及主和派,僅75天即被罷免。其政策大多被廢除,南宋錯失重整軍備的最佳時機。</p><p class="ql-block"> 四、晚年浮沉:孤獨的抗金旗幟</p><p class="ql-block"> - 屢貶屢起:此后十余年,李綱先后任湖廣宣撫使等職,但始終被朝廷猜忌,多次遭彈劾罷免。</p><p class="ql-block"> - 遺志難伸:晚年雖仍上疏力陳抗金方略,卻再未被采納。紹興十年(1140年),病逝于福州,臨終仍呼“渡河!渡河!渡河!”</p><p class="ql-block"> - 身后榮耀:宋孝宗時追贈謚號“忠定”,朱熹稱其“雖身在外,而心未嘗一日不在朝廷,不在王室”。</p><p class="ql-block"> 為何說他“最有希望拯救北宋”?</p><p class="ql-block"> 1. 戰略眼光超前:</p><p class="ql-block"> - 識破金國“以和議緩兵、以武力滅宋”的策略,主張“戰而后和”,反對無底線妥協。</p><p class="ql-block"> - 重視民間抗金力量,提出“聯合義軍、屯田自給”的持久戰思路,比岳飛“連結河朔”早數年。</p><p class="ql-block"> 2. 政治凝聚力強:</p><p class="ql-block"> - 在北宋朝堂黨爭激烈、武將凋零時,他是少數能協調文臣、整合軍隊的核心人物(如團結種師道、姚平仲等將領)。</p><p class="ql-block"> 3. 軍事實踐成功:</p><p class="ql-block"> - 開封保衛戰是北宋對金唯一一次大規模勝利,證明其戰術可行。若能持續重用,或可避免靖康之變。</p><p class="ql-block"> “歷史評價”</p><p class="ql-block"> 李綱的悲劇,折射出北宋“重文抑武”積弊與統治集團的軟弱。正如《宋史》所言:“綱之賢,雖古名臣無以過”,但他“知有君父而不知有身,知天下之安危而不知身之寵辱”,終究難敵朝廷的妥協慣性。他的抗金實踐雖失敗,卻為南宋延續國祚奠定了思想與軍事基礎,堪稱兩宋之際的“中流砥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50 李德裕路 李德裕,唐代官員。</p><p class="ql-block">李德裕(787年-850年),字文饒,趙郡贊皇(今河北贊皇縣)人,是唐朝后期的宰相、政治家、文學家,也是唐憲宗時期宰相李吉甫之子。</p><p class="ql-block">以下是其生平事跡簡介:</p><p class="ql-block"> - 早期經歷:出身世家大族,少勵于學,以門蔭入仕。元和元年(806年)至元和十一年(816年),因父親為相而避嫌,在各幕府任從事官,期間屢受大臣排擠,未得提拔。元和十一年,在太原張弘靖幕府任掌書記等職,三年后隨張弘靖入朝任監察御史。元和十五年,穆宗登基,李德裕入翰林院任學士。</p><p class="ql-block"> - 穆宗、敬宗時期:長慶元年(821年),上奏建議禁止皇親國戚與朝臣來往,獲穆宗贊同并升任考功郎中、知制誥。長慶二年,受李逢吉排擠,調任浙西觀察使。在浙西,他供養軍隊、革除陳規陋習,使社會穩定。長慶四年,敬宗即位,李德裕數次上書反映浙西問題,并獻《丹扆箴》六首勸誡敬宗。</p><p class="ql-block"> - 文宗時期:太和三年(829年),李德裕入朝任兵部尚書,不久被李宗閔排擠,出京任鄭滑節度使、西川節度使等職,為政期間西拒吐蕃、南平蠻夷。太和六年,再次入朝任兵部尚書,次年任平章事,晉封為贊皇伯。后因黨爭被排擠出京,任潤州刺史,接著又被彈劾為袁州長史,后文宗任命其為太子賓客、檢校戶部尚書等職。</p><p class="ql-block"> - 武宗時期:開成五年(840年),武宗登基,任命李德裕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會昌三年(843年),回紇入侵,李德裕命河東節度使劉沔將其擊敗,隨后升任司徒。同年,他組織諸鎮軍隊平定昭義鎮之亂,因功被封為太尉、衛國公。同時,大力支持武宗滅佛。</p><p class="ql-block"> - 宣宗時期:會昌六年,宣宗即位,將李德裕罷相,調離出京,任東都留守。大中二年(848年),先后被貶為潮州司馬、崖州司戶。大中三年,李德裕抵達崖州,同年十二月逝世。咸通元年(860年),懿宗下詔追復李德裕太子少保、衛國公,贈尚書左仆射。</p><p class="ql-block"> 李德裕著有《會昌一品制集》《李文饒文集》等,一生從事政治活動四十年,歷仕憲、穆、敬、文、武宗五朝皇帝,是唐代后期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維護了中央集權,一度重振了唐廷的聲威。</p> <p class="ql-block">51 李北海路 李邕,唐代官員。</p><p class="ql-block">李邕(678年—747年),字太和,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唐代名臣、文學家、書法家。</p><p class="ql-block"> - 仕途:歷任左拾遺、戶部員外郎、括州刺史等職,剛正不阿,屢遭貶謫,終因李林甫陷害被杖殺。</p><p class="ql-block"> - 文學:擅長碑頌,辭采華麗,當時多以重金求其撰文,有《李北海集》傳世。</p><p class="ql-block"> - 書法:師法王羲之,筆力雄健,自成一格,尤擅行楷,對后世影響深遠。</p><p class="ql-block"> - 性格:仗義疏財,才高任俠,喜結交文士,杜甫、李白皆曾慕名拜訪。</p> <p class="ql-block">52 李太白路 李白,唐代著名詩人。</p><p class="ql-block">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以下是其生平事跡簡介:</p><p class="ql-block"> 一、早年經歷(約701–724年)</p><p class="ql-block"> - 出生與家世:生于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一說生于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后隨父遷居四川),家世隱秘,自言為涼武昭王李暠后裔,但其父李客身份成謎。</p><p class="ql-block"> - 學習與性格:自幼博覽群書,好劍術、任俠,喜游歷名山大川,早年受道家思想影響深刻,性格豪放不羈,有“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之說。</p><p class="ql-block"> 二、漫游與求仕(724–742年)</p><p class="ql-block"> - 出蜀漫游:24歲“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先后游歷長江中下游、中原等地,結識孟浩然、王昌齡等詩人,寫下《望廬山瀑布》《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名篇。</p><p class="ql-block"> - 婚姻與隱居:曾入贅安陸許氏(唐高宗時宰相許圉師孫女),后移居東魯(今山東),與孔巢父等合稱“竹溪六逸”,期間多次干謁權貴求仕未果。</p><p class="ql-block"> 三、供奉翰林與仕途起伏(742–744年)</p><p class="ql-block"> - 應詔入京:42歲時因玉真公主與賀知章推薦,被唐玄宗召入長安,任翰林待詔,為宮廷撰寫文誥詩賦,深受玄宗賞識,寫下《清平調》(“云想衣裳花想容”)等應酬之作。</p><p class="ql-block"> - 賜金放還:因蔑視權貴、縱酒狂傲(如“力士脫靴,貴妃捧硯”傳說),遭讒言排擠,744年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結束短暫仕途。</p><p class="ql-block"> 四、漂泊與創作高峰(744–755年)</p><p class="ql-block"> - 交游與詩風:離開長安后,與杜甫相遇于洛陽,同游梁宋,結下“醉眠秋共被”的友誼,兩人并稱“李杜”。此階段創作風格更趨豪放,代表作有《將進酒》《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等,充滿浪漫主義想象與懷才不遇的憤懣。</p><p class="ql-block"> - 南北漫游:足跡遍及齊魯、燕趙、吳越等地,既寫“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慷慨,也抒“抽刀斷水水更流”的愁緒,詩名震天下。</p><p class="ql-block"> 五、安史之亂與晚境凄涼(755–762年)</p><p class="ql-block"> - 卷入政治漩渦: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后,李白避亂南奔,756年投奔在永王李璘麾下。后李璘因叛亂被肅宗鎮壓,李白受牽連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途中遇赦得釋,作《早發白帝城》(“千里江陵一日還”)。</p><p class="ql-block"> - 晚年漂泊:遇赦后漂泊于江南,投靠族叔當涂縣令李陽冰,762年病重,臨終前將手稿托付李陽冰,賦《臨終歌》而逝,享年62歲。</p><p class="ql-block"> 六、文學成就與影響</p><p class="ql-block"> - 詩歌特點:作品風格雄奇飄逸,意境奇妙,語言自然奔放,善用夸張、比喻、擬人等手法,題材涵蓋山水、游仙、飲酒、邊塞等,代表作有《蜀道難》《靜夜思》《蜀道難》等。</p><p class="ql-block"> - 歷史地位:極大地開拓了盛唐詩歌的藝術境界,對后世詩歌(如李賀、蘇軾等)及文學、藝術影響深遠,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詩人”。</p><p class="ql-block"> 李白的一生,既具“濟蒼生,安社稷”的理想,又有“天子呼來不上船”的叛逆,其詩其人共同構成了盛唐文化最絢爛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53 楊萬里路 楊萬里,南宋著名詩人。</p><p class="ql-block">楊萬里(1127—1206年),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南宋著名詩人、文學家,與陸游、尤袤、范成大并稱“中興四大詩人”,開創“誠齋體”詩歌風格。以下是其生平事跡簡介:</p><p class="ql-block"> 一、早年經歷與科舉入仕(1127–1154年)</p><p class="ql-block"> - 出身與求學:生于靖康之變同年,家境清寒,自幼刻苦讀書,師從高守道、王庭珪等名儒,博采眾長,為日后文學創作奠定基礎。</p><p class="ql-block"> - 科舉之路:23歲中進士,初授贛州司戶參軍,后調任永州零陵縣丞,在此期間結識貶謫至此的張浚(南宋抗金名相),張浚以“正心誠意”相勉,楊萬里遂自號“誠齋”以明志。</p><p class="ql-block"> 二、仕途起伏與政治主張(1154–1186年)</p><p class="ql-block"> - 直言敢諫:歷任國子博士、太常博士等職,因反對宋孝宗寵臣洪適、洪邁兄弟“動循故例”的保守政策,觸怒權貴,遭外放任職(如知漳州、常州)。</p><p class="ql-block"> - 抗金立場:力主抗金,曾上書痛陳朝廷“茍且偏安”之弊,建議加強邊防、整頓軍備,但未被采納。</p><p class="ql-block"> - 清廉務實:任地方官時注重民生,在知奉新縣時,以“催科不擾”(不擾民催稅)聞名;在江東轉運副使任上,賑災救荒,平反冤獄,頗有政績。</p><p class="ql-block"> 三、詩歌創作與“誠齋體”形成(1164–1194年)</p><p class="ql-block"> - 詩風轉變:早期學江西詩派,后突破藩籬,師法自然,從日常生活與自然景物中汲取靈感,形成清新活潑、幽默詼諧的“誠齋體”。</p><p class="ql-block"> - 創作高峰:中年后辭官家居期間(1186–1194年)創作最豐,寫下《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蓮葉無窮碧”)、《宿新市徐公店》等膾炙人口的田園詩,語言通俗生動,充滿童趣與哲思。</p><p class="ql-block"> - 文學主張:強調“活法”,主張“師法自然”而非雕琢辭藻,其詩風對南宋后期詩歌影響深遠。</p><p class="ql-block"> 四、晚年退隱與人生結局(1194–1206年)</p><p class="ql-block"> - 辭歸鄉里:因不滿韓侂胄專權,晚年絕意仕途,居家15年,雖貧病交加仍憂國憂民。聽聞韓侂胄北伐失敗(開禧北伐),憂憤成疾,臨終前仍索筆書“吾頭顱如許,報國無路,惟有孤憤”,不久病逝,享年80歲,謚號“文節”。</p><p class="ql-block"> 五、文學成就與影響</p><p class="ql-block"> - 作品數量:一生作詩兩萬余首,傳世4200余首,著有《誠齋集》等。</p><p class="ql-block"> - 歷史地位:其詩突破江西詩派窠臼,以獨特的“誠齋體”自成一家,被譽為“南宋詩壇的一道清流”,對后世(如明代“性靈派”)文學思想有重要啟發。</p><p class="ql-block"> 楊萬里的一生,既具文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又有“師法自然”的超脫,其詩歌以鮮活的視角和幽默的筆調,展現了南宋社會的日常與自然之美,至今仍被廣泛傳誦。</p> <p class="ql-block">54 楊岐路 楊岐,宋代官員。</p><p class="ql-block">在宋代,較為出名的是楊岐方會,‘但他是禪宗巨擘,而非官員。</p><p class="ql-block"> 楊岐方會(992年-約1049年),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是北宋禪宗臨濟宗楊岐派創始人。他自幼機警,20歲時不喜讀書作文,后為小官,因征收商稅督促不力,夜逃瑞州九峰山,在此落發為僧,法號“方會”。之后他前往潭州參石霜楚圓禪師,得法后往袁州楊岐山普明禪院開堂傳法,大振禪風,世稱“楊岐方會”。其禪法樸實無華、注重實行,主張“明心見性”,接引學人“反璞歸真”。楊岐方會門下弟子眾多,以白云守端最為出名,其法脈對后世禪宗發展影響深遠,有“臨天下,曹一角”之說。</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所說的“楊岐”并非指楊岐方會,請提供更多相關信息,以便更準確地介紹其生平事跡。</p><p class="ql-block">《楊岐方會和尚語錄》由楊岐方會述,保寧仁勇、白云守端等編,收錄了《袁州楊岐山普通禪院會和尚語錄》《后住潭州云蓋山海會寺語錄》《潭州道吾真禪師語要》及勘辨、偈頌等內容。其主要內容如下:</p><p class="ql-block"> “強調心性自悟”</p><p class="ql-block"> 主張“立處即真”,認為一切法皆是佛法,人們要破除執著,無心自然,自省自悟。如“楊岐一要,千圣同妙;布施大眾,果然失照。楊岐一言,隨方就圓;若也擬議,十萬八千。楊岐一語,呵佛叱祖;明眼人前,不得錯舉。楊岐一句,急著眼覷;長連床上,拈匙把箸”,體現了要人通過日常行為去體悟佛法,直指心性。</p><p class="ql-block"> “靈活運用機鋒”</p><p class="ql-block"> 以靈活的機鋒棒喝或法語來啟發開示學人。例如,有僧問“如何是佛”,師答“三腳驢子弄蹄行”;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師踢倒凈瓶說“看”。通過這種看似奇特的回答,打破學人的常規思維,促使他們自悟禪機。</p><p class="ql-block"> “融合各家特色”</p><p class="ql-block"> 其禪學思想和接機方式既繼承了臨濟宗的風格,又融會了云門宗的特色。如楊岐方會發揮臨濟宗“立處即真”的思想,同時其“霧鎖長空,風生大野。百樹草木,作大獅子吼。演說摩訶大般若,三世諸佛在爾諸人腳跟下轉大法輪”等思想,與云門宗“函蓋乾坤”句義旨有相通之處。</p><p class="ql-block"> “倡導隨緣生活”</p><p class="ql-block"> 認為修行應隨緣,不要刻意起心追求。如“楊岐無旨的,栽田博飯吃”,傳達出一種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修行,不刻意尋求佛法真諦,而是在平凡生活中體悟的觀念。</p> <p class="ql-block">55 楊守敬路 楊守敬,清代官員</p><p class="ql-block">楊守敬(1839年6月2日—1915年1月9日),湖北省宜都市陸城鎮人,原名開科,榜名愷,字鵬云,號惺悟,晚年自號鄰蘇老人。他是清末民初杰出的歷史地理學家、金石文字學家、目錄版本學家、書法藝術家、泉幣學家、藏書家。</p><p class="ql-block">以下是其生平事跡簡介:</p><p class="ql-block"> - 早期經歷:楊守敬4歲喪父,5歲由母親啟蒙教字習詩。1848年,從謝先生讀書。1849年,因家貧輟學習商站柜臺,但仍堅持自學。1857年,中秀才。1862年,中第八十名舉人。</p><p class="ql-block"> - 官場任職與學術研究并行:1865年,任北京景山官學教習。1874年,考取國史館謄錄。1880年至1884年任駐日欽使隨員,歸國后先后任黃岡教諭、兩湖書院教習、勤成(后更為存古)學堂總教長。1909年被舉為禮部顧問官,1910年兼聘為湖北通志局纂修。</p><p class="ql-block"> - 晚年經歷:1914年,總統、副總統敦聘楊守敬為國府顧問,他以年老致仕,后又被催扶杖北行,以參政院參政相囑,力辭不獲,同時還聘為清史館纂修。1915年1月9日,楊守敬無疾而終,逝于北京,終年76歲。</p><p class="ql-block"> 楊守敬一生勤奮治學,博聞強記,以長于考證著名于世,一生著述達83種之多,被譽為“晚清民初學者第一人”。</p><p class="ql-block">《楊守敬的學術成就橫跨歷史地理、金石、書法、目錄學等領域》,對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影響深遠,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p><p class="ql-block"> 一、歷史地理學:重構中國地理認知體系</p><p class="ql-block"> - 《水經注疏》與地理考據</p><p class="ql-block">耗時數十年箋疏《水經注》,糾正前人謬誤,補充大量地理、歷史細節,將酈學研究推向新高峰。其以“考據為體,經世為用”的方法,為后世歷史地理研究樹立典范,至今仍是研究中國古代水文、政區、交通的核心文獻。</p><p class="ql-block"> - 輿地學與邊疆研究</p><p class="ql-block">關注邊疆地理與西域史地,著《新疆山脈圖志》等,結合實地考察與文獻考證,強化國家領土意識,為近代邊疆治理提供學術支撐。</p><p class="ql-block"> 二、金石學與文獻保護:搶救與傳播古代文化遺產</p><p class="ql-block"> - 金石考據與文物普查</p><p class="ql-block">遍歷南北,搜集漢魏六朝碑刻,著《湖北金石志》《日本金石志》等,系統記錄金石文字,為研究古代文字、書法、歷史提供一手資料。其“證經補史”的思路,拓展了史料來源。</p><p class="ql-block"> - 海外文獻回流</p><p class="ql-block">在日期間搶救大批中國散佚古籍(如宋版《史略》《群書治要》),推動“古籍東渡”潮后的文化回歸,為本土學術研究注入新資源。</p><p class="ql-block"> 三、書法與書學:融合南北書風的革新者</p><p class="ql-block"> - 碑學理論與實踐</p><p class="ql-block">倡導“北碑南帖”融合,打破清代書壇帖學壟斷,著《楷法溯源》《評碑記》等,從金石文字中發掘書法美學,推動碑學運動走向高潮。其書法兼具北碑剛健與南帖靈秀,影響近現代書風(如于右任、胡小石等)。</p><p class="ql-block"> - 中日書法交流</p><p class="ql-block">在日期間傳播中國書法,與日僧、書家頻繁互動,促成日本“明治書道中興”,被尊為“日本書道現代化之父”,架起中日文化交流橋梁。</p><p class="ql-block"> 四、目錄版本學:構建系統的典籍研究框架</p><p class="ql-block"> - 《日本訪書志》與目錄學革新</p><p class="ql-block">記錄在日所見漢籍版本,考辨源流,開創“海外目錄學”先河。其“目錄—版本—校勘”三位一體的研究方法,為古籍整理、版本鑒定提供科學范式,影響現代圖書館學與文獻學。</p><p class="ql-block"> - 藏書與教育實踐</p><p class="ql-block">藏書逾10萬卷,建“鄰蘇園”藏書樓,主張“藏書以致用”,晚年任教兩湖書院,培養大批學術人才,推動傳統學術向近代轉型。</p><p class="ql-block"> 五、文化傳承的現代啟示</p><p class="ql-block"> - 跨界研究的典范</p><p class="ql-block">打通地理、金石、書法、文獻等領域壁壘,體現“通才式”學術格局,為現代跨學科研究提供歷史借鑒。</p><p class="ql-block"> - 文化自信的根基</p><p class="ql-block">其對中國古籍、金石、書法的深入挖掘,彰顯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至今仍是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資源。</p><p class="ql-block"> [總結]</p><p class="ql-block"> 楊守敬以“求實致用”為治學核心,既深耕傳統學術,又放眼世界文化,在中西碰撞的近代變局中,為中國文化的傳承、革新與國際化傳播奠定了堅實基礎。他的學術遺產不僅是中國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在東亞文化圈乃至全球漢學研究中占據獨特地位。</p> <p class="ql-block">56 吳晗路 吳晗,現代歷史學家。.</p><p class="ql-block">吳晗,現代歷史學家生平事跡簡介:</p><p class="ql-block">吳晗(1909年8月11日—1969年10月11日),原名吳春晗,字伯辰,浙江義烏人,是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現代明史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p><p class="ql-block">以下是其生平事跡簡介:</p><p class="ql-block"> - 求學經歷:吳晗少時受父親嚴格教育,讀了不少史書。12歲到金華讀中學,受梁啟超維新思想影響。1925年中學畢業后任教,后于1928年考入浙江之江大學,次年轉學上海中國公學,受胡適賞識。1930年到北平,先在燕京大學圖書館工作,后于1931年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在清華確定專攻明史,畢業后留校任教。</p><p class="ql-block"> - 昆明任教:1937年抗戰爆發后,吳晗到云南大學任教,后于1940年轉到西南聯大。在此期間,他寫了許多明史研究文章,還參與史學研究會活動,替昆明《中央日報》編《史學》專刊。</p><p class="ql-block"> - 投身革命:1943年吳晗加入民盟,積極投身革命運動,在青年學生和教員中做宣傳鼓動工作,以筆為槍和國民黨反動派斗爭,發表多篇文章斥責國民黨統治的腐朽。1946年回到北平,任清華大學教授及北平民盟主任委員,參與組織反饑餓、反內戰等斗爭,還幫助地下黨人前往解放區。</p><p class="ql-block"> - 建國之后:1949年后,吳晗歷任北京市副市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歷史學會會長等職。195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主持了改繪楊守敬的《歷代輿地圖》以及標點《資治通鑒》的工作,還主編了《中國歷史小叢書》等讀物。1969年,吳晗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1979年,黨中央和北京市委為其昭雪平反。</p> <p class="ql-block">57 吳起路 吳起,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p><p class="ql-block">《吳起,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生平事跡簡介》</p><p class="ql-block">吳起(戰國時期軍事家)生平事跡簡介</p><p class="ql-block"> - 生卒:約公元前440年—前381年,衛國左氏(今山東曹縣)人。</p><p class="ql-block"> - 主要經歷:</p><p class="ql-block"> 1. 輾轉多國為官:初仕魯,因“殺妻求將”領兵敗齊;后奔魏,任西河郡守,改革兵制創立“魏武卒”,助魏拓地河西;遭猜忌后入楚,被楚悼王任命為令尹,主持吳起變法。</p><p class="ql-block"> 2. 變法內容:精簡機構、削弱貴族特權、獎勵耕戰、加強中央集權,使楚國短期內強盛,南平百越、北卻三晉。</p><p class="ql-block"> 3. 結局:楚悼王去世后,因變法得罪貴族,遭射殺身亡,變法隨之失敗。</p><p class="ql-block"> - 軍事成就:著《吳子兵法》,與《孫子兵法》并稱“孫吳兵法”,強調“內修文德,外治武備”,注重軍隊紀律與士氣。</p><p class="ql-block"> - 評價:兼具軍事與政治才能的改革家,其變法雖早于商鞅變法,卻因貴族阻撓未能持續,后世對其“貪而好色”的爭議與軍事才能并存。</p> <p class="ql-block">58 吳鎮路 吳鎮,元代畫家。</p><p class="ql-block">吳鎮(1280—1354),字仲圭,號梅花道人,浙江嘉興人,元代著名畫家,“元四家”之一。</p><p class="ql-block"> “生平要點”:</p><p class="ql-block"> - 隱居不仕:一生未入仕途,隱居嘉興、杭州等地,以賣卜為生,生活清貧,寄情山水。</p><p class="ql-block"> - 藝術交游:與高僧、文人往來,雖與“元四家”中黃公望、倪瓚等未必直接交往,但藝術理念相近,均重文人意趣。</p><p class="ql-block"> “繪畫成就”:</p><p class="ql-block"> - 擅長題材:精于山水、墨竹。山水師法董源、巨然,喜用濕筆表現江南煙雨迷蒙之景,畫風沉郁蒼潤;墨竹取法文同,筆法勁健灑脫。</p><p class="ql-block"> - 代表作品:《漁父圖》《雙松平遠圖》《墨竹譜》等,多以隱逸生活為主題,意境清遠孤寂。</p><p class="ql-block"> “藝術特色”:</p><p class="ql-block"> 主張“適意”,強調主觀情感表達,注重筆墨韻味,弱化對物象的寫實描繪,開創文人畫新境界,對明清繪畫影響深遠。</p><p class="ql-block"> “詩畫結合”:</p><p class="ql-block"> 詩風簡淡超脫,常題詩于畫上,詩畫相映成趣,如“蘭生幽谷中,倒影還自照”等句,盡顯蕭散心境。</p><p class="ql-block"> 吳鎮以清高傲骨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元代文人畫的標志性人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吳鎮(1280—1354),字仲圭,號梅花道人,浙江嘉興人,元代著名畫家、詩人,“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之一。</p><p class="ql-block"> “主要經歷”:</p><p class="ql-block"> - 隱逸生涯:一生清貧,隱居鄉里,以賣卜為生,曾在嘉興、杭州等地活動,鐘情山水,寄情詩畫。</p><p class="ql-block"> - 藝術交往:與高僧、文人多有往來,雖與其他“元四家”未必直接相交,但藝術理念相通,均重文人意趣。</p><p class="ql-block"> “繪畫成就”:</p><p class="ql-block"> - 題材與風格:擅畫山水、墨竹,山水師法董源、巨然,喜用濕筆表現江南煙嵐氣象,畫風沉郁蒼茫;墨竹取法文同,筆法勁挺灑脫。</p><p class="ql-block"> - 代表作:《漁父圖》《雙松平遠圖》《墨竹譜》等,作品多表現隱逸主題,意境清遠孤寂。</p><p class="ql-block"> “藝術主張”:</p><p class="ql-block"> 強調繪畫“適意”,注重主觀情感表達,弱化形似,追求筆墨韻味,對明清文人畫影響深遠。</p><p class="ql-block"> “詩文特點”:</p><p class="ql-block"> 詩風簡淡,常題于畫上,與畫境相契,如“江花江水年年好,不見行人老”等句,盡顯蕭散超脫之情。</p><p class="ql-block"> 吳鎮一生堅守文人品格,其作品兼具詩書畫一體的文人畫特征,是元代文人畫的重要代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59 吳澄路 吳澄,元代學者。</p><p class="ql-block">吳澄(1249年-1333年),字幼清,又字伯清,號草廬,撫州崇仁鳳崗咸口(今屬江西省樂安縣鰲溪鎮咸口村)人,是元代著名的理學家、經學家、教育家。</p><p class="ql-block">以下是其生平事跡介紹:</p><p class="ql-block"> “早年經歷”</p><p class="ql-block"> 吳澄自幼聰慧,3歲能誦古詩,5歲讀書千余字篇幅,讀兩三遍便能牢記,7歲熟讀《論語》《孟子》及“五經”,還學會做詩和寫作進士賦,9歲參加鄰邑課試名列前茅。10歲開始攻讀朱熹編纂的《大學》《中庸》等“四書”章句,堅持3年,學業大進。</p><p class="ql-block"> “師事二程”</p><p class="ql-block"> 15歲立志專務圣賢之學,先后拜程若庸、程紹開為師。程若庸謹授程朱之學,使吳澄在理學研究上打下堅實基礎;程紹開倡導“和會朱陸”,啟迪吳澄“深造自得”,促使其形成以折衷朱陸為特色的草廬學說。</p><p class="ql-block"> “隱居著述”</p><p class="ql-block"> 宋亡后,吳澄隱居家鄉,潛心著述,被學者稱為“草廬先生”。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兵占據江西,吳澄為避兵亂隱居布水谷,在此期間他著有《孝經章句》,并校定了諸多儒家經典著作。</p><p class="ql-block"> “出仕為官”</p><p class="ql-block"> - 國子監任職: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吳澄被征召任國子監丞,后于至大四年(1311年)為國子監司業。他到任后實行改革,親自執教,辨析諸家傳注得失,融會不同學派學說,擬定教法,分經學、行實、文藝、治事四門,擴大教學內容。</p><p class="ql-block"> - 翰林學士:至定元年(1321年),吳澄任翰林學士;泰定元年(1324年),擔任經筵講官,敕修《英宗實錄》,由其總成。</p><p class="ql-block"> “晚年還鄉”</p><p class="ql-block"> 吳澄晚年告病還鄉,回到家鄉后致力于著述、講學,四方學子不遠千里追隨求學。他治學有方,授課得法,對學生“因其材質,反復訓誘”,深受人們敬佩。</p><p class="ql-block"> “學術貢獻”</p><p class="ql-block"> - 著作豐富:吳澄核定了《老子》《莊子》《大玄經》《樂律》《八陣圖》等,對《易》《春秋》《禮記》及郭璞《葬書》均有纂言,著有《吳文正公全集》,其纂言“盡破傳注穿鑿,精明簡繁,自成一家”。</p><p class="ql-block"> - 朱陸合流:在學術上主張和會朱陸,認為朱熹“道問學”工夫多,陸九淵以“尊德性”為主,提倡為學應以尊德性為本,為朱子理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p><p class="ql-block">“理學”簡介</p><p class="ql-block">理學,又稱道學,是宋元明清時期的主流哲學思想,以儒家倫理為核心,融合佛道思想,形成的哲學體系。</p><p class="ql-block"> “核心特點”</p><p class="ql-block"> 1. 本體論:</p><p class="ql-block"> - 以“理”(或“道”“太極”)為宇宙本源,認為“理”是萬物的規律和道德準則,先于萬物存在。</p><p class="ql-block"> - 代表觀點:程朱提出“理一分殊”,陸九淵、王陽明主張“心即理”(心學分支)。</p><p class="ql-block"> 2. 認識論:</p><p class="ql-block"> - 程朱理學:主張“格物致知”,通過研究事物(格物)窮究“理”。</p><p class="ql-block"> - 陸王心學:強調“發明本心”“知行合一”,認為真理自存于心中,需向內探求。</p><p class="ql-block"> 3. 倫理觀:</p><p class="ql-block"> - 強調“存天理,滅人欲”,將儒家倫理(三綱五常)上升為宇宙“天理”,要求克制私欲,遵守道德規范。</p><p class="ql-block"> “發展歷程”</p><p class="ql-block"> - 北宋奠基: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提出核心概念,如“太極”“氣”“理”。</p><p class="ql-block"> - 南宋成熟:朱熹集大成,構建完整理論體系;陸九淵開創“心學”,與朱學形成對立。</p><p class="ql-block"> - 元明推廣:元明清三代定為官學,科舉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為標準;王陽明發展心學,提出“致良知”。</p><p class="ql-block"> - 明末反思:李贄、黃宗羲等批判理學僵化,提倡經世致用。</p><p class="ql-block"> “影響”</p><p class="ql-block"> - 積極:強化儒家倫理,推動文化教育;思辨性提升中國哲學高度。</p><p class="ql-block"> - 消極:后期僵化,壓制人性,束縛思想(如“禮教殺人”)。</p><p class="ql-block"> 理學是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深刻影響了東亞文化圈的思想與社會結構。</p> <p class="ql-block">60 吳與弼路 吳與弼,明代學者</p><p class="ql-block">吳與弼(1391—1469)</p><p class="ql-block"> 字號:字子傅,號康齋,世稱康齋先生</p><p class="ql-block">籍貫:江西崇仁(今屬江西撫州)</p><p class="ql-block">身份:明代著名理學家、教育家,“崇仁學派”創始人。</p><p class="ql-block"> “生平要點”</p><p class="ql-block"> 1. 拒仕隱居,專注治學</p><p class="ql-block"> - 自幼研讀儒家經典,曾赴京學習《四書》《五經》,后因目睹官場腐敗,決心隱居鄉里。</p><p class="ql-block"> - 屢辭朝廷征召(如景泰年間被薦“賢良”,成化初征為太子洗馬),以講學著述終其一生。</p><p class="ql-block"> 2. 治學主張與影響</p><p class="ql-block"> - 核心思想:繼承程朱理學,強調“靜中涵養”“躬行實踐”,主張通過日常生活(如農耕、讀書)體認天理,反對空談義理。</p><p class="ql-block"> - 教育實踐:在鄉設帳講學,學生眾多(如陳獻章、胡居仁等),其學派注重“存養省察”,開啟明代心學先河(陳獻章“白沙學派”受其直接影響)。</p><p class="ql-block"> 3. 著述與成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著作以《日錄》為主,記錄其日常思考與治學心得,語言質樸,體現“學以躬行”的風格。</p><p class="ql-block"> - 被后世譽為“明初理學之冠”,其思想對明代儒學向內在心性探索的轉向有重要推動作用。</p><p class="ql-block"> 4. 人格與評價</p><p class="ql-block"> - 生活清苦,堅持“耕讀結合”,親自務農,言行合一,被時人視為道德楷模。</p><p class="ql-block"> - 清代黃宗羲在《明儒學案》中稱其為“草廬(吳澄)之傳,至康齋而益精”,肯定其對理學的繼承與發展。</p><p class="ql-block"> 吳與弼以隱居講學的人生選擇和“實踐導向”的學術思想,成為明代儒學從宋代理學向心學過渡的關鍵人物,其學派奠定了明代江西儒學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61 何灌路 何灌,北宋官員。</p><p class="ql-block">何灌(1065—1126),字仲源,開封祥符(今河南開封)人,是北宋末年的官吏、將領。</p><p class="ql-block">其生平事跡如下:</p><p class="ql-block"> - 早期經歷:何灌武選登第,擔任河東從事。后任府州、火山軍巡檢,在任上,他因契丹人常越境取水,親自劃定邊界,阻止其來犯。面對遼軍興兵進犯,他朝山崖射箭,箭箭射中且箭頭沒入山石,令遼軍驚恐以為神,三十年后契丹蕭太師與他相遇,得知他就是當年的何巡檢,肅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 抗擊西夏:何灌擔任河東將時,與西夏軍隊相遇,西夏鐵騎來追,他射出的箭能射穿敵人鎧甲,洞胸出背,疊貫后騎,西夏人畏懼而退。</p><p class="ql-block"> - 治理地方:他歷任威州、滄州、岷州等地方官,治理頗有政績。在知岷州時,引邈川水灌溉閑田千頃,湟人稱之為廣利渠。后來提舉熙河蘭湟弓箭手,他建議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以此招募士兵,半年內得善田二萬六千頃,募士七千四百人,為各路之最。</p><p class="ql-block"> - 隨征平叛:何灌曾跟隨童貫作戰,參與了震武軍之戰、仁多泉城之戰,還參與討伐方臘起義。</p><p class="ql-block"> - 守衛京城:靖康元年,何灌任武泰軍節度使、河東河北制置使。金師南下,他與梁方平聯合守衛黃河,梁方平南奔,何灌望風迎潰。回到京城后,他請求入見未被允許,奉命控守西隅,背城拒戰三日,最終身負重傷,戰死在城墻上。紹興四年(1134年),他被追贈忠正軍承宣使。</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泾源县|
炉霍县|
金阳县|
胶州市|
绥阳县|
泗水县|
乐东|
桃园市|
福鼎市|
高雄县|
二连浩特市|
成都市|
鄂温|
北宁市|
海盐县|
方城县|
鹿邑县|
成都市|
鄢陵县|
大埔县|
万安县|
铅山县|
长泰县|
泰宁县|
涿鹿县|
阿坝|
抚宁县|
吴忠市|
旬邑县|
罗江县|
宁都县|
芷江|
龙胜|
古浪县|
绥中县|
松桃|
东兴市|
溧阳市|
区。|
绍兴县|
汉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