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如果有人問我,到臺灣最想去的是哪里,我會說:令我神往已久,到臺灣后最期待的是參觀臺北故宮。</p> <p class="ql-block"> 有人說:臺北故宮是“有文物,沒故宮”。</p> <p class="ql-block"> 臺北故宮博物院,外觀仿北京故宮博物院,采用中國宮庭式設計,很有氣勢。</p><p class="ql-block"> 博物院建在山上,四層的建筑,以淺綠、淺黃、白色為主色調。</p> <p class="ql-block"> 從外形看來,臺北的故宮沒有北京故宮的宏偉,但其中的藏品,卻涵蓋著中國近七千年豐富的文化精萃,匯集了歷代皇室收藏的稀世珍寶,每一件都是絕世無雙,每一件都是價值連城。</p> <p class="ql-block"> 臺北故宮內保存著超過六十八萬余件藏品,遠到從新石器時代,近至民國時期。由于藏品太多,無法一次展出,大都放在地下的保險庫內。</p> <p class="ql-block"> 臺北故宮通常每3個月到半年更換一次展品,即使這樣,要把館藏68萬余件稀世文物逐個展示,至少需要28年的時間。</p> <p class="ql-block"> 盡管這里展出的文物是常換常新,但是有三件寶物始終沒有換過。這就是翠玉白菜、肉形石和毛公鼎。</p> <p class="ql-block">臺北故宮博物院鎮宮之三寶(網絡圖片);</p><p class="ql-block"> 其一、翠玉白菜:</p> <p class="ql-block"> 翠玉白菜是清代中后期的翡翠雕刻品,長 18.7 厘米、寬 9.1 厘米、厚 (高) 5.07 厘米,由一塊半灰白、半翠綠的翡翠玉石雕琢而成。</p><p class="ql-block"> 匠人巧妙地運用玉石天然的顏色變化,將灰白色部分雕刻成菜幫,綠色部分雕刻成菜葉,而綠色玉料的瑕疵部分則雕刻成趴在菜葉上的螽斯和蝗蟲兩只小昆蟲。</p><p class="ql-block"> 翠玉白菜是清代光緒皇帝瑾妃的陪嫁之物,白菜寓意清白,象征新娘的純潔。菜葉上還雕有紡織娘和蝗蟲,寓意“多子多孫”。</p> <p class="ql-block"> 其二、毛公鼎:</p><p class="ql-block">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青銅器,因制作它的毛公而得名。鼎高 53.8 厘米,腹深 27.2 厘米,口徑 47 厘米,重 34.7 公斤。</p><p class="ql-block"> 其造型渾厚凝重,飾紋簡潔古雅樸素,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毛公鼎的內壁鑄有近500 字的銘文,是現存青銅器銘文中最長的一篇,堪稱西周青銅器中銘文之最。 </p> <p class="ql-block"> 其三、肉形石:</p><p class="ql-block"> 高5.73厘米,寬6.6厘米,厚5.3厘米。它的底座是純金做的。肉形石出自內蒙阿拉善左旗,清康熙時供入內府。</p><p class="ql-block"> 這塊清代的肉形石,是一塊天然的石頭,其色澤紋理都是天然形成的,不僅是“五花三層”,連皮上的毛孔也一應俱全。</p><p class="ql-block"> 相信初次看到它的人不會把它當成硬邦邦的石頭,怎么看它都像是一塊連皮帶肉,肥瘦相間的“東坡肉”。</p> <p class="ql-block"> 由于臺北故宮內禁止拍照,所以一切映像只能存儲于自己的記憶之中,無法與您共享。</p> <p class="ql-block"> 鎮館三寶是轉錄于網上資料照片。</p> <p class="ql-block"> 臺北故宮邊展出的羅浮宮油畫展,同樣的不允許拍照。</p> <p class="ql-block"> 臺北故宮的周邊景象</p> <p class="ql-block">相關資料<span style="font-size:18px;">(照片來自網上)</span></p><p class="ql-block"> 臺北故宮</p><p class="ql-block"> 臺北故宮博物館位于臺北市郊陽明山腳下,始建于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筑的宮殿式建筑,1965年新館落成,1966年啟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后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p><p class="ql-block"> 建筑設計吸收了中國傳統的宮殿建筑形式,淡藍色的琉璃瓦屋頂覆蓋著米黃色墻壁,潔白的白石欄桿環繞在青石基臺之上,風格清麗典雅。</p><p class="ql-block"> 臺北故宮藏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宮、沈陽故宮和原熱河行宮等處舊藏之精華,以及海內外各界人士捐贈的文物精品,共約60余萬件。分為書法、古畫、碑帖、銅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琺瑯器、雕刻、雜項、刺繡及緙絲、圖書、文獻等14大類。</p><p class="ql-block"> 1948年底至1949年初,國民黨退卻時,將故宮部分文物分為三批運抵臺灣。三批文物共計2922箱。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落成,這批文物便入藏該院。</p><p class="ql-block"> 在運這些文物的過程中發生了很多驚心動魄的故事,在那樣的戰亂年代科技又落后,居然沒有一件損壞,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p> <p class="ql-block"> 臺北故宮除了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之外,還有其他七件文物與上述三件構成臺北故宮十大珍奇鎮館之寶。</p><p class="ql-block"> 因館內禁止拍照,從網上下載圖文,供分享欣賞。</p> <p class="ql-block">快雪時晴帖</p><p class="ql-block"> 快雪時晴帖是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之一,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注:此處存在爭議,通常認為《蘭亭集序》為天下第一行書,但快雪時晴帖同樣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p><p class="ql-block"> 這件作品以其流暢的筆觸和深遠的意境而著稱,展現了王羲之卓越的書法技藝。</p> <p class="ql-block">富春山居圖</p><p class="ql-block"> 富春山居圖,元朝畫家黃公望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細膩的筆法和深遠的意境而著稱。這幅畫作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山和水的布置疏密有致,墨色濃淡干濕并用,展現了黃公望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卓越的山水畫成就。</p><p class="ql-block"> 富春山居圖在歷經滄桑后分為兩段,其中《無用師卷》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成為研究元代繪畫的重要資料。</p> <p class="ql-block">北宋汝窯天青無紋水仙盆</p><p class="ql-block"> 北宋汝窯天青無紋水仙盆,這件瓷器以其精致的工藝而著稱。汝窯是北宋五大名窯之一,以燒制青瓷聞名于世。</p><p class="ql-block"> 這件水仙盆釉面純潔無紋片,溫潤素雅的色澤展現了宋人所追求的如雨過天晴般的寧靜開朗之美。</p><p class="ql-block"> 汝窯瓷器傳世極少,而這件水仙盆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成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之一。</p> <p class="ql-block">散氏盤</p><p class="ql-block"> 散氏盤于乾隆年間在陜西鳳翔出土,<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周晚期的青銅器,銘文357字,記載了西周時散國和鄰國解決土地糾紛的協議,</span>詳細記錄了西周時期的土地制度,是研究古代歷史的重要資料。</p><p class="ql-block"> 散氏盤的銘文不僅字數眾多,而且書法古樸典雅,展現了西周晚期青銅器的獨特魅力。這件作品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溪山行旅圖</p><p class="ql-block"> 溪山行旅圖,北宋畫家范寬創作的一幅絹本墨筆畫,以其生動的畫面而著稱。</p><p class="ql-block"> 這幅畫作描繪的是氣勢恢宏的北國風光,山巒渾厚、草木細致入微,展現了范寬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卓越的山水畫成就。</p> <p class="ql-block">祭侄文稿</p><p class="ql-block"> 祭侄文稿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的作品之一,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這件作品是顏真卿為了祭奠自己為國捐軀的侄子而創作的,書法真摯感人、氣勢磅礴。</p><p class="ql-block"> 祭侄文稿不僅展現了顏真卿卓越的書法技藝和深厚的文化內涵,還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價值。</p> <p class="ql-block">黃州寒食帖</p><p class="ql-block"> 黃州寒食帖是北宋著名詩人蘇軾的書法作品之一,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p><p class="ql-block"> 這件作品是蘇軾被貶黃州時創作的,書法豪放灑脫、意境深遠。黃州寒食帖不僅展現了蘇軾卓越的書法技藝,還承載著豐富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 (照片2012.4.28 攝于臺北,部分圖片選自網絡)</p><p class="ql-block"> 2025.04 編輯 美篇分享</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桃源县|
繁昌县|
马山县|
米脂县|
朝阳县|
紫阳县|
罗江县|
盈江县|
桓台县|
福贡县|
蒲城县|
邵阳市|
鹤峰县|
英吉沙县|
化德县|
泗洪县|
广西|
柏乡县|
博白县|
伊宁县|
安达市|
衡阳市|
中西区|
安图县|
会同县|
连平县|
陆川县|
芒康县|
营山县|
和硕县|
略阳县|
樟树市|
新巴尔虎左旗|
利川市|
肇源县|
岳西县|
寿宁县|
沙河市|
福泉市|
色达县|
陆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