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老北京人有諺: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p> <p class="ql-block">天津市南開區全域全景圖 津門故里</p><p class="ql-block">南開區旅游簡介</p><p class="ql-block"> THE BRIEF INTRODUCTION TO NANKAl </p><p class="ql-block">南開區位于中國天津市城區西南部,系天津中心城區之一。城市道路和市政設施配套完善,交通暢達便利,綠地蔥郁,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優越。南開區歷史悠久,是天津老城所在地。元泰定三年(1326年)在此始建天津天后宮。明永樂二年(1404年)設衛筑城,自明清至民國初期,天津老城廂是天津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金融業的發祥地。區域內高等學府聚集,以開中國近現代教育之先河而聞名于世。</p><p class="ql-block">南開區人文旅游資源豐富,天津市古文化街是國家 AAAAA 級旅游景區,天津天后宮是世界三大媽祖廟之一;天津市民俗博物館是以研究和展示天津地域民俗文化、收藏和保護具有天津地方特色民俗文物的專業性博物館。天津鼓樓商業街集觀光旅游、文化展示、歷史風貌、休閑購物于一體。國家 AAA 級旅游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津廣東會館是天津市區僅存的清代會館建筑;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全國唯一的府縣合一的天津文廟博物館是天津市區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等級最高的古建筑群;天津近代創辦時間最早、辦學時間最長、辦學規模最大的"問津書院"坐落于天津老城廂地區。此外,還有玉皇閣、莊王府(李純祠堂)、基督教倉門口教堂等眾多文物古跡。</p><p class="ql-block">南開區自然旅游資源豐富,國家 AAAA 級旅游區﹣﹣天津水上公園"九島八橋三湖水、七園三廊兩長堤",是天津市區內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公園。南翠屏公園﹣﹣中心城區唯一的人工堆山造景、極富山水園林特色。</p><p class="ql-block">南開區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傳統,區域內紅色旅游資源豐富,擁有周恩來青年時代在津開展革命活動舊址、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張太雷烈士紀念室、天津戰役烈士紀念碑等22處,為開展"四史"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p><p class="ql-block">精品旅游線推薦</p><p class="ql-block">RECOMMENDED TOURIST ROUTE </p><p class="ql-block">文博場館精品線路:</p><p class="ql-block">天津鼓樓博物館﹣﹣天津戲劇博物館﹣﹣天津老城博物館﹣﹣天津文廟博物館﹣老美華華夏鞋文化博物館--天津民俗博物館﹣﹣天津玉皇閣</p><p class="ql-block">紅色記憶精品線路:</p><p class="ql-block">天津戰役烈士紀念碑﹣﹣天津廣東會館﹣﹣天津基督教青年會舊址﹣﹣周恩來青年時代在津開展革命活動舊址(南開中學東樓舊址)﹣張太雷烈士紀念室﹣﹣南開大學建筑群﹣﹣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天津市檔案館﹣﹣聶士成殉難紀念碑﹣﹣毛澤東列車經停處</p><p class="ql-block">津夜薈萃精品線路:</p><p class="ql-block">天津市古文化街旅游景區﹣﹣天津鼓樓商業街﹣﹣天津大悅城﹣﹣天津水上公園﹣﹣天津魯能城購物中心﹣﹣天津時代奧城商業廣場</p><p class="ql-block">名學府精品線路:</p><p class="ql-block">市中營小學﹣﹣南開中學﹣﹣天津大學﹣﹣南開大學</p><p class="ql-block">匠心精品線路:</p><p class="ql-block">美術館﹣﹣樂器張(古文化街店)-﹣達仁堂國藥展覽館﹣﹣張小泉(古文化街店)-﹣聯升齋刺繡博物館﹣﹣風箏魏(新世界百貨店)</p> <p class="ql-block">天津老城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TIANJIN OLD CITY MUSEUM </p><p class="ql-block">靠山影壁</p><p class="ql-block">靠山影壁是傳統民居中不可缺少的建筑之一,這座影壁并非徐家大院原有的影壁,而是將原天津市南開區政府和法院兩處的影壁采用修舊如舊的方式復合組合而成的。整座影壁分為壁身和基底兩部分,壁身為正方形,周圍是磚雕裝飾,中間掛有紅底黑字的木"鴻禧"牌,"鴻禧"指洪福,寓意吉祥如意、福星高照。四周紋飾為壽字紋、萬字紋以及花卉紋飾,有萬福萬壽之意,用來祈盼子孫綿延,福壽安康。壁身上方是以建筑風景為紋飾的額枋,左右側邊突出部分為纏枝花卉紋雀替。基底為須彌座式,紋飾為九獅滾繡球,民間還多借用"獅"音,諧"世"表達吉祥寓意,繡球是民間俗信的祥瑞之物,顯示官品與權貴,由此獅子滾繡球昭示家族昌盛的祈福意義。</p> <p class="ql-block">天津老城博物館</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每座城市都有一個原點,一個城市學根者魂牽夢繞的地方。天津設衛筑城于明永樂二年(1404)12月23日載于史書,城市自這里興起,文化在這里孕育,歷史從這里延伸,記憶由這里喚起。坐落在海河庫邊的老城廂地區正是這樣一個地方。老城廂之所以堪稱天津這座城市根與魂,是因為"她"是天津城市發展的肇始,是自明代以來天津城市發展的軍事、政治、商業、文化中心。老城廂是天津城市的原點,南開區是天津老城廂所在地,南開的得名正是源于以天津老城為坐標的地理方位,南開歷史的染厚與天津故城…老城廂天然血顧相連而密不可分,是天津優秀傳統文化。</p> <p class="ql-block">1、現存占地面積364.26平方米,磚木</p><p class="ql-block">結構,硬山瓦頂。正房、過廳為面闊五間,配房面闊三間,前檐大部出廊。磚砌影壁、木構門樓及各院門窗、隔扇等,皆施雕飾,工藝精致。整體建筑布局嚴謹,內外裝修富麗堂皇。保存狀況較好。</p><p class="ql-block">2、前院磚砌影壁,倒坐南房四間,二道門樓作卷棚頂,兩旁附小耳房各一間。過廳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前檐后廈。后院正房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前檐出廊,廊柱間置木雕玻璃花罩。前后院南北廂房均面闊三間。門窗飾木鏤花欞。室內隔斷、花罩、護墻裙板、花磚墁地等。整體筑保存較好。2002年鼓樓商業街改造,該四合院一道院臨街倒坐房拆除。現為天津格格府典藏博物館。</p><p class="ql-block">3、豪之氣。</p><p class="ql-block">天津有句老話:"海張五修炮樓﹣﹣小事一段。"這說的是1853年,清廷為防御太平軍進攻,需要修筑工事,天津大鹽商海張五出資在小稍直口挖壕筑壘,建城炮臺六座。據記載,在當年修筑炮臺的工程中,海張五捐購數千卷大席、數百捆海繩,雇眾多民夫。如此高額的支出,海張五卻自詡"修炮臺一事乃小事一段"。后來,他因"竭力備御"受到清廷嘉獎,被授游擊銜(清武官,從三品)。海張五住北門龍亭街,他家的院落一直延伸到北馬路,其內有多處套院,院落中有非常豪華的花紋地磚,墻磚全有鏤空雕花,屋內墻上的護墻板為很厚的松木,上世紀80年代,這里的住戶用這種護墻板打家具。</p><p class="ql-block">4、大津八大家之一。</p><p class="ql-block">華家大院的構筑是典型的清代北方民居風格,坐北朝南,中路以南北箭道貫通,縱樓東西過道共有廿六進跨院,分為四合院、三合院,總約二百余間房屋,平面脈絡形似"華"屋為磚木結構,四梁八柱硬山青瓦頂,建筑格調質樸兼有雍容之氣派。院內雖無樓臺殿閣亭榭,但祠堂、花園、正房、廂房、過廳、書房、影壁、六角月亮門等應有盡有,百十口族人同院內,自家設有私塾、大廚房,門房有十余人護院。宅院的面積寬闊,東達石橋胡同,西臨大胡同,南接二道街。華氏祠堂規模宏大,瓦頂和地基高于周圍所有建筑,外檐走廊豎立六棵抱柱,高大古典格扇門外向前延伸的是大約百余平方米的拜臺,三面是漢白玉雕刻的石繞,三面石階供出入,迎面臺階下是籃球場。家廟內面積大于球場,迎門高懸清代皇帝御賜"閥高華"橫幅匾額,左右抱柱是第一代祖先華文炳父親撰的楹聯匾刻:"世態炎涼,不為炎世態;家聲清白,還從清白振家聲。"</p><p class="ql-block">三百多年來,從這里走出華長卿、華鼎元、華承沄、華屏周、華世奎等幾代文人鄉賢。其世奎因其官至二品、清翰林院編修和內閣閣丞,更因其秉性剛正,仗義疏財,關心津門文化和他在書法藝術上的卓越成就,在津地口碑頗豐。</p><p class="ql-block">6、官銀號</p><p class="ql-block">位于老城東北角。庚子事變后,清政府于1902年在天津成立了直隸官銀號。1913年,北洋政府就其遺址照銀行條例組織成立了直隸省銀行,成為籌集軍費的機構。</p><p class="ql-block">原官銀號建筑主體為三層的磚木結構樓房,建筑拐角處建有塔樓,塔樓高五層,外部建有懸挑式陽臺,建筑五層部位為四周通透狀,頂部為盔式瓦頂,大坡屋頂,在建筑兩側主立面中部的一層分別建有外凸的三列圓券門洞,門洞上方是二樓的平臺,正立面的三層以上建有高凸的山墻尖,建筑的兩個末端又分別建成凸起的四層小塔樓。</p><p class="ql-block">7、基督教會倉門口堂</p><p class="ql-block">坐落于原南開區東門內大街186號◇現南開區鼓樓東街北側),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由外國傳教士修建,焚于1900年,1910年6月間由教會名流楊寶慈倡議,創辦天津基督教自立會,并集資籌建。同年10月19日,在倉門口基督教堂原址落成,是天津第一座由華人自建的教堂。1934年翻修擴建。教堂大門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圣堂為磚木二層結構,中心講臺上書紅字"以馬內利"四字,臺下地面向門口升高成坡形,簡置桌椅,兩側設木制樓梯通向二層。堂前外院及東西兩側建有二層樓房和外堂等附屬房舍。2023年主堂進行文物修繕。</p><p class="ql-block">8、保赤堂牛痘局</p><p class="ql-block">保赤堂牛痘局坐落于舊城內鼓樓南,于1852年在鹽商捐助下創設。《津門雜記》載文:在城內鼓樓南,為華紳士創立,經費由鹽商捐助。每年春月引種,至夏月天氣炎熱,暫行停止。其種法美善,百無一失。凡求種這,但到局掛號,給以票據,預定時日,至期風雨不改。持票為憑,攜兒挨號種訖,并予以痘后宜忌章程一紙,分文不取。</p><p class="ql-block">清同治六年(1867)天津設立官立牛痘局,預防天花。1900年牛痘局因庚子之亂毀壞,津門慈善家共襄義舉,使保赤堂重新整修開業。天津保赤堂牛痘公局活動至"七七事變"后終止。</p><p class="ql-block">9、金湯橋</p><p class="ql-block">金湯橋建于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位于建國道西端與水閣大街之間的海河上。金湯是取"固若金湯"之意。橋長76.4米,總寬10.5米,面積8022平米。是天津市現存最早建大型鐵橋之一,是天津最早、也是國內僅存的三跨平轉式開啟的鋼結構橋梁。</p><p class="ql-block">金湯橋原為浮梁舟橋,由13條木船聯綴而成,橋面鋪設活動木板。初名鹽關浮橋,俗浮橋。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青州分司孟周衍詳請鹽院鄭禪寶營造,故又稱孟公橋。到1901年,因鋪設從東浮橋至東站有軌電車路軌,由津海關道和原奧、意租界領事署及比商天津車電燈公司合資改建為永久性的鋼梁鐵橋,存留至今。原來也是用電力啟動的開合橋,2000年金湯橋重修,恢復了開啟功能。</p><p class="ql-block">在著名的平津戰役中,中國人民解放軍集中5個軍組成東西兩個突擊集團對天津守敵發起總攻,于1949年1月15日凌晨5時,金湯橋上勝利會師,因此金湯橋成為象征天津解放的標志性建筑。為保護具有文物和歷史紀念雙重價值的這座橋,近年來天津市按照海河綜合開發的整體要求,在恢復設計原貌的基礎上對橋梁行了加固整修,恢復了開啟功能。同時在橋兩頭新建了鋼結構的玻璃引橋,在兩岸建設了主題性公園﹣﹣會師公園。</p><p class="ql-block">2018年1月,金湯橋入選第一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p><p class="ql-block">10、10廣東會館</p><p class="ql-block">天津廣東會館位于南開區南門內大街,1903年動工,1907年落成。由天津海關道唐紹儀、怡和洋行買辦梁炎卿等人倡議、旅津廣東客商集資修建,作為在津廣東同鄉會館。坐北朝南,中南部四合院,北部戲樓,東西兩側箭道組成,融南北建筑風格于一體。廣東會館原占地15000平方米,現占地面積2768.08平方米,是天津現存規模較大,構造精巧的會館建筑。</p><p class="ql-block">門廳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硬山頂,前接卷棚廊廈。大門邊框、門額用石砌筑,額刻"廣東會館"四字。廳中設木制屏門,兩側耳房山墻作嶺南常見的"五岳朝天"式。四合院正房面闊,進深各三間,硬山頂,前接卷棚廊廈。前檐懸"嶺渤凝和"匾額。東西廂房作廊廡式,面闊五間,進深一間,院內四面廊廈環繞,模枋施蘇式彩畫。戲樓是會館主體建筑,為二層樓四合院布局。南房為戲樓后臺,面闊五間,進深一大間,舞臺向北伸出,面積64.5平方米,高1米。舞臺中心上部作"雞籠"式藻井,用微型斗拱榫接而成,臺前不設邊柱,在我國古典式劇場中堪稱一絕。北房和東西房面闊各五間,進深一間。樓上為茶座,樓上為包廂。樓內中部為天井式,上筑玻璃窗大罩棚,孫菊仙、楊小樓、梅蘭芳、荀慧生曾在此演出。1985年廣東會館辟為天津戲劇博物館。1982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11、蘭卍字會</p><p class="ql-block">位于舊城原經司胡同現址為南開區城廂東路靜德花園內。始建于1935年。屬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蘭卍字會,是當時天津富商紳士籌辦的民間慈善機構。舊址僅存磚木結構樓閣一座,坐北朝南,平面呈"凹"字形,一,二層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青瓦歇山頂。正脊中部又筑起第三層樓閣,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懸山頂。外檐墻體開長方形玻璃窗。風貌別具一格,建筑面積614.85平方米。建筑現狀基本良好。2013年8月12日南開區人民政府公布為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p><p class="ql-block">12、日升當</p><p class="ql-block">清朝光緒初年,商人吳日升在東門里開日升當鋪,當鋪以老板名字命名。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入侵天津,侵略者在老城里焚燒搶掠,商家居民損失慘重,日升當鋪也被搶掠一空。2003年老城廂動遷改造前,尚存日升當胡同。</p><p class="ql-block">13、基督教青年會舊址</p><p class="ql-block">基督教青年會舊址,簡稱"青年會",位于南開區東馬路94號,1896年由北美協會來會理創辦,建成于1914年10月16日,坐西朝東,磚木結構三層帶半地下室,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建筑平面呈正方形,正立面樓門入口處高臺階,兩側飾雙半圓立柱,門額上有"青年會"陽文字樣,墻體以紅色缸磚砌筑,平頂,四面出檐,門窗開闊,外檐簡潔,整體呈中西合壁造型。地上一層前廳寬敞,后部有室內籃球場和劇場。室內籃球場按國際標準設計,規范合理,四周筑環繞看臺,曾舉行了中國第一場籃球比賽。劇場曾舉辦奧運會演講。地上二、三層設"德、智、體、群"等分部。基督教青年會亦為1919年天津"五四"愛國游行群體的集聚地。原為天津市少年宮,房間多已辟為教室及活動室。</p> <p class="ql-block">天津設衛筑城620周年"老城津"</p><p class="ql-block">1、卞家大院</p><p class="ql-block">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位于鼓樓北街。卞氏家族系經商致富,為舊時天津"八大家"之一。因祖居城廂鄉祠堂大院,故俗你"鄉祠卞家"。民國初年,卞氏折產分居,此宅院為卞家后人卞述部于1914年建。門樓坐北朝南,原大院以七進四合院和東西兩側箭道、跨院組成、目前保存的僅為原建筑的第二道院局部、現存占地面積364.26平方米,磚木結構,硬山瓦頂。正房、過廳為面闊五間,配房面闊三間,前檐大部出廊,磚砌影壁、木構門樓及各院門房、隔扇等,皆施雕飾,工藝精致、整體建筑布局嚴謹,內外裝修富麗堂息。保存狀況較好。</p><p class="ql-block">2、南門內四合院</p><p class="ql-block">位于南開鼓樓南街30號(原南門42號),屬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建筑。始建于1915年。該四合院門坐西朝東,院內正中為二進四合,南北兩側設八角門小跨院和佰道。磚木結構,硬山瓦頂,建筑面積812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前院磚砌影量,倒坐南房四間,二道門樓作卷棚頂,兩旁附小耳房各一間。過廳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前樓后廈。后院正房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前檐出廊,廊柱間置木雕玻璃花罩。前后院南北廂房均面闊三間。門窗飾木縷花梗、室內隔斷、花罩、護墻裙板、花磚墁地等、整體建筑保存較好。2002年鼓樓商業街改造,該四院一道院臨街倒坐房拆除。現為天津格格府典藏博物館。</p><p class="ql-block">3、張錦文(海張五)舊居</p><p class="ql-block">位于舊城北門內龍亭街,清代建筑。張錦文,系經營鹽業致富。渾號"海張五",天津"八大家之一"。舊居俗稱"海張五大院",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坐北朝南,由多進四合院、東西倆箭道和跨院組成。規模宏大,裝飾豪華。因舊城改造,現已無存、2003年此地建成龍亭花園。</p><p class="ql-block">海張五因捐巨資,助修炮樓、挖壕筑壘,修筑天津防御工事,得到清廷嘉獎,授予游擊銜,享從三品。"海張五修炮樓﹣﹣小事一段"盡顯其富豪之氣。</p><p class="ql-block">天津有句老話:"海張五修炮樓﹣﹣小事一段。"這說的是1853年,清廷為防御太平軍進攻,需要修筑工事,天津大鹽商海張五出資在小稍直口挖壕筑壘,建城炮臺六座。</p><p class="ql-block">據記載,在當年修筑炮臺的工程中,海張五捐購數千卷大席、數百捆海繩,雇眾多民夫。如此高額的支出,海張五卻自詡"修炮臺一事乃小事一段"。后來,他因"竭力備御"受到清廷嘉獎,被授游擊銜(清武官,從三品)。</p><p class="ql-block">海張五住北門龍亭街,他家的院落一直延伸到北馬路,其內有多處套院,院落中有非常豪華的花紋地磚,墻磚全有鏤空雕花,屋內墻上的護墻板為很厚的松木,上世紀80年代,這里的住戶用這種護墻板打家具。</p> <p class="ql-block">天津城廂保申全圖</p> <p class="ql-block">天津老城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TIANJIN OLD CITY MUSEUM </p><p class="ql-block">老城年俗展</p><p class="ql-block">年俗展,該展廳展示天津老城普通百姓年俗場景及復原居室陳設等,凸顯天津老城"民俗寓風雅,古樸見天真"的地域文化。例如:墻上所掛畫中兩位人物是和合二仙,民間以和合為掌管婚姻的喜神,和合二仙并有"歡天喜地"的別稱,人們圖繪、模塑他們的想象,用來祝福向往美好生活。圖中的和合二仙是笑面、赤腳的小孩模樣,一個手持盛開的荷花,一個捧有蓋的圓盒取和(荷)諧合(盒)好之意。和合之像多在婚禮時陳列懸掛,或者常年懸掛在堂中,取諧好吉利之意。</p> <p class="ql-block">匯友雅敘</p> <p class="ql-block">天津老城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TIANJIN OLD CITY MUSEUM </p><p class="ql-block">匯友雅敘</p><p class="ql-block">"匯友雅敘"為主人會客的茶室兼書房,"匯友"是海棠樹別稱,因院內百歲海棠樹而得名,"匯友"取"會友"諧音。此間建筑外觀磚雕頗具特色,例如墀頭:松鼠葡萄、一路連科,葡萄果實堆疊緊密,象征著五谷大獲豐收和富貴,成串的葡萄有"多"的含義,鼠在十二時辰中為子,喻"子"之意,因此松鼠葡萄合喻為"多子""豐收""富貴",路連科寓意科舉仕途順利。</p> <p class="ql-block">天津老城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天津鼓樓的東門名為“鎮東”,而非“東鎮”,其名稱源于明代弘治年間重修城墻時對四門匾額的題寫,寓意“鎮守東方”的軍事防御象征意義。</p><p class="ql-block">天津鼓樓四門的正式名稱為“鎮東、定南、安西、拱北”,這一命名體系始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城墻重修時。2001年鼓樓重建時,恢復了1921年民國時期書法家華世奎所題寫的“鎮東、安西、定南、拱北”匾額,這一名稱體系被保留為天津的文化地標符號。</p> <p class="ql-block">耳朵眼</p><p class="ql-block">始創于一八九二年</p><p class="ql-block">●創始背景: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回族商人劉萬春與其外甥張魁元在天津北門外大街開設“劉記炸糕鋪”,最初以流動攤販形式經營,后因選料精良(優質糯米、紅小豆)、工藝獨特(發酵制皮、文火旺火炸制),贏得“炸糕劉”美譽。</p><p class="ql-block">?●名稱由來?:店鋪緊鄰一條僅1米多寬的“耳朵眼胡同”,因胡同形似耳道且名稱詼諧,食客逐漸以“耳朵眼炸糕”稱呼其產品,后成為正式品牌名。</p><p class="ql-block">●歷史沿革</p><p class="ql-block">?晚清至民國?:1892年固定店鋪后,因臨近估衣街商業區,借“糕”與“高”諧音,成為婚壽慶典熱門食品,生意興隆。</p><p class="ql-block">日偽時期曾改名“增盛成”,但民間仍沿用“耳朵眼”之稱。</p><p class="ql-block">?新中國成立后?:1957年公私合營,1978年由天津市飲食公司正式定名“耳朵眼炸糕店”,傳承方式從家族轉為師徒制。</p><p class="ql-block">“文革”期間短暫更名為“文革炸糕鋪”。</p><p class="ql-block">?●現代發展?:</p><p class="ql-block">2000年后,企業改制由社會資本接手,擴大生產規模并開發速凍食品等新產品線。</p><p class="ql-block">制作技藝被列入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并獲“中華老字號”等榮譽。</p><p class="ql-block">●文化與社會影響</p><p class="ql-block">?工藝特色?:堅持“三步驟、八環節”傳統工藝,成品外皮金黃酥脆、內餡綿甜,形成“脆、香、粘、軟、甜”的獨特口感。</p><p class="ql-block">?品牌地位?:與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并稱“天津三絕”,成為天津飲食文化代表之一。</p><p class="ql-block">?●關鍵點?:耳朵眼炸糕的歷史體現了天津市民間小吃的商業化路徑,從胡同小攤到國家級非遺,其命名、工藝與時代變遷緊密交織。</p> <p class="ql-block">簡介</p><p class="ql-block">玉皇閣位于天津老城外東北角南側,即北運河與海河交匯處的三岔口西岸,近臨海河,坐西朝東。據考證玉皇閣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后在明·宣德二年(1427年)重建,是天津市區現存最早的木結構樓閣。在初建至今的600多年里,進行多次大修,記載比較詳實的有五次:正德八年(1517年)、康熙三年(1664年)、乾隆四十五年(1781年)、咸豐七年(1857年)、光緒十七年(1891年)。玉皇閣原建筑群落龐大,由旗桿、牌樓、山門、鐘鼓樓、前殿、八卦亭、清虛閣、南斗樓、北斗樓以及三清殿組成。因年久失修,其建筑損壞嚴重,現僅存清虛閣(玉皇閣)一座。</p><p class="ql-block">清虛閣也叫玉皇閣,是廟內的主體建筑,該建筑面闊五間,進深四間,為上下兩層,其上層檐下出木構回廊一周,可憑欄遠眺,在閣的一樓上設神龕,內設玉皇大帝銅像一尊。據傳玉皇大帝是道教中地位最高者,是職權最大的神,即昊天金闕至尊玉皇上帝,簡稱玉帝或玉皇大帝,統管"三界、十方、四生和六道"的一切禍福。</p><p class="ql-block">在道教神系中,玉皇大帝的地位是"四御"中最著名的尊神。玉皇大帝名稱的出現是從唐朝開始的,到了宋朝,傳說玉皇大帝托夢于趙姓坐天下,因此玉皇大帝受到了宋朝統治者的青睞,被廣祀人間,并被人們列為祭奠中的重要神靈。</p><p class="ql-block">玉皇閣建在磚石臺基上,其基石為:寬19.6米、進深15.16米、高1.35米,底層平面面闊五間15.9米、進深四間11.46米,明間前檐現有踏跺六級,兩側設置垂帶石,長2.65米、寬0.35米。底層建有柱網作內外兩圈配置,外圈檐柱18棵,柱徑0.36米,柱高4.5米,內圈金柱10棵,金柱應為12棵,因設置神龕的需要減明金柱兩棵。上層梁架橫向4副,明間柱上各1副,最下為七架梁,截面45x36厘米,隨梁坊截面30x16厘米,屋蓋舉架,水平步架尺寸不一,檐標中至老檐中步架1.1米,舉高達0.67米,為六一舉。整個結構復雜、嚴謹、實用,在國內是不多見的。</p><p class="ql-block">時光荏苒,原玉皇閣門前一對"鐵吼"和旗桿早已被拆毀,到1968年在玉皇閣東邊的"玉皇閣小學"又建起了一座三層教學樓,并將玉皇閣的山門、六角亭等建筑拆除。</p><p class="ql-block">在當年的玉皇閣內,根據中國傳統民間習俗,每年舉辦民俗活動,主要內容有:一是"祭星"。傳說玉皇大帝誕辰之日是農歷正月初九,其前一日天上全星下界。因此每年的農歷正月初八,善男信女都要到玉皇閣祭星求順;二是"攢斗"。相傳斗姥元君為農歷九月初九誕辰,信士們都要來此為斗姥進香上壽,祈求平安;三是"登高"。天津市區無山丘,每年重陽登高都在鼓樓等幾處樓閣,其玉皇閣的周邊地域開闊,在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的重陽節,人們都要佩戴著散發著香味的茱萸登高賞菊。清代詩人魯之裕在《玉皇閣》一詩中就這樣道:"直在云霄上,蓬瀛望可通,萬帆風匯舞,一鏡水涵空"。這首詩正是對玉皇閣的真實寫照。</p><p class="ql-block">玉皇閣自建成至今的600余年里高聳在天津的海河岸邊,在朱紅的雕梁畫棟之上,簇立著綠色的仙人、龍鳳以及獅子走獸,與藍天白云交相輝映,別具風采,幾百年來始終是天津衛的象征。</p><p class="ql-block">現如今整修一新的玉皇閣以嶄新的面貌屹立在海河岸邊,為天津的文化發展和對外開放做出了應有的貢獻。</p> <p class="ql-block">玉皇閣建築修繕歷程</p><p class="ql-block">玉皇閣始建于明初,宣德二年(1427年)重建,是我市市區現存唯一的明代閣樓式建築,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1954年定為天津市市級文保單位,據閣內千秋帶記載,玉皇閣歷史上曾多次進行維修,但最近的一次大修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由于年久失修,玉皇閣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p><p class="ql-block">市房產總公司本著對歷史負責,對後人負責的原則。從2003年初開始,多次邀請京津兩地古建築專家對維修方案進行反復論證,并報市政府及有關部門審批。</p><p class="ql-block">2004年2月初,按照"原型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的原則,對玉皇閣進行維修加固,這次維修的主要內容為:更換了槽朽的外檐住,屋頂瓦件,脊飾件全部拆除,添配重做,角梁碳纖維加固,更換部分椽望,一層、二層地面重做,按照原式樣修復門窗、隔扇、樓梯;按傳統工藝恢復室內外彩畫及油飾地杖,臺明,臺階修補、歸位,增設照明,避雷系統。通過此次維修不僅保存了結構的安全可靠而且保持了原有風格,達到修舊如舊的效果。恢復了玉皇閣的原有建築風貌。</p> <p class="ql-block">玉皇閣的后面是一條窄街,首先是要走過一座磚木過街樓。樓下的門洞內兩側各有一組淺浮雕。</p> <p class="ql-block">黃大門</p><p class="ql-block">根據楊柳青年畫刻制的《黃大門》浮雕,浮雕中描繪的是天津衛從農歷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民間過大年節的情景。“春節”又叫"陰歷年"是我國人民最為喜慶的傳統節目。在老天津衛很早就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貼吊酉、大年三十鬧一病宿"的順口溜,畫面上從左向右描繪的就是天津清末民初從農歷臘月二十三"祭灶"開始到守歲,吃團圓飯,迎財神以及正月十五過燈節的情景。</p><p class="ql-block">●天津粘/貼吊酉是天津地區迎接新春的獨特習俗?。這里的“吊酉”也被稱作“道酉”,其中“道”指的是行道之神,寓意著行道神在引領著吉祥的到來;“酉”則是十二時辰之一,對應著現在的17時至19時。因此,“貼道酉”就是用春聯、福字、吊錢兒、門神、年畫等物品,在這個時段內張貼或懸掛起來,以迎接新年的早日來臨,寄托著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祝愿。</p> <p class="ql-block">窄街,大致東西走向。在窄街的南北兩側,有三對門戶。</p> <p class="ql-block">畫中人旗袍文院</p><p class="ql-block">營業時間</p><p class="ql-block">09:00-18:00</p> <p class="ql-block">通慶里</p><p class="ql-block">通慶里建筑群始建于民國2年(1913年)。是目前我市規模最大的中西合壁式的建筑群。據傳,通慶里曾是一大銀號,后改為了居民住房。在整修之前,住有72家居民,居住條件擁擠,生活設施十分簡陋。</p><p class="ql-block">通慶里的建筑蘊藏著較強的津味,并在徽式建筑風格的基礎上又融入了西洋建筑的特點,在通慶里巷口建有過街樓,樓口上端鑲有"蝴蝶"狀的鏤空木雕。寓意"通達吉慶",通慶里也因此得名。在2004年由天津市房產總公司接照"恢復功能修如舊"的原則對其進行了修復。</p> <p class="ql-block">梅蘭芳舊居</p> <p class="ql-block">哏兒都相聲</p> <p class="ql-block">瓷房子(外文名:The porcelain house14</p><p class="ql-block">/China House)位于天津市和平區赤峰道72號(近和平路商業街),為一個用古瓷器修建而成的法式洋樓,建筑面積42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瓷房子前身為一棟法式小洋樓,系近代中國外交家黃榮良故居。</p><p class="ql-block">解放后成為天津市和平區工商局,而后因工商局遷往新址,該建筑被閑置十余年。至2002年9月,粵唯鮮集團總裁張連志花3000萬買下小洋樓,而后將小洋樓貼上古瓷器建成“瓷房子”,于2007年9月正式對外開放。</p><p class="ql-block">瓷房子共有4層樓,整個樓房修建一共用了7億多片古瓷片,13000多件古瓷瓶、瓷盤、瓷碗,300多尊歷代的石雕造像,300多件漢白玉石獅子,300多個瓷貓枕,20多噸的水晶瑪瑙等,墻壁上也是用瓷片拼貼而成的畫作。</p><p class="ql-block">瓷房子主要有平安墻、瓷龍、瓷獅子、名人字畫等觀賞景點,被稱為一座價值連城的“中國古瓷博物館”。</p><p class="ql-block">作為天津的文化地標,瓷房子于2010年9月23日被美國《赫芬頓郵報》評為全球十五大設計獨特博物館之一。</p><p class="ql-block">2011年4月,瓷房子被國家文化和旅游部評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p><p class="ql-block">外文名</p><p class="ql-block">The porcelain house</p><p class="ql-block">China House</p><p class="ql-block">景點級別 AAA級</p><p class="ql-block">著名景點 平安墻、瓷龍、八角蓮花塔</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天津市和平區赤峰道72號(近和平路商業街)</p><p class="ql-block">占地面積 4200 m2</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邵阳县|
景洪市|
巨鹿县|
康定县|
卓资县|
新余市|
洮南市|
疏勒县|
镇沅|
高密市|
犍为县|
陈巴尔虎旗|
陵水|
盘锦市|
临沂市|
淮滨县|
彰化县|
新沂市|
瑞昌市|
大冶市|
万山特区|
综艺|
馆陶县|
七台河市|
洮南市|
扬中市|
农安县|
凤山市|
陇川县|
简阳市|
恩平市|
黄冈市|
郸城县|
福鼎市|
延寿县|
黎城县|
丰原市|
砚山县|
平乐县|
宜春市|
隆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