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珠三角城市眾多,類型各異,特點突出,列入出行目標久矣。3月13日,我們親友團再度出發自由行,行程10天,游覽了廣州、虎門、深圳、珠海、澳門等地。雖是走馬觀花,卻也大飽眼福、收獲滿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一、廣 州</b></p><p class="ql-block"> 廣州簡稱穗,別稱羊城、花城,地處珠三角北緣,是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里文化底蘊深厚,有著豐富的歷史遺跡和人文景觀。</p> <p class="ql-block"> <b>廣州塔。</b>昵稱“小蠻腰”,<span style="font-size:18px;">廣州地標工程,</span>位于珠江南岸,與珠江新城、花城廣場、海心沙島隔江相望。塔身主體高454米,天線桅桿高146米,總高度600米,為中國第一高塔。</p> <p class="ql-block"> 海心橋位于塔的西面,橫跨珠江。</p> <p class="ql-block"> 登塔遠眺,夜景迷人。</p> <p class="ql-block"> 塔頂纜車。</p> <p class="ql-block"> <b>沙面島。</b>曾為英法租界,島上擁有150多座歐洲風格建筑,古木名樹眾多,可稱之為廣州近代史的縮影。?</p> <p class="ql-block"> 沙面基督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于1864年,</span>是英國圣公會在沙面英租界設立的一座專供外僑禮拜的教堂,維多利亞建筑風格。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路德圣母堂。建于1889年,系天主教徒為禮拜圣母所建。教堂由大堂、神父樓、修女樓、圣母山組成。國家級重點文化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白天鵝賓館。位于沙面南街,<span style="font-size:18px;">1983年開業,</span>中國第一家中外合作五星級賓館,首批五星級酒店。賓館共接待過幾十個國家的元首、政府首腦和國際名人,如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美國總統布什、尼克松及基辛格、西哈努克、李光耀等。</p> <p class="ql-block"> <b>廣州圣心大教堂。</b>又稱“石室”,建于1888年。教堂是全球四座全石結構哥特式教堂建筑之一,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建筑價值和藝術價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b>陳家祠堂。</b>又稱“陳氏書院”,建于清光緒十四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廣東省各地陳氏宗族共同捐資興建的“合族祠”,也是國內</span>現存最完好、裝飾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筑,被譽為“嶺南建筑藝術的明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聚賢堂。陳家祠堂中軸線的主殿堂,祠堂整個建筑組合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 精美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 寬敞的院落。</p> <p class="ql-block"> <b>永慶坊。</b>融匯了人文古建、傳統藝術、國際休閑、時尚潮流。核心區域包括永慶坊、粵劇藝術博物館、荔枝灣三大標志景區,是老廣州文化風貌典型的代表街區。</p> <p class="ql-block"> 粵劇藝術博物館。沿荔枝灣涌分為南北兩岸,建筑形制為嶺南園林風格的仿古建筑群,設主題展廳、劇場、園林景區等功能區域。<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6年6月落成。</span></p> <p class="ql-block"> 李小龍祖居。20世紀40年代由李小龍的父親李海泉所建。</p> <p class="ql-block"> <b>越秀公園。</b>廣州市最大的綜合性公園,由七個山崗和三個人工湖組成。園內山水相依,風光秀麗。朱德曾賦詩《游越秀公園》:越秀公園花木林,百花齊放各爭春。唯有蘭花香正好,一時名貴五羊城。</p> <p class="ql-block"> 鎮海樓。始建于1380年,歷經五毀五建。樓頂正面“鎮海樓”橫匾,為明刑部侍郎張岳題寫;兩旁對聯:“千萬劫,危樓尚存,問誰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為清兵部尚書彭玉麟撰寫。2013年,鎮海樓與廣州明城墻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廣州明城墻。位于鎮海樓北部,長約1137米,是廣州市僅存的一段較為完整的明城墻。</p> <p class="ql-block"> 五羊石像。花崗巖雕塑,<span style="font-size:18px;">廣州城市的標志,尹積昌等創作于1960年</span>。石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四頭形態各異的小羊簇著一頭口銜稻穗的高大公羊為造型,展現了羊化為石,將稻穗贈予嶺南人民的傳說(廣州又稱“羊城”,或許源于此傳說)。</span></p> <p class="ql-block"> 團友們在城標下合影。</p> <p class="ql-block"> 孫先生讀書治事處紀念碑。位于越秀山南面半山坡上,是孫中山1921年就任非常大總統時曾和宋慶齡居住過的“粵秀樓”遺址。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炮轟總統府和粵秀樓。時任總統府衛隊營長的葉挺曾從這里掩護孫夫人突圍脫險。1930年6月建立此碑。2008年被公布為廣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注:近年來,根據史料和之后的歷史變遷,有學者對炮轟事件史實、孫陳矛盾乃至陳炯明聯省自治主張的意義作出新的解讀)</p> <p class="ql-block"> 中山紀念碑。位于越秀山頂,<span style="font-size:18px;">與南邊的中山紀念堂處于同一軸線(稱為“前堂后碑”)</span>。紀念碑落<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于1930年1月,</span>呂彥直設計。碑高37米,碑身正面刻有《總理遺囑》,碑座平臺欄桿望柱雕刻有26個羊頭石雕,象征羊城廣州。</p> <p class="ql-block"> <b>中山紀念堂。</b>由廣州國民政府、廣州市民和海外華僑為紀念孫中山集資興建,1931年落成。紀念堂坐落于孫中山任非常大總統時的總統府舊址上,是廣州標志性建筑物之一。2001年6月,紀念堂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4年,紀念堂完成近年來最大規模的修繕工程。</p><p class="ql-block"> 紀念堂前的廣場,綠草如茵,開闊養眼。</p> <p class="ql-block"> 紀念堂主體大禮堂。由前后左右四個宮殿式重檐歇山抱廈建筑組成。大禮堂正門上方掛有“天下為公”橫匾,為孫中山手跡。</p> <p class="ql-block"> 孫中山銅像。落成于1956年,由尹積昌等人創作,是孫中山在中山大學演講時的造型。銅像下的基座上刻著孫中山所著《建國大綱》。</p> <p class="ql-block"> 大堂。可容納5000人,跨度達71米的建筑空間內不設一柱,<span style="font-size:18px;">全由隱蔽在墻壁間的八根大柱支撐,</span>氣勢恢宏。1945年9月16日上午10時,日本23軍司令田中久一曾在此舞臺上向國民政府第二方面軍張發奎司令簽署降書。</p> <p class="ql-block"> <b>廣州大元帥府舊址。</b>舊址的前身是建于清末的廣東士敏土(水泥)廠辦公樓,澳大利亞建筑師帕內設計。孫中山曾于1917年和1923年在這里設立大元帥府和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孫中山的許多重大決策,如護法斗爭、平息商團叛亂、改組國民黨、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等,都是在這里作出的。199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大元帥府廣場上的孫中山雕像。</p> <p class="ql-block"> 南樓。內設大元帥府舊址復原陳列——“帥府百年”。</p> <p class="ql-block"> 樓西邊有個小花園,許多年輕人在此拍照、打卡。</p> <p class="ql-block"> <b>黃埔軍校舊址。</b>1924年6月,孫中山在蘇聯顧問幫助下,創辦了培養軍事干部的“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因地址位于黃埔長洲島,通稱黃埔軍校。黃埔軍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軍校正門。橫匾“陸軍軍官學校”為譚延闿所書。現有校門為1965年海軍南海艦隊重新修建。</p> <p class="ql-block"> 適逢周末,游人如織,以老年人居多。</p> <p class="ql-block"> 老同志們的 “忠字舞”造型,給人一種穿越感。</p> <p class="ql-block"> 校長室。時任校長蔣介石辦公和休息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校長會客廳。墻掛對聯:“登高望遠海,立馬定中原。”為國民黨元老、書法家于右任書贈蔣介石。</p> <p class="ql-block"> 孫中山紀念碑。其造型利用兩邊交叉而上的階梯及銅像,構成“文”字,暗含了“孫文”的意思。碑身正面刻有“孫總理紀念碑”六個隸體大字,為胡漢民所書。</p> <p class="ql-block"> 俱樂部。始建于1926年,可容納數千人,是當時黃埔軍校師生集會、演講、慶典和文藝演出的場所,<span style="font-size:18px;">為軍校舊址中現存最完整、最具歷史價值的建筑。</span>該建筑曾被部隊作為碼頭俱樂部使用多年,1992年移交地方。2024年6月,經再次整修后對外開放。</p> <p class="ql-block"> <b>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b>始建于1912年。1911年4月27日,同盟會發動廣州起義失敗,<span style="font-size:18px;">喻培倫、林文、林覺民、方聲洞等100多人殉難,潘達微將收殮到的72具遺骸營葬此地。</span>1918年,愛國人士和海外華僑捐資修建了這座陵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正門牌坊,建于1936年。</p> <p class="ql-block"> 七十二烈士墓。園區的核心建筑。大牌坊四柱三間,建于1936年,由楊錫宗設計,額坊上“浩氣長存”四字由孫中山題寫。<span style="font-size:18px;">紀功坊正面由章炳麟手書“締造民國七十二烈士紀功坊”;墓冢背后為“金”字形疊石紀功坊,由七十二塊連州青石疊砌而成;坊上矗立自由女神像。</span></p> <p class="ql-block"> 自由鐘亭。寓意警鐘長鳴。</p> <p class="ql-block">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碑。碑身上的碑心石以端州石刻成,刻有七十二名烈士的姓名、籍貫。碑座上刻“中華民國八年春林森監修汪兆銘書石”。</p> <p class="ql-block"> <b>廣州起義烈士陵園。</b>1927年12月11日,共產黨人張太雷、蘇兆征、葉挺、葉劍英等人領導發動廣州起義。1954年,在當年烈士就義處修建起烈士陵園,1957年對外開放。198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陵園正門。園名“廣州起義烈士陵園”為周恩來手書。</p> <p class="ql-block"> 廣州起義紀念碑。建于1958年,紀念碑造型是手握槍桿沖破三座大山,象征“槍桿子里出政權”。</p> <p class="ql-block"> 廣州公社烈士之墓。建于1957年,采用大型土堆傳統形式。</p> <p class="ql-block"> 葉劍英紀念碑。建于1987年,鄧小平提字。</p> <p class="ql-block"> <b>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b><span style="font-size:18px;">農講所是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由共產黨倡議,以國民黨名義開辦。從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在廣州共舉辦了六屆農講所,第六屆由毛澤東任所長。</span>舊址紀念館建于1953年,周恩來題寫牌匾“毛澤東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1961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因錯過開館時間,未能入內。</p> <p class="ql-block"> <b>北京路商業步行街。</b>位于市中心,是廣州城建之始的地方。兩千多年來,其中心城區和中心商業區的地位未變。近年來,街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整治改造,使其體現出“現代都市特色,嶺南建筑風格,濃厚文化氛圍,窗口示范作用”。</p> <p class="ql-block"> 北京路古道遺址。2002年7月,北京路步行街在整修過程中,出土了大量砂巖石條與古城墻磚,掘出了自南漢以來共五朝11層的路面和宋代拱北樓基址。此地段被稱作“千年古道遺址”。2019年被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昌興童裝店。位于北京路220、222號騎樓,為改革開放后廣州第一個個體戶,廣州首家注冊私營企業。</p> <p class="ql-block"> 北京路南鄰珠江,夜景璀璨。</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增城市|
南召县|
拉萨市|
白银市|
金坛市|
仪陇县|
赣州市|
夏河县|
通河县|
富宁县|
罗定市|
景谷|
龙江县|
东台市|
湘潭县|
馆陶县|
古田县|
鹤山市|
平乐县|
拉孜县|
德令哈市|
安溪县|
江陵县|
西林县|
格尔木市|
淳安县|
天水市|
汽车|
宜都市|
德兴市|
蚌埠市|
南陵县|
历史|
德令哈市|
安化县|
东安县|
班戈县|
岳阳县|
江都市|
六枝特区|
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