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公元1947年8月16日(農歷丁亥年7月1日),一個男孩在北平(北京)門頭溝東辛房河南街一處宅院的小南屋呱呱墜地,那就是我,小名“尿包”。</p><p class="ql-block">為了維持家庭生活,父親吳建賢11歲、二叔吳建德9歲就不得不到距家鄉10多里的章村下煤窯(當童工)掙錢。當時的煤窯全靠人絞轆轤,手工開采,軍閥、土匪、會道門都把煤礦看成一塊肥肉,你爭我奪,互相吞并,榨取工人的血汗。工人們每一個班要在井下勞動24個小時,把頭“大轱轆”手拿用臘條、麻繩做成的鞭子,看到那個工人干活慢,就劈頭蓋臉地毒打,挨打最多的是父親、二叔這些用帶車輪的臘條筐從煤頭往井底拉煤的小運工。1962年,我15歲時也在武安縣常勝煤礦下過半年煤窯,飽嘗了依靠原始方式采煤的小煤窯工作的苦累,能感受到那時的父親、叔叔的悲慘。他們干那么長時間、那么累的活,帶點干糧不夠在井下干活時吃,上井后就得餓著肚子、忍著傷痛步行回家。可憐的父輩,從小就嘗盡了人間之苦。</p><p class="ql-block">門頭溝最經典的民間諺語是“家有半碗粥,不來門頭溝”,這句話至少流傳百年以上,源自舊社會門頭溝作為煤礦區的特殊環境。當時挖煤是高風險職業,小煤窯塌方頻發,且礦區偏遠易與家人失聯 。“只要家里還有半碗粥糊口,就不去門頭溝謀生”反映舊時礦工生活的極端艱苦和危險,挖煤是走投無路的選擇。1926年,因生活所迫,16歲的父親離開家鄉,扒火車,獨闖門頭溝,走上更加艱難辛酸的人生之路,開始頑強地同命運進行抗爭。</p> <p class="ql-block">門頭溝煤礦,始建于1896年。原稱通興煤礦公司。圈門以西約八里,有一個自然村,叫拉拉湖。清末至民國初年,這里有一望族,門城人稱之拉拉湖段家。段家兄弟二人,哥哥段益純,清同光年間國子監監生,授九品銜。弟弟段益三專搞實業,開煤窯。那時,從峰口庵到圈門,煤窯星羅棋布,有二百來座。光緒初年,段益三在天橋浮北坡魏家溝開了一座煤窯稱通興煤礦,占地三十多畝。這在當時規模是最大的。通興礦用蒸汽機做動力排窯內的水,通風。采用爆破作業等先進技術,其產量在各窯獨占鰲頭。生意越做越大,漸漸成了京西煤業領袖。由于魏家溝的地理位置限制了通興礦的發展。段益三在東辛房北開了新礦,還叫通興煤礦。門頭溝的經濟重心東移,從這時開始,為了擴大生產規模,段益三吸收了美國人施穆的資金,通興煤礦成了京西煤業的中美合資企業,就是后來的門頭溝煤礦,當地人稱之為大礦。后來因為通興礦遭水淹,幾年停產,美商轉租給英商,段益三在拉拉湖的豪華宅院,一夜之間被山洪沖得沒了蹤影等原因。導致煤礦易手,周某與英人合資,始稱《中英煤礦股份有限公司》。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石景山發電廠投產發電,電力送到中英礦。后又自建發電廠,生產能力大增。當時礦工們來自全國各地,河南、山西、河北人最多。他們都是為了謀生而背井離鄉的貧窮農民。父親1926年來到門頭溝后,就在中英礦當上礦工。他們住在礦外鍋伙或簡易住房。礦上雖有浴室,但一線工人是不能用的。礦工們長年不能洗浴,因此落下了煤黑子的名字。他們在地下數百米深處的陰暗潮濕的環境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干著最苦、最累、最危險的工作。父親,一個未成年人,獨身在外,他遇到的磨難和艱辛是常人難于想象的。更不幸的是,第二年煤礦發生塌方事故,砸傷父親的右腳,被中英煤礦醫院殘忍地鋸掉了右腿。</p> <p class="ql-block">父親傷殘后,為了謀生,身殘志堅的父親開始在東辛房河南街做小生意。中英礦南邊有一條黑河溝,流入永定河。資料顯示,早年北岸有條繁華的街道叫河北街,后因被山洪沖毀而荒廢。二十世紀初,隨著小煤窯逐漸興盛,商販集聚黑河溝南岸而繁華起來,形成街道,名叫河南街。民國以來,形成了以河南街為中心,東延西擴長約三里地的商業文化娛樂中心。身懷絕技的鼓書、戲法、洋片、武術、雜技等民間藝人紛紛在河南街一帶擺地攤獻藝,既有撂地賣藝的,也有在用竹桿、席子、木板搭成棚子和舞臺的劇場演出,十分熱鬧。河南街各種商號林立,茶坊酒肆,飯館小吃隨處可見,既有風味炒萊,也有地方小吃。至解放初期,河南街有大小商鋪包括連家小鋪,攤販共400余家(據京西商業),服裝布疋、日用百貨、茶葉煙酒、中西藥房、理發照像、鐘表自行車修理等包羅萬象。礦工們走完了窯(他們把到礦上挖煤叫走窯),到茶館喝茶聽書,到酒肆猜拳行令,勞累一天的人們,既是一種精神放松,也是一種文化的享受。父親在河南街和王家胡同的拐彎處開一爿店鋪,賣礦工最需要的臭電石、菜、米面以及生活日用品,來父親店鋪買東西的多是中英煤礦的工人。后來同兩個老鄉陳起的、張富廷合伙開店鋪,取名“三義居”,經營小百貨。合伙干了兩年,又分手自家獨立經營。父親每天拖著假肢進貨賣貨,假肢把鋸腿的部位磨破,磨出厚厚的老繭。那時,善良的父親時常掛念老家,掙的錢除自己生活外,多數捎回老家,養活老人和全家。</p> <p class="ql-block">1939年,已30歲的父親同17歲的母親張連的結婚,一對苦命人從此結合在一起,建立起家庭。父親成家后,母親成了父親的幫手,二人相依為命,一塊做生意,仍然經常給爺爺、奶奶捎錢,資助三個叔叔成了家。三叔吳建修也曾在門頭溝當過礦工,四叔吳建文給父親管帳,同父母一起生活,父親和母親對倆個叔叔的衣食住行倍加照顧。故鄉的親戚、老鄉到門頭溝來,父母也照樣接濟他們。邑城四街武生斌、二街郜維柱、郜桂榮等老鄉到門頭溝來,父母也盡力在吃、住方面給予關照。當時,沙河縣窯坡村石順義的父母石林山夫婦也在門頭溝煤礦,同我的父母關系非常好。石順義 1949年出生后,我的父母和石順義的父母互認我倆做了干兒子,石順義的童年是在門頭溝煤礦度過的。雖然我的父母和石順義的父母以后有過來往,可我自己卻同石順義沒有來往,誰能想到這位小時候的干弟弟,竟成為空軍政治部歌舞團一級編劇,創作了《一二三四歌》 《想家的時候》(閆維文演唱)、 《父老鄉親》《白發親娘》(彭麗媛演唱)、《兵哥哥》(宋祖英演唱) 等著名歌曲的歌詞。雖然父親的店鋪曾遭到過日偽搶劫,但還是維持下來了。父母說,在我之前曾有過三個孩子,都夭折了。我出生后,母親非常擔心,就百般呵護我,天天用小車推著我到老劇場玩。母親還抱著我去過故宮,把我脖子上帶的長命鎖丟在了故宮,不知道是福還是禍?大概是福吧,我這大半生雖然苦點,還是夠有福的。1949年4月21日(農歷己丑年3月24日),弟弟吳庚會出生。1950年初,我們全家在門頭溝照了一張合影像(一直保存到現在)。當年從門頭溝回到故鄉—武安縣邑城鎮。</p> <p class="ql-block">小時候,雖然父母經常講門頭溝的情景,但門頭溝對我來說,一直是很神秘的地方。1992年5月,我到北京商學院學習時邀四叔吳建 文帶我去北京西郊門頭溝區東辛房,才算圓了我40多年魂牽夢縈的愿望。我倆從阜成路北京商學院乘336路汽車到蘋果園,然后換乘326路汽車到東辛房。東辛房北邊是東西向門頭溝路,路北邊就是黑河溝,河的北邊是煤礦區,井架林立、煤堆如山。解放前,我父親做過工并被砸傷了腳的中英煤礦也在這一片,它的大門朝南,緊挨著這條小河邊。門頭溝路的南邊是居民區,那條飽經滄桑的河南街雖然非常蕭條冷落,但狹窄的街道依然如故。我和四叔從門頭溝路、河南街的入口處踏上河南街,一眼就看到河南街老街牌,順著清靜的河南街向南走,不一會就來到我小時候住過的宅院,宅院座落在河南街和王家胡同拐角處,店鋪門朝河南街,王家胡同這邊有宅院的后門,我和弟弟出生的小南屋緊靠著王家胡同,但遺憾的是父親的店鋪、小南屋都已拆掉重建了。我們走過王家胡同,向右拐,便是老劇場的舊址,老劇場也事過境遷了。昔日的河南街、老劇場,我們家的宅院、店鋪、小南屋原來到底是什么樣子?只能在夢中想象了。</p> <p class="ql-block">為了解門頭溝現況,我參考了新浪網友、老門頭溝人、1949仲然的博客中的文章,《北京晚報》2015年06月09日(楊濱)的文章等。這些文章稱河南街是門頭溝的“天橋”,1952年至1957年間,是門頭溝歷史上鼓書、曲藝等活動最繁盛的時期,河南街也成為當時門頭溝區的“綜藝好萊塢”。此后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如今的河南街,百年前的繁華不再,老院落也因為無序的建設變成京城里的采空棚戶區。2015年5月,門頭溝區新一輪棚戶區改造房屋整體征收工作正式啟動。此次改造工程涉及河南街所處的東辛房地區棚戶區1.3萬余戶居民。過不了多久,擁有近百年歷史的河南街,將不復存在。時間在繼續,新的生活還要繼續。</p> <p class="ql-block">七古?門頭溝軼事感懷</p><p class="ql-block">文/余師文</p><p class="ql-block">丁亥孟秋降門頭,乳名喚作尿包留。</p><p class="ql-block">父叔童工生涯苦,煤窯昏暗血汗流。</p><p class="ql-block">軍閥匪盜紛爭處,轆轤絞動歲月愁。</p><p class="ql-block">臘條鞭下身影瘦,二十四時苦難休。</p><p class="ql-block">弱冠亦嘗煤窯累,深知父輩痛悲憂。</p><p class="ql-block">半碗粥言傳百載,礦區險惡命如浮。</p><p class="ql-block">父年十六離桑梓,扒車獨闖志未酬。</p><p class="ql-block">塌方災禍身殘后,小商之路始謀求。</p><p class="ql-block">通興煤礦起清末,段氏兄弟業初籌。</p><p class="ql-block">蒸汽助力開新徑,爆破采煤占鰲頭。</p><p class="ql-block">美資注入規模擴,東辛新礦立潮頭。</p><p class="ql-block">奈何水淹災禍至,幾經易手風云稠。</p><p class="ql-block">中英礦中勞工苦,背井離鄉為糊口。</p><p class="ql-block">洗浴無緣煤黑面,塌方奪命淚難收。</p><p class="ql-block">河南街上繁華地,商號林立人如流。</p><p class="ql-block">鼓書雜耍聲聲慢,茶坊酒肆意悠悠。</p><p class="ql-block">父母成婚共甘苦,小店經營歲月悠。</p><p class="ql-block">屢遭劫亂志猶堅,濟老扶親德馨留。</p><p class="ql-block">前兒夭折心悲痛,護我周全情滿眸。</p><p class="ql-block">弟誕己丑全家喜,合影留念記鄉愁。</p><p class="ql-block">四十年后尋舊夢,東辛房里意難休。</p><p class="ql-block">井架煤山依舊在,河南街冷影孤留。</p><p class="ql-block">老街舊宅皆更改,劇場繁華付水流。</p><p class="ql-block">棚改新程開畫卷,門頭故事永傳謳。</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江市|
彭泽县|
新绛县|
富蕴县|
陵水|
南汇区|
广安市|
宿松县|
元朗区|
九江县|
蕉岭县|
芷江|
平遥县|
佛学|
彰武县|
莆田市|
休宁县|
石楼县|
阜宁县|
宝应县|
井陉县|
平乡县|
娄烦县|
鄂温|
藁城市|
合作市|
麟游县|
大竹县|
忻城县|
济源市|
古田县|
开鲁县|
达孜县|
桃源县|
嵊州市|
乌海市|
富顺县|
巩义市|
临江市|
汉沽区|
江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