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正定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1600多年的建城史,歷來都是郡、州、路、府治所。正定縣前身為真定縣,最初為鮮虞國都城,后為中山國轄內(nèi)東垣邑,建縣始于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設立的東垣縣,“真定”一名始于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改東垣縣為真定縣,最終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改為正定縣。縣城內(nèi)建有“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素有“古建藝術寶庫”美稱。</p><p class="ql-block">No.1 廣惠寺多寶塔</p><p class="ql-block">No.2 臨濟寺澄靈塔</p><p class="ql-block">No.3 開元寺須彌塔</p><p class="ql-block">No.4 天寧寺凌霄塔</p> <p class="ql-block">No.1 廣惠寺多寶塔又名華塔。始建于唐。金、明、清皆有修葺。塔高四十五米,造型獨特,可供游人登塔遠眺。第一批國保單位。</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巡視河南北歸途中,駐正定,詔修廣惠寺,并為廣惠寺華塔題寫了"妙光演教"匾額。清代后期,寺院廢毀,唯塔尚存。</p> <p class="ql-block">廣惠寺華塔為八角磚雕砌仿木構樓閣式花塔,共四層,由主塔和附屬小塔構成,全用磚砌,坐在同一方形基臺上,總平面呈八角形。塔高40.5米,造型獨特,結構富于變化。因塔身第三層以上八面八角的垂線有龍虎豹獅象及佛像等壁塑,形如花束,被稱為華塔。華塔是中國古塔中的一種特有類型。</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巡視河南北歸途中,駐正定,詔修廣惠寺,并為廣惠寺華塔題寫了"妙光演教"匾額。清代后期,寺院廢毀,唯塔尚存。</p> <p class="ql-block">趙生明烈士墓</p><p class="ql-block"> 1917年出生,1936年入伍,原晉察冀軍區(qū)四縱十旅二十八團參謀長、二十九團副團長。1947年8月24日,正定戰(zhàn)役打響,在奔襲戰(zhàn)斗中,他率一營追擊敵軍頭目趙子云率領的還鄉(xiāng)團潰軍至廣惠寺華塔。敵人躲進塔內(nèi)憑高塔從古塔望口瘋狂向我軍掃射。為了保護文物,趙生明果斷命令戰(zhàn)士不用炮轟改用輕武器。我軍死傷很大,趙生明頭部、胸部被流彈擊中,英勇犧牲。</p> <p class="ql-block">華塔的裝飾極為華麗,塔身布滿高浮雕的小塔、力士、獅象、龍豹與佛像等,題材豐富、工藝精湛。特別是主塔第四層,布滿高浮雕的小塔、力士、獅象、龍豹與佛像,形成了一個巨型花束的形狀,這種裝飾風格在國內(nèi)古塔中極為罕見?。</p> <p class="ql-block">No.2 臨濟寺澄靈塔始建于唐。磚仿木結構密檐式塔。現(xiàn)為金代建筑風格。九層,高三十點四七米。遠望形貌青幽,俗稱青塔。國保單位</p> <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25日,臨濟寺澄靈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臨濟寺澄靈塔,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臨濟寺,因其磚色青灰,俗稱青塔。臨濟寺初創(chuàng)于東魏興和二年(540年),原稱臨濟院。唐大中八年(854年),義玄禪師駐錫本院,設“三玄”、“三要”、“四料簡”等神法接化徒眾,以機鋒峭峻著稱當世,遂成臨濟宗。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年),義玄圓寂,其弟子建塔藏其衣缽。賜名澄靈塔。</p> <p class="ql-block">臨濟寺,又名臨濟塔院,始建于東魏孝靜帝興和二年(540年)。臨濟寺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臨滹沱河側,因之遂得臨濟之名。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臨濟宗創(chuàng)始人義玄禪師駐錫此寺。臨濟寺是中國佛教禪宗臨濟一派的發(fā)祥地,也是日本佛教臨濟宗的祖庭。</p> <p class="ql-block">臨濟寺在宋金戰(zhàn)爭中毀于戰(zhàn)火,僅存殘塔。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金世宗下旨修復澄靈塔及臨濟寺各建筑。今澄靈塔即為遼金典型樣式。元朝時,住持海云法師主持了重修和擴建。元葛羅祿乃賢所著《河朔訪古記》載:“臨濟寺在真定府城中, 定遠門街,飛云樓之東。其三門下有唐吳道子所畫布袋和尚像及搖鈴普化真贊、東坡墨竹、綠筠軒詩等石刻 ,極為精細”。</p> <p class="ql-block">臨濟寺澄靈塔為八角九層密格式實心磚塔,高30.47米。坐落于寬闊的八邊形臺基上。塔下設須彌座。其上以仿木構磚雕斗拱承托平坐欄桿,再上以磚砌三層仰蓮承托塔身。塔身四正面設拱形假門。南面假門上端橫嵌石額。額上鐵刻“唐臨濟慧照澄靈塔”。該塔塔剎由蕉葉、蓮瓣、覆缽,相輪、圓光、仰月寶珠等組成。</p> <p class="ql-block">No.3 開元寺須彌塔,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燕趙南大街109號。開元寺始建于東魏興和二年(540年),原名凈觀寺,是正定古城八大寺院之一。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改開元寺。開元寺須彌塔始建于東魏。磚塔。方形,九級。高四十八米。唐代重修,現(xiàn)仍保留唐塔的特征。國保單位</p> <p class="ql-block">赑屃碑座</p><p class="ql-block">2000年6月22日,正定府前街施工時出土了重達107噸的殘破赑屃及碑身殘件,專家通過研究確認其屬于安重榮的德政碑碑座。正定縣將五代時期成德軍節(jié)度使安重榮紀功殘碑移至開元寺內(nèi)保存。該碑出土于城內(nèi)府前街,其巨型赑屃碑座長8.4米,寬3.2米,高2.6米,重107噸。</p> <p class="ql-block">正定開元寺出土的巨型赑屃碑座,其主人為五代后晉時期成德軍節(jié)度使安重榮。</p> <p class="ql-block">該赑屃馱載的石碑是安重榮為宣揚個人功績所立,碑高15米,赑屃本體長8.4米、寬3.2米、高2.6米,鼻孔直徑達20厘米,規(guī)模為全國之最。安重榮企圖通過刻碑造勢稱帝,但因兩次被部下出賣而兵敗,石碑隨后被后晉皇帝石敬瑭下令砸毀。</p> <p class="ql-block">1992年7月,正定縣文物保管所將三門樓殘石拼接,得石柱十二根、闌額一根。同年建起了寺院圍墻,在寺院東側開了東便門。</p> <p class="ql-block">開元寺須彌塔,又稱"開元寺塔”或"須彌塔”,因風格與西安大雁塔、小雁塔相似,故有“正定雁塔”之稱,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燕趙南大街109號開元寺內(nèi)。唐貞觀十年(636年),建開元寺須彌塔。清康熙元年(1662年),開元寺須彌塔塔體重建,四年后竣工,并命名“開元寺須彌塔”。</p> <p class="ql-block">據(jù)明萬歷二十八年《重修真定開元寺記》碑記“寺前門樓,后為毗盧閣,兩側左伽蘭殿,右給孤堂,后左開元寺鐘樓、右磚塔。最后為法船正殿”。除此之外,還有天王殿,韋陀殿等建筑,總面積約9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開元寺須彌塔是一座磚石結構九級密檐式方塔。塔高42.5米,平面呈正方形,共九級,通體為磚石結構。下面為石砌方座,底層四角有八尊石雕力士像。正面有一拱門,塔內(nèi)為中空筒狀上下敞通,無臺階登攀。各層正面有方門,四角懸掛風鐸,頂部有葫蘆形的塔剎。</p> <p class="ql-block">開元寺須彌塔,又稱雁塔,位于法船殿遺址前西側,始建于唐貞觀十年(636年)。塔身建在高約1.5米的正方形磚砌臺基上,塔平面為正方形,密檐九級,舉高39.55米,塔身第一層較高,下部砌石陡板一周,各面兩端均浮雕一尊雄勁有力的力士像。石腰線以上全部由青磚砌筑。正面辟石券門,門框刻以花瓶、花卉圖案,門循浮雕二龍戲珠。開元寺須彌塔形式古樸,穩(wěn)重端莊,外形與西安大雁塔相似。雖經(jīng)明代大修,仍保持明顯的唐塔風格。</p> <p class="ql-block">No.4 天寧寺凌霄塔始建于唐,宋元明清均進行過大修。因建塔材料多為木質,故俗稱木塔。九層,高四十一米,仍保留金代風格,可以登臨。1988年1月13日,凌霄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據(jù)清光緒版《正定縣志》記載,凌霄塔與其所在的寺院同時建于唐懿宗咸通年間(860年~873年)。寺院初名永泰寺,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奉敕改為天寧禪寺。</p> <p class="ql-block">凌霄塔,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大眾街北側原天寧寺內(nèi),塔身粗壯,塔體巨大,形狀如樓閣。凌霄塔因巍峨高崇而得名。又因塔身有多處木結構,故俗稱木塔。始建于唐成通年間(860年~874年),歷代均有修葺,現(xiàn)存為宋、金時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凌霄塔通體磚木結構,為9層樓閣式塔,高41米,平面呈八角形,矗立在八角形臺基上。宋代在唐塔殘址上重建其塔身1層至4層,為全磚結構,4層以上則為金代重建,為磚木結構。凌霄塔每層正面各辟拱形洞門或直欞窗、4層到9層的半拱、飛檐皆為木制。凌霄塔從第5層開始,各層高度逐層收縮。凌霄塔的最大特點是在塔身第4層中心部位豎立一根直達塔頂?shù)哪举|通天柱,并依層位做放射狀。八根扒梁與外檐相連,塔剎原本是鐵鑄,9層相輪呈棗核狀。像凌霄塔這樣的結構在國內(nèi)現(xiàn)存僅此一例。</p> <p class="ql-block">凌霄塔歷代都進行過修葺,即從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始進行重修,到金皇統(tǒng)元年(1141年)曾進行過大規(guī)模修葺。此后,明代正統(tǒng)十年(1445年)、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天啟二年(1622年)和清代的順治四年(1647年)、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均進行過不同程度的修整。民國初年,寺院屢遭厄難,殿堂一一毀壞,主要建筑獨存凌霄塔。</p> <p class="ql-block">凌霄塔是正定縣城內(nèi)最高的古代建筑物。該塔獨特的結構形式中國古代佛塔建筑中也是少見的,這樣的結構在國內(nèi)現(xiàn)存僅此一例。凌霄塔與木塔的結構不同,也有別于一般的磚木結構塔。為研究古代佛塔建筑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p> <p class="ql-block">石家莊正定的四座古塔均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這些古塔不僅具有極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還展示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筑風格和技術水平,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筑的重要實物資料。</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保德县|
延寿县|
化州市|
花莲市|
外汇|
托克逊县|
微山县|
梁河县|
仁化县|
奈曼旗|
贵港市|
元阳县|
高雄县|
定州市|
桐庐县|
樟树市|
沂南县|
禹州市|
内江市|
龙川县|
洪泽县|
郑州市|
交城县|
安陆市|
东乡县|
长乐市|
连云港市|
开化县|
辽源市|
阿城市|
海兴县|
深州市|
仲巴县|
通江县|
罗定市|
灵宝市|
德令哈市|
拉孜县|
惠州市|
文化|
安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