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汪氏家風】孝敬長輩、誠信立身、勤儉持家、遵守承諾、尊重他人、積極助人、文明禮貌、知錯能改、重視學習與珍愛生命。</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汪姓起姓于安徽的汪芒氏的汪姓和山東以邑為姓的汪姓,是中國早期歷史上汪姓在南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帶。其中北方的山西省境內(nèi)發(fā)展成了一大望族。東漢末年,汪文和遷居新安(今安徽歙縣),發(fā)展成為新安一帶望族,唐代汪華封越國公。世居今安徽歙縣,家族甚旺。宋代以后,汪姓迅速繁衍起來,成為中國南方的一個典型大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年,我參加了在績溪縣上莊鎮(zhèn)余川村舉辦的“抬汪公”大型民俗文化活動。一千余人在這里大型祭祀,紀念古徽州第一偉人越國公汪華誕辰1433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是日上午9時,余川村鑼鼓喧天,喜慶的鞭炮煙花響聲雷動,炸得震天。大型“抬汪公”的隊伍伴著舞龍舞獅舞和合,擺成長達一里的隊伍。隊伍中民俗活動者都穿著傳統(tǒng)艷麗的服裝,伴著彩旗紅幡,紅綠相間,金黃銀白,非常耀眼。大約10時20分,“抬汪公”的隊伍來到主會場,霎時人山人海,把會場擠個水泄不通。儀式開始,敬請越國公汪華神像登臺就位,敬上貢品,由汪氏族長敬獻徽州甲酒,并呈上祭文宣讀祭文,然后男女老少分批祭拜。來自黃山市汪華文化研究會和外地汪氏企業(yè)家在汪煒會長帶領下集中祭拜后,各地來賓、社會各界人士和余川村民們也懷著十分虔誠的心情進行了祭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余川有豐富的汪華文化遺存,幾百年來一直傳承著“汪王祭”、“抬汪公”等民俗。這里是徽州歷史文化底蘊非常豐厚的古村落,又是一個汪家人口相對集中的一個村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越國公汪華,字國輔,一字英發(fā),又名世華。生于陳至德四年(公元586年)正月十八日,歿于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三月三日,古歙州登源里人(今績溪縣大廟汪村),史稱吳王、越國公、汪王、汪公大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隋末天下大亂之際,汪華為保境安民,起兵統(tǒng)領了歙州、宣州、杭州、饒州、睦洲、婺州等六州,建立吳國,自稱吳王。實施仁政,吳國境內(nèi)百姓安居樂業(yè),在群雄爭霸、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吳國安寧祥和;武德四年,汪華審時度勢,說服文臣武將,主動放棄王位,率土歸唐。唐高祖李淵授予上柱國、越國公、歙州刺史、總管六州軍政;貞觀二年,唐太宗李世民授予忠武大將軍、參掌禁軍大權,委以九宮留守,輔佐朝政,位極人臣。逝后,唐太宗賜謚忠烈,予東園秘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汪華集儒釋道于一身,文韜武略,擁有非凡軍事才能和政治謀略。自唐至清,唐玄宗、宋徽宗、元世祖、明太祖、乾隆帝等歷代帝王多次下詔,視為忠君愛國、勤政安民的典范表彰;趙普、李綱、蘇轍、岳飛、朱熹、文天祥等歷朝文臣武將賦詩題詞,把他作為千秋楷模來贊頌;江南六州百姓奉其為神,拜為"汪公大帝"、"太陽菩薩"、"太平之主",建祠立廟七十余座,四時祭祀,千年不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汪華墓位于安徽省歙縣城北3公里的云嵐山,俗名"汪墓祠"。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營葬。有聯(lián)贊曰“亂世據(jù)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績重千古;治平朝帝闕,忠君愛國,赫赫英名滿神州。”</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封丘县|
方山县|
类乌齐县|
秦安县|
治多县|
黎平县|
南澳县|
溧水县|
且末县|
上杭县|
台江县|
望江县|
江油市|
全州县|
嘉善县|
竹溪县|
马关县|
焉耆|
资中县|
科尔|
普格县|
毕节市|
方山县|
襄城县|
邯郸市|
昌图县|
南华县|
庆云县|
敖汉旗|
霍州市|
庄河市|
高碑店市|
巴马|
白沙|
五指山市|
石河子市|
宝坻区|
普兰县|
新津县|
洱源县|
嵊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