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11年4月27日,<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黃花崗烈士祭日。</span>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是為紀念孫中山領導的廣州“三?二九”起義戰役中犧牲的烈士而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門三間四柱牌坊高13.29米,隱喻起義日期(農歷3月29日),門額鐫刻孫中山手書“浩氣長存”四個貼金大字,莊嚴肅穆。牌坊建于1935年,由著名建筑師楊錫宗設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園內有七十二烈士之墓和孫中山手植樹,《與妻書》作者林覺民、粵軍名將鄧仲元、中國第一架飛機制造者馮如、被孫中山譽為“中國革命空軍之父”的楊仙逸、被孫中山稱作“為共和殉難之第二健將”的史堅如以及越南烈士范鴻泰等等均長眠于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里已經成為廣東省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中國著名烈士陵園、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廣東廣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常有絡繹不絕來拜祭緬懷的人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樣,在不同的年代,我的父母、我自己、我的孩子都在風華正茂最好的年華,在“浩氣長存"牌坊下經常留念、到墓前祭奠;一個世紀多年后的今天,我又再次來到這里懷念,肅穆莊嚴厚重的黃花崗大理石,默默的守候著72壯士,孫中山先生曾經贊譽為:“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疫并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我最敬佩的一群人——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起義背景經過————</span></p><p class="ql-block"> 中日甲午戰爭以后,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登上了歷史舞臺。1910年11月13日,孫中山在馬來半島的檳榔嶼召集趙聲、黃興、胡漢民、鄧澤如等中國同盟會重要骨干會議,決定集同盟 會精英推翻清王朝,在廣州起義(即辛亥廣州起義、第三次廣州起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月23日(農歷三月二十九日),檳榔嶼起義組織者在兩廣總督署附近的越華街小東營五號設立起義總指揮部,趙聲任總指揮(留守香港) ,黃興任副總指揮。將原定十路進軍計劃改為四路:黃興率一路攻總督衙門;姚雨平率軍攻小北門;陳炯明帶隊攻巡警教練所;胡毅生帶隊守南大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月27日(宣統三年三月廿九)下午5時30分,黃興率200名敢死隊員分四路攻打兩廣總督衙門、小北門、巡警教練所和守南大門。黃興首先發難,連發三彈,率隊攻入總督衙門,決心生擒兩廣總督張鳴歧。不料張越墻逃遁。由于清朝部隊人數眾多,起義隊伍得不到接應,各路隊伍雖與清軍展開激烈巷戰,徹夜相攻,但都先后失敗。黃興繞幸脫險。由于實際起義以黃興率部為主,黃興為實際起義領導人。趙聲、胡漢民廿九日率200先鋒隊員出發,三十日凌晨抵達廣州城外,但是大勢已去,遂返回。這次起義,除黃興一部及順德會黨按期發難外,其余各路均未行動。新軍子彈被收,沒有作戰能力;胡毅生、陳炯明事先逃出了廣州城;姚雨平因胡毅生刁難,未能及時領到槍械,起義爆發后截匿不出。這樣,起義實際成為黃興一路的孤軍作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黃興率先鋒隊進攻兩廣總督署等軍政機關,血戰一晝夜,起義失敗。喻培倫、方聲洞、林覺民一百多人壯烈犧牲。同盟會會員潘達微冒險收得烈士遺骸72具,營葬于黃花崗此處,即拱起的墓基下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12年,廣東軍政府開始撥款建烈士陵園。方聲濤募款修墓,林森向海外華僑籌款建紀功坊,1926年,墓地建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起義雖然失敗了,他們把祖國的富強、人民的幸福放置在個人的家庭幸福之上,表現出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崇高的自我犧牲精神,譜寫出一曲悲壯的史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紀功坊?————</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72塊連州青石象征烈士人數。功坊上由前后各72塊(由144個國民黨海外黨部或者個人獻石)疊砌成崇山形,其上聳立自由神像(曾經換成火炬,目前恢復原樣),坊后青石碑刻有《廣州辛亥三月廿九日革命記》,是廣州最大的青石碑刻(鄒魯撰寫),記錄下這及其慘烈的一幕,以及烈士就義名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起義主要人員:</span></p><p class="ql-block">孫中山:起義的策劃、決定者,負責籌款購械。</p><p class="ql-block">黃興:起義的策劃、組織者,總指揮。</p><p class="ql-block">胡漢民:起義的策劃、組織者。</p><p class="ql-block">趙聲:起義的組織者、副總指揮。</p><p class="ql-block">朱執信:參與起義的組織、發動,負責運動新軍、防營、民軍。</p><p class="ql-block">姚雨平:參與起義的組織指揮,負責運動清軍、民軍。</p><p class="ql-block">陳炯明:參與起義的組織指揮。</p><p class="ql-block">胡毅生:參與起義的組織指揮。</p><p class="ql-block">鄒魯:籌劃、參與起義。</p><p class="ql-block">徐維揚:參與起義的組織、指揮,率敢死隊進攻總督署。</p><p class="ql-block">劉梅卿:參與起義的組織指揮。率敢死隊進攻總督署、督練公所。</p><p class="ql-block">潘達微:收葬起義烈士。</p><p class="ql-block">江孔殷:收葬起義烈士。</p><p class="ql-block">喻培倫:別號云紀,四川內江人,日本干葉醫學院學生。</p><p class="ql-block">林文:別號時爽、廣麈,福建侯官人,日本大學學生。</p><p class="ql-block">宋玉琳:別號建侯、豫琳,安徽懷遠人,軍官。</p><p class="ql-block">方聲洞:別號子明,福建侯官人,日本千葉醫學院學生。</p><p class="ql-block">饒國梁:別號小峰,四川大足人,四川陸軍速成學校畢業。</p><p class="ql-block">林覺民:別號意洞、抖飛,福建閩縣人,日本慶應大學學生。</p><p class="ql-block">李文甫:別號熾,廣東東莞人,香港《中國日報》經理。</p><p class="ql-block">林尹民:別號靖庵、無我,福建閩縣人,日本第一高等學校學生。</p><p class="ql-block">陳文褒:廣東大埔人,南洋商人。</p><p class="ql-block">李德山:廣西羅城人,龍岸民團管帶。</p><p class="ql-block">陳與燊:福建閩縣人,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生。羅仲霍FONT></p><p class="ql-block">龐雄:廣東吳川人,軍人。</p><p class="ql-block">陳可鈞:福建侯官人,日本正則學校學生。</p><p class="ql-block">饒輔廷:廣東嘉應人,教員。</p><p class="ql-block">陳更新:福建侯官人,長門炮術學校畢業。</p><p class="ql-block">馮超驤:福建侯官人,南洋水師學校學生。</p><p class="ql-block">李雁南:廣東開平人,南洋華僑。</p><p class="ql-block">劉元棟:福建閩縣人,南臺消防會會長。</p><p class="ql-block">劉六符:福建人,福建講武堂學生。</p><p class="ql-block">李炳輝:廣東封川人,南洋教士。</p><p class="ql-block">李文楷:廣東清遠人,星洲《晨報》印刷工人。</p><p class="ql-block">李晚:廣東云浮人,南洋華僑。</p><p class="ql-block">郭繼枚:廣東增城人,南洋華僑。</p><p class="ql-block">余東雄:廣東南海人,南洋華僑。</p><p class="ql-block">黃鶴鳴:廣東南海人,南洋機器工人。</p><p class="ql-block">杜鳳書:廣東南海人,南洋機器工人。</p><p class="ql-block">徐培添:廣東花縣人,安南(今越南)工人。</p><p class="ql-block">徐進炲:廣東花縣人,農民。</p><p class="ql-block">徐廣滔:廣東花縣人,農民。</p><p class="ql-block">徐臨端:廣東花縣人,工人。</p><p class="ql-block">徐禮明:廣東花縣人,安南(今越南)工人。</p><p class="ql-block">曾日全:廣東花縣人,工人。 </p><p class="ql-block">江繼復:廣東花縣人,農民。</p><p class="ql-block">徐熠成,廣東花縣人,農民。</p><p class="ql-block">徐日培:廣東花縣人,農民。</p><p class="ql-block">徐容九:廣東花縣人,農民。 </p><p class="ql-block">徐滿凌:廣東花縣人,農民。</p><p class="ql-block">徐茂燎:廣東花縣人,農民。</p><p class="ql-block">徐佩旒:廣東花縣人,農民。</p><p class="ql-block">徐廉輝:廣東花縣人,安南(今越南)工人。</p><p class="ql-block">徐松根:廣東花縣人,安南(今越南)工人。</p><p class="ql-block">徐保生:廣東花縣人,農民。</p><p class="ql-block">徐昭良:廣東花縣人,安南(今越南)工人。</p><p class="ql-block">徐應安:廣東花縣人。</p><p class="ql-block">韋統鈐:廣西平南人,教士。</p><p class="ql-block">韋統淮:廣西平南人,教士。</p><p class="ql-block">韋樹模:廣西平南人,教士。</p><p class="ql-block">韋榮初:廣西平南人,教士。</p><p class="ql-block">林盛初:廣西平南人。</p><p class="ql-block">秦炳:四川廣安人。</p><p class="ql-block">周華:廣東南海人,南洋華僑。</p><p class="ql-block">陳春:廣東南海人,安南華僑。</p><p class="ql-block">馬侶:廣東番禺人,安南華僑。</p><p class="ql-block">勞培:廣東開平人,星洲(今新加坡)《晨報》記者。</p><p class="ql-block">游壽:廣東南海人,安南(今越南)華僑。</p><p class="ql-block">石德寬:安徽壽縣人,日本警監學校學生。</p><p class="ql-block">程良:安徽懷遠人,陸軍小學畢業,任教官。</p><p class="ql-block">林修明:廣東蕉嶺人,教員。</p><p class="ql-block">周增:廣東嘉應州(今梅州)人,商人。</p><p class="ql-block">羅坤:廣東南海人,安南(今越南)華僑。</p><p class="ql-block">陳潮:廣東海豐人,農民。</p><p class="ql-block">黃忠炳:福建連江人,農民技擊家。</p><p class="ql-block">王燦登:福建連江人,技擊家。</p><p class="ql-block">卓秋元:福建連江人。</p><p class="ql-block">胡應升:福建連江人,工人。</p><p class="ql-block">魏金龍:福建連江人。</p><p class="ql-block">陳清疇:福建連江人,技擊家。</p><p class="ql-block">陳發炎:福建連江人,農民。</p><p class="ql-block">羅乃琳:福建連江人。</p><p class="ql-block">林西惠:福建連江人,軍人。</p><p class="ql-block">張學齡:廣東興寧人。</p><p class="ql-block">徐國泰:江蘇邳縣人,軍官。</p><p class="ql-block">華金元:江蘇江寧人,軍官。</p><p class="ql-block">阮德三:江蘇丹徒人,軍官。</p><p class="ql-block">陳甫仁:號文友,即陳文友,廣東興寧人。</p><p class="ql-block">嚴繪廷,廣東惠州人。</p><p class="ql-block">韋云卿:廣西永淳人,軍官。</p><p class="ql-block">羅進:廣東南海人,安南(今越南)機器工人。</p><p class="ql-block">羅干:廣東南海人,新加坡洋服工人。</p><p class="ql-block">羅聯:廣東南海人,安南(今越南)華僑。</p><p class="ql-block">羅遇坤:廣東南海人,安南(今越南)機器工人。</p><p class="ql-block">張潮:廣東順德人,機器工人。</p><p class="ql-block">陳才:廣東南海人,安南(今越南)華僑。</p><p class="ql-block">陳福:廣東南海人,安南(今越南)機器工人。</p><p class="ql-block">李祖恩:廣東翁源人,軍人。</p><p class="ql-block">附:清政府官員 </p><p class="ql-block">張鳴岐:兩廣總督。 </p><p class="ql-block">李準:清水師提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碑文上,血氣方剛錚錚男兒群像躍然紙上,以廣東、福建籍為多,72烈士中,有69位烈士是洪門中人,除了6名留日學生和14名南洋華僑,還有14名安南華僑。他們的身份各異,有教師、軍人、工人、農民、記者和商人。年齡最大的烈士已52歲,而最小的僅有18歲,平均年齡為29 。當年,海外僑胞懷著報效祖國的熱忱,毅然決然地返回祖國 ,參與場偉大的起義。圖為部份烈士在黃花崗就義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崗頂方形墓基上立有碑亭。刻有“七十二烈士之墓”,頂部鐘形設計象征“警鐘長鳴”。墓園實際收殮有姓名可考的烈士86名,是近代革命的重要見證。建筑特色?:融合中西風格,中國傳統陵園布局結合西方碑亭設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昨天與今天共存,歷史與現實對話:警鐘長鳴!以史為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林覺民————</span></p><p class="ql-block"> (1887—1911年)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漢族,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區)。中國民主的先驅,革命烈士。少年之時,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學說。留學日本期間,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春回國,4月24日寫下絕筆《與妻書》,后與族親林尹民、林文,隨黃興、方聲洞等革命黨人參加廣州起義,轉戰途中受傷力盡被俘,后從容就義。時年二十四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與妻書》是林覺民在1911年4月24日晚,預感到自己不久于世,扯下一塊白布寫給妻子陳意映的一封絕筆信,他委婉曲折地表達了自己對妻子的深情和對處于水深火熱中的祖國深沉的愛,家國情懷。全文感情真切,筆調委婉動人,這不是一封普通的家書,是血霧家書,是二十世紀最美情書。讀后令人蕩氣回腸,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可在百度查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與妻書》真跡原物書寫于一長42厘米、寬42.5厘米的細紋白布手帕上,全文1300余字,<span style="font-size:18px;">采用草書體書寫,</span>抗戰時期曾被盜后,盜賊因感動主動歸還,1959年由林覺民次子林仲新捐獻后,始終由福建博物院保管,成為鎮館之寶。??并且已經收為入高中語文課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潘達微————</span></p><p class="ql-block"> (1881年1月15日—1929年8月27日)。</p><p class="ql-block"> 我最敬佩的一個人——因冒險收殮72烈士遺骨營葬于黃花崗而成名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同盟會會員潘達微,</span>實際上是天河棠東人。至今仍有其家族后人居住。潘達微父親是清廷武官,自幼喜好丹青“家道富裕,曾是廣州最大善堂的主持人之一”。而潘達微自幼多病,十多歲就搬出棠東村至西關,他治療肺病時的醫生是孫中山,兩人成為知交,后加入興中會,一直利用自己作為著名畫家居廉入室弟子的身份,在廣州從事秘密革命工作。曾一度出任廣東公益局局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黃花崗起義失敗,廣州城內的大街小巷留下了同志們的遺體,廣州清吏對革命黨恨之入骨,把烈士頭顱掛在城門,烈士遺骸陳尸街頭和總督衙門前,慘不忍睹,同盟會會員潘達微冒險挺身而出,不顧滿清當局禁令,以《平民日報》記者公開身份,奔走諸善堂求助。5月3日,組織100多人把散落腐爛的烈士遺骨收殮及葬于此,使英烈業績彪炳史冊,光照人寰,人稱黃花崗之父。1929年8月27日,潘達微病逝于廣州,終年48歲。臨終前留下遺愿:希望陪葬于黃花崗長伴七十二烈士。新中國成立后,廣東省人民政府實現了他的心愿,如今也陪伴在72烈士墓旁,成為他們永遠的守護神!我懷著無限敬意仰望著他們————何等肝膽相照的英雄群像!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為了籌集革命資金,潘達微將自己在棠東村的祖居也抵押給了族人。改革開放后,潘達微子孫三次找收購潘達微故居的鄉里溝通,但都因為價格談不攏,而以失敗告終。</p><p class="ql-block"> 100多年后的清明期間,我去尋訪潘達微故居。期間走錯了村子,錯走到了車陂村。村里治保隊員說:我從小學校經常去黃花崗掃墓,于是熱心用摩托車搭我穿過大馬路,穿過一條條車水馬龍,我戰戰兢兢地怕路上違章被人抓住,終于把我護送到另一個村子棠東村街口。我穿過城中村的暗無天日的一棟又一棟一線天握手樓,走過坑洼泥濘慘不忍睹的村路,百經周折終于找到潘達微的祖居。可惜已經沒有人居住,破爛不堪,門前堆滿了雜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根據天河區政協文字記載:祖居坐落于天河區棠下街棠東村啟明大街19、27號,兩進三間,水磨青磚石腳,硬山頂,碌灰筒瓦。面寬約11米,深約18米。兩進之間的天井已經蓋上瓦。首進門官龕上的灰雕圖案十分精致。二進廳堂殘留的屏門上還有精致的木雕花卉。左間寬約4米,是臥室;右間寬約2米,前是廚房,后是柴房;天井與祖堂之間有門進入臥室和廚房。此屋建于清末,是潘達微的爺爺大善公傳下來的,俗稱“太公廳”。</p><p class="ql-block"> 根據潘達微的堂侄女潘蓮杏女士介紹:該廳做過房頭的私塾。潘達微在啟明大街6巷8號(現已坍塌)出世,潘達微的嫂嫂在廳住,他的祖母常常帶潘達微來廳玩。潘達微六七歲時在這里讀書,晚上就住在這兒。2002年9月1日,潘達微故居被公布為市內控文物保護單位。我十年后重訪依然沒有得到修繕,但是圍蔽起來有文字注明:文物危房。沉默的老房子仿佛回蕩著歷史的回聲:小村子走出一代壯士和偉人,當年的驚世壯舉永留青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鄧仲元(鄧鏗)————</span></p><p class="ql-block"> (1885.12.27----1922.3.23)。7歲時隨父親到惠州市惠陽區淡水鎮經商落戶。1905年考入廣東將弁學堂步兵科,1909年任黃埔陸軍小學堂學長并且秘密加入同盟會。次年加入新軍,1901年籌劃廣州起義。從此步入十多年的戎馬生涯辛亥革命爆發后,是光復惠州的功臣之一,并創建了粵軍第一師,鄧演達、葉挺等著名將領均出自其門下。1914年后,一直是孫中山的得力助手,打了無數的硬仗。1917年,援閩粵戰成立,鄧仲元任粵軍總部參謀長。1921年5月,任廣州軍政府第一師師長兼總司令部參謀長。1922年3月21日傍晚7時在廣州大沙頭廣九火車站被槍殺,23日4時不幸逝世。卒年僅36歲。鄧仲元逝世后,被孫中山追贈為陸軍上將。鄧仲元之死在廣東引起了巨大震動,許多城市都有舉行了悼念活動。新中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認鄧仲元為革命烈士。現惠州建有仲元亭、廣州番禺的廣東仲元中學以示紀念。其故居、陵墓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來<span style="font-size:18px;">鄧仲元雕像</span>矗立在被槍殺處廣九火車站,但有感于鄧仲元在辛亥革命建功甚巨,孫中山特準鄧仲元墓設于陵園之內。1923年3月23日,鄧仲元死難一周年,國民黨廣東支部全體成員赴黃花崗致祭,由孫中山代表朱培德主祭。次年6 月,孫中山親書墓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3年8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23年,黃花崗公園投入約百萬元資金對鄧仲元墓區進行全面修繕,墓道門樓、銅像、樂臺、八角亭、墓冢和墓表以及其夫人李順春墓地細致還原當年風采,以古韻新顏迎接每一位來園緬懷拜祭烈士的游客市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經過墓道的一個房間門口,看見一個牌子:“中國同盟會后裔聯誼會”。第一任會長為楊鶴齡之子。每年的孫中山誕辰、辛亥革命紀念日,他們都聚在一起緬懷祖輩們當年在腥風血雨的壯舉!天地之間,血脈相連,一代傳承又一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史堅如————</span></p><p class="ql-block"> (1879-1900.11.9),原名文緯,字經如,后改名為堅如,是廣東番禺(今廣州)人。?出身于一個官僚富家,自幼體弱多病,但對歷史和兵法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在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后,深受刺激,堅定了推翻清王朝的決心。1899年,他加入興中會,積極參與革命活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00年惠州起義爆發,史堅如在廣州響應,籌備兩百磅炸藥,策劃暗殺兩廣總督德壽。史堅如租賃兩廣總督德壽后花園附近宅院,挖掘地道,10月26日晚引爆炸藥,但引線失靈;10月28日史堅如獨自再炸,引燃兩百磅炸藥,因其所挖掘的地道與德壽臥室有所偏差,德壽只是被炸藥汽浪自床上震落受驚,暗殺未遂。10月31日史堅如赴香港時,半路被清兵抓獲。1900年11月9日,英勇就義,才21歲的年華啊!</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馮如————</span></p><p class="ql-block"> (1884.1.12—1912.8.25),原名馮九如,廣東恩平人,生于廣東恩平的一個貧農家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從小喜歡制作風箏和車船等玩具,對飛天故事充滿向往。后隨父到美國謀生,目睹美國先進工業,認為國家富強必須依靠工業的發達,為改變中國貧窮落后面貌立志學習機械。1909年9月21日馮如駕駛其設計制造的中國第一架飛機在美國成功試飛。1911年1月,馮如在美國成功試飛了其制造的第2架飛機。同年2月,馮如偕同助手攜帶飛機2架返國,冀以開創中國航空事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12年8月25日,馮如宣傳航空事業,駕駛其制造的第2架飛機在廣州燕塘進行飛行表演,飛機升空后繞瘦狗嶺飛行,因飛機失速而墜于此處,身受重傷,經搶救無效,不幸犧牲。根據馮如生前遺愿,其遺體安葬于廣州黃花崗,時年28歲。1983年8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中國航空史上,馮如是中國第一位飛機設計師、制造師和飛行家,被譽為“中國航空之父”。他投入飛機制造并試飛獲得成功,獲得美國國際航空學會頒發的甲等飛行員證書,亦是第一個為中國航空事業捐驅的殉國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楊仙逸————</span></p><p class="ql-block"> (1891~1923)字學華,號鐵庵。香山(今中山)人,生于美國檀香山。美國夏威夷大學機械科和加州茄彌時大學航空科畢業。楊仙逸的父親楊著昆是夏威夷華僑富商,早年加入興中會,與孫中山為摯友,多次捐款支持革命活動(如投資航空公司、贊助“三次革命”、捐贈飛機等)。孫中山在檀香山宣傳革命時,楊著昆常帶年幼的楊仙逸聆聽演講,使其自幼受革命思想熏陶。原名“仙”,后為表達追隨孫中山(號“逸仙”)的決心,改名“仙逸”。這一細節體現了他對孫中山的敬仰與忠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10年加入同盟會。1917年組織空軍學校和飛行隊,任革命軍空軍隊長。1919年在漳州組建援閩粵軍飛機隊,任總指揮。1920年8月,任空軍總指揮(少將軍銜)。1921年5月任總統府侍從武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3年5月,任大本營航空局長。9月20日在惠州與海軍魚雷局局長謝鐵良、長洲要塞司令蘇從山檢查水雷時,水雷突然爆炸三人同時遇難。孫中山明令追授其為陸軍中將。時年三十二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了坡,看見這個墓碑上有漢字、英文、越南語言。其中越南南語言是為了這里埋葬著越南烈士,表示對他的尊重。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范鴻泰(越南語:Ph?m H?ng Thái,)————</span></p><p class="ql-block"> (1895—1924),越南義安人,越南革命志士。曾經策劃刺殺法國當局一位高官,后經朋友多番相勸,才放棄想法。1924年6月18日,法國駐越南總督麥林抵達廣州訪問,6月19日晚法國駐廣州領事在沙面維多利亞酒店為麥林接風。范鴻泰從窗口向內投擲炸彈暗殺麥林未果,在沙基涌投水而死,年僅29歲。這次暗殺行動導致英法帝國主義推出“新警律”,直接引發了后來的沙面工人罷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黃興————</span></p><p class="ql-block"> (1874.10.25—1916.10.31)。漢族,原名軫,后改名興,字克強,湖南省長沙府善化縣高塘鄉人(今長沙縣黃興鎮涼塘)。北宋大文豪黃庭堅的后裔。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的創建者之一,孫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黃興是辛亥革命時期的先驅和領袖,與孫中山常被世人以“孫黃”并稱。孫中山最幸運的事情,就是在革命的進程中,遇到了黃興這樣一位始終保持公心的合作伙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廣州起義黃興率林覺民等百余人攻打總督衙門,身先士卒,沖鋒在前,被打斷三根手指還繼續戰斗,依舊拼死不退,無奈實力相差太大,起義失敗,黃興僥幸突圍,1916年10月31日,積勞成疾的黃興病故于上海,卒年42歲。1917年移柩長沙,同年4月15日,受民國元老尊以國葬于湖南長沙岳麓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末,我曾經拜訪英年早逝的黃興在湖南岳麓山上的墓地以及長沙故居:四面環水,八字乾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江孔殷————</span></p><p class="ql-block"> (1864———1952)。父親是上海“租界中最著名的茶棧”,本人是康有為學生,清末最后一科進士,老廣州最有權勢省港地區最活躍的社會名流之一,開明人士,辛亥革命中支持獨立,支持戊戌變法,支持黃花崗起義,收葬起義烈士。支持廣州獨立,日本侵華時汪偽政府曾經邀他當官,遭到拒絕。同時他又是美食家,著名的“太史第”“太史蛇羹” “太史雞”曾經風靡20、30年代省港澳。</p><p class="ql-block"> 其子江楓(南海十三郎,1909—————1984)粵劇界最多情的悲劇才子、編劇大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楊鶴齡————</span></p><p class="ql-block"> (1868年-1934年8月29日),字禮遐,今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人。與孫中山是姻親,并且與其同村自幼相識,<span style="font-size:18px;">家世豪富</span>。他與孫中山、陳少白、尤烈等因常一起高談反滿,被人稱之為“四大寇“,后加入興中會,并參加黃花崗起義。楊的居所不但是革命黨人放談高論的講壇、也是集議籌謀、運械制彈的密室。辛亥革命勝利后,任總統府秘書。其與孫中山、陸皓東、楊心如并稱“翠亨四杰”。其為支持孫中山所策劃武裝起義,變賣祖業充補革命經費,并在港澳等地籌募經費。于1895年在香港加入興中會。1911年4月27日參加廣州黃花崗武裝起義,失敗后避居香港和澳門。民國元年(1912)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曾任總統府秘書。1921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任非常大總統,總統府設于越秀山南麓,聘其為總統府顧問。1923年4月任孫中山大元帥府港澳特務調查員。晚年退居澳門過平民生活,孫中山經常寄錢接濟,1934年病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楊殷————</span></p><p class="ql-block"> (1892—1929.8.30)。中山翠亨村人。出身殷實家庭,早年接受良好教育,畢業于廣州圣心書院。19歲追隨孫中山參加辛亥革命,后加入中國同盟會,參與反袁斗爭和護法運動。1912年轉為國民黨黨員,1914年轉為中華革命黨黨員,同年在上海擲炸彈把殺害宋教仁的兇手、袁世凱的爪牙淞滬警備司令鄭汝成炸傷。1917年,孫中山出任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時,楊殷任大元帥府參軍處副官。1919年,他任職于廣州西關鹽務稽查處。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楊殷把自己的房屋田產和已故妻子留下的首飾變賣,積蓄及變賣所得全部交給組織解決黨的活動經費問題。<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是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著名的工人運動領袖、黨的早期軍事工作重要領導者和情報保衛工作的重要開拓者之一。1929年8月因叛徒白某告密被捕,獄中堅貞不屈,與彭湃等同志一同英勇就義。</span>1929年8月30日犧牲于上海龍華,年僅37歲。其孫子是我的老師,小時候經常請老媽媽來學校給我們講述當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楊錫宗————</span></p><p class="ql-block"> (1889.12.2~1968),出生于香港,廣東省香山縣人(今中山市南節區南蓢鎮翠亨村),一位孫中山先生的同鄉、中國近代著名建筑設計師,其代表作包括廣州人民公園、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十九路軍墳場等。1968年,楊錫宗病逝于香港。</p><p class="ql-block"> 楊錫宗在設計廣州市立第一公園時,還奉命設計了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方表墓冢、自由鐘墓亭。此后,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的各階段設計,當局都請楊錫宗擔綱,楊錫宗成為七十二烈士墓園的主要設計者。在突出中國傳統陵園風格的同時,也融合了西方建筑特色,呈現出別具一格的樣貌,很好地把握了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原發理想即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其空間氣氛靜謐而祥和。</p><p class="ql-block"> 翠亨村的確藏風聚氣,人杰地靈,赫然走出了幾位偉人和英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多年拜祭,這次重走,很仔細地查看每一座墓碑。這里除了名人墓,還專門設立辛亥革命烈士墓區。我數了一下大概有不下20位。辛亥革命時期是中國近代史的重要轉折。辛亥革命終結了封建帝制,開創共和政體,是近代中國從傳統向現代國家轉型的最核心,是開天辟地意義深遠的大事。其實更早的新軍庚戌起義,點燃了一年以后的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的辛亥革命的燎原之火之????????????????????????????。前赴后繼,在革命的策源地,青春熱血在鋪就共和之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青山處處埋忠骨,戰地黃花分外香。<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做古,神猶在。</span>一個世紀以后,現在這里一年一度的菊花展,烘托著長眠于此的烈士們,請別忘了他們!因為我們山河無恙的背后,站著昨天許多星辰般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附錄:</span></p><p class="ql-block"> 你可曾經知道,在黃花崗曾經有一座高等學府—————廣州中華文化學院,1946年期間在黃花崗內的廣州中華文化學院,后來改成廣州中華文法學院,學校建筑群緊靠黃花崗西側,有平房或者二層樓房。現在已經面目全非,變成了華僑新村,黃花崗烈士的悲壯史詩,也曾經熏陶激勵感召著這群風華正茂熱血沸騰的莘莘學子,投身到轟轟烈烈的反內戰反饑餓反迫害的愛國運動之中,七十多年前,<span style="font-size:18px;">烈士墓園是大學地下學聯的主要活動場地,同時學校</span>培養出不少青年才俊國家棟梁。</p><p class="ql-block"> 1935年秋,中山大學原文學院院長吳康博士應邀赴歐洲講學。在1937年春,吳在巴黎與中國留歐學生四十余人發起組織中華文化學會。提出現代化新人文主義,發揚中華文化等主張。并擬籌設最高學術機關。學校,于是在巴黎孕育。吳氏回國后,仍任中大文學院院長兼研究院院長。著手規劃籌設中華文化學院,廣事征求各方的贊助。1942年秋,得教育部批準,先成立中華文化學院國文專科學校,設校于樂昌縣坪石鎮,推吳康為院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戰火紛飛,堅持辦學。1944年秋,共有學生一千多人。1945年1月,日寇打通粵漢鐵路,文化學院東遷梅縣,<span style="font-size:18px;">另在湖南南岳設置分教處。</span>雖然戰爭頻頻,學生仍有一千多人。抗日戰爭勝利后,遷校廣州,暫借惠愛東路禺山中學為院址。后遷登峰路原大中中學校址上課,另在文德路、榨粉街等地設置各系分散上課。1946年春,在黃花崗右側購得空地四十多畝建筑院址。1947年5月至1948年2月,新校舍全部建成,全院遷入。學生增至一千七百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至解放前,學院的科、系設置如下:文科:設有中國語言文學系、外國語言文學系、哲學系、歷史學系、新聞學系;法科:設有政治學系、法律學系、經濟學系、工商管理學系、會計銀行學系,研究部:設有中國語言文學組、哲學組、歷史學組、經濟學組、數學組;專科:設有法律科、經濟科、會計科、國文科。解放后并入華南聯合大學。1952年華南聯合大學撤銷。1952年華南聯合大學中私立廣州大學保留,1983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籌建新的廣州大學。1952年華南聯合大學(教育系)并入華南師范學院,現發展為華南師范大學。1952年華南聯合大學(理工學院)合并升格為華南工學院,現發展為華南理工大學。1952年華南聯合大學(部分文理系科)并入中山大學,之后。文化大學的未來,便與新的中山大學結合在一起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后每一年,文化大學校友會銀發霜鬢的老人們總愛聚集在一起,回憶在黃花崗學習時候,那激情燃燒的歲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故地重游。孫中山先生的“浩氣長存”千古回響,萬古留芳,那就是中國人民骨子里的精氣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資料參考網絡,鳴謝!</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山市|
吉林省|
朝阳市|
洛宁县|
古浪县|
曲周县|
南溪县|
富源县|
宽甸|
怀安县|
榕江县|
紫金县|
哈密市|
武强县|
民权县|
合江县|
邢台县|
乌审旗|
洪泽县|
宣武区|
丰城市|
枝江市|
固安县|
建平县|
阿克苏市|
九龙县|
赣州市|
修武县|
方城县|
焦作市|
巴林右旗|
齐河县|
柏乡县|
白银市|
临夏县|
遵义县|
从化市|
利津县|
环江|
龙江县|
屯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