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育之所以一直是國民關注的話題,是因為它有問題。究竟有何問題,每個人都會說上一兩句,而說透徹說全面說到本質,怕是少有人做得到,包括我自己。如果不是最近讀了一本特別接地氣的書《縣中的孩子——中國縣域教育生態》,是認識不到教育問題是個看似簡單實則復雜的事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縣中的孩子》是作者林小英——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帶領研究生團隊歷時三年深入中、東、西6個省7個縣域25個不同層級的中小學進行田野調查寫成的紀實筆記。</p><p class="ql-block">本書通過大量的訪談、觀察和案例分析,展現了縣中孩子的學習、生活以及他們所面臨的危機,涵蓋了縣中學校的教學模式、師資力量、學生家庭背景對教育的影響,以及縣中孩子在高考競爭中的優勢與劣勢,縣域教師和校長們的苦衷、無奈,非常真實地呈現了縣中教育在教育資源分配、教育理念、緊密交織的政校關系、國家教化權力和市場選擇驅動之間的城鄉關系等方面何以成為一個問題,同時也描繪了縣中孩子為了改變命運而努力奮斗的堅韌精神。</p><p class="ql-block">30多萬字,16開本也得有400多頁吧,算是厚書,2023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也是新書。本來是隨便翻翻,結果卻欲罷不能。如果不是對教育有所關注,這樣枯燥的,時不時夾雜著專業理論的大部頭我是真讀不下去。</p><p class="ql-block">林教授用紀錄片式的分鏡頭細致呈現了縣域教育的生態,深度剖析了中國“以縣為主”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所面臨的困境、根源及其后果。</p><p class="ql-block">這是本讀起來能產生鈍刀子割肉般感覺的書,讓人非常不舒服,疼痛、沉悶、乏味、憤慨、迷茫、無力,各種情緒交互混雜。停不下來的原因或許正是隨著這么多復雜情緒的積聚需要作者最終給出一個解決方案來疏解,所以越讀這種期待越強烈,碎片式讀了半月有余。</p><p class="ql-block">遺憾的是,最后作者也沒有給出明確的普遍適用的解決方案——雖然她只是以個人身份指出了問題的本質所在和解決方案,但讀之卻有豁然開朗之感,體現了一個學者專業目光的敏銳。</p><p class="ql-block">作為縣中出來的人,我也經歷了農村學校撤點并校運動的初期,那時撤的是初中,小學尚且保留。而后小學也消失了,現在我們村里的孩子早都去了合并后的中心小學。林教授書里說,看著來到世上不過6—7年的孩子就得離開父母融入完全陌生的寄宿生活就揪心,有的孩子都是哭著入睡的。</p><p class="ql-block">讓人想不到的是,這本枯燥的書居然有那么多讀者,到處是劃線,留言,討論得熱火朝天,民眾熱心教育問題的現象通過此書可見一斑。</p><p class="ql-block">在各個領域高度內卷的時代,教育內卷是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基礎性問題——但它隱秘的地方在于,它不直接表現為亟待解決的顯性特質,相比于經濟、就業、貿易等迫在眉睫的顯性問題,慣性地被擱置在能緩則緩的角落。使人們很難意識到,其他危機都是教育畸形生態曲折派生出來的,只在終端進行修修補補皆是治標不治本。</p><p class="ql-block">縣域教育是中國教育的重要組成,全國2844個縣級行政區劃的縣城里的中小學生,人數約占全國總數的70%,所以縣域教育的情況如何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國家整體教育水平,它遠比城市學校教育重要。</p><p class="ql-block">從調研中看,縣域教育跟城市教育在升學競爭激烈程度上和資源配備上已經沒有什么區別,由于人數占比大承擔的責任反而比城市教育大得多也復雜得多??梢赃@么說,如果解決了縣域教育問題就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其他的領域的問題,經濟文化社會風氣就會逐漸進入良性循環。</p><p class="ql-block">通過閱讀本書,我對林小英老師充滿敬意,她不畏辛苦克服困難風塵仆仆地奔波在不同的省幾十個學校之間,深入進行教育調查三個年頭,跟那么多不同層級中小學教師和校長談話,親自參與課堂聽課,獲得教育最末端最真實的現實情況,用專業知識剖析教育系統客觀存在的問題。</p><p class="ql-block">寫到最后,她說自己也感到“困惑和憂傷”。評論區說她“勇敢,太敢說了”,折射出作為頂尖學府真正的學者應有的治學態度和剛正風骨。向林小英教授以及所有良心學者專家們致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其實,我在調研當中經常會感到特別</b><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沮喪</b><b style="font-size:15px;">,原因之一就是我無法純然價值中立地去做這個研究,我的所見所聞會在情感上對我造成困擾,因為我自己本就是縣中的孩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就算我不是縣域出來的,我和這些孩子同在一片藍天之下、共處一塊土地之上,</b><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如果我的心弦都不能被他們的處境撥動,我會質疑自己的研究資格。</b><b style="font-size:15px;">可是,一旦這個資格獲得以后,又會帶來新的麻煩,這就是我們到底該用怎樣的理論透鏡來觀照中國的現實問題。這可能是我們這些學者的一個共同的使命——如何在中國的經驗之中生發出自己的學術命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縣中的孩子》之所以受到關注,不是因為我寫得有多么好,而是因為我把大家一些共有的經驗提取和呈現了出來,大家借著這種公開的經驗,能夠回望過去,也能對未來產生一些想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一個社會的經濟不平等程度,決定了教育內卷的嚴重程度。內卷指的是無效的過度競爭,個體再怎么努力,獲得的結果不見得為正,</b><b style="font-size:15px;">因為經濟的嚴重不平等會讓每個人都感到十分焦慮,擔心自己一不小心就一腳踩空,墮入無底深淵。用政治哲學的術語來說,這其實就是一個社會安全網的問題,</b><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一個缺乏兜底機制的社會,就容易讓每個人陷入嚴重的內卷</b><b style="font-size:15px;">。而教育和醫療這兩個中國話語體系中的民生工程,其實就是社會的兜底機制之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我作為中國教育評價體系中的一個曾經的勝出者,從家鄉走了出來,現在回過頭來對縣域教育指手畫腳,每次講完之后,我晚上也會睡不著。所以,光是“中產階層”這四個字就讓我特別感覺滋味不對。我覺得,它不是一個身份的焦慮,而是一趟</b><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永遠在確認身份的旅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b><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摘錄于林小英接受“澎湃新聞”采訪</b><b style="font-size:15px;">)</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菏泽市|
金堂县|
夏津县|
北流市|
新蔡县|
哈尔滨市|
太湖县|
尼玛县|
会昌县|
盈江县|
汤原县|
叙永县|
鸡泽县|
大渡口区|
寿阳县|
化州市|
澎湖县|
调兵山市|
大名县|
乃东县|
临泽县|
灵川县|
饶河县|
甘德县|
桦南县|
芜湖市|
安西县|
二连浩特市|
诸城市|
策勒县|
潞城市|
辽宁省|
彭泽县|
凤凰县|
达州市|
阳东县|
鹤庆县|
湖南省|
安乡县|
商丘市|
滨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