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題記:“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是林則徐的吶喊。公元1839年,廣州虎門,硝煙滾滾,237萬斤鴉片痛快淋漓地燃燒了整整22天。從此造就一個逆流而上的民族英雄——林則徐。可是......我不想說“可是”;又不得不說“可是”。內心不禁要問:在漢語詞典里,“可是”二字莫非是用來讓人痛、讓人憤的么?</p><p class="ql-block"> 所有人都知道林則徐是道光十九年的欽差大臣,是中華民族的英雄人物,是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主角。更知道廣東上空的滾滾濃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是一代仁臣的血性剛毅,是一個愛國者的果斷決絕。“犯罪”一說卻知之甚少。</p><p class="ql-block"> 有人問:林則徐犯了什么罪?清廉如他,剛正如他,嫉惡如仇是他,忠君報國是他。他能有什么罪?“虎門銷煙”也能獲罪?不會吧?</p><p class="ql-block"> 會。獲罪原因恰恰是“虎門銷煙”。一道“從重發往伊犁,效力贖罪”的圣旨,讓他從青煙縈繞的廣東虎門踏進無邊無際的西域走廊。</p><p class="ql-block"> 虎門銷煙沒錯。錯在只懂沖鋒,不懂回旋;反擊侵略沒錯。錯在只為社稷,不會投機;敢作敢當沒錯。錯在滿腔熱血,永不放棄。最終落得個年近花甲,獲罪流放。</p><p class="ql-block"> 放逐路上</p><p class="ql-block"> 1842年12月,天寒地凍,月冷星疏,林則徐和他妻子以及三個兒子深一腳淺一腳地行走在荒蠻之地,山高路遙,舟車勞頓,馬都乏了,只得徒步。朦朧月光下,風沙刺骨,遍地凄涼。他緊蹙眉頭,凝重沉思。</p><p class="ql-block"> 此一去希望何在?國難當頭,報國無門。</p><p class="ql-block"> 此一去前途何在?漫漫征途,茫茫天際。</p><p class="ql-block"> 途經西安時,多病的妻子再也無法前往陪伴,只能淚眼作別。林則徐反而安慰:“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于戍卒宜。”言下之意,為了國家,我連生死都可置之度外,難道會因擔心禍福而逃避嗎?革職流放也是皇恩浩蕩啊。</p><p class="ql-block"> 曾經身居高位的一品官員,曾經深受褒獎的滿清功臣,孤獨無援地行進在寂寥的夜晚,風沙滾滾的荒涼戈壁,霜天凍地的天山山脈,滴水成冰的玉門關外,亂石穿空的驚天飛雪,一個南方人是如何咬牙堅持的?只有自己心里清楚。</p><p class="ql-block"> 月光下,他頂風冒雪地走著,一路荒涼如同隔世,還沒到達目的地,便為長期生活在伊犁的百姓開始謀劃了。讓干旱的戈壁引進汨汨泉水,讓漠漠的黃沙變成隱隱綠色。這就是林則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態,能夠坦然接受任何強加于他的不公和責難,因為他覺得自古以來皇上就是金口玉言。</p><p class="ql-block"> 一陣寒風刺骨,一個激靈冷顫。更加清醒的腦子令他再次抬頭仰望,那場氤氳不絕的“虎門銷煙”。</p><p class="ql-block"> 滿朝文武甚至天下百姓,會有誰不知道,鴉片毒害中國由來已久。從1729年(雍正七年)開始,就有每年將近200箱的鴉片不同程度涌入中國,其后逐年增多,直至乾隆、嘉慶、道光,從未間斷,逐年劇增。1939年(道光十九年),輸入鴉片多達40000余箱。隨著鴉片的泛濫,白銀外流、財政困難、貪風日甚、吏治更壞,使得本就腐朽的滿清王朝社會動蕩,危機重重,一場民族災難悄然來臨。當時,道光帝對鴉片的態度是“深加痛恨,必欲凈絕根株,毋貽遠患。”</p><p class="ql-block"> “凈絕根株,毋貽遠患。”林則徐一路上默默地咀嚼著八個大字。當時的君臣深謀遠慮,肝膽相照,道光特賜他紫禁城內騎馬過,乘肩輿。林則徐則直言呈奏:“流毒于天下,為害其巨,法當從嚴。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后國貧民弱,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p><p class="ql-block"> 天下太平,國泰民安是每一個帝王的向往。毫無疑問,已然決心禁煙的道光帝對林則徐贊賞有加。得良臣,謀良將,八天八次連召,君臣商議國事。中后期的滿清帝國,社會矛盾非常尖銳,非大刀闊斧則無所作為。于是,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節制廣東水師,查辦禁煙事宜,全權處理鴉片貿易事件。這“全權”二字足以說明君王對林則徐的信任和厚望。</p><p class="ql-block"> 領皇命,遵御旨,他緝拿煙販,整頓海防水軍,辦差有條不紊;他刺探西事,翻譯西書要聞,了解國外情形;他曉諭外商,呈交所有鴉片,工作雷厲風行;他捐出俸祿,配制斷煙藥丸,面向大眾散發。樁樁件件讓百姓拍手稱快。</p><p class="ql-block"> 1839年6月3日,林則徐率領大小官員齊聚虎門,當眾銷毀鴉片19187箱,2119袋,2376254斤。濃煙滾滾,海水沸騰,直至6月25日才全部燒完。作為禁煙運動的決戰成果,虎門銷煙是一場得圣心撫民心的勝利,給英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并向世界莊嚴宣告了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的堅定信心。一箭三雕!</p><p class="ql-block"> “鴉片必要清源,邊釁也不容輕啟。”這是林則徐謀求和平解決貿易的原則。外商交出鴉片后,隨即解除封鎖,恢復貿易往來,還對主動交出鴉片的外商給予每箱鴉片5斤茶葉的補償。</p><p class="ql-block"> 可是,這里又要用到“可是”了。大凡把“可是”二字提溜出來,后面就或多或少有麻煩。英國人源源不斷的財路被“虎門銷煙”咔嚓切斷。自詡為“日不落帝國”的英國侵略者哪能善罷甘休!鴉片戰爭一觸即發。其實,虎視眈眈的英國政府早就想挑起爭端,只是在千方百計尋找一個“借口”。</p><p class="ql-block"> 如果遇事不怕事,啥都可以迎刃而解,偏偏腐敗的大清政府不是沉著冷靜分析問題,而是膽戰心驚商討議和。或者找一只替罪羔羊平息爭端,或者用一些國庫銀兩予以安撫。從一開始就癱成一副被人拿捏的“諂媚相”。</p><p class="ql-block"> 議和求和</p><p class="ql-block"> 英國政府掀起一場戰爭叫囂。對外宣稱“中國的禁煙運動給了我們一個戰爭的機會,這對英國是很有利的,因為這可以使我們終于乘戰爭余威,提出我們的條件,強迫中國接受。這種機會以后不會再來,是不能輕易放過的。”覬覦中國由來已久英國政府終于漏出了狐貍尾巴。</p><p class="ql-block"> 英國人一潑潑挑釁,林則徐一次次抗擊。他深知“民心可用”,加強防御,整頓水師,將漁民壯丁也整編為抵抗外敵的水勇,加以還擊。一系列措施深得道光帝的贊賞。</p><p class="ql-block"> 1840年6月英國侵略軍集結軍艦封鎖珠江口,北上白河口,以談判為手段威脅要挾清政府。作為一國之君的道光竟然以為英軍來犯起因不是鴉片就是貿易,放他一馬也就是了。</p><p class="ql-block"> 這時以直隸總督琦善為首的求和派驚慌失措,將戰爭起因簡單地歸結為“虎門銷煙”,一邊誣告林則徐“收受英國女王文書,私自銷毀,圖謀不軌。”一邊恐嚇道光帝“英人船尖炮利,且本年即經擊退,明年仍可復來。”還添油加醋說,英國人只是不滿林則徐一人,只要嚴懲,一切好談。琦善作為中方談判官員,對英方卑躬屈膝,不敢詰責,使談判變成“一邊倒”的讓步求和。說火燒鴉片“措置失當,必當逐細查明,重治其罪。”琦善篤定“英夷強橫,非中國可能敵。”堂堂直隸總督從主和派漸變為投降派,將所有罪責歸咎于林則徐。</p><p class="ql-block"> 一向以“天朝”自居的清王朝閉關鎖國,不僅對世界格局形勢盲目無知,而且對英軍發動戰爭起因也渾然不明。一度以為“革職查辦林則徐,廣州原樣恢復通商”即可了事,根本沒能看透英帝國侍機大勢侵犯的狼子野心。道光不只以“朕諒汝等不得已之苦衷,準令通商”的遮羞布式的借口下諭批準了《廣州和約》,還對拱手作揖的求和派琦善夸口“片紙片言,遠勝十萬之師。”真實內幕呢?</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并不全在于武器落后,而是清政府掉以輕心,僅把戰爭當做東南沿海小小騷亂看待;道光也并非沒有信心打敗英軍,而是手捂口袋怕花費銀兩;在皇帝的認知里,《南京條約》不是喪權辱國,而是恩賜英國,他欲拿對待臣子的一套小恩小惠來快刀斬麻。帝心戚戚:這仗再打下去,還不得砸銀子么。罷了,給點好處讓“英夷”收手吧。國勢日衰,江河日下,這皇帝也順帶變成了“近視眼”。</p><p class="ql-block"> 再說琦善,好歹也是身披皇族外衣的直隸總督,何以置社稷安危于腦后,置個人廉恥于不顧,一面燒香作揖,割讓賠款;一面欺上瞞下,誣陷能臣?以致讓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也對這“沒一點氣節的使者”小瞧了去!這便是上不得臺面的小人做派。還在20年之前的嘉慶年間,黃河南岸決堤,時任河南巡撫的琦善處置不當,引發水災。堪稱水利專家的林則徐為了民生,不顧琦善身后強大的皇族背景,毅然上書抨擊其無為而治,一來二去為禁煙后的落井下石埋下禍禍根。嘆則嘆。林則徐一顆“為民初心”不敵他琦善的那種“小人之心”!</p><p class="ql-block"> 唐代杜荀鶴詩云:“大海波濤淺,小人方寸深。”古往今來,概莫如是。一個底線彎曲的滿清君王要盤算國庫,想速速了結;一個拱手相讓的直隸總督要泄憤報仇,得借刀殺人。</p><p class="ql-block">說他們聯手擠走一個滿身血性的能臣干將也不為過。不過,諷刺的是琦善尚未等到朝廷降罪林則徐,他自己先因私自割讓香港被道光革職鎖拏了。</p><p class="ql-block"> 革職琦善?真是太過便宜。</p><p class="ql-block"> 作為一國外交使臣,他的奴顏態度開啟了滿清政府200多年來從天朝倨傲到屈辱投降的先河。美國、法國乘火打劫,加緊侵略,連司法主權也一并遭到破壞。葡萄牙、比利時等一些過去即使手托物資銀兩扣頭進貢都不夠資格的小國也敢提出通商,分沾利權。從此,中國大門向整個世界無條件敞開。</p><p class="ql-block"> 嗟乎,鴉片戰爭的失敗,大清王朝的滅亡,冥冥之中自有天意。</p><p class="ql-block"> 一場虎門銷煙,讓一些外國人都表示欽佩的林則徐卻因此獲罪。</p><p class="ql-block"> 功臣落寞</p><p class="ql-block"> 1729年雍正禁令,1796年嘉慶禁令,1839年道光禁令,百余年三令五申停止輸入,英國方面卻愈加猖獗。賄賂,走私,販賣,躉船,巧借貿易之名,牟取鴉片之利,無所不用其極。因此,鴉片戰爭的爆發只是時間問題。</p><p class="ql-block"> 戰爭的失敗總要有人來承擔責任。作為一國之尊的皇帝陛下是不會也不能承擔的,只能把最先發起沖鋒的“罪魁禍首”林則徐變成向敵人請罪的“禮物”。這種時候,當初那些“八天八召,君臣議事”等不該記起的過往只得選擇性遺忘。可憐一代名臣,因“辦事不善”、“廢弛軍務”等莫須有罪名革去卿銜。</p><p class="ql-block"> 末了,林則徐用一句“奈何”踏上伊犁之路。月光下,他的眼前仍然是國人面黃肌瘦,不堪負重,平民傾家蕩產,賣妻典子的影像。</p><p class="ql-block"> 作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是被歷史公認的。作為禁煙功臣,他又敢蹚逆流,敢為人先,是鐵人般的存在。然而,好多時候,無畏的先驅,前沿的勇士,反而會付出巨大的代價。</p><p class="ql-block"> 林則徐“虎門銷煙”的行為無論對于現代還是當時,都是值得肯定的!就當初的國際局勢來說,爆發鴉片戰爭是必然趨勢,是瘋狂擴張逐利的英帝國霸道與蠻狠的結果,是滿清政府腐敗無能的終局。不去譴責鴉片的罪惡,不去抵制英國的戰艦,反用懲處內部功臣作為停戰交易。這樣的思維導向會換來什么?動動腳趾頭都能想到。</p><p class="ql-block"> 從1841年1月20日的《穿鼻草約》割讓香港,賠償煙價600萬銀元,到1841年5月27日的《廣州和約》繳納贖城費600萬銀元,賠償損失30萬銀元,再到1841年8月29日的《南京條約》鴉片、軍費、行商債務等共計2100銀元,這是英國迫使清政府簽訂的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英國侵略者對中國的無恥勒索。</p><p class="ql-block"> 自此中國從封建社會邁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p><p class="ql-block"> 自此中國開啟了潘多拉魔盒,再也無法回復昔日的安寧;</p><p class="ql-block"> 自此中國任憑帝國虎狼登堂入室,大勢掠奪,成了西方國家的“香餑餑”;</p><p class="ql-block"> 自此中國黎民百姓災難無窮,生靈涂炭。</p><p class="ql-block"> 1856年,英法列強第二次發動鴉片戰爭。</p><p class="ql-block"> 1860年,英法聯軍勾結焚毀舉世聞名的圓明園。</p><p class="ql-block"> 事實證明,跪地求饒永遠不會使列強刀下留情。</p><p class="ql-block"> 逝去的時光流為歷史,昨天是今天的歷史,今天也即將會是明天的歷史。在這個日月輪回的自然旋渦里,總會有林則徐一樣的人物值得吊唁,也會有琦善一樣的小人侍機得逞。不過,英雄就是英雄,在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眼里,琦善是什么鳥?不知道。林則徐是哪位?無人不曉。</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静安区|
开平市|
内江市|
深泽县|
正蓝旗|
柳河县|
阆中市|
封丘县|
房产|
伊春市|
莱芜市|
泗阳县|
城步|
洪雅县|
巢湖市|
岳池县|
武功县|
白水县|
石河子市|
宜兴市|
柘荣县|
罗田县|
五华县|
定安县|
广宁县|
含山县|
巴彦淖尔市|
浮山县|
双流县|
彭水|
哈密市|
犍为县|
怀宁县|
商都县|
莫力|
昂仁县|
沂水县|
麦盖提县|
长宁县|
松桃|
太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