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歌曲:《歷史的天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演唱:毛阿敏</div> 遠觀中國歷史,在春秋戰國時期,七雄爭霸,那時的楚國就是一個東接海洋,南臨南越,身跨長江兩岸,囊括富裕的洞庭湖區和江漢平原,以郢為都(郢yǐng,即今天荊州地區),比起除齊國以外的五個內陸國來說,它占盡了天時地利,是一個妥妥的大國霸主。 七國諸侯經歷了公元前500年的戰亂,最終被秦所統一,泱泱楚國從此淹沒在中華民族大融合、大一統的汪洋之中。但楚國的歷史貢獻仍沉積在人們久遠的記憶之中。 我的家鄉有洞庭湖、有岳陽樓、還有原楚國屈原大夫的靈魂。他當年國破家亡自己被流放的絕望中,在汨羅江投江自盡。屈大夫卻留下的《離騷》成為了中華民族不朽的靈魂篇章,傳頌至今。 我的家離荊州不過200公里,高速直達開車僅需2.2小時,由于情結使然,在退休閑暇的日子里萌發了探訪荊州的念頭,想看看楚國故都的遙遠過去。 其實,荊州是三國古城,真正的楚國古都是在荊州附近的郢城。據記載,楚文王元年(公元前 689 年),楚國自丹陽遷都于郢,至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 278 年)秦將白起拔郢止,楚國在此建都 410 余年。這期間,郢都作為楚國的都城,歷經了 21 代楚王,是楚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車近荊州城東入口(緊挨東門),巍峨蜿蜒的三國古城墻將荊州古城包裹其中。荊州城墻始建于東漢,原為土城,是關羽鎮守荊州時所筑。后經五代、南宋修繕擴充,遭元毀城、經明初修復、明末張獻忠毀城,又經清代修復,經受過無數劫難和奇跡,方保留了今天荊州城墻的模樣。 住下來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游覽荊州古城墻。現存明清重建城墻東西長 3.75 公里,南北寬 1.2 公里,面積 4.5 平方公里,城墻周長 10.28 公里,高 9 米。荊州古城分為三層,外面是水城,中間是磚城,里面是土城。 荊州地處長江中游,是南北交通的咽喉要地,戰略位置極為重要。荊州城墻及其城樓在歷史上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軍事防御角色,是觀察敵情、指揮作戰的重要場所。 城墻各出入口,均設有甕城、敵樓、戰屋、炮臺、藏兵洞、復城門等設施,防御體系完備,歷來易守難攻,有 “鐵打荊州” 之說。 荊州古城的東門,正式名曰:“寅賓門”,其城樓上的賓陽樓格外亮眼,與岳陽樓有得一拼。賓陽樓通高 12.9 米,分上下兩層,結構為重檐歇山頂,屋面青灰筒瓦覆蓋,屋脊翼角翹起,各飾帶獸。由 36 根直徑 35 厘米左右的圓形木柱支撐。 賓陽樓是旅游打卡熱點之地,在古城樓的陪襯下,小女子身著唐裝、手持楚王劍、心中燃起三國豪情,一個轉身回眸,留下驚鴻一瞥,不由得我連連贊嘆,楚魂還在! 登斯樓也,舉目遠望,寬闊的護城河,源遠流長,它將古今分割兩邊,它又將朝夕連成一片。當年的楚國沃野千里、人丁興旺、軍力強大,為何楚國興盛于此也亡于此鄉?屈大夫的《天問》又能作何答復。 荊州古城由三國時關羽始建、賓陽樓始建于明代,雖巍峨雄偉,卻是荊楚大地上的“后生”。只有楚國才是在這片土地上的根基,2500年過去,我作為它的子民,仍能感受到楚風兮兮楚魂縈縈,舊夢仍在我的心里。 我執著要驅車去造訪曾經的楚國“郢都”。待到目的地,舉目四望,江漢平原上只有廣袤的綠洲綿延不盡,“郢”被歷史的風云卷起的黃沙深埋在了地下銷聲匿跡。我隔著鐵絲網看見了“楚紀南故城”的標牌和周邊開挖文物的無數坑坑洼洼…… 自1951年伊始,動用幾十年的國力將大量楚文物,發掘整理陳列在“國家一級博物館”荊州博物館內,據稱陳列有19.6萬多件套文物。這確實是一處愚夫俗子該到的好去處。 荊州博物館的文物分為八大類展出,它們是:<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漫天星斗月同輝— 江漢平原原始文化展》、</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吉金耀彩— 荊州出土銅器展》、</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楚玉擷英— 荊州出土玉器展》、</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書于竹木— 荊州出土簡牘展》、</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陶苑奇珍— 荊州出土古代瓷器展》、</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大夫遂— 鳳凰山 168 號漢墓展》、</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丹漆神韻— 楚秦漢漆器精品展》、</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開元觀歷史文化陳列》。</div> 19.6萬多件的展品中有:國家珍貴文物 17950 件(套),包括國家一級文物 614 件(套),二級文物 1259 件(套),三級文物 16077 件(套)。真的讓人眼花繚亂,我在其中仿若穿越,迷蒙到目不轉睛、舉步維艱、神情恍忽,導致認知迷茫。 越王四代劍,是指勾踐、者旨于賜、不壽、州句祖孫四代的越王寶劍,因戰亂流落楚地。這把越王州句劍,在越國歷史上同樣具有重要地位。劍身通常有精美的紋飾和銘文,體現了當時越國鑄劍工藝的延續和發展。雖然具體的工藝細節可能因劍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整體上保持了越國寶劍的高超制作水平。 1975年,因在鳳凰山修建雷達站,考古隊發現了名“遂”的墓穴。據考證“遂” 為江陵西鄉陽里人,生前爵位為五大夫,是西漢二十等爵的第九級,下葬時間為西漢文帝十三年,即公元前 167 年。出土時,“遂” 的尸體其皮膚、肌肉等軟組織均有彈性,四肢大小關節亦可活動,32 顆牙齒齊全且牢固,鼻道暢通,左耳鼓膜猶存,內臟器官齊全,骨骼正常,皮下膠原纖維保存良好,與新鮮組織非常接近。怕是“遂”萬萬沒有想到,二千年后又回到了人間。 1983 年 12 月在張家山 247 號漢墓中清理發掘,出土竹簡共計 2000 余枚。內容涉及漢代法律、軍事、歷法、醫藥、科技諸多方面,其中《算數書》是早于《九章算術》的古代數學佚籍。荊州出土簡牘是中國考古學上的重要發現,為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社會等方面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荊州出土的玉器種類豐富、造型精美,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谷紋玉璧直徑 21.45 厘米,被文博專家譽為 “熊家冢和氏璧”,是熊家冢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所出土的最大玉璧。玉璧表面布滿谷紋,谷紋排列規整,雕琢精細,體現了當時高超的雕刻工藝。谷紋玉璧在古代是重要的禮器,用于祭祀、禮儀等活動,也象征著吉祥、美好和權力。 荊州出土的玉覆面是戰國時期的文物,出土于荊州市荊州區秦家山二號墓,是中國最古老的、也是迄今唯一一件整玉雕覆面,為國家一級文物。該玉覆面長20厘米,寬13.9厘米,厚0.23厘米,大小與真人臉龐差不多。在古代喪葬儀式中,玉覆面是一種重要的隨葬品,古人認為玉可以防止靈魂出殼,保證尸體不腐,同時也寄托了生者對死者的美好祝愿,希望其在另一個世界能夠安寧幸福。 博物館中的精品無數,比起北京和臺北兩地故宮博物院來說,有過之無不及。陶甬、金鼎、絲綢、樂器、文學、漆器都是美不勝收,也無法一一枚舉,在這里只有對楚文化的敬仰和折服。難怪楚國與周王室分庭抗禮、多次與晉國、齊國等強國爭霸,參與并影響了當時天下的政治格局,這與楚國的實力強大是分不開的關系。 我尤其對展出的“鳥人”畫像十分感興趣。說是《山海經》、《淮南子》、《博物志》等古籍中都有記載:東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青色、赤腳、一足、不食五谷。其頭臉很長,白發紅眼,身上長滿羽毛,背上有翅膀,不能遠飛,靠食鸞鳥蛋為生。又說這些鳥人距九嶷山四萬三千里,推算起來,我真懷疑大洋彼岸哪些黃毛藍眼不干人事的家伙,就是鳥人的后裔。 站在鳳凰廣場與高高的賓陽樓隔護城河相望,古老的荊州城、廣袤的江漢平原,曾經的楚國大地上有太多的迷值得探索。“惟楚有材”絕不是一句恭維,楚王在此曾經“一鳴驚人”地崛起過、劉備為蜀國的興旺也借過荊州。我為家鄉有過這段輝煌的歷史深感自豪。 楚國先民尊鳳崇火,以鳳凰為圖騰,奉火為神明。荊州作為楚文化的發祥地,楚國 21 代帝王在此建都 411 年。“金鳳騰飛” 的城市雕塑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城市標志,而是鳳凰涅槃精魂的傳承,是楚文化的一個重要象征。今天正是形態矯健優美,富于浪漫色彩的金鳳騰飛的好時代。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護城河邊遠眺賓陽樓</b></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乐市|
鄂州市|
昌图县|
黄骅市|
安仁县|
同德县|
平舆县|
金昌市|
合川市|
同心县|
颍上县|
佛冈县|
靖宇县|
宁海县|
南平市|
溧阳市|
荔波县|
定日县|
靖西县|
兰坪|
天台县|
昌黎县|
敦化市|
济源市|
巴南区|
雅安市|
岢岚县|
密云县|
济宁市|
宁安市|
和顺县|
贵定县|
安龙县|
将乐县|
衡阳市|
商南县|
肃南|
酒泉市|
中宁县|
泌阳县|
绍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