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明十三陵葬了十三位皇帝,還有他們的皇后們和妃子們。出名的陵墓記得名字,搞不清位置。被經常談論的皇上,知道名字,對不上年號。誰和誰是啥親戚關系?一句話,一塌糊堵!</p> <p class="ql-block">有機會跟著專家走走看看!那咱就從零開始唄!先搞清楚陵墓里埋的是哪位!</p> <p class="ql-block">康陵,天壽山蓮花山下,明武宗朱厚照和孝靜毅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寢。</p> 欞星門 <p class="ql-block">欞星門是中國傳統建筑中一種形式的“門”,靈星指的是角宿天田星,當早晨東方可以看見天田(商朝稱上田),預示著一年農耕的開始,殷人視為農祥之星加以祭祀,《宋史·禮志二》:“南郊壇制…… 仁宗天圣六年,始筑外壝,周以短垣,置靈星門。至理宗景定間,移用于圣廟。又云國朝郊壇率循唐舊,可知靈星門為唐朝舊制。清陸以湉《冷廬雜識?靈星門》:“圣學欞星門,當作靈星門。”可知欞星門與靈星門為同一種建筑。壝,《周禮·地官·大司徒》:“設其社稷之壝,而樹之田主。”《集韻》起土為埒,一曰壇邊低垣圍繞者為壝。牌坊是里坊的坊門,閥閱則偏向私人住宅,烏頭門則是指建筑形式而非用途。欞星門在明代為南郊、祭壇、學宮、文廟及親王府重要的大門,隨著建筑技巧的發展,明代欞星門不一定是無頂的烏頭門。</p> <p class="ql-block">出現時間不晚于唐代。欞星門是從唐代的烏頭門發展而來的, 清代只有欞星門名稱。因為牌坊也是從烏頭門發展而來的,所以有人認為欞星門是牌坊的一個支流。中國孔廟建筑中軸線上的第一座門是欞星門,傳說欞星是天上的文星,又稱文曲星,把孔子比作文曲星,因此得名。也有說欞星門指的就是天門。所以宮室,祭祀建筑(如天壇,社稷壇)壇廟和陵寢建筑都設有欞星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傳說,若走進欞星門參觀寶頂明樓地宮等,離開時須原路離開從欞星門走出,代表離開帝皇冥宮之意。</p> 石五供 <p class="ql-block">石五供始見于明代永樂帝長陵,后為定制,從佛教中借用的供養祭器。</p> <p class="ql-block">清代陵制:凡帝、后陵均設置石五供,位于二柱門以北的正中祭臺和一個爐、2個花瓶、2個燭臺組成。分為上梟、下梟和束腰三部分,束腰部分有八仙、八寶圖案,所刻器物是用其諧音表示吉祥,如事事如意、平平安安、吉慶有余等。象征著皇陵香火永旺,神火不滅,仙花常開。長眠于地宮里的帝后們一年四季都在享受后代子孫的供養。</p> <p class="ql-block">嘉慶二十三年佚名刻《欽定大清會典圖》之太歲殿祈祀陳設,卷十三禮制:五供排列:瓶、燭、鑪、燭、瓶(鼎豆壺)。卷十七之文昌廟陳設同上。若低一級之三供則為燭、鑪、燭,如先醫廟等。</p> <p class="ql-block">五供也稱五獻。在拜表、煉度、施食等儀式中都有五供一節。其法乃是將五種獻祭品,即香、花、燈、水、果獻于神壇之上,道士稱:五獻皆圓滿,奉上眾真前,志在求懺悔,亡者早生天。</p> <p class="ql-block">五供由鼎一只、燭臺一對、花觚一對組成。道教對這五種供品,各有專門的解釋:香 《要修科儀戒律鈔》引《登真隱訣》稱:“香者,天真用茲以通感;地祇緣斯以達言,是以祈念存注,必燒之于左右,特以此煙能照玄達意。” 意思是香可上達于三境十天,下徹于九幽五道。王重陽《詠燒香》詩云:“身是香爐,心是香子,香煙一性分明是。依時焚爇透昆侖,緣空香裊透祥瑞。 上徹云霄,高分真異,成雯作蓋包玄旨 金花院里得逍遙,玉皇幾畔常參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礓?路</p> <p class="ql-block">每一個朝代都有豐富多彩的故事!一步一步地走!一點一點地來了解!從不同的視角學習了解,徒步健身。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秦安县|
东莞市|
玉溪市|
嵊州市|
南宫市|
绍兴市|
平潭县|
府谷县|
文昌市|
吴川市|
宜丰县|
新余市|
崇仁县|
石楼县|
白沙|
罗甸县|
沁阳市|
海安县|
丰镇市|
岚皋县|
来安县|
汽车|
加查县|
胶南市|
丰原市|
新兴县|
甘南县|
黑水县|
密山市|
秭归县|
平定县|
武威市|
石楼县|
内黄县|
西贡区|
福安市|
大姚县|
江源县|
道孚县|
华池县|
宿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