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最后的原始部落翁丁

峨眉雪

<p class="ql-block"><b>昵稱:峨眉雪</b></p><p class="ql-block"><b>美篇號:37045676</b></p> <p class="ql-block">翁丁村地處中緬邊境,距滄源縣城約25公里,海拔1500米,已有400余年歷史,是中國境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部落村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翁丁"的佤語意為云霧繚繞之地。</span>我初聞翁丁是在東方航空公司的班機上,當時正在閱讀航空雜志上關于東航對口扶貧滄源縣的報道。后來聽說翁丁村因火災被燒毀,深為痛惜。不過,這次旅行經過滄源,還是想去一睹為快。</p> <p class="ql-block">觀光車把我拉到老寨景區門口,穿著民族服裝的佤族姑娘擊鼓迎客,如果你愿意,站在一旁的佤族老媽可以讓你享受一下"摸你黑",在你臉上粘一團黑泥巴。佤族人稱這種泥巴叫娘布洛,由黑泥和中草藥混合制成,象征驅邪祈福。傳說中,娘布洛有"起死回生"的神奇功效。雖說這聽起來有點玄乎,不過它的美容和防蟲功效還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p> <p class="ql-block">順著一條綠樹蔥蔥、用石塊鋪成的步道行走約百米便來到了人頭樁景點。"人頭樁"佤語稱"考西崗更",是敬畏感恩亡靈,祈求神靈使地方風調雨順、歲稔年豐,村寨人丁興旺、吉祥安康的圣地,是部落最為威嚴陰森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人頭樁一般設在寨門前神林山旁,分公樁和母樁,母樁內裝有獵獲的人頭,公樁帶刀護衛母樁;人頭樁臉部的"△"符號,佤語叫"過",是天人合一的圖案。人頭樁圣地的樹杈,是祭奠人頭時,掛背包、衣物等的魂鉤,一家去幾人就要插上幾個鉤杈,旁邊是祭賧虎豹精靈的地方。直到1958年,滄源境內獵祭人頭的習俗才被徹底廢除。</p> <p class="ql-block">去一號觀景臺的路上,這棵參天蔽日的高山榕有500多年樹齡,大概在翁丁老寨建起之前就有了。</p> <p class="ql-block">一號觀景臺是老寨子北側的最高位置,這里有一棟兩層的佤舍,登上二層可以居高臨下縱覽寨子全貌。</p> <p class="ql-block">這也是那次大火中幸存下來的兩棟原始佤舍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一層的房間里,一位佤族老人正獨自閉目養神,火塘晝夜不息,也許他心里正在向神靈祈禱,保佑村子平安如常。</p> <p class="ql-block">一條便捷的羊腸小石道通向山下的二號觀景臺。</p> <p class="ql-block">二號觀景臺位于山坳的最低處,寨子的佤舍大多集中在正對面的山坡上,層層疊疊、櫛比鱗次。</p> <p class="ql-block">這里的佤舍有兩種,一種是干欄式樓房,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用于飼養牲畜或堆放雜物。這種結構適應了山地環境,具有防潮、防蟲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還有一種是四壁落地房,俗稱雞籠罩房,這種房子只有一層,四壁直接落地,屋頂多為歇山式或四面坡,利于排水和散熱。房頂斜度大,茅草覆蓋緊密,防止風吹散,確保屋內火塘的安全。</p><p class="ql-block">佤族民舍主要使用竹、木和茅草等天然材料,木柱頂端保留樹杈,用以托梁,橫梁上再覆以細竹子和茅草,形成堅固的屋頂結構。</p> <p class="ql-block">我向附近一處高坡上的佤舍走去,上去的臺階兩邊樹影婆娑,兩位美女正在打卡,可她們穿著卻是苗族服飾,實在與佤寨不太匹配。</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棟兩層樓的佤舍,一層是個店鋪,除烘干牛肉等當地土特產外,也有常見的飲品。店鋪的當家是一位佤族阿媽和她的女兒。阿媽熱情地招呼來客,女兒則在一旁專心致志的玩手機。當然啦,如果有生意來了,電腦上的操作就是女兒的活了。</p> <p class="ql-block">這兒的視野開闊,能看到佤寨的每個方位。我要了一杯美式咖啡,坐在靠近門口的倚欄木臺上,靜靜看著寨子里的一舍一木,以及朦朧的遠山,偶爾小吮一口,什么都不想,愜意。</p> <p class="ql-block">二樓上設有祭祀房,平時是不允許任何人進入的。不過現在為了方便游客參觀,游人是可以上來的,甚至在靠近桿欄處還有茶座。</p> <p class="ql-block">祭祀房的墻壁上方掛有三個牛頭,呈品字狀,牛頭下有三個座位,據這位佤族老人介紹,中間是佤王座,左右兩側是佤王的陪同座,這三個座位是不允許游客隨便坐的。</p> <p class="ql-block">老人指著對面山坡上的一棟佤舍告訴我,2021年那場大火就是從那兒開始的,很快綿延到其它佤舍。由于當時的老寨子沒有消防通道,加上水源問題,外面消防車進不來,最后老寨幾乎燒光,只剩下兩棟。</p> <p class="ql-block">在去佤王府的路上,我遇到了這位與眾不同的的佤民,他的帽子上插了一根羽毛,這是地位和尊貴的象征,引來游客紛紛和他合影。</p> <p class="ql-block">佤王府正在修繕中,我們無法參觀。在佤王府的左側有用于祭祀的木鼓房,木鼓房外有幾十個"人頭兜"。</p> <p class="ql-block">木鼓和人頭都是用來祭祀的,這是佤族古老的祭祀活動,祈禱風調雨順、寨子平安。木鼓形似女性生殖器官,而人頭象征生命的源頭。人頭的獲得主要有兩種,一是自愿獻祭,二是部落戰爭的俘虜。由于這種祭祀方式過于殘酷,1950年毛澤東主席提議用其它動物的頭替代人頭,后改用牛頭。</p> <p class="ql-block">"人頭兜"是把獵獲的人頭裝進去用來祭拜木鼓的竹簍。佤族先民措獲人頭后,先編制小竹籠,把人頭放進去,再把人頭籠裝進人頭兜里,用草片蓋起后,立在木鼓房邊祭祀木鼓,以析求蒼天、神器、神靈護佑村寨平安。</p> <p class="ql-block">佤王府前的廣場左側有一棟兩層陳列館,內有佤族歷史文化介紹,也有民族服飾展示,還有佤寨自產的大葉茶品嘗。</p> <p class="ql-block">你看,剛來了一群退休大媽,她們喝著佤族老人泡的茶,唱著《阿佤人民唱新歌》,興奮得手舞足蹈。</p> <p class="ql-block">這時,寨門口的廣場上迎來了一位騎在牛背上的牧童,手持一根竹笛,吹著悠揚的旋律,伴隨著他的情歌,呼喚心中阿妹。</p> <p class="ql-block">"拉木鼓"表演即將在14:00開始。所謂拉木鼓,就是要從村外樹林中砍一段紅毛櫸大樹干,然后把它拉到木鼓房內,再制作成木鼓。在這一過程中伴有許多復雜的宗教儀式。</p> <p class="ql-block">活動的起點在我之前經過的人頭樁入口處,圍觀的人們早已里三層外三層。這位穿著民族服裝的大哥蹲在路邊,全副武裝地耐心等待著活動開始。</p> <p class="ql-block">一棵已被砍掉的大樹樁下放著一牛頭,牛頭前一竹筐里有一只雞,數十身著盛裝的男女,在頭人和魔巴(祭司)的帶領下,開始祭祀儀式。</p> <p class="ql-block">只見魔巴左手提著公雞,右手舉起長刀,口里念咒語,殺雞祭神。祭畢,幾十號佤寨人在頭人帶領下,唱著《拉木鼓歌》把樹干拉向寨子里。</p> <p class="ql-block">樹干拉到木鼓房后,眾人圍著木鼓開始擊鼓起舞。他們雙腳立與肩寬,半蹲半俯、送胯轉身,時而抬起右腳成"三道彎"伸縮三次,時而抬起左腳,揮舞木槌自轉一周。隨著鼓點更加激烈,鼓聲濃重,舞者<span style="font-size:18px;">動作更</span>豪邁、奔放、熱烈。</p><p class="ql-block">寨門外的步道上已寧靜下來,我獨自走向景區出口,那木鼓聲卻依然在空中久久回響。</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道| 富宁县| 济阳县| 疏附县| 乾安县| 涞源县| 乐昌市| 和龙市| 安康市| 电白县| 本溪市| 曲水县| 万安县| 东宁县| 澄江县| 嘉义市| 嘉善县| 凯里市| 黑山县| 通城县| 富宁县| 乃东县| 嘉峪关市| 虎林市| 长乐市| 香港| 辽源市| 鹤岗市| 长丰县| 柳州市| 章丘市| 鞍山市| 大同县| 绥阳县| 武山县| 石屏县| 当阳市| 鄂尔多斯市| 古丈县| 衢州市| 达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