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有感而發——談談散文創作的體會

尹偉達

<p class="ql-block">有感而發</p><p class="ql-block">——談談散文創作的體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尹偉達</p><p class="ql-block">原鞍山市文聯原主席,遼寧省書法家協會理事,遼寧省作家協會理事,中國楹聯學會會員,遼寧省楹聯家協會名譽副主席,中華詩詞學會會員,遼寧省攝影家協會協會員。千山文化研究會顧問。北京蘇軾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p><p class="ql-block">東北大學畢業,清華大學書法高研班畢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有感而發,這字面的意思很簡單,就是有所感觸而表示出來。其實任何深奧的東西,說白了都很簡單。我之所以講這四個字,是因為我有自身的感受,我覺得把我的感受分享給大家,大家會從中受益。</p><p class="ql-block">我把有感和而發分開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有感</p><p class="ql-block">感就是感情或感悟。寫散文無非就是抒發感情或表達感悟。從這個意義上說,散文就是兩大類,抒情、說理,記敘性散文也同樣離不開抒情和說理。</p><p class="ql-block">從有感的角度說,有七個小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感從哪來?</p><p class="ql-block">生活是寫作取之不盡的礦藏,所有的文學藝術無不源自生活。你會說,我也有生活,那我怎么寫不出或寫不好作品呢?的確,每個人都有生活,但我說的是,生活就是一堆礦石,得經過加工才能成為作品,是成為鐵、還是成為鋼、還是成為合金鋼,不僅取決于礦石的品質,也取決于加工。文學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就是這個道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從部隊到地方是個很大的轉變,在部隊很隨意,在地方很拘束。有一天我在市府廣場看到園林工人在修理樹墻,他把那長出來的枝條毫不留情地咔嚓咔嚓剪掉了。我感到很疼,我覺得他在剪掉我伸出的胳膊扔出的腿。于是我就寫了篇散文《樹墻》。大意是:農村的一株小樹被植入樹墻,經過幾次的咔嚓,他才在痛苦中醒悟,原來,在體制里不能有個性。于是,他便安于樹墻之中,不再忘乎所以,不再旁逸斜出,與其他的樹渾然一體。過往的人都贊嘆這樹墻“真美”。但樹墻的里面,卻是一種相互纏斗的扭曲,一種習慣于壓抑的畸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學會立正》。</p><p class="ql-block">人生的立正有兩個要點,一個是“立”,一個是“正”。</p><p class="ql-block">所謂“立”,就要有扎實的根基、足夠的本領,不論在哪,都能站穩一席之地,在這個崗位上,缺你不可!</p><p class="ql-block">所謂“正”,就是正直,正派,正道,正氣,正義。不隨歪就歪,不茍茍且且,始終成為正義的力量!</p><p class="ql-block">“立”,不是“利”,也不是“吏”。人人都想得到“利”或“吏”,那就要先學好“立”。</p><p class="ql-block">“正”,不是“掙”,也不是“政”,要想掙錢,想從政,更要先做到“正”。</p><p class="ql-block">立正,也許會不合時宜,也許會吃虧,但立正的人,坦蕩無愧,令人仰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就是生活和作品,所謂作品,就是對生活的思考提煉與升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是不是真情實感?</p><p class="ql-block">真情實感,是散文的靈魂。什么叫真情實感,就是感動了你自己的最真實的情感。只有你自己被感動了,才有可能感動別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給岳父按腳》:那天,我又路過腫瘤醫院,我又看到那個窗戶,我岳父就是在那個房間里走完了生命的歷程。但突然我覺得很親切,我覺得我岳父還在那個房間里,我還可以進去給他按腳。當時,岳父病入膏肓,我們無能為力,唯一能做的就是就是給他按腳,這樣岳父能舒服一會能睡上一會。我是岳父看著長大的,我父母和岳父岳母是老戰友。我就是通過這篇文章,寫了我的岳父。這文章很短,但我是含著眼淚寫的,我知道,感動了自己的文章,也一定會感動別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真情實感,貴在真,貴在實,千萬別夸大,別煽情,別矯揉造作。虛假、夸大、應景,是散文的致命傷。有真情實感不一定寫出好文章,沒真情實感肯定寫不出好文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是不是獨感?</p><p class="ql-block">我們所說的感情或感悟,一定是你自己所獨有的。你會說,有些情感是共同的,比如母愛,全世界的母愛都是一樣的。的確,母愛是共同的,但每個人的經歷和感悟不一樣。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抽象的母愛是共同的,但具象的母愛是不同的。具象是散文的血肉。你要寫母愛,必須從你自己的具象中來表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比如我寫的《還有多少個重陽》,就是重陽節帶父母去深窩水庫,回來快到家時母親吐在車里。母親說“我一直忍著還是沒忍住”。當我洗車坐墊時,母親說“兒子一點都不嫌棄我”。就是這兩句話,令我淚流滿面也刻骨銘心。母親一把屎一把尿把我們拉扯大,嫌棄過我們嗎?如今母親年紀大了,僅怕給我們添麻煩,這就是這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最善良的母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還有說理,這個理是你自己悟到的理,而且是從具象到抽象的感悟。</p><p class="ql-block">比如《陀螺》,陀螺我們小時候叫老牛,為什么叫老牛呢?長得也不像。原來陀螺與老牛都需要一根鞭子。人也一樣,都有惰性,都需要一根鞭子,這就是“鞭策”。我們的人生,不僅需要高人指點,更需要有人鞭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再比如《說蟬》,從古自今都在歌頌蟬,“蟬噪林逾靜”,“居高聲自遠”。但我發現,蟬是十足的小人,它先把自己包裝成蛹,在地下蟄伏,一有機會就搖身一變飛上樹梢,刺破樹皮,吸吮汁液,并招來同黨都來吸吮民脂民膏。蟬多了樹就遭殃,小人多了社會就遭殃。所以我一直都防火防盜防小人。</p><p class="ql-block">可同君子爭高下;</p><p class="ql-block">不與小人論是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4,是否深感?</p><p class="ql-block">我說散文就是有感而發。你會說,我有感,而且是真情實感,也是獨感,為什么還抒發不好。那你就要考慮一下,你的這個感深不深?是浮皮潦草的,還是入木三分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比如我寫《灶》。灶,家家都有,司空見慣,很容易寫淺薄。但我對灶進行了很深的思考。</p><p class="ql-block">好多年前我搬家,妻非要找人算算,算命的說早晨5點搬。這我不干了,那時搬家都是單位同事幫忙,怎么好讓人起大早。算命的說,你早上5點把大勺拿過去點上火就行了,剩下的你當天搬完就行。這給我很大啟發,把灶搬過去,就等于把家搬過去,那灶代表著家了。那時搬家講“燎鍋底”。顧名思義,就是把柴火放在灶里。“燎鍋底”的文詞叫“添薪”,“薪”就柴火。什么叫“薪火相傳”,就是灶里總有火,才能一代傳一代。什么叫“釜底抽薪”,就是從灶里往外抽柴火,讓這家不再興旺。后來燎鍋底不拿柴火了,拿錢,于是“薪”就成了是錢的代名詞,工資成了薪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們小時候很少有供財神的,每家每戶都供灶王爺。臘月二十三要灶王爺上天,大年三十交子時分要接神,接的不是財神,而是把灶王爺接回來。人們對灶王爺的敬重進一步說明了灶的地位。“民以食為天”,有了灶,才有吃的,才能生存;有了灶,才有家,才能繁衍生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灶,也是家里的五行之大全。灶本身就是“土”加“火”,灶里的柴是木,灶上的鍋是金,鍋里有水。一個灶,金木水火土占全了。故灶興則家興,灶旺則家旺,灶敗了家也就敗了。到廟上看香火,到家里看煙火。到誰家里,看看灶,就知道這家過的怎樣。總不開伙的,就不是正經過日子人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隨著時代發展,灶在不斷地改進。但改進的只是灶的形式,不變的是灶的內涵。灶,是對家對親情深深的眷念,是對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傳承。灶,點燃的是一個家庭的生機與活力,烹飪的是一個民族的快樂與健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5,要善于發現美</p><p class="ql-block">善于發現美是詩人和散文家的特質。目光所及皆有美景。寫詩寫散文的人,就要比別人多一只眼睛,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美,能在司空見慣的地方發現美。別人是走馬觀花,你要能發現每朵花不同的芬芳。每天上班,或退休后去工作室,我都是走路,而且還喜歡繞點遠,穿過公園。尤其是春天的早晨,我看到二月蘭像衛兵等著我檢閱,蒲公英散落著等著我發現,地丁藏起來說你來找我呀,土黃蓮說你可以用我畫一顆心。于是,我寫了《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芬芳》。其實人也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自己的長處。有的動手能力強,有的動腦能力強。有的智商高,有的情商高。有的善于獨立工作,有的善于團隊協調。因此要因材施用,尤其要揚長避短。你是野花,就不要想登大雅之堂;你是文竹,就好好呆在書房;你是牡丹,就去裝點富麗堂皇。人要揚長避短,而不是取長補短。短處是天生的,短處是永遠補不上來的。比如我,情商不高,不會拉關系,所以我這輩子只能靠能力。如果讓我當辦公室主任或秘書長,我就廢了。這就是我通過觀察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芬芳而引申出的道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還寫過一篇《石縫里的花》:</p><p class="ql-block">當它探出頭來,它才知道,原來伙伴們都在土地上,只有它在石縫里。它的出生,就注定了孤獨與苦難,也注定了不屈與堅強!</p><p class="ql-block">它們不抱怨不牢騷不頹廢。它們認命,但它們不認輸!終于,它也開出了花,它用盡洪荒之力開出了生命之花。只是這花有點小,也不夠水靈。它四下看看,自慚形愧。</p><p class="ql-block">直到有一天,一個詩人看到了它。哇!如此堅強而美麗的花!他用贊美的眼神愛撫它,在各個角度給它拍照,還給它寫了一首詩:</p><p class="ql-block">無名一朵花,石縫是她家。</p><p class="ql-block">不因貧與賤,一樣吐芳華!</p><p class="ql-block">它哭了,它的眼淚里有太多的心酸太多的委屈,也有太多的自豪太多的幸福,那是常人體會不到的委屈與幸福。</p><p class="ql-block">拍這些照片,寫這些文字時,我想到的是一個失去雙臂用腳畫畫的女孩,還想到那兩個開個按摩診所的盲人姐弟,還想起泳游時總遇到的一位無腿男人,他曾獲得過全省第三名。他們都是石縫里的花。</p><p class="ql-block">善于發現美,也是愉悅自己的心情,好心情才能寫好散文,一個整天抑郁整天牢騷滿腹的人絕對寫不出美的文章。當然,這世界有很多丑,我們心里也有丑。但心就那么大,美裝多了,丑就沒地方了。人生需要正能量,不論多大年齡,都要陽光向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6.要多愁善感</p><p class="ql-block">寫詩寫散文的人,不僅要比別人多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還要有一顆比別人更多愁善感的心。看一朵花我們會感動,看一個風景我們會感動,看一個故事我們會感動。實在沒什么可感動的,我們就自己被自己感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比如我寫《家庭暢想曲》:</p><p class="ql-block">從部隊回來無房住,借一18平的單室棲身。廚房既當餐廳又當書房,晚上我和孩子共用餐桌學習。冬天無暖氣,孩子穿著棉鞋和大衣寫作業。因此我與妻忌諱談房子。但十歲的孩子不管這些,總問“爸,我啥時能有自己的小屋?”我說,如果你有自己的小屋你怎么布置呢?誰知這句話竟成了家庭暢想曲的開端。打那以后,孩子便在餐桌上構想他自己的小屋,藍色的墻,白色的床,玻璃板下壓滿卡通片。妻也熱衷起來,經常買些《現代家庭》之類的書,構思客廳、臥室、廚房的設計,好像下個月就要分到一套兩居室的房子一樣。</p><p class="ql-block">還有一首旅游暢想曲。那些年,我們在餐桌上幾乎“飽覽”了全國的風景名勝。</p><p class="ql-block">最感動的暢想曲是關于孩子將來的考學。一天吃晚飯時,遼寧臺介紹清華大學。我說:以后咱孩子就考清華。其實,考清華是母親對我的夙愿,文革十年破滅了我的大學夢,我就把這一夙愿寄托到孩子身上。孩子說,假如那時我真的拿回了清華的錄取通知書會怎樣?妻說,那你爸一定高興得拿大頂。我說:我再去京,就可以理直氣壯的走進清華那厚重的校門,雖然我沒能念清華,但我兒子在這里。我說,你下課正往宿舍走,聽到有人喊你,回頭一看,是爸爸。說著說著,我眼里涌出了淚花。妻說,看你,像真事似的。</p><p class="ql-block">經常被感動,經常被自己感動,我們的心就會很柔軟,就不會僵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7.歷史需要撫摸</p><p class="ql-block">這個小題我是說游記或歷史散文。我喜歡用腳讀書。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說,讀萬卷書,是用眼睛行萬里路;行萬里路,是用腳讀萬卷書。</p><p class="ql-block">我還說過一句自認為很有哲理的話,“歷史是需要撫摸的。”你去了,身臨其境了,用手撫摸了,或用目光撫摸了,才有質感,才有現場感,才有親切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寫游記或歷史散文,你不僅要去,而且要讀懂看透。事先要做好攻略,查閱更多資料。事后要深入思考。當然這很累,但收獲很大。比如這些年我把蘇軾的路走遍了,才悟出兩個字——“超然”。這兩個字是解讀蘇軾的金鑰匙,把握了這兩個字,你就把蘇軾讀懂了,你就能深刻解讀蘇軾的詩文了,你的人生也豁然開朗了。你就不會再為什么逆境什么功利什么誰誰對不住你而斤斤計較耿耿于懷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再比如前年我鉆進褒禪山洞,我知道王安石變法為什么半途而廢,因為褒禪山洞他肯本沒走完。王安石說: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其實王安石還有一條沒認識到,就是超之過急也不能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再比如那年清明我在廬山,看到大林寺桃花始盛開,才明白為何白居易“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那是因為廬山比我們東北溫度還低,那是因為山林給中國文人的慰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而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了獨到的深厚的感情與感悟,抒發出來,就是散文。但問題也來了,怎么抒發?</p><p class="ql-block">前面講了“有感”,側重說寫什么;這部分講“而發”,側重說怎么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散文需要釀造</p><p class="ql-block">有感不一定要馬上寫,還需要時間釀造。與其說文章是寫出來的,不如說是在肚子里想出來的。這個過程很慢,如十月懷胎。感情與感悟像個胚胎,需要放在肚子里,繼續給他營養,讓他慢慢地成長,足月了再生出來。早產兒往往先天不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個過程也像發面,先放老肥,這老肥就是念頭。把面揉好了蓋上蓋就在那捂著,讓文章慢慢地發酵,發酵好的文章就像發好的面,勁道,有彈性,不粘手,拍上去砰砰的響。沒發好的面是死的,沒發好的文章是呆板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散文更像釀酒,釀到時候才是好酒。一年茅臺和十年茅臺肯定不一樣。很多文章沒味,不是寫的沒味,而是釀的不夠。短平快很難寫出好文章。當前的文學創作的最大問題是浮躁,急功近利。快餐就是快餐,永遠成不了大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你會說有人能三步成詩七步成文,比如王勃的滕王閣序。其實這方面他們已經積累很久了。與其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不如說“文章已心成,靈感偶得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寫東西很慢,比如《槐》,釀了5年。爸媽家住在二一九公園東南,每次去爸媽家都穿過一片槐樹林。我發現所有的樹木中,槐樹是長葉最晚的,落葉最早的。而槐又是最普通最耐活最掛滿鄉愁的。這里一定有很多東西。于是,我就把這個念頭放在肚子里,慢慢地積累,慢慢地感悟。包括周公三槐,踏槐趕考,還有南柯一夢,尤其是大槐樹下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移民,使槐樹成了中國人共同的根。積累了五年,才寫出《槐,我曾為你羞愧》。</p><p class="ql-block">《小站》醞釀的時間更長,醞釀了15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散文需要一個缺口</p><p class="ql-block">釀好的情感就像水庫里的水,蓄的滿滿的,就是不知道怎么能流淌出來。這就需要找個缺口,水利部門的人管它叫“管涌”,一開始是慢慢的滲漏,然后口子越來越大,最后形成決堤之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比如我的十五年軍旅生涯,有太多的積蓄、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情感,但一直不敢動筆,不知道從哪下筆,很怕寫成流水賬,寫成一盤散沙。</p><p class="ql-block">十五年后我重返部隊。那個早晨,妻還在睡,我獨自走出來,不知不覺走進小站。突然,我感到我的全部軍旅生活就在這小站進進出出,積累了十五年的軍旅情懷就在這小站噴涌而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當年從這小站入伍,又從這小站接來父母,又接來妻子接來兒子,小站走過我們一家三代。又從這小站接送探家的戰友,又在小站送一茬茬復員老兵,最后我又從這小站轉業。“檢票員為我檢票,仿佛剪斷了我與軍旅的臍帶。汽笛響起,如長長的感嘆!列車徐徐,小站漸遠,往事如煙。”</p><p class="ql-block">沒想到,我攢了十五年的文章,竟然在一個晚上就噴涌而出。這篇文章登在中國文藝報頭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們特別需要這個缺口,這個缺口是一扇門或一條線。很多人不是不會寫文章,而是不會找缺口,就是泛泛的談,這就是真正的“散”文了。</p><p class="ql-block">比如我寫《永遠的炕席》。我們童年和少年積累的事更多,更容易寫散。我選擇了炕席。我的哥哥腸梗阻在炕席上打滾死于誤診。我的姥姥在炕席上給自己拔罐子突發腦淤血。我的姥爺在炕席上壽終正寢。我的妻子小時候在我家炕席上吃爆米花被拍成最珍貴的照片。一領炕席上,承載了太多的故事太多的親情,那里有我們生命的基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說散文要找到一個缺口,也是提倡“小題大做”,而忌“大題小做”。比如《小站》和《炕席》還有《給岳父按腳》,都是典型的小題大做。要善于“一斑而窺全豹”,通過一個點或一條線,把全部都帶出來。</p><p class="ql-block">我覺得盲人摸象要從正面理解,要敢于嘗試把最小的題當大題,比如寫“象”就不如寫象鼻子,把象鼻子當做大題,其他的腿呀、耳朵呀略寫,或許會寫一篇與眾不同的“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散文需要種一棵樹</p><p class="ql-block">你可以先在紙上畫一棵樹,主干是你要寫的主題,把你要寫的事一件件的像樹葉一樣掛在樹上。再把這些事排出順序、分出主次。主要的事詳寫,次要的事略寫,有的一帶而過。這就是構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散文也是一條路。在途中你可以東瞅瞅西逛逛,但要記住回來,別走丟了,走丟就跑題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4 ,散文要有自己的語言</p><p class="ql-block">我們說有感而發,感是你自己的,發出都語言也是你自己的。散文的語言有多種風格,樸實的、華麗的、簡約的、繁瑣的、婉約的、半文半白的,都可以,只要你運用的好。</p><p class="ql-block">我喜歡質樸的,簡練的,走心的,沒有廢話的。要分析每句話每個字在文章中的作用,沒用的就刪掉。這就需要多次的修改,一遍遍地把沒用的字詞刪掉,讓文字更干凈。鄭板橋說,“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時候 長大后》</p><p class="ql-block">小時候,受到委屈總撐著,見到媽才哭出來;長大后,再大的事也在門口哭完,擦干眼淚才回家。</p><p class="ql-block">小時候,走著走著母親就來了;長大后,走著走著母親就走了。</p><p class="ql-block">小時候,我藏起來母親總能找到;長大后,母親藏起來,我再也找不到了。</p><p class="ql-block">這就是平實而干凈的語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也喜歡有趣的語言。有些散文沒啥主題,就是有趣,當然這也考驗語言的功力。</p><p class="ql-block">比如我寫的《曠野不空》:</p><p class="ql-block">草是野孩子,總是不管不顧地唱著跳著呼喊著奔跑著,你推他一下,他拽你一把。從三皇五帝到如今,草們都很任性。</p><p class="ql-block">而蝴蝶像公主,款款地,從一幅畫,飛到另一幅畫。</p><p class="ql-block">鳥則跳躍著,從一首唐詩,跳到宋詞。</p><p class="ql-block">小路站了起來,走上去就能夠著白云。一個詩人走著走著就不見了,走進“白云生處有人家”。</p><p class="ql-block">小溪洗得清清亮亮,流入“但聞人語響”的輞川。陶淵明扛著鋤頭,他那塊田里仍然“草盛豆苗稀”。孟浩然非要與范成大“把酒話桑麻”。只有東坡最像農民,撅著屁股,在那塊坡地上種著最茁壯的詩歌。</p><p class="ql-block">你問我在哪?你仔細找找,我在“云深不知處”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5.標題要有吸引力</p><p class="ql-block">草原被人寫膩了,我就寫《酒醉的草原》。</p><p class="ql-block">寫馬爾代夫旅游,題目叫《和美麗的魚們一起游泳》。</p><p class="ql-block">寫事物的發展,《把簡單的線打成復雜的結》。</p><p class="ql-block">寫同學聚會,《有歌聲在你生命中回蕩》。</p><p class="ql-block">我的散文集叫《舊日的陽光》,你看那舊日的陽光依然照在我們身上,溫暖生命,并照亮未來。</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肇东市| 腾冲县| 东平县| 林口县| 玉山县| 吉木萨尔县| 博湖县| 三明市| 江川县| 平顺县| 望江县| 奉节县| 清苑县| 连云港市| 道孚县| 宜君县| 萝北县| 乐陵市| 新化县| 柞水县| 赞皇县| 兴安盟| 灌阳县| 双桥区| 西华县| 荥阳市| 平远县| 简阳市| 乐业县| 南昌县| 新建县| 鄂托克前旗| 溧水县| 宁波市| 定襄县| 宣武区| 芷江| 景谷| 晋宁县| 廉江市| 巢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