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美在千年流變一一中國古代陶瓷展:(二)瓷藝匠心

楊萍

<p class="ql-block">2025年,第六次走進國家博物館的我,懷揣著滿心期待,只為一睹中國古代陶瓷展的獨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有人說“看懂瓷之美,方能知中華文化之美”。陶瓷是泥與火的結晶,是自然對人類的饋贈。中華大地上,兩萬年以前的遠古先民塑泥為陶;三、四千年前,夏商時期原始瓷器初現: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東漢時期普遍意義上的成熟瓷器誕生;一千多年前隋唐五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陶瓷生產格局;至宋代瓷業發展,名窯林立;明清時期御窯廠設立,材料出新、燒造技術進步,各類瓷器花樣迭出......</p><p class="ql-block">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發明、經貿交流重要商品代表,陶瓷成為了中華文明最具代表性的物質符號之一,對世界文明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以至于英文中的代表“中國”的“china”也有陶瓷之意,中國也有“瓷國”之雅稱。</p> <p class="ql-block">中國古代制瓷技藝</p><p class="ql-block">“后世方土效靈,人工表異,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掩映幾筵,文明可掬。豈終固哉!”</p><p class="ql-block"> 一一明,宋應星《天工開物》</p><p class="ql-block">瓷器的誕生,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力對世界物質文明的重大貢獻。中國古代工匠在造型、釉色、裝飾、燒造技藝上不斷探索與精進,持續地為瓷器注人生機與活力因而瓷之質愈堅、釉之色愈美、器之形愈豐,使得瓷器不僅有物質上的實用功能,更表達出超越功能性的美學精神。科學與藝術、實用和審美的結合,構成了中國瓷器的根本價值,千余年來,浴火而生,耀古爍今,并成就世界“瓷國”之美名。</p> <p class="ql-block">白釉印花扁壺</p><p class="ql-block">隋(公元581-618年)</p><p class="ql-block">1956年陜西省西安市郊李靜訓墓出土</p><p class="ql-block">該扁壺為模制而成。模制是用模子制壞,有單模和合模兩種方式。此器為合模,也就是一模兩次翻范,然后對粘而成,腹側結合部位以泥條彌合,再修抹使之平整光滑。</p> <p class="ql-block">青釉鼠、牛、猴生肖俑</p><p class="ql-block">隋(公元581—618年)</p><p class="ql-block">1955年湖北武昌桂子山出土</p><p class="ql-block">此組生肖俑采用模印、泥塑、雕刻、粘接制作而成。俑面部表情刻畫精細。鼠俑尖嘴豎耳,小眼晴圓睜:牛俑大嘴方唇,端莊厚重;猴俑大耳縮腮,雙眸有神。雕塑手法簡潔,形態逼真。</p> <p class="ql-block">青釉灶</p><p class="ql-block">西晉(公元265—316年)</p><p class="ql-block">此灶呈船首形,釉色青綠,采用浸釉法施釉。東漢時期,開始采用浸釉法給瓷器施釉。浸釉法可使器物表面的釉更加光滑,色澤更加均一,適應于各種復雜的器物。</p> <p class="ql-block">在瓷器釉料中分別加入鐵、銅、錳、鈷等金屬氧化物作呈色劑。在相應的燒成氣氛下,釉面就會呈現青、福、紅、藍等色澤,這種釉被稱為顏色釉。</p> <p class="ql-block">青釉斂口罐</p><p class="ql-block">隋(公元581—618年)</p><p class="ql-block">此罐釉色極佳,施釉方法獨特,應是通過至少兩次施釉而成。先施一層薄釉,再在均勻的薄釉上用筆再施一次豎條斑釉,經高溫燒成后,釉層因厚薄不同,呈色深淺不一。這種通過釉層厚薄變化來裝飾美化瓷器的做法,在隋代青瓷中極為罕見。</p> <p class="ql-block">黃釉碗</p><p class="ql-block">明 弘治(公元1488-1505年)</p><p class="ql-block">大明弘 治年製</p><p class="ql-block">弘治黃釉瓷通過澆釉的方式施,又稱“澆黃”。澆釉的傳統操作方法是在盛有釉漿的盆中架一木板,將胎體放在木板上,用碗或勺舀取釉漿澆于胎體表面,按照順序重復澆釉動作.直至全部澆滿釉。</p> <p class="ql-block">酒藍釉地描金纏枝蓮紋棒槌瓶</p><p class="ql-block">清 康熈(公元1662-1722年) </p><p class="ql-block">酒藍釉運用的是吹釉工藝,操作方法是用一節竹管,一端蒙上細紗蘸取釉漿,對準器坯應施釉部位,吹另一端,釉漿即通過細紗孔附著在器坯表面,如此反復進行,少者吹三四遍,多者吹十余遍。</p> <p class="ql-block">根據成分配比的不同,釉有石灰釉和石灰堿釉之分。魏晉南北朝直至北宋時期的瓷器基本都屬于石灰釉系統,其特點是光澤好,透明度高,但對釉的呈色有一定影響,而且黏度較小,在高溫下容易流釉。南宋開始出現石灰堿釉,其特點是在高溫熔融狀態下黏度較大,不易流淌,能重復施釉,可以燒造出釉質肥厚、玉質感強的瓷器。</p> <p class="ql-block">釉里紅纏枝菊紋玉壺春瓶</p><p class="ql-block">明 洪武 (公元1368—1398年) </p><p class="ql-block">釉下彩繪是用色料在成型的坯體上描繪紋飾后,施以透明釉,入窯經高溫一次燒成。釉里紅是釉下彩繪瓷的一種,以氧化銅為著色劑,在瓷胎上描繪紋飾施以透明釉,于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釉下呈現紅色花紋。</p> <p class="ql-block">烏金釉碗</p><p class="ql-block">清 雍正 (公元1723—1735年) </p><p class="ql-block">此碗外壁施烏金釉,釉質勻凈,為雍正烏金釉瓷的代表作。烏金釉是一種名貴的高溫顏色釉,清代康熙時期創燒。烏金釉以氧化鐵為呈色劑,并含有氧化鈷、氧化錳等,一般以吹釉法施釉,然后入窯燒成。</p> <p class="ql-block">天藍釉錐拱菊花紋橄欖瓶</p><p class="ql-block">清 康熙(公元1662—1722年) </p><p class="ql-block">此瓶釉色淡雅宜人,為康熙天藍釉瓷佳作。天藍釉是康熙年間首創的名貴色釉,由天青釉演變而來,以氧化鈷為主要呈色劑,釉色淺藍,釉質瑩潔清雅,似蔚藍的天空,故名“天藍釉”。</p> <p class="ql-block">鈞窯天藍釉紫綠斑雞心罐</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1368年) </p><p class="ql-block">此罐釉色天藍,釉面分布不規則玫瑰紫色窯變斑,為元代鈞窯瓷器中的佳品。瓷器在窯內燒成時,由于釉中含有多種呈色元素,經氧化或還原作用,出窯后釉面色彩斑斕,呈現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古人稱之為“窯變”。</p> <p class="ql-block">祭紅釉盤</p><p class="ql-block">明 宣德(公元1426—1435年)</p><p class="ql-block">此盤為宣德紅釉瓷中的珍品。紅釉的呈色劑為氧化亞銅,由于釉料中銅元素的含量不同,以及燒制工藝的差別,紅釉會呈現濃淡、深淺不一的色調。宣德朝是明代紅釉瓷制作最輝煌的時期,所產祭紅釉瓷釉面色澤堪與天然紅寶石相媲美,故有“寶石紅釉瓷”之美稱。</p> <p class="ql-block">磁州窯白釉題“風花雪月”枕</p><p class="ql-block">金(公元1115-1234年)</p><p class="ql-block">此枕在施有化妝土的坯體上以黑彩題寫“風花雪月”四字,將書法藝術創造性地運用到陶瓷裝飾中。金代,磁州窯的化妝白瓷技法已非常成熟,其做法是先在胎體上施白色化妝土,再</p><p class="ql-block">進行各種裝飾,然后施透明釉。</p> <p class="ql-block">吉州窯黑釉灑彩月影梅枝紋碗</p><p class="ql-block">南宋(公元1127-1279年)</p><p class="ql-block">此碗內部用乳白色泥料在黑釉上描繪紋飾,然后再入窯燒成,是吉州窯常用的裝飾技法。</p> <p class="ql-block">綠釉剔劃牡丹圖枕</p><p class="ql-block">北宋(公元960-1127年)</p><p class="ql-block">剔花是先在坯體表面施釉或施化妝土,剔劃出花紋,然后將花紋部分的釉層或化妝土層剔去,稱留地剔花;也可將花紋之外部分的釉層或化妝土層剔去,稱留花剔地。燒成后,釉色、化妝土色和胎地形成對比,紋飾具有淺浮雕感。</p> <p class="ql-block">越窯青釉秘色瓷刻蓮花紋盒</p><p class="ql-block">五代(公元907—960年) </p><p class="ql-block">1959年浙江寧波出土 </p><p class="ql-block">此盒蓋中間凸印一朵蓮蓬,內戳印蓮子七顆,蓮蓬周邊凸刻有雙層蓮瓣紋。印、戳兩種技法共同裝飾一物,猶有蓮子破皮突起之意,頗具立體感。俯視該盒,其蓋宛如盛開的蓮花正在托起果實飽滿的蓮蓬,漂浮在荷池中,意境清遠。</p> <p class="ql-block">青釉塑貼雙魚紋執壺</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1978年湖南長沙銅官藍岸咀出土</p><p class="ql-block">此壺流下方貼有模印的雙魚紋飾。貼花是將印模或捏塑成的各種紋飾粘貼在已成形的器物坯體表面,然后施釉入窯焙燒。模印貼花裝飾盛行于晚唐時期,紋飾內容豐繁,多來源于生活所見,如花、鳥、魚、雁等。</p> <p class="ql-block">斗彩番蓮紋葫蘆瓶</p><p class="ql-block">清 雍正(公元1723-1735年)</p><p class="ql-block">此瓶呈葫蘆形。通體斗彩裝飾。上部繪五蝙、“壽”字、壽山福海紋:下部繪番蓮紋,寓“五福捧壽”吉祥之意。外底青花雙圈內署楷體“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款。此瓶別致的造型與清新典雅的裝飾完美結合,為雍正斗彩瓷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吉州窯黑釉剔花折枝梅紋梅瓶</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1279年)</p><p class="ql-block">梅瓶小口、短頸、豐肩、肩部以下逐漸收窄, 因口徑大小同梅枝細瘦相稱而得名。梅瓶原作 為儲酒器,至遲在北宋中期,精工制作、用于 插花的陶瓷梅瓶已從實用的盛酒壺瓶中分離出來,用于廳堂擺花,或用于供奉佛事。</p> <p class="ql-block">祭紅釉梅瓶</p><p class="ql-block">清 康熙(公元1662—1722年)</p><p class="ql-block">直到清代,梅瓶才作為花瓶中的固定器類與觀音尊、鳳尾尊、油槌瓶、膽瓶、投壺等一并列入“瓶之佳者”,其樣式與概念也才與今天習稱的梅瓶相對應。</p> <p class="ql-block">官窯粉青釉膽式瓶</p><p class="ql-block">南宋(公元1127—1279年)</p><p class="ql-block">宋元時期詩畫中廣為表現的膽瓶。造型多樣。宋畫所繪的插花小瓶,屬于細頸垂腹的樣式。這類花瓶線條簡潔柔和,不僅為士人所好,也是閨閣花事的重要裝點,至明代猶盛不衰。</p> <p class="ql-block">粉彩荷花式吸杯</p><p class="ql-block">清 光緒(公元1875-1908年)</p><p class="ql-block">此杯形如一朵盛開的荷花,花瓣中有一小孔與花梗相連,花梗中空,作用相當于吸管。因是光緒年間為紀念清軍秋季操練而特制的紀念杯,故又名“秋操杯”。</p> <p class="ql-block">青花纏枝蓮紋溫酒器</p><p class="ql-block">清 光緒(公元1875—1908年) </p><p class="ql-block">飲用黃酒和白酒時,一般把酒溫熱后再喝。一是可以促進酒的酯化,使酒散發出醇厚的香味,優化口感;二是可以揮發一部分酒精,達到健康飲酒的目的。溫酒器便是在這樣的需求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專用酒具。</p> <p class="ql-block">豆青釉青花釉里紅桃式倒流壺 </p><p class="ql-block">清 乾隆(公元1736—1795年) </p><p class="ql-block">倒流壺以精巧的設計創意而著名。因利用連通器原理,注酒時將壺倒置,從底孔注酒后,再將壺正置,即可從壺嘴往外倒酒,故稱“倒流壺”。</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匜</p><p class="ql-block">元 (公元1206—1368年) </p><p class="ql-block">瓷匜主要模仿先泰時期的青銅匜,創燒于唐代,流行于元代。有學者通過元墓中壁畫的分布、備酒圖中的器物組合以及墓葬和窖藏出土匜的共存關系分析,認為元代匜可能為注酒器,與玉壺春瓶、托盤、盞類酒具組合使用。</p> <p class="ql-block">青花開光花果紋執壺</p><p class="ql-block">明 永樂(公元1403-1424年)</p><p class="ql-block">明代以后,注子改稱執壺。唐宋時期,注子腹部作瓜棱形、橢圓形或球形,造型飽滿。隨著宋代玉壺春瓶的流行,在金銀器中出現了撇口、細頸、垂腹圈足的注子形象,除卻長流、曲板其造型與玉壺春瓶無異。元代以后,此類玉壺春式的瓶身也成為執壺的主要造型之一。</p> <p class="ql-block">黃釉雞冠壺</p><p class="ql-block">遼(公元916-1125年)</p><p class="ql-block">遼代初期,為適應游牧生活,出現了仿皮囊壺造型的雞冠壺,用以盛酒和斟酒。雞冠壺最初因其提手部位如雞冠狀而得名。早期產品裝飾簡樸,形狀渾圓,較多地保留了皮囊的樣子;中期以后,壺體逐漸瘦長,形似馬鐙,故又稱“馬蹬壺”。</p> <p class="ql-block">青釉龍柄雞首壺</p><p class="ql-block">隋(公元581-618年)</p><p class="ql-block">1956年湖北武昌周家大灣出土</p><p class="ql-block">雞首壺為盛水或盛酒器,具有多重功用。早期雞首僅起到裝飾作用。兩晉時雞首大多中空,有流的作用。隋代壺頸明顯變長。唐代中期以后,雞首壺逐漸為執壺所代替。</p> <p class="ql-block">長沙窯褐綠彩花鳥圖注子</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907年) </p><p class="ql-block">注子,又稱“注壺”,唐代后期注子逐漸取代樽勺,成為最主要的盛酒和斟酒器。長沙銅官窯出土的注子上有“陳家美春酒”“酒溫香濃”“泛花泛蟻”等題識,表明其盛酒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綠釉博山爐</p><p class="ql-block">漢(公元前202—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博山爐之得名源于外形。其蓋被設計成聳立的山峰狀,在山巒重疊處開細小的出煙孔,以起舒緩發煙之效。爐中焚香,輕煙飄出,繚繞爐體,自然造成群山朦朧、眾獸浮動的效果,仿佛傳說中的海上仙山。造型優美、紋飾獨特的博山爐是代表兩漢風尚的標志性器物。</p> <p class="ql-block">洪州窯青黃釉帶托五獸足爐</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此爐為兩晉南北朝時期常見的器型:三足或五足,多帶有承盤,尺寸較小。隋唐沿襲此式,而常在爐足上增加繁復的裝飾,如獸面、力士等。</p> <p class="ql-block">官窯粉青釉雙耳三足爐</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1279年)</p><p class="ql-block">仿古式樣的宋代小型香爐以官窯、龍泉窯制品為佳。宋代尚古之風盛行,此香爐恰合宋代文人士大夫復古的追求以及崇尚清雅的藝術品位。</p> <p class="ql-block">白釉行爐</p><p class="ql-block">北宋(公元960-1127年)</p><p class="ql-block">此爐為開敞式,能夠讓更多的空氣進入,使香料充分燃燒。北宋時期,行爐為北方最常見的香爐造型。龍泉務窯、磁州窯、靈武窯等北方窯口都曾燒造過此類香爐。</p> <p class="ql-block">龍泉窯粉青釉鬲式爐</p><p class="ql-block">南宋(公元1127-1279年)</p><p class="ql-block">此香爐樣式仿古銅鬲,裝飾素樸,釉色獨特,薄胎厚釉相得益彰。南宋官窯瓷器帶有鮮明的宮廷風范,香爐亦然,而龍泉窯仿官窯制品,更顯釉色之美。</p> <p class="ql-block">鈞窯天藍釉三足爐</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1368年)</p><p class="ql-block">鈞窯香爐造型敦厚,即便是低矮小爐,也有飽滿厚重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鈞窯天藍釉雙耳三足爐</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1368年)</p> <p class="ql-block">白釉瓜形香盒</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1368年)</p><p class="ql-block">香盒,也寫作“香合”。凡樹脂香料及合和眾香制成的香餅香丸,均須置放在香盒內。大約北魏時期香盒的使用已經很普遍。宋代賀壽以香盒為贈成為風尚。瓷香合比掌心大小的粉合、油合尺寸稍大些。</p> <p class="ql-block">孔雀綠釉凸雕云龍紋雙耳三足鼎式爐</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1644年)</p><p class="ql-block">此爐為仿古鼎式爐。鼎式爐舍棄青銅鼎繁雜的裝飾,保留宋代陶瓷器的主要特征,由于青銅鼎較少帶蓋,因此宋代絕大多數鼎式爐也不設置爐蓋,即為敞口香爐。</p> <p class="ql-block">粉彩鏤空云龍紋亭式香熏</p><p class="ql-block">清 乾隆(公元1736—1795年) </p><p class="ql-block">清代香熏多見玉質、銅質,瓷質少見。此器制作工藝復雜,集鏤空、堆貼、彩繪于一身,顯示出乾隆朝高超的制瓷技藝。</p> <p class="ql-block">密變釉角(lù)端香薰</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此香熏造型風趣別致,施以窯變釉,頗顯獨特。元明時代多有直接做成獅子形的香爐。明清時代最常見的香獸是角端。</p> <p class="ql-block">國博豐富的瓷器收藏,除了《古代中國》基本陳列中展出的精品,在博物館北區4層的《中國古代瓷器》專題展廳,有著更為集中的呈現。</p><p class="ql-block">2023年,國博的瓷器展迎來了一輪改造升級。新的展廳通過發展歷程、制瓷技藝、生活美學和對外貿易四個板塊,系統展示了中國古代瓷器的成就與影響力。</p><p class="ql-block">2025.03.27</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吉市| 建阳市| 仁布县| 维西| 新余市| 于都县| 宣汉县| 任丘市| 潮州市| 扶沟县| 武冈市| 台湾省| 常州市| 蒙山县| 呼图壁县| 东安县| 弥勒县| 辽宁省| 会东县| 金昌市| 阜新| 循化| 甘德县| 甘谷县| 鹤庆县| 南澳县| 呈贡县| 隆回县| 吕梁市| 油尖旺区| 石阡县| 鹰潭市| 玛沁县| 威海市| 丹江口市| 华安县| 麟游县| 乌拉特后旗| 孟津县| 正宁县| 河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