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江水 <p class="ql-block">上篇說到:泰山被譽為“中國歷代天然書法博物館”。有人仔細統(tǒng)計過,分布在泰山不同區(qū)域的摩崖石刻和石碑碑文總數(shù)約為1800余處,這是泰山書法藝術的重要載體,展現(xiàn)了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價值。</p> <p class="ql-block">登泰山頂峰~“玉皇頂”途徑“大觀峰”,這里是泰山著名的風景名勝之一,是書法石刻的集中之地。它削崖為碑,布滿了歷代題勒,重重疊疊能認出的就有80多處。唐劉仁愿、宋趙明誠、元徐世隆、明朱衡、清阮元及施閏章等歷代名流題刻躍然壁上。</p> <p class="ql-block">最著名的還是這幅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登封泰山時御書御制的《紀泰山銘》,俗稱“唐摩崖”。摩崖高13.3米,寬5.5米。全文1000字,書體為唐隸,其文辭典雅,書法遒勁,頗具盛唐風格。明代文學家王世貞評說:“穹崖造天銘書,若鸞飛舞于煙云之表,為之色飛”。</p> <p class="ql-block">所以這里也被稱為“唐摩崖”。2001年6月25日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2005年我登臨泰山時就在此留過影,時隔近20年又在此地盤桓,嗟嘆光陰荏苒。</p> <p class="ql-block">快到泰山玉皇頂了,在它的對面是“日觀峰”。日觀峰只比玉皇頂?shù)褪祝暮0胃叨仁?534米。</p> <p class="ql-block">在這里有我國第一座永久性的高山氣象站。該氣象站是由我國著名的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選址并于1935年底完成主體建筑,1936年元旦啟用,至今也快有90年的歷史了。這座氣象站不僅是一個氣象觀測站點,還代表了當時我國高山氣象觀測的最高水平,記載了我國氣象學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登臨玉皇頂?shù)穆飞喜坏吹胶芏嗄ρ率?,還看到游客打著五星紅旗,這已成了登泰山的一道靚麗的風景。</p> <p class="ql-block">在這里還有一所“神憩賓館”。一聽這個名字你就知道,說這里是神仙休息的地方。它是在泰山“神憩宮”舊址上興建的,是泰山極頂唯一座三星級賓館。2006年斥資千萬元進行全面裝修,這里曾經(jīng)接待過不少國家領導人。</p> <p class="ql-block">來到距泰山之巔只有咫尺之遙的~“五岳獨尊”的勒石之前,一種強烈的氣場撲面而來。</p> <p class="ql-block">泰山玉皇頂因有玉皇廟而得名,舊稱“太平頂”,又名“天柱峰”。在古代玉皇廟也稱為“玉皇觀”和”太清宮”,是泰山上最高的一組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玉皇廟始建年代久遠,已無從考證。明成化年間重修。現(xiàn)在前來這里朝拜、進香和游覽的客人絡繹不絕。</p> <p class="ql-block">廟中有一個“許愿池”,由青石柱圍欄。中間放一香爐,香爐上還吊著一只小鈴鐺。游客圍池而轉(zhuǎn),用錢幣投擲香爐上的鈴鐺,以擊鈴發(fā)聲討個好兆頭為幸。</p> <p class="ql-block">圍欄上掛滿了“許愿鎖”,是游客祈福平安的象征,體現(xiàn)了民間“登泰山保平安”傳統(tǒng)習俗。</p> <p class="ql-block">池內(nèi)還有一塊刻有“泰山極頂1545米”的石碑,以示泰山最高點的高度。但也有人說泰山最新的官方測量結(jié)果是1532.7米。</p> <p class="ql-block">玉皇廟主殿亦稱“玉皇殿”,門楣上“柴望遺風”的匾額,意思是說遠古帝王曾于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諸神。</p> <p class="ql-block">殿內(nèi)供奉的玉皇大帝,也就是民間常說的“老天爺”。在古代人們對天地充滿了敬畏,認為泰山山項是一個離天庭最近的地方,將泰山視為神山。</p> <p class="ql-block">在玉皇廟臺下有一塊“無字碑”。此碑是漢武帝八次封禪泰山,在第一次到泰山留下的遺跡。雖然碑上沒有留下任何文字,卻見證了之后歷代帝王登泰山封禪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在這里還有一幅“岱頂全景圖”,從中看到的是泰山的萬千氣象。</p> <p class="ql-block">我們和很多游客一樣,在泰山之巔拍了一張這樣的照片。這是一張2005年版的五元人民幣背面泰山景色。而這個畫面就是在泰山此處拍攝的,雙景合一,妙趣橫生。</p> <p class="ql-block">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p> <p class="ql-block">這次上泰山是沒有機會看日出了。說是,泰山的“東亭”是看“旭日東升”的最佳地點;“西亭”是觀賞“黃河金帶”的好地方。這是我在2005年在泰山頂拍攝的旭日東升,雖然那天天氣不是十分好,影響了攝影效果,可是對我來說還是很有紀念意義的。</p> <p class="ql-block">前一美篇已經(jīng)說了,今天泰山中線和東線索道都在維修,我們是從西線桃花峪坐索道上的山。下山我們選擇了從中線泰山“南天門”返回的線路。</p> <p class="ql-block">泰山南天門地處“飛龍巖”和“翔鳳嶺”之間山口處。由下仰視猶如天上宮闕。話說700多年前(元代),泰山腳下有一有志青年~道士張志純,他發(fā)下了一個一生的誓愿,就是在這里修建一道天門,讓更多的人攀登泰山的時候有目標、有力量、有希望,他四處奔走募集資金,并在當時沒有任何先進工具的情況下,鍥而不舍的組織修建這一艱巨的工程,最后他成功了。至今南天門在原來的基礎上還保留了兩層樓的古建筑,實屬不易。</p> <p class="ql-block">南天門,海拔為1460米。在它建成以后于明清對此多次重修過,新中國成立后又曾翻修過兩次。現(xiàn)在的建筑在原來的基礎上保持了明清時期的風格。2006年5月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泰山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南天門還有著很多有趣的故事。如:在南天門的右側(cè)有一神秘的洞穴,以前這里是用鐵柵欄圍著的,像一個鐵籠子。老有人問,南天門前面的鐵籠子里關的是啥?現(xiàn)在這里改成了石頭欄桿。其實這里是存放著一塊非常珍貴的石碑。這塊石碑刻著元朝著名的文學家、散曲家杜仁杰寫得一篇文章:《天門銘》。他用非常精煉而優(yōu)美的文字贊頌了南天門以其雄偉壯觀的氣勢屹立在泰山之上。杜仁杰是山東濟南人,他有一句形容泰山的經(jīng)典語言:“天至岱宗,天下無山矣!”</p> <p class="ql-block">南天門內(nèi)有一座供奉東岳大帝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這座廟宇是南天門的正殿,叫做“未了軒”。一聽這個名字就可以知道此軒名字的出處,“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它門旁有幅對聯(lián)上聯(lián)為“聽天門長嘯 松濤依舊”,說的是詩仙李白曾站在這里感慨:“天門一長嘯 萬里清風來”(不過我對此有所疑惑,唐朝的詩人怎么會知道這里是南天門呢?可能是當時雖然沒有南天門建筑,但這個地形非常像天門)。下聯(lián)為“凌絕頂遠眺 風物日新”,說的就是詩圣杜甫那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詩句。一聯(lián)通過贊天門而譽兩大詩人,可謂妙聯(lián)。此聯(lián)的作者是北京大學美學家、書法家、著名的哲學教授~楊辛先生所做。他在攀登了泰山三十多次后有感而發(fā)寫下來一首著名的《泰山頌》:“高而可登,雄而可親,松石為骨,清泉為心,呼吸宇宙,吐納風云,海天之懷,華夏之魂”。</p> <p class="ql-block">南天門外就是著名的十八盤,這是登泰山(也是下泰山)最難走的一段。它長度是0.8公里,落差400米,一共有1633級臺階。有著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的說法。但是這里說的“十八”并不是說有十八道彎的意思。是說中國古代以九為陽數(shù)最大,那么用雙九十八來為這里命名,才能體現(xiàn)出這里的臺階最陡、最多,多到數(shù)也數(shù)不清的程度。</p> <p class="ql-block">對十八盤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十八盤不是指有十八個盤道,而是古人覺得這里險峻難以攀登,就在周邊各立十八根柱子,并用鐵鏈連接以方便登山者攀爬,所以取名十八盤。說是,從“問心朝山”石刻(也有說是“對松山”)至“龍門坊”為慢十八,又至“升仙坊”為不緊不慢又十八,再至“南天門”為緊十八。讓我們從緊十八看看南天門的雄姿吧。</p> <p class="ql-block">別看這些人在“升仙坊”,還這么得意洋洋的。可能真正到了泰山頂,恐怕誰也不想“升仙”了??</p> <p class="ql-block">大家都說上山容易,下山難。這次我可真正體會到了登泰山難,下泰山也難!在這里看到每一個登山者都是汗流夾背。還看到一些下山游客體力耗盡,而狼狽不堪。有一個姑娘在那里一邊哭,一邊往山下退。</p> <p class="ql-block">我也不能笑話別人,上了年紀,下山的時候把膝蓋后窩的肌腱拉傷了。只能從下到中天門后,一步一步的倒退著,退下山去。你肯定猜不到我從“南天門”下山,到山底下的“一天門”用了多長時間?從中午12點開始整整用了七個小時!這次可真是把腿走殘了。</p> <p class="ql-block">在這里看到“如登天”的石刻,才知此言不虛(未完待續(xù))。</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青区|
淅川县|
饶河县|
上蔡县|
隆尧县|
西城区|
海城市|
睢宁县|
浮梁县|
蒙阴县|
安溪县|
芦山县|
山丹县|
巴林左旗|
伊金霍洛旗|
乐至县|
剑川县|
永春县|
南昌市|
聂拉木县|
富宁县|
普宁市|
仙游县|
屯昌县|
龙游县|
柳林县|
双柏县|
翼城县|
乌拉特中旗|
嵩明县|
古田县|
印江|
丹棱县|
泉州市|
南充市|
乳源|
井研县|
崇仁县|
江油市|
朝阳市|
余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