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李叔同</b><span style="font-size:20px;">(1880-1942)</span></p><p class="ql-block"><b>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b></p> <p class="ql-block">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p><p class="ql-block"> <b>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b>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后,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后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p><p class="ql-block"> 1913年受聘為浙江兩級師范學校(后改為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音樂、圖畫教師。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音樂、圖畫教師,并譜曲南京大學歷史上第一首校歌。</p><p class="ql-block"> 在中國近百年文化發展史中,弘一大師李叔同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他最早將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國內,且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而馳名于世。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絢麗至極歸于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虛大師曾為贈偈: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凈,菩提之因。趙樸初先生評價大師的一生為:“<b>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b>”</p> <p class="ql-block">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p><p class="ql-block">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濁酒盡余歡,今霄別夢寒。</p><p class="ql-block"> 這首歌曲在民國時期的知識界幾乎無人不知,在江南一代更是家喻戶曉。這首曲子是當時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的譜調,李叔同信手拈來,填詞為《送別》,中西合璧,渾然天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豐子愷抄錄版本</b></p> <p class="ql-block"> 李叔同是中國近代美術史上開拓型的畫家。他是中國第一個開創裸體模特兒寫生課的人,是近代中國畫、廣告畫、木刻的始作者。他倡導美育,廣泛引進西方藝術思潮和美術流派,在學生中組織西洋畫研究會。</p> <p class="ql-block"> 年輕時的李叔同熱衷于新鮮藝術,得益于家族背景、南洋公學教育,以及天津較早開埠和西風東漸的獨特地位。1905年,25歲的李叔同考入東京美術學校,前往日本留學,希望在書法篆刻等傳統美術方面小有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和研究西洋繪畫,延續他自小對美術的濃厚興趣。彼時日本著名西洋畫家黑田清輝擔任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主任和主講教授。黑田清輝曾留學法國巴黎學習繪畫,他取法國學院派與印象派二者技法之長,形成了具有日式本土特征的印象派。出于對油畫藝術的熱愛和對黑田清輝的崇拜,李叔同間接地繼承了印象派的衣缽。可以想象,李叔同在長期耳濡目染于中國水墨畫的黑白韻味后,初次接觸油畫作品中的立體造型和彩色畫面時的好奇與喜愛。這種跨文化的藝術熏陶,悄然間引導他后來主動成為中國藝術界連接19世紀法國油畫藝術,特別是印象派藝術的橋梁,成為將印象派最早引入中國的先驅之一,對印象派藝術在中國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遺憾的是他傳世的幾十幅作品充滿了傳奇色彩,至今下落不明。但我們可以通過現在僅存的幾幅畫作窺見他的油畫藝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半裸女像》 1909年 布面油畫 116.5×91cm</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于1909年的《半身裸女》(中央美術學院藏)是他遺留的最優秀的油畫作品。畫作中一妙齡女子半裸上身,雙目微閉放松地斜倚在套有松軟織物的椅背上,一頭烏黑長發蓬松地散落一側,左手輕搭扶手自然下垂,小拇指輕微翹起與大拇指相呼應構成的造型凸顯女子手掌的修長與柔美,暖紫色的臉頰使少女彌漫著迷人的青春氣息。綠襯布和紅綢子的衣物色彩和質感使畫面更加厚重沉穩,顯示他扎實的造型功力和對油畫語言的嫻熟運用。整個畫面恬靜,觀者似乎能聽到少女輕微的呼吸聲。作為中國第一個使用模特進行美術教學之人,雖然畫中少女呈現半裸狀,但在當時背景下邁出的這一小步,已是為中國的美術教育事業邁出了一大步。</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李叔同《自畫像》現藏于東京美術學校</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于1911年的《自畫像》(現藏日本東京藝術大學)帶有習作的性質,畫家平和、儒雅、從容、持重的性格特征一覽無余,人物性格塑造成功、繪畫語言鮮明。深色中國長衫之上不同方向的筆觸交織,顯然是學習點彩派的創作方法。背景中陽光與樹木的描繪有意降低空間維度,是典型的印象派特征。從該幅作品中,我們能窺見他在油畫藝術語言特別是中西方藝術融合上的探索。</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靜物花卉》 布面油畫</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花卉靜物》也作于該時期前后。茂盛的枝條插不過一瓶,便零落在桌子上,表現出剛從樹上采摘的鮮活和旺盛的狀態。該畫用筆輕松、姿態豐盈,彌漫著充沛的生命氣息,散發出純粹的西方繪畫氣質。</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虔誠》 布面油畫</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油畫《虔誠》褪去了華麗的調子,轉為幽暗的褐色,描繪了寺廟夜晚一佛陀虔誠立于佛祖前的場景。人物形象不做深入刻畫而進行扁平化處理,重點表現微光下人物前面那一縷香火,與悠長的佛影一起營造出佛門清凈孤寂的氛圍。畫中人與佛作無聲交流,顯然也是畫家與自己的對話。該畫突出對生命的思考,與前期的風格有較大不同,體現出心境和生命認知的重大轉變。</span></p> <p class="ql-block"> 從為數不多的幾幅存世的油畫作品中,我們看到李叔同在色彩與光影世界里游刃有余,展現出地道的西方繪畫味道,表明了他在油畫藝術上的天賦。然而,在他光輝人生正式拉開序幕的時候,他又拋卻紅塵,這一決定不禁讓人惋惜和詫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小橋人家》 水彩畫</b></p> <p class="ql-block"> 從翩翩公子到藝術少年,從多藝天才到戒律頭陀,他半生從藝半生為佛,從繁華喧囂到遁入空寂,他最終拋棄光鮮的藝術,獨留書法相伴。在這一過程中,他的藝術追求由絢爛多彩趨向質樸無華,映照著他摒棄浮華、放下聲色而歸于平淡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李叔同是中國近代著名的藝術家,被譽為“一代高僧”。他的藝術成就涵蓋了多個領域,具體包括:</p><p class="ql-block">1. 書法藝術</p><p class="ql-block"> 早期風格:李叔同的書法早年受北碑影響,具有“骨力洞達、氣勢雄強”的特點。</p><p class="ql-block"> 出家后風格:1918年出家后,他的書法風格轉變為圓潤、瘦長疏朗,形成了獨特的“弘一體”風格,強調“字如其人,心正則筆正”。</p><p class="ql-block">2. 繪畫</p><p class="ql-block"> 油畫:李叔同是中國最早系統學習西方繪畫的藝術家之一,其油畫作品《自畫像》和《裸女》等,兼具寫實功底與東方意境。</p><p class="ql-block"> 水彩畫:他的水彩畫《西湖夜月》和《初雪》等,以西方技法寫東方意境,淡墨輕彩間透出詩意。</p><p class="ql-block"> 國畫:李叔同精通中西畫法,尤其擅長花鳥畫,其作品筆墨酣暢,意境高遠。</p><p class="ql-block">3. 音樂</p><p class="ql-block"> 音樂教育:李叔同是中國第一位系統講授西洋音樂的教育家,編寫了《中學唱歌集》等教材,為中國現代音樂教育奠定了重要基礎。</p><p class="ql-block"> 創作:他創作了《送別》、《春游》等歌曲,至今仍在傳唱。</p><p class="ql-block">4. 戲劇</p><p class="ql-block"> 李叔同是最早將話劇引入中國的先驅之一,組織了“春柳社”,主演了《茶花女》和《黑奴吁天錄》等劇目。</p><p class="ql-block">5. 篆刻</p><p class="ql-block"> 他的篆刻宗法秦漢,刀筆雄健,曾任西泠印社社員,與吳昌碩、黃賓虹等大家交游。</p><p class="ql-block">6. 其他藝術活動</p><p class="ql-block"> 編輯:李叔同創辦了中國最早的音樂期刊《音樂小雜志》。</p><p class="ql-block"> 教育:他在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任教,引入了石膏寫生、人體模特等教學法,培養了潘天壽、豐子愷等名家。</p><p class="ql-block"> 李叔同的藝術成就不僅體現在技巧上,更在于他能夠將多種藝術形式融合在一起,創造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思县|
蒙山县|
灯塔市|
彩票|
河池市|
永定县|
石台县|
苍南县|
德令哈市|
永和县|
独山县|
十堰市|
明光市|
云南省|
西安市|
北安市|
姚安县|
武川县|
大冶市|
谢通门县|
永城市|
深州市|
德兴市|
尉犁县|
荣成市|
班戈县|
紫云|
兴隆县|
祁门县|
高州市|
韩城市|
报价|
隆化县|
宁河县|
灌云县|
濮阳县|
衡南县|
孝昌县|
阳西县|
商洛市|
西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