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提示:</b></p><p class="ql-block"><b>受害者應以直報怨,依法維權,切莫快意恩仇,以惡制惡,釀成“次生害”,使苦果變成惡果。</b></p><p class="ql-block">在前兩篇短文中,說過從不害人的人,又說過害人的人,這里也說說被人害的好人。</p><p class="ql-block">在紛紜復雜的社會生活中,總有個別秉持善心善行的好人,卻因小人的算計與誣害而陷入困境。他們是法律天平上理應被保護和支持的弱者,是占據道德高地的正義一方,總能引發社會的共情與聲援。然而,受害者命運的轉折點,往往隱藏在應對傷害的態度和舉措中,錯誤的選擇可能讓受害者變為觸及法律紅線的加害者,將原本的苦果釀成無法挽回的惡果,甚至由好人?為罪人。</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戒急用穩,忌應激失控</b></p><p class="ql-block">在現實生活中,當一些好人遭受小人的誹謗、誣陷或算計之后,過度應激,情緒失控,驟然迸發。有的怒發沖冠,暴跳如雷;有的心煩氣躁,寢食不安;有的急于辯解,詛咒起誓。這些沖動之舉,不僅于事無補,反而恰恰中了居心叵測者的下懷。</p> <p class="ql-block">面臨突至的禍害,保持靜氣十分重要。《菜根譚》有句話說得很在理:“每臨大事有靜氣。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實踐證明,靜能戒急制躁,能平息怒火,能沉淀思緒,更能催生破局之策。當遭受無端的誣陷時,應當戒急用忍,戒急用穩,盡管做不到“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也應戒躁、戒燥和制怒,穩住神,沉住氣,堅信真理和事實終會水落石出。理性分析事情來由,梳理事情的脈絡,剖析對方動機,收集關鍵證據,才能找準洗刷清白的突破口。然后,通過組織或法律程序為自己洗清冤屈,同時讓小人或惡人受到應有的懲罰。</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依法洗冤,忌以惡制惡</b></p><p class="ql-block">前兩年,報刊曾披露過幾起令人既同情又痛心的個案。有幾個老實巴交的農民,因不忍村霸和黑惡勢力殘酷的盤剝欺辱,采用極端手段實施惡意報復,結果由被害的好人反倒成了罪人。</p> <p class="ql-block">有人認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一報一還,冤仇兩清,天公地道。實際上原始社會就有一種復仇制度——“同態復仇”?,即按照加害人給受害人造成的損害程度,對加害人施加相同的懲罰。實際上,同態復仇往往會形成“倍加復仇”——報仇程度比原來更深重更強烈,后果更殘酷。與惡龍纏斗久了,自身亦成為惡龍;同惡人個斗時間長了,自身也會變為惡人。同態復仇實際只會是以暴制暴,暴更暴;以惡制惡,惡更惡。</p><p class="ql-block">如果以“對方是壞人”為由,使自己的惡意報復合理化,以私刑取代公法,最終會陷入“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道德困境,陷入惡性循環的可怕怪圈,不僅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只會讓仇恨和傷害的鏈條無限延伸,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以致使被害者淪為與施惡者同類的惡人。更有甚者,假若將違法報復合法化,那將會使法律失去約束力,導致社會陷入弱肉強食的無序叢林法則。</p><p class="ql-block">“快意恩仇”“自個了斷”“以惡制惡”,這些任性恣意的做法,都會釀成難以預料的悲劇。不僅會使個人承受慘重的代價,而且還會殃及無辜,殃及社會安定。</p><p class="ql-block">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領袖甘地指出:“以眼還眼,世界只會更盲目。”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也說得好:“黑暗無法驅散黑暗,只有光明可以。”對待害人的小人及惡人,正確的做法只能是以直報惡,依法治惡,即受害者應秉持理性和正直之心,通過合法渠道,去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伸張社會公平正義。</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守善持正,忌釀“次生害”</b></p><p class="ql-block">當好人遭受惡人加害后(且稱“原生害”),心態一般都會發生負面變化,形成某種心理陰影,以至結下難以釋懷的負性心結,扭曲價值觀,導致"疏善向惡"的悲劇,改變正確的人生軌跡,這可稱為“次生害”。“次生害”往往比“原生害”的危害性更大更深遠,后果更慘烈。及時化解負性心結,霩清思想迷誤,撥正后續人生走向,才能有效防止種種“次生害”的發生和蔓延。</p> <p class="ql-block">有人曲解“高在忍,貴在讓”的真諦,在受惡人欺辱之后,忍辱負屈,放棄原則立場,不該忍的也忍,不該讓的也讓,節節退讓,換來的卻是惡人的步步進逼,更助長了不良之徒的囂張氣焰。這無異于姑息養奸,養癰成患。</p><p class="ql-block">有人置疑“善惡有報”,消極應世,對人生大道理似信非信,對善事不再熱衷,對惡人惡行態度曖昧,遇事隨風飄搖,渾渾噩噩度日月。</p><p class="ql-block">還有人在屢次的傷害中逐漸動搖初心,甚至萌生了“疏善向惡”的危險念頭和行為傾向,有意無意的認可、羨慕甚至效仿小人的做法。極個別的好人甚至棄善從惡,走向了自己的反面。</p> <p class="ql-block">這就需要以向陽向善的心態,正確吸取被人侵害的教訓,無論外界環境如何惡劣,都不能打破內心的道德防線,迷失自我。在與小人的較量中,即使遭受一時的委屈和誤解,也不能放棄對原則的堅守和正義的追求,避免陷入自我頹唐和消極應世的負面情緒之中。同時,要堅持學習修養,凈心正觀,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修養水平,以勇敢和智慧為武器,勇敢地面對惡人惡行及外界不良影響,矢志不渝地堅守真理,弘揚正義。真正做到“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p><p class="ql-block">更為重要的是,如王安石所言:“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法善則國治國興,法善則民安民善。建立健全“利民之法”“利好人之法”,完善社會公平正義體系,筑牢保護好人及弱勢群體的“防火墻”,讓每一個善良的人都能在陽光下安全而有尊嚴地生活,才能從根本上防止好人屢屢受害,才能避免好人受害后發生由“好善惡惡”向“疏善向惡”的墮落。</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海省|
桃园市|
平陆县|
墨玉县|
穆棱市|
奉贤区|
巴中市|
云和县|
凌云县|
翼城县|
商河县|
大兴区|
鸡东县|
修武县|
离岛区|
长春市|
孝感市|
隆子县|
格尔木市|
淮安市|
田东县|
桂阳县|
宣汉县|
营口市|
金山区|
房产|
集安市|
武宁县|
江陵县|
东阿县|
荆门市|
阿荣旗|
平泉县|
元氏县|
密云县|
马尔康县|
开远市|
宜宾县|
若羌县|
江口县|
钦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