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自駕長征路(四十七):夾金山

蒼山一飛鷹

文字:蒼山一飛鷹<div>圖片:蒼山一飛鷹</div><div>視頻:蒼山一飛鷹</div><div>美篇號:1751699</div><div><br></div> <h5>夾金山</h5> 四川·夾金山 夾金山是中央紅軍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雖只是紅軍翻越的眾多雪山中的一個,卻早已成為那段漫漫征途艱難跋涉的縮影,作為雪山的意象深深刻進了歷史的記憶。<div><br>  多少年來,夾金山在我的腦海中就是白茫茫的一片,寒風和冰雪始終停留在想象中,是清晰的也是模糊的,是具象的也是幻化的。今天就要走近它,除了期盼之外,還有發自內心向往已久的激動,一絲緣于敬畏的緊張。</div><div><br></div> <h5>進入夾金山(G351)</h5> 正是7月初的盛夏時節,天氣有些炎熱,從寶興城出來上G351國道,順著綠意盎然樹木蔥籠的山谷向夾金山進發。<div><br>  1935年6月9日,紅軍先遣隊出寶興分兩路翻越夾金山,紅一軍團一師在師長李聚奎率領下沿西河進發,紅一軍團二師四團在師長陳光率領下溯東河而上,這也是中革軍委和大部隊的行軍路線,我們就順著這條路前進。</div><div><br></div> <h5>長偏橋棧道</h5> 開出不遠看見路右側有“紅軍棧道”指示牌,停車游覽,原來是長偏橋棧道遺址。這里是寶興縣蜂桶寨鄉鹽井村,棧道建在東河邊陡峭的石崖上,東河的水量不大,但貼崖懸空的棧道十分險絕,G351國道修通后棧道始廢。當年山谷間沒有路,棧道是中央紅軍北上夾金山的唯一通道。<div><br>  6月10日師長陳光帶著四團人馬到達這里時,過河橋和棧道都被當地土豪破壞了,戰士們抓住用綁腿和被單做成的索道,通過后大部向磽磧(qiāo qì)進發,少部分返回發動群眾搶修過河橋與河邊懸崖峭壁上的棧道,只用半天時間就修復了近2公里的“長偏橋”棧道,保證了后續部隊順利通過。</div><div><br></div> <h5>長偏橋棧道</h5> 前行不遠過得勝溝橋,橋不大長度只有14米,橋旁有溪流橫穿公路,小溪自巖石流下,落水成瀑,很漂亮,不由駐足觀賞。<div><br></div> <h5>得勝溝</h5> 車行半個小時,路右側山崖下立有中國工農紅軍翻越夾金山紀念碑,碑由片石壘砌而成方柱形,頂部四尖角,十分獨特。藏族的瑪尼堆即為壘石而成,但如此細長的柱體能壘砌穩固,可見藏人高超的壘石技藝。<div><br>  路右側是水庫,湖水清澈碧綠,靜臥于山谷間。因建水電站,磽磧鎮和紀念碑都遷于國道北側,現在看到的紀念碑為遷移后新建,樣式也與先前不同。正在凝神欣賞時,三個騎行裝束的年輕人踏著自行車如風而來,他們從成都邛海長途騎行至此,說話間又如風而去,給這寧靜的山水增添了一份青春的活力。</div><div><br></div> <h5>翻越夾金山紀念碑</h5> 我們駕車跟上騎行者的身影進入澤根藏寨,村口的寨名立柱同樣為片石壘砌,連形狀都與紀念碑如出一轍。澤根藏寨隸屬磽磧藏族鄉夾金山村,居住的是嘉絨藏族。<div><br>  磽磧地處寶興縣北部夾金山南麓,東鄰阿壩州汶川縣,西與甘孜康定縣接壤,距寶興縣城60公里。1935年6月11日,紅軍先遣隊到達磽磧,進寨后嚴格遵守黨的民族政策,順利通過此地。隨后中革軍委和大部隊經過這里,毛澤東、朱德等領導人曾居住于此。</div><div><br></div> <h5>澤根藏寨</h5> <h5>夾金山村</h5> 我們走進中央紅軍長征磽磧居住地舊址景區,三棟建于清代的房屋風格相似,均為石木結構,為兩段三層,下段為方形石碉建筑,上段為穿斗式懸山式雙披屋頂,小青瓦屋面,既保留了東漢時“亂石砌墻為碉樓”的傳統特色,又吸取了漢族磚木房屋結構的優點,當地人稱其為鍋莊樓。通常底層用于圈養牲畜,中層飲食起居,頂層設佛事經堂或存儲糧食。<div><br>  藏族習慣,每棟房屋都有名字,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居住的分別叫斗底鍋莊樓、迥貢鍋莊樓、斗達洛鍋莊樓,三棟房屋面闊均為10米,進深10-12米不等。原來這些房屋不在此處,2007年因建設磽磧電站被水庫淹沒,整體搬遷到現位置。我們一間一間細細地瀏覽起來。</div><div><br></div> <h5>磽磧居住地舊址</h5> <h5>斗達洛鍋莊樓(上)、迥貢鍋莊樓(左)、斗底鍋莊樓(右)</h5> 由于反動派的造謠和污蔑,當地藏民都躲到深山里,有個頭人代辦叫旦德堃(kūn),為試探紅軍是否如謠傳一般,派人在街頭擺上“吉露”,就是桌子上放十樣果品,又叫“十樣錦”,再放一把長頸水壺,試探紅軍,結果紅軍嚴格遵守紀律,原物未動。<div><br></div><div> 眼見為實,聽了紅軍的宣傳,藏民放下心來,第二天在磽磧街上搭起三道“天花”(用松柏和鮮花做的牌坊),貼上“歡迎紅軍來藏家”的標語。紅軍大部隊到達時,藏民們燃放鞭炮,送上茶水,熱鬧非凡。為了紅軍能順利翻越夾金山,藏族群眾幫助紅軍用樹皮、干竹子扎成一把把“火照”,把砍來的竹木做成杵路棍,用數量極少的棕皮做成背心,還把家里的酒和干海椒送給紅軍戰士御寒。</div><div><br></div> <h5>山青水秀的磽磧</h5> 從澤根藏寨前行6公里即是涼水井(紅軍井),水從巖石縫中流出,清澈甘冽,冬暖夏涼,終年不斷,當地藏民用石塊壘砌成池,作為生產生活用水,中央紅軍北上和紅四方面軍南下都曾在此處飲馬休息。<div><br> 涼水井對面是扎角壩,也叫誓師坪。1935年6月13日,中央紅軍在扎角壩召開了7000人的翻越夾金山誓師大會,并分發了干糧和登山、御寒等物品,還把過雪山的注意事項編成歌曲傳唱。<br><br><h5><i>  夾金山,高又高,注意事項要記牢:<br></i><i> 裹腳要用布和棕,不緊不松好好包。<br></i><i> 到了山頂莫停留,堅持下去勝利了。<br></i><i> 病號走不起,幫他背東西。<br></i><i> 大家互相想辦法,一定幫他過夾金。</i></h5><br> 一切準備就序,征服大雪山的行動開始了。</div><div><br></div> <h5>涼水井(紅軍井)</h5> 夾金山又名“甲金山”,藏語稱為“甲幾”,夾金為譯音,意為很高很陡。其主峰海拔4930米,終年積雪,埡口處也稱王母寨,海拔4114米。<div><br></div><div> 夾金山屬邛崍山脈,橫亙于寶興縣與阿壩州小金縣之間,為兩縣界山。這里山嶺連綿,重巒疊嶂,峭壁危巖,形勢險絕,高海拔空氣稀薄,天氣變化無常,當地人稱其為神山,并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夾金山,夾金山,鳥兒飛不過,人不攀。要想越過夾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間!”</div><div><br></div> <h5>夾金山—青衣江之源</h5> 中央紅軍多是南方人,從未見過如此高的雪山和寒冷的氣候。面對當地藏民的告誡:“在山上不準講話,不準笑,否則山神就會把你打死!”,紅軍小戰士不害怕卻很好奇,有人問:“雪是什么樣子?”立刻得到形象的回答:“跟面粉差不多”,接著又補一句:“比面粉白”。剛才提問的人馬上問出第二個問題:“雪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云嗎?”此語一出竟然沒有人笑,不知是因為問出了大家心中所惑還是被這么富有詩意的話怔住了。<div><br>  毛澤東鼓勵戰士們:神山不可怕,我們就是要和神仙比一比,看我們翻不翻得過去,我們紅軍就是要創造個奇跡!1935年6月14日晨,毛澤東喝過一碗熱乎乎的辣椒湯,拄著木棍,向夾金山埡口走去。</div><div><br></div> 我們一直關注地勢的變化,到達澤根藏寨時,海拔從1520米升至2160米,相對緩慢。繼續往上走,山勢陡然險峭起來。經過青衣江源景區,這里是夾金山國家森林公園核心景區,因山洪泥石流易發未開放。<div><br>  車行約半個小時,路程十幾公里,來到夾金山山腰的筲箕窩,紅軍曾在此歇腳,海拔急劇升高了1000米,達到3250米。溫度也驟然降低,我們不得不把長袖衣服拿出來,夏裝換成了秋裝。<br></div><div><br></div> <h5>高山草甸</h5> 放眼望去,山勢連綿,峰巒疊翠,不過樹木已全然消失,都是高山草甸,羊群和牦牛在青綠的山坡上悠閑地吃草,這里才是它們的天堂。遠處,所有的山峰都隱入云霧之中。路邊一個巨大的沖鋒號正對著絕頂之上,吹響了“挑戰極限,不勝不休”的號角——,鼓舞著我們向高處攀登。<div><br>  之后便是著名的五道拐,這條夾金山最長的“之”字拐,看上去坡度不大,卻是翻越夾金山最為艱難的一段路程。當年給紅軍帶路的藏族青年莫日堅回憶道:從筲箕窩過五道拐,盤旋而上至王母寨埡口,全程60里,有30道“之”字拐。</div><div><br></div> <h5>沖鋒號處</h5> <h5>回望筲箕窩</h5> 成仿吾在《征服夾金山》一文中描述:人在積雪中行,上面是雪的陡壁,下面是雪的深淵。單衣頂不住風雪的侵襲,臉上身上像被千百把尖刀刺著。大家渾身哆嗦,牙齒顫栗。空氣逐漸稀薄起來,許多人感到呼吸困難,開始頭暈腳軟,一步一喘,一步一停。<div><br>  寒冷、雪盲、高反……,死神如影隨形,艱難前行已經筋疲力盡的紅軍戰士們開始相信藏民的話,他們親眼看見自己的戰友倒在風雪中,有人坐下喘口氣就再也沒有站起來。據說過雪山犧牲最多的是擔架員和炊事員,都是因為負重過多導致體力嚴重透支所致。少說笑、存體力、不能停,成為寶貴的經驗傳達到每個人,有些人走不動時靠拽著馬尾巴得以幸存,越過被死亡陰影籠罩的大雪山。</div><div><br></div> <h5>紅軍翻越夾金山</h5> 從五道拐向上,我們沒有看到雪,反而是滿眼的青翠,或許是氣候變化所致,雪線已經上移。我們一頭扎進翻滾的云霧之中,很快來到了山頂埡口,當年紅軍在這里碰上了冰雹,而我們則是遇到了大霧。車載顯示溫度只有7℃,穿著長衣依然抖抖索索,對生活在江淮地區的人來說,這差不多就是冬天了。夾金山,讓我真正感受到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div><br>  白茫茫的濃霧,只隱約能看見路對面的一塊石頭,上面刻著“夾金山”三個大字,石刻后方還有一面紅旗雕塑,走近才能看清旗下刻著一行字:長征萬里險,最憶夾金山。此外舉目四望,就什么也看不見了。</div><div><br></div> <h5>夾金山埡口</h5> 游客的身影在霧中忽隱忽現,讓我有了一絲恍惚。當年登上埡口的紅軍戰士沒了力氣,直接從山上滑了下去,紅五軍團爬到山頂后,干脆下達了“坐下來往下滑”的命令,這樣雖然快且省力,但不少人摔傷,還有人滑下了懸崖再也沒回來。<div><br>  我蹲下來撫摸著冰涼的山石,心中已無寒意,山坡的青草地上,五顏六色不知名的野花正盛開著,在風中搖曳,很明顯冰天雪地的時節已經過去了。</div><div><br></div> <h5>埡口的花</h5> 過了夾金山埡口,進入小金縣境。<div><br>  山風呼嘯,我們一路下行來到夾金山下第一村——夾金村,村口立有一座赭紅色的雕塑,十分醒目,表現了藏族同胞送別紅軍以及紅軍勇攀雪山的場景。</div><div><br></div> <h5>下山的路</h5> <h5>夾金村雕塑</h5> 1935年6月中央紅軍北上第一次征服這座雪山,1935年10月紅四方面軍南下和1936年2月西進康北與紅二方面軍會師,先后兩次翻越夾金山,而會師后編入紅四方面軍的原中央紅軍紅五軍團和紅九軍團則翻越了三次。從夾金山南麓到北麓,這一路濃濃的紅色氛圍記錄下紅軍數次翻越大雪山的足跡。<div><br></div>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翻越夾金山</span></p> <h1><i><font color="#ff8a00">(未完待續......)</font></i></h1><div><i><font color="#ff8a00"><br></font></i></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4月</h3> <h1>附圖:</h1> <h5>長偏橋遺址處</h5> <h5>紅軍長征過夾金山紀念碑</h5> <h5>澤根藏寨</h5> <h5>扎角壩紅軍井立石</h5> <h5>青衣江源入口</h5> <h5>之字拐</h5> <h5>軍號</h5> <h5>軍號基座浮雕</h5> <h5>高山草甸的羊</h5> <h5>牦牛</h5> <h5>這里是夾金山埡口</h5> <h5>路邊云霧里的石刻標識</h5> <h5>下山路</h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榆树市| 紫金县| 朝阳市| 杭州市| 德州市| 高邮市| 新泰市| 郑州市| 永新县| 义马市| 巨鹿县| 当阳市| 秀山| 错那县| 南丰县| 德令哈市| 无极县| 顺昌县| 华阴市| 阿拉善左旗| 通城县| 若尔盖县| 根河市| 界首市| 英德市| 琼结县| 保定市| 平顺县| 龙井市| 修文县| 南丹县| 平利县| 伊通| 沧州市| 秦皇岛市| 聊城市| 宁乡县| 资源县| 沐川县| 介休市| 阜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