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22年11月26日深夜,英國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在底比斯的帝王谷發現了國王圖坦卡蒙的陵墓,其清理工作花費了十年有余。墓中出士了近五千件珍貴文物,奢華壯觀,轟動了整個世界。圖坦卡蒙的金面具成為大眾最熟悉的埃及面孔,引發了西方世界的“埃及熱”,以及大眾文化對古埃及“了不起的”事物和人物的持續關注。</p><p class="ql-block"> 一百年來,考古學家、語言學家、歷史學家們越來越全面地復原了圖坦卡蒙所處時代的生活場景。今天的我們,更為關心的是:圖坦卡蒙所處的18王朝,古埃及正在發生什么樣的轉型?為何在此時的埃及出現了“一神崇拜”?是什么力量,讓一個少年法老完成了對傳統的回歸?</p><p class="ql-block"> “圖坦卡蒙的時代”,以埃及國家博物館的珍貴藏品為基礎,從公元前1500年地中海地區進入帝國時代的背景入手,再現阿瑪爾納時期的驚天巨變,講述埃赫納吞宗教改革的前因后果,解讀圖坦卡蒙傳奇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河蒙神頭像</p><p class="ql-block">石灰巖</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頭像的平頂冠及兩側殘存的雙羽飾表明它來自一尊阿蒙神像。阿蒙起初是底比斯的地方神,其名字在埃及語中的含義為“隱藏”或“不可見”。從中王國時期開始,他的地位迅速上升。到了新王國時期,阿蒙成為整個國家的至高神,甚至被稱為“眾神之王”,埃及人為他修建了數不勝數的神廟。</p><p class="ql-block"> 阿蒙通常表現為戴著王冠的男性形象,王冠上插有兩根長長的羽毛。他也會以公羊頭人身的形象出現,獅子、巨蛇和埃及雁時常被作為阿蒙的象征物。</p> <p class="ql-block">帶有阿蒙荷太普三世王名的塞赫邁特坐像</p><p class="ql-block">紅花崗巖</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卡納克的穆特神廟出士</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的法老阿蒙荷太普三世為塞赫邁特建造了大量神像,學者認為這是為了安撫女神,平息她的怒火,同時召喚她作為保護神的積極力量。</p><p class="ql-block">雕像出土于卡納克穆特神廟的第一庭院。女神左手持象征生命的安卡符號,頭頂的太陽圓盤和圣蛇徽標則象征其神性和危險性。座椅側面刻有代表北方的紙莎草和代表南方的睡蓮,二者之間是象征上下埃及統一的心肺符號。</p><p class="ql-block">左側銘文:善神,儀式之主,涅布瑪特拉,被畏懼之主塞赫邁特所愛,賦予永生。</p><p class="ql-block">右側銘文:拉神之子,阿蒙荷太普,底比斯的統治者,被畏懼之主塞赫邁特所愛,賦予永生。</p> <p class="ql-block">泰伊王后站像</p><p class="ql-block">花崗閃長巖</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泰伊是阿蒙荷太普三世的妻子,是埃赫納吞的母親、圖坦卡蒙的祖母。她出身于上埃及的非王室家庭,這在以母系血緣決定王位繼承(即以迎娶嫡公主為先決條件)的古埃及是非常罕見的。泰伊王后在國王心中有著重要地位,二人的名字和形象幾乎一起出現在當時所有的紀念碑上,她也享有極高的政治地位,活躍于帝國的外交事務。</p><p class="ql-block">D871</p><p class="ql-block">智慧導覽</p><p class="ql-block">中,在埃赫納吞統治早期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p><p class="ql-block">王后雕像身著貼身長袍,頭戴假發,手持蠅拂。蠅拂通常由羽毛、象牙等精細材料制成,兼具實用功能和象征意義,它代表著權威、聲望以及神的眷顧。揮舞蠅拂的動作象征著統治者在天地兩界維持秩序和掌控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繪有植物和鳥類的地磚</p><p class="ql-block">石膏、顏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阿瑪爾納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阿瑪爾納時期因18王朝晚期國王埃赫納吞遷都“阿赫塔吞”、即今天中埃及的阿瑪爾納而得名,這一時期始于埃赫納吞的宗教改革,終結于圖坦卡蒙繼位后對原有多神信仰的恢復。伴隨著宗教改革的進行,傳統的藝術準則被打破,新的藝術風格誕生。阿瑪爾納時期的藝術傾向于以自然主義的方式描繪自然萬物與生活場景,動植物成為重要題材。宗教改革失敗后,阿瑪爾納的藝術風格依然有一部分保留了下來,并影響了后來的埃及藝術。</p><p class="ql-block">這件彩繪地磚來自阿瑪爾納的“南宮”,即埃赫納吞為其長女梅麗塔吞建造的宮殿“瑪汝阿吞”(Maru-Aten)。彩繪中的沼澤畫面里有蘆葦、紙莎草和蓮花等水生植物以及一只正要起飛的野鴨。在古埃及,沼澤既象征世界原初的混沌,也因其豐富的物產而成為豐饒和收獲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介紹卡</p> <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四世(埃赫納吞)巨像</p><p class="ql-block">砂巖、顏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四世(公元前1353一前1335年)在其執政的第四年改名為埃赫納吞,意為“阿吞神的阿赫”,并大力推行以日輪之神阿吞為中心的一系列宗教改革舉措。</p> <p class="ql-block">這座埃赫納吞巨像是一組造型相同的雕像的其中之一。這組國王巨像高約四米,曾矗立于卡納克神廟東側的一座阿吞神廟中。不同于傳統國王雕像英武健美的風格,埃赫納吞的形象陰柔,有著狹長的雙眼和下巴。巨像的手腕和手臂上刻有埃赫納吞宗教的禱文:萬歲!在地平線上歡慶的拉-荷拉克提!如阿吞的光芒一樣!</p> <p class="ql-block">浮雕</p> <p class="ql-block">現場</p> <p class="ql-block">圖坦卡蒙巨像,</p><p class="ql-block">被埃耶和赫倫布挪用</p><p class="ql-block">石英巖、顏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盧克索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埃赫納吞死后,年幼的圖坦卡蒙在孟菲斯接受了加冕,但實權顯然掌握在他的大臣埃耶和將軍赫倫布手中。在繼位的第二年,圖坦卡蒙及其王后就將名字中帶有“阿吞”的部分改為了“阿蒙”標志著傳統信仰的全面回歸。</p> <p class="ql-block">1931年春,芝加哥考古隊在盧克索發現了一座由埃耶(約公元前1327一前1323年)建造、赫倫布(約公元前1323一前1295年)完成的祭廟。遺址中出土了兩座紅色石英巖雕像,其中一座相對完整,收藏于埃及國家博物館,另一座出土時破損嚴重,修復后藏于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所。</p><p class="ql-block">在埃及國家博物館的這座雕像上,埃耶的名字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赫倫布的名字,說明后者挪用了前者的雕像,但雕像描繪的顯然不是上了年紀的埃耶。面容的細節顯示,雕像所刻畫的是年輕的國王圖坦卡蒙。他以儀式性的姿態站立,戴著寬項圈和尼美斯頭巾、穿著象征王室的短裙,流暢的身體線條以及面部與肢體的細致刻畫,又凸顯了人物本身的自然特征。</p> <p class="ql-block">納芙蒂蒂頭像</p><p class="ql-block">石英巖</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溥物館</p><p class="ql-block">這件隨像最初被記錄為“第18王朝末期一位英俊圖王的頭像”,后來被確認屈于納芙蒂蒂王后,可能曾是一座組合隨像的頭部。</p><p class="ql-block">納芙蒂蒂是埃赫納吞的王后,陳像刻畫了她的優雅容貌,細節寫實,線條柔美,具有阿瑪爾納時期藝術的特點。</p> <p class="ql-block">赫倫布供奉凱普利碑</p><p class="ql-block">石英巖</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赫倫布被認為是新王國時期第19王朝的奠基人,因其恢復了被埃赫納吞改革中斷的阿蒙崇拜而贏得了后世的高度評價。</p><p class="ql-block">這塊石碑刻畫了赫倫布供奉圣甲蟲神凱普利的畫面。凱普利象征初升的太陽、創造以及從無到有的顯化,也象征著太陽神的每日更新和生命的循環。供奉凱普利意味著原本并無王室血統的赫倫布正式履行了國王的職責,他獲得了神的眷顧,同時也擔當起維系宇宙秩序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局部</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介紹卡</p> <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與兩女神像</p><p class="ql-block">紅花崗巖</p><p class="ql-block">第19王朝(公元前1295一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科普托斯神廟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這件雕像原本屬于中王國國王辛努塞爾特一世,后被拉美西斯二世挪用。拉美西斯二世右側為伊西斯,左側為哈托爾,國王頭戴尼美斯頭巾,女神們則頭戴三分式假發,雕像背面和王座側面均刻有拉美西斯二世和兩位女神的名字及頭銜。</p><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王,他與赫梯帝國達成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和平條約---卡疊什條約。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時期修建了大量紀念建筑,同時也將多位前任國王的紀念物部為已用,這座雕像于1895年被納入埃及國家博物館的館藏中。</p> <p class="ql-block">修長的腳趾頭</p> <p class="ql-block">石碑</p> <p class="ql-block">帶了一份埃及展的宣傳冊,里面有這個二維碼,掃碼后能看所有的展品,還有完整的介紹。給上海博物館的用心做事和大格局點贊??</p> <p class="ql-block">感謝您的翻閱????</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湖县|
竹溪县|
广宗县|
富平县|
民权县|
石阡县|
佳木斯市|
页游|
甘南县|
来安县|
阳新县|
南部县|
西安市|
牟定县|
凯里市|
长顺县|
茶陵县|
雅安市|
文昌市|
盐边县|
百色市|
涟源市|
封丘县|
齐河县|
博兴县|
沛县|
西丰县|
海淀区|
玛纳斯县|
南雄市|
白山市|
苗栗市|
长武县|
安陆市|
内丘县|
江津市|
义乌市|
龙胜|
汉寿县|
南京市|
日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