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圖是法顯留學印度路線示意圖)</p> <p class="ql-block">(續前)</p><p class="ql-block"> 法顯西行求法的過程共用時間14年,行程約為15000里,共經歷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印度帶回了佛經11部,分別是: 《摩訶僧袛律》《大般泥洹經》《方等泥洹經》《僧袛比丘戒本》《雜阿毗曇心》《雜藏經》《曇無德律》《長阿含經》《雜阿含經》《彌沙塞律》《薩婆多部十誦律》。其中自己或者和別人合作翻譯了《摩訶僧袛律》《大般泥洹經》《方等泥洹經》《僧袛比丘戒本》《雜阿毗曇心》《雜藏經》等六部佛經,其余五部沒有來得及譯出。</p> <p class="ql-block"> 法顯西行的主要目的是尋找佛教的戒律。當時印度流行的戒律共有五部,分別是: 《摩訶僧袛律》《彌沙塞律》《薩婆多部十誦律》《曇無德律》和《迦葉維律》。其中《薩婆多部十誦律》已經有人帶回并譯出,而《迦葉維律》沒有找到,后來也一直沒有傳到中國。即法顯一人帶回了五部戒律中的三部,對漢地戒律的流傳貢獻很大。</p> <p class="ql-block"> 法顯在建康撰寫的《佛國記》共有13980字,真實地記錄了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等國和中國新疆地區在公元5世紀初的歷史、地理、宗教等方面的情況,包括里程、山川、氣候、人口、語言、風俗、物產、政治、宗教等,特別是佛教的寺廟、遺跡、僧尼數目、所習佛經、佛教傳說等,是記載公元5世紀初的中亞、南亞、東南亞和中國新疆地區的重要文獻,也是中國關于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記錄。法顯也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同時經歷過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 法顯從長安到印度出發時已經62歲,回到國內時已經76歲。他于公元416年重回建康(今南京)寫作《佛國記》和翻譯佛經到公元418年,此時已經81歲高齡。法顯這年停止了譯書,從建康到了湖北省荊州市的辛寺,兩年后在辛寺圓寂,享年83歲。</p> <p class="ql-block">(下圖是法顯撰寫的《佛國記》封面)</p> <p class="ql-block">(下圖是圖書《法顯傳》封面)</p> <p class="ql-block">注: 本文參考了《法顯傳》(南京: 鳳凰出版社(原江蘇古籍出版社)2022年6月第1版)、《絲綢之路全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第1版)等著作。</p><p class="ql-block">(全文完)</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安市|
芦溪县|
彭州市|
成都市|
抚顺市|
华蓥市|
乌拉特后旗|
景东|
合肥市|
寿光市|
卓尼县|
白山市|
泸水县|
乌拉特前旗|
綦江县|
新竹县|
崇义县|
阳高县|
无棣县|
拉孜县|
鞍山市|
同江市|
铜鼓县|
益阳市|
阿坝县|
太仆寺旗|
甘谷县|
镶黄旗|
南昌县|
宁津县|
吴川市|
安岳县|
礼泉县|
徐州市|
灌南县|
都昌县|
湖口县|
延寿县|
磐石市|
黄浦区|
海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