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黃賓虹《跋沈周山水圖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雲林幽淡天真,脫去縱橫習氣,江東之家以有無爲清俗,其見重於世如此。白石翁學宋元諸家,致力董北苑、釋巨然、李營邱尤深,獨仿倪雲林畫,當時趙同魯謂其落筆太過,多不甚似。蓋臨摹古人,貴在精神,不在形貌。後代傳北苑者各各不同,得其偏長,已足名世。故畫家宜有自己真面,不徒以貌似爲工,詒誚優孟衣冠已也。此卷筆墨蒼潤,骨格堅凝,而秀勁之氣隱見楮素間,正是倪迂師法關荊極能槃礴傑作,非同輕薄促弱,自詡雲林一派可比。天五學兄其善藏之。辛未夏日,黃賓虹。</p> <p class="ql-block">為什么沈周臨倪瓚'不像'反而被叫好?黃賓虹在沈周山水卷后寫下的這段跋文,像一把鑰匙,輕輕旋開了中國藝術傳承的密室。當趙同魯笑沈周臨倪瓚"畫得不像"時,恐怕沒想到這場五百年前的爭議,會揭開藝術史上最深的秘密:真正的傳世之作,都是借古人的燭火,點亮自己的燈。</p> <p class="ql-block">倪瓚筆下的太湖石,總帶著霜雪氣。他用枯筆淡墨在紙上鑿出的虛空,讓明代文人奉若圭臬。沈周偏要在這種空寂里摻進人間溫度——吳門煙水滋養出的蒼潤筆墨,裹著米芾云山的渾厚,帶著黃庭堅書法的筋骨。黃賓虹說這是"秀勁之氣隱見楮素",我倒覺得像冬日曬過的棉被,既存著陽光的蓬松,又留著經年的沉香。</p><p class="ql-block">看臺北故宮那幅《策杖圖》,沈周的山石皴法分明是倪瓚的折帶,卻多了三分力道。這種力道不是刻意為之,恰似老茶客泡陳年普洱,水注下去的瞬間,茶香自會頂開紫砂壺蓋。趙同魯只見形貌疏離,卻不懂真正的臨摹是靈魂共振。就像梵高臨摹浮世繪,硬把葛飾北齋的富士山拗成旋轉的星空——東西方藝術史上最動人的對話,往往發生在"畫得不像"處。</p><p class="ql-block">黃賓虹晚年近乎失明時,用宿墨在紙上積染出混沌天地。那些被時人譏為"烏漆墨黑"的山水,藏著北宋范寬的雄渾、元代黃公望的空靈。他給沈周寫跋時已年近古稀,筆尖卻透著壯年般的銳氣。這種銳氣來自半生積淀:傳統不是供在博物館的青銅器,而是流淌的血脈。當年沈周用宋人丘壑重構元人筆墨,五百年后黃賓虹用金石筆意重寫明清山水,本質上都是往古墨里兌新酒。</p> <p class="ql-block">而今數字畫筆能完美復刻《溪山行旅圖》的雨點皴,AI作畫甚至能模仿八大山人的白眼魚。但當我們凝視沈周卷中某處漫不經心的飛白,突然懂得黃賓虹說的"貴在精神"——那抹看似失誤的枯筆,或許正是畫家與倪瓚隔空對飲時,酒酣耳熱碰翻的酒杯。這種帶著體溫的瑕疵,才是算法永遠無法計算的藝術常數。</p> <p class="ql-block">【題跋白話解讀】這段題跋中,黃賓虹評價了沈周臨摹倪瓚(云林)山水畫的成就。他指出倪瓚畫風天真淡泊,擺脫了刻意造作的匠氣,成為江南文人衡量雅俗的標準。沈周雖潛心學習董源、巨然、李成等宋元大家,但臨摹倪瓚時被友人趙同魯批評"形貌不似"。黃賓虹認為臨摹重在捕捉精神而非復制皮相,正如歷代畫家傳承董源各有側重,只要得其一脈精髓便能自成一家。他盛贊此卷山水筆墨蒼勁潤澤、骨架堅實,既有倪瓚師法五代荊浩的磅礴氣度,又避免了后世模仿者纖弱輕浮的弊病,叮囑收藏者珍視這份融合傳統精髓與個人創造的杰作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榆中县|
荃湾区|
尤溪县|
天台县|
阳西县|
浠水县|
浦江县|
三河市|
枣阳市|
阿克陶县|
德清县|
花垣县|
施甸县|
敦煌市|
闻喜县|
青州市|
东莞市|
黎平县|
谢通门县|
互助|
津南区|
武城县|
虞城县|
东明县|
阿鲁科尔沁旗|
彰化县|
青岛市|
全椒县|
诏安县|
嘉荫县|
汉寿县|
招远市|
鄂尔多斯市|
舟山市|
本溪|
夏河县|
镇康县|
日喀则市|
澜沧|
会理县|
炎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