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舊文重拾</p><p class="ql-block"> 無意間,翻到了初中聚會時寫的小文。雖然過去五年多了,靜靜的讀來,仍感到很親切,便整理了一下。</p><p class="ql-block"> “八連四排”</p><p class="ql-block"> ——初中永遠的記憶</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人的記憶挺奇怪的。不管塵封多久,只要在敏感處一點,便會開啟了。</p><p class="ql-block"> 10月5日中午,一個陌生號碼的手機打過來。猶豫了一下,我接了起來。</p><p class="ql-block"> “你好,你是……嗎?”一個陌生女士的聲音。</p><p class="ql-block"> “你好,我是。”我淡淡的回應著,以為是電話公司的。</p><p class="ql-block"> “我是云兒,記得嗎?”</p><p class="ql-block"> 我漠然了。</p><p class="ql-block"> “八連四排的。”</p><p class="ql-block"> 變化太突然,我的思維有點跟不上了。“八連四排”,自1972年初中畢業后,除了填寫個人簡歷,已經很少提及了。</p><p class="ql-block"> “咱班建了一個微信群,準備近期組織個同學大聚會,爭取聯系更多的同學……。”名字和容貌還不清晰,聽著對方的話音,卻感覺格外的親切起來。思緒之弦,無意中就這樣被撥動了。</p><p class="ql-block"> 我的初中,是在濰坊上的。開始是在工讀一中,班級是69級4班。當時學校,是在昌濰師專的那棟紅色的教學樓。1971年上學期還是下學期,記不清了,并入濰坊一中,稱為“八連四排”。教室在一中西北面的最后一排平房。</p><p class="ql-block"> 那時學的什么,只有零星記憶了。有次上英語課,介紹英文書信格式時,老師的一句“親愛的”,引得眾生一片愕然。在那個大講“階級情”的年代,一群青春期的學生,對“親愛的”三個字,還是挺敏感的。教英語的男老師挺帥氣,也就三十左右,穿一件類似休閑西服的淡色上衣,有點與眾不同。</p><p class="ql-block"> 當時挺喜歡上音樂課。不是為了學習樂理知識,而是喜歡唱一些戰爭時期的歌曲。《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畢業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高樓萬丈平地起》等等。歌詞激動人心,旋律激昂高亢。每當我大聲唱的時候,常常會感到一種奮勇向上的力量。有些歌,至今還會唱的。</p><p class="ql-block"> “同學們同學們,</p><p class="ql-block"> 快拿出力量</p><p class="ql-block"> 擔負起天下的興亡。”</p><p class="ql-block"> (《畢業歌》,當時歌詞有改動。)</p><p class="ql-block"> 學工學農,是當時的重要內容。第一次學工,是在一樓教室改成的工作間里。每人幾件不同形狀的小鋼銼(第一次見到),為膠木器件打磨毛刺。毛刺挺硬,用力大了怕器件報廢,用力小了效率低,沒有鉗工基礎,難度還是挺大的。自己的工作成果怎樣,已經忘記了。銼到手的事,卻忘不了。</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參加麥收,不用鐮刀,而是用手拔。那時土地雖未板結,拔起來還是很吃力,手上起泡是少不了的。麥子不但要拔出來,還要把根上的土甩掉。既要體力,也需技巧。身旁有個女生,干的很熟練,可能是永平吧,記不清了。拔出的麥子,抬起左腳一磕,抬起右腳一碰,麥根上的土就掉了下來。學著她的樣子,自己的效率也提高起來。那時的同學,能吃苦,有熱情,偷奸耍滑的不多。參加過很多次麥收,拔麥子,卻僅此一會。</p><p class="ql-block"> 一中禮堂的東邊,新建幾座石灰窯。71年秋天,學校組織去昌樂拉窯石。晚飯后,我拉著從一個幼兒園借來的地排車,帶上干糧和水,去學校集合。可能是一個小組一輛地排車吧。出發的時候,天已經黑了。公路上車輛行人很少,只有一支長長的地排車隊伍,一群歡聲笑語的學生。出了城區,就沒了路燈。曠野很黑,鄉路崎嶇。只能靠著手電筒暗黃的亮光,跟著前邊的地排車,深一腳,淺一腳的趕路。不時有人從車上顛下來,引起一片笑聲。磕磕絆絆的到了石坑,稀里糊涂的摸起石頭裝車。也不知道是幾點了。原地休息時,大家拿出帶的干糧就吃。往回走的時候,勁頭都小多了。拉著車還好一點,推車的,推著推著就打起了瞌睡。畢竟只是一些十四五歲的半大孩子。返回學校時,天已經大亮了。那時,孩子真勇敢,家長真放心,學校真大膽。</p><p class="ql-block"> 讓學生參加些社會勞動,益處還是挺多的。 </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入群時,群里已經跟熱鬧了。</p><p class="ql-block"> 想念、牽掛、期盼、歡迎等“煽情”詞語頻出。但出現頻率最高的,還是畢業時的合影,不時就有人發到群里。熱心的同學,根據合影的位置寫下名字,讓大家辨認。有好事的同學提議:每人發自己的現在的照片,讓大家認識一下。于是,倩影美照“閃亮登場”,贊美聲接連不斷。群內“溫度”持續升高。小麗同學敏捷手快,短時間內整理出美篇《相約五十年》。美輪美奐,眾人交口稱贊,氣氛近于沸騰。看看帶有青澀的畢業照,看看步入晚年的《相約五十年》,感慨萬千,心緒起伏,隨寫下:</p><p class="ql-block"> 天高氣爽乘金風,</p><p class="ql-block"> 春華秋實夕陽紅。</p><p class="ql-block"> 一朝離別四七載,</p><p class="ql-block"> 菊花盛開再相逢。</p><p class="ql-block"> 八連四排排排坐,</p><p class="ql-block"> 同一課本同一聲。</p><p class="ql-block"> 欲憶青春年少事,</p><p class="ql-block"> 一屢情絲穿時空。</p><p class="ql-block"> 10月27日,是聚會的日子。一早就趕到了火車站。為了熟悉老同學的新面容,坐錯了候車區。待反應過來,已經停止檢票了。只能改簽。還好,半個小時的車程,9點多一點就到了濰坊。</p><p class="ql-block"> 聚會的地方,在東門附近。公交車6站就到了。</p><p class="ql-block"> 早到的同學,聚在一起開心的聊著。看到我的到來,同學們熱情迎接的同時,神情中透著一絲謹慎。我也是如此,就怕認錯人。然而,照片與“真人秀”,差別還是挺大的。再謹慎,錯認還是免不了的。握著對方的手,卻叫著別人的名字,我很尷尬。曾經的同桌熱情的打招呼,我卻忘記了,自己的臉陣陣發熱。當把自己的姓名介紹給同學,對方人仍不能想起時,我心中的不安,才有了稍稍的平緩。</p><p class="ql-block"> 與兩個男同學閑聊,說到了71年冬的那次“拉練”。都在“炊事班”干過,都拉過裝載炊具的地排車,都曾在大雪飄飄的黑夜“急行軍”。有趣的是,每個人說的具體事情,只有自己清楚,別人誰也不記得了。</p><p class="ql-block"> 近五十年了,歲月改變了我們的面容,磨損了我們的記憶,卻改變不了,磨損不掉我們的真誠、友情和笑容。</p><p class="ql-block"> 生活在新時代,真好。</p><p class="ql-block"> 我們班前后共有52名同學,有6名同學去世了。聯系上了45名同學,有40名同學參加了聚會。實屬不易。</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1974年,到安丘下鄉后,與濰坊漸行漸遠了。</p><p class="ql-block"> 聚會結束后,我徒步去的火車站。沒別的,只是想走走看看。沿途舊時記憶,幾乎找不到了。樓多了,車多了,有點擠了。唯一熟悉的,是幾條老路的名稱,“青年”“和平”“勝利”“東風”。城市在變,人也在變。我們變了多少?還留下些什么呢?感慨良多,寫下長短句,以此感謝熱心籌備的同學,并表達對全體同學的美好祝愿。</p><p class="ql-block"> 光陰如梭,</p><p class="ql-block"> 來去匆匆。</p><p class="ql-block"> 如同清風下的日歷,</p><p class="ql-block"> 一頁一頁的揭過,</p><p class="ql-block"> 沒有片刻的歇停。</p><p class="ql-block"> 四十七載的歲月,</p><p class="ql-block"> 磨損了我們的記憶,</p><p class="ql-block"> 也在修飾著我們的面容。</p><p class="ql-block"> 談笑中,</p><p class="ql-block"> 想不起同學是誰?</p><p class="ql-block"> 問候時,</p><p class="ql-block"> 卻叫錯了對方的姓名。</p><p class="ql-block"> 我說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你已經淡忘;</p><p class="ql-block"> 你談的趣聞,</p><p class="ql-block"> 我也難以記清。</p><p class="ql-block"> 變了,</p><p class="ql-block"> 一切都在改變,</p><p class="ql-block"> 那段帶著青澀的時光,</p><p class="ql-block"> 留在了那張已經發黃</p><p class="ql-block"> 卻珍貴的合影之中。</p><p class="ql-block"> 唯一沒變的</p><p class="ql-block"> 是真誠、友情和笑容,</p><p class="ql-block"> 唯一牢記的</p><p class="ql-block"> 是八連四排這個名稱。</p><p class="ql-block"> 好大一個家,</p><p class="ql-block"> 男生和女生,</p><p class="ql-block"> 金秋重相聚,</p><p class="ql-block"> 共敘同窗情。</p><p class="ql-block"> 親愛的同學們:</p><p class="ql-block"> 請忘記自己的年齡,</p><p class="ql-block"> 把“青春”牢記心中。</p><p class="ql-block"> 攜起手來,</p><p class="ql-block"> 向著太陽出發,</p><p class="ql-block"> 共同描繪絢麗的彩虹。</p><p class="ql-block"> 2019.11.8.</p><p class="ql-block">(美圖選于網絡。在此,對作者表示感謝。)</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山区|
彭泽县|
乐业县|
永兴县|
得荣县|
广宗县|
葵青区|
夏津县|
什邡市|
湘阴县|
洪雅县|
南漳县|
社旗县|
武平县|
永清县|
巴彦淖尔市|
济南市|
深水埗区|
离岛区|
金平|
阜康市|
青冈县|
伊吾县|
监利县|
当涂县|
西华县|
通化市|
奉贤区|
普陀区|
临泉县|
峡江县|
阜宁县|
永登县|
柏乡县|
秀山|
大洼县|
浠水县|
吉水县|
色达县|
山东|
鸡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