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西方娛樂文化的版圖中,好萊塢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處存在了。電影、音樂等眾多領域中的許多著名作品和代表人物,都或多或少地與這里有過交集。凡是來到洛杉磯的人,只要有足夠寬泛的文化心態,也都是會到這里來看一看的……只是好萊塢地區有點大,若要一日內打卡走完,無論是在體力上、還是在審美上,都是會很疲勞的…… 故此次重游,也就只在好萊塢東區的幾條街上轉了轉……</p> <p class="ql-block"> 照例還是要到山上的格里菲斯天文臺,先居高臨下地看一看……盡管距上次來,時間已過去了近20年,但從大的線條上來看,目之所及的建筑物及地貌,都還是很穩定的,沒有什么大的變化……只有山上的那幾個大字(上圖中)好像是新噴了一遍漆,更加醒目了一點……下圖中遠方的那一小撮樓群,就是洛杉磯市的CBD了……</p> <p class="ql-block">……很像某個樓盤LOGO的這幾個大字,它的資格還是挺老的,戳在那里也已經有百十年了,如考慮到整個美國的建國時間也不過才200多年,這個LOGO算得上也是一處歷史標志物了……140年前,一位從美東來此的農場主(他也是美以美教會一個小分部的話事人),花了300美元買下了這座小山及周邊的幾百畝荒地,帶著跟隨他的幾戶教徒,建了一個小農場。由于他的妻子非常懷念老家的冬青樹林(hoolly wood),所以他們還從老家移植過來了一批冬青樹苗,種在了這處新家,并用“冬青樹園”這個名字命名了自己的農場……后來,洛杉磯地區逐漸發展了起來,房地人士也開始關注到了此地,其中有位建筑商覺得冬青樹這種四季常青的植物,能讓人們聯想到宜居,于是將自己的地產公司命名為了“好萊塢地產”(雖然由于氣候原因,當年種下的冬青樹都已經死光了??),并于1923年在山上豎起了自己公司的LOGO(見下圖中)……</p> <p class="ql-block">……本圖是當年在蓋房子之前先修路時的一張老照片。好萊塢地區的地產項目是很搶手的,資本之間的換手也比較頻繁,當這個LOGO所在地的產權轉手到了好萊塢商會手里后,所有者于1949年,將這個LOGO上的最后一個字“地產”(land)給去掉了,使其完全成了一個令人過目不忘的地名標牌……</p> <p class="ql-block">好萊塢這個地方,其社會內容包括居民生活和電影文化這兩個主要方面,只是由于近一個世紀來影視業的狂飆突進,以至于人們一提起“好萊塢”,就聯想到電影與明星,而對當地其他方面的社情,關注得并不多……而如今的好萊塢地區,與電影業直接有關的,除了奧斯卡金像獎的頒發地星光大道,也就是依托攝影棚而開發出來的幾處游樂場了……就連那些令不少人產生窺視欲的、影視明星們的糜集之所比佛利山莊等住宅區,也在被世界各地的黑白道有錢人瓜分后,味道改變了許多……還是先回顧一下這個地區的歷史吧。據記載,第一位來此謀生的人,于1853年在好萊塢建起了第一座房子……當時的加州剛剛并入美國,而且北加州又發現了金礦,所以只有一兩千人口的洛杉磯地區,是沒有幾個人會到這里來種地刨食的……到了1870年,這里終于又多了幾戶盲流,也出現了一定面積的農田。但當時橫貫美國東西部的鐵路已通車,頭腦活泛的人大都去從事采礦、商貿等來錢快的行當了,能安心守在這片荒郊野嶺里種地的人,不是有什么前科,就是思想過于守舊……而且當時的整個洛杉磯地區,人口依然很少,總共也才不過幾千人……一直到了1886年,由上面說到的那位農場主,帶著追隨者在這里扎下了根之后,這一帶的人氣才開始緩慢上升……又過十幾年,這一帶終于有了100多戶人家和500多的常住人口……1903年,這里的人們開始建政,當第一個鎮級市政府成立時,由177位有表決權的公民一致投票決定,將鎮名確定為了“好萊塢”……那時候的洛杉磯也還不大,也就是個有著不到十萬人口的 一個小縣(市),而且它與好萊塢鎮之間,也還沒有隸屬關系……1910年,發展起來的洛杉磯逐漸有了點當地老大的模樣,它以免費修建供水、排水設施等為條件,將好萊塢收了進來……下圖是在好萊塢鎮子里看到的山上的那幾個大字。</p> <p class="ql-block">……電影業與好萊塢結緣的歷史是這樣的:好萊塢當時算是美國的邊遠地區,而邊遠地區通常都會有兩大優勢,一個是自然環境沒有被開發破壞,另一個就是便于人們偷稅避稅……當時,發明家愛迪生在電影技術領域擁有很多專利且收的專利費很高,而當年拍電影的人,主要是出于愛好,都沒什么錢,他們為了躲開交專利費,就從美國東部跑到這里來拍電影,讓那邊的專利收費人員找不著……若是東部派人來追查,這些拍電影的人還可以再跑到百十公里外的墨西哥去避幾天風頭??……同時,那個年頭電燈剛被發明出來,使用技術也比較低,拍電影仍要大量地利用自然光,而好萊塢這里陽光充沛……而且這里的植物、地貌等也豐富,在置景方面也能省下不少錢……這些原因都導致了來這里的拍片的劇組,選擇在這里扎了下來……至于原來那些在好萊塢鎮過小日子的當地農民,則由于受不了拍戲的噪音、也看不慣這些不守生活規矩的男男女女,就逐漸地搬到了如今好萊塢地區的南部和東部,把西部好萊塢和北部好萊塢地區,讓給了鳩占雀巢的這批貴圈人士??(如今如果只想圍繞著好萊塢的電影文化做觀光的話,最好選擇住在西好萊塢地區)……</p> <p class="ql-block">話說回到山上的這座天文館,它也很有名氣……它是一位來自英國威爾士的地產主(成名后還被英王室封了個男爵)捐建的,所以也就用了他的名字來命名。也有人會把他與著名的電影導演格里菲斯弄混,但他們是兩個人,同名但不同姓……天文館的內置,基本上與北京的天文館類似,有著很強的科普功能……只是來到好萊塢山上的人,多數人的興趣并不是在這方面,所以除了中小學生們還會選擇入內看一看,一般的游客也就是在周圍轉一轉……</p> <p class="ql-block">……畢竟是身處娛樂之都,所以天文館草坪上樹立的雕像,除了位于中心廣場的紀念柱(上圖中)上有哥白尼、牛頓等五六位天體物理學家的雕像外,還有一位娛樂界人士的雕像也很顯眼。這是一位叫做“迪恩”的人,好象他出演過的電影在這里取過景,而且這部電影對這座天文臺的廣為人知起到過宣介作用,所以他的雕像才被放在了這里……</p> <p class="ql-block">從山上驅車下來,一路也可以走走停停地看一下山坡上的住宅區。雖然這一片也通通被中國人冠以了“豪宅”之名,但這里居住的多是一些低調人士,不像比佛利山莊,那里的許多業主都巴不得參觀的人越多越好,以增加流量……此山坡上的這些宅邸,除了建筑標準比較高、設計得較典雅外,占地面積都比較大,大樹環繞下的整體環境也顯得格外幽靜……由于都是人家的私人宅邸,所以也不宜隔著院籬過多地張望人家……這一點,也正應了一句老話所說的,你眼中的風景,只是人家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下得山來,就是名聲遠播的好萊塢大道了。所謂的星光大道,既是泛指好萊塢大道,也是具體指這條大道兩側的人行道。這條水磨石路面上布滿了五角星標志的人行道,在江湖上的名聲是很大的,即使沒來過的人,在影視中也應該是都見過的……關于它的創意和歷史,已被轉述得很多了,所以也就不在此啰嗦了……很多來過好萊塢大街(星光大道)的人,可能對這條街的評價并不太高,這是由于訪問之前的心理預期偏高而造成的……如果把它定位于比北京前門大街稍弱一點的、或相當于北京新街口大街之類的一條街,也就不會有太大的失落感了??……客觀地講,這條大街的觀光價值,還是(也就是)值得走上一趟的……下圖是這條大道街景的基本模樣,圖中可見柯達劇院的大門口和中國劇院的尖狀屋脊……</p> <p class="ql-block">……基督教科學教會(“山達基教會”)的總部大樓也設在了這條街的上……關于這個教派(在上一集中已做過了介紹),由于其主要是利用已有信徒在親友之間進行傳播(與某些傳銷組織或保險推介的做法很相似),故而對熟人介紹的、這類引導人們付出靈魂與財產的組織及其說辭,是要十分警惕地……以免所托非良??……</p> <p class="ql-block">……自六十多年前落成后,星光大道就再也沒有進行過什么有規模的改造,所以這條街兩側的建筑物,看上去大都外觀平平……但娛樂業嘛,主要是看內容不是看門臉……如這些外觀并不華麗的秀場(本圖),里面的表演還是很勁爆的??……還有些店面,是要通過對它的LOGO(如下圖)認真分析,才能推測出其經營范圍的……</p> <p class="ql-block">……本圖中的兩名地面維護人員,在工作完成后正在拍照記錄……下圖中是新增加的、虛位以待的一個星位……只是這種水磨石做的人行道,材質確實是太過時了,除不滲水、表面沾點水就能把人滑倒外,散熱也差,在烈日照射下,地面的熱度相當于是一塊使用中的鐵板燒??……</p> <p class="ql-block">……圖中的這座原埃及劇院,落成于1922年,它是好萊塢大街上的第一家宮殿式的劇院,如今司空見慣的所謂“首映式”,當年就是在這座劇院里、以這個名頭首次舉行的。但后來,隨著中國劇院在1927年的出現,埃及劇院就不行了……雖然之后還斥巨資改造過,但也都不靈。娛樂場所與明星的命運差不多,一旦過氣了,也就過去了……現在這里已被改作了電影博物館和商店(本圖及下圖),這個轉身還可以,換個身份也許又能活下去了……</p> <p class="ql-block">……說到了中國劇院,這個名字聽上去或許會讓中國人能產生一點自豪感,但見到了之后,卻又是會令中國人感覺有點莫名其妙……這是因為中國人所認為的、自家的建筑風格,與外國人認為的、能代表他們對中國建筑文化所理解的風格,是不一樣的……這座劇院建的時候,中國還遠沒有主動性的對外文化輸出,人家是按著自己的審美意向,來描述、構建中國文化的……他們當時認為,這種有點日本神廟式的建筑物,上面只要有中國式的龍頭或龍尾造型(見下圖),再加上點東方佛龕式的對稱性外表,就很中國化了……</p> <p class="ql-block">……好在這座劇院還可以冠名,誰有錢誰就可以套上自己的名字,彼此互相利用一下……最近這些年是中國的電器企業“TCL”冠的名(見圖中的標識)。只是當年“TCL”這個品牌的出現,就是為了在國內顯得洋氣一點,好讓喜歡洋貨的中國消費者青睞……但在過了這么多年之后,中國造的家用電器,已經把所有帶有字母LOGO的外國電器品牌,都給打下去了……這個時候還花重金(500萬美元買來10年的冠名權)維護這幾個字母,估計效果也就是那么回事吧??……而且在現場還看到,劇院C位的大廣告,還讓設計制造數字激光影廳的北美廠家IMVX(見下圖)給占了……</p> <p class="ql-block">……中國劇院作為奧斯卡金像獎的頒獎地,由于場地偏小,只舉辦過了三屆(1944~1946年)。之后,這個獎項的頒獎地兜兜轉轉地換過很多地方,于2001年才移址到了隔壁的杜比劇院(下圖為該劇場通向二樓的樓梯),并將其確定為了永久頒獎地的……“杜比”既是人名,也是音響環繞聲技術的代名詞。喜歡音樂的發燒友對它都很熟悉,那怕是買入門級別的功率放大器,也都知道是要選帶有杜比標識的……幾十年前,本人也曾經沉迷過發燒,去紐約的時候還專門去過這家的一個展示廳,但當領教了人家的聲音效果、又看到了人家一萬元人民幣一米的(理論上失真率為零)的黃金導線后,自己的燒也就退了??……</p> <p class="ql-block">……在中國劇院這里還有件事可做,那就是從劇院門前地面上的二百多位明星人物的手印和腳印中,找到自己有感覺的明星的名字、并借此而回憶一下他們的電影形象……</p> <p class="ql-block">……對影視明星很熟悉的人,可能找起來輕松一點……但也有可以偷懶的辦法,就是看別人。凡是圍著看的人多、拍照的人多的地方,多半就是一位名頭較大的明星留下來的痕跡了??……</p> <p class="ql-block">……即使是追星知識比較少的人,也是會知道這一位的??……夢露沒有整過容,天然出落成了受眾面極為寬泛的女神級模樣,不能不說還真是一種天地造化……更何況她天生麗質竟自棄……這也令但凡有點教養的人,都不能不在議論起她的往事時,多多少少地守住一些自己的口德??……</p> <p class="ql-block">……夢露的這塊紀念石,最上面一行字是她的名字,下面的一行字是她當年主演的著名音樂劇《紳士愛美人》的英文劇名(Peter Blondes)。那是當年令她大火的一部劇,她在此簽名的時候(53年6月26日),正好也是此劇的上演期間……夢露1米66的身高和55kg左右的體重,與她留下的腳印也是吻合的……而當她在按手印時,攝影師為了拍出她的性感,讓她以有點“燕飛”的姿態擺拍了很長時間(見上圖),做這種動作時,為了保持上身的懸空,支撐力就要由腰部和手部來承擔了……這也就使得她留下的手印,顯得有些大而失真了……下圖是夢露在拍照時的手部特寫,手指與留下的手印,粗細差別很明顯……</p> <p class="ql-block">……還看到了幾位中國影視界的近年聞人在這里留下的印記。他們中有的人有比較著名的作品,得過奧斯卡的獎項,有的則只是流量型演員……由洛杉磯商會和好萊塢歷史信托共同管理的這條大街,是需要自籌資金來維護運行的,這也就促成了許多(包括跨界)人士的有機會入選??……</p> <p class="ql-block">……由于人多車也多,拍出來的中國劇院在全景圖,畫面亂哄哄的根本沒法看……所以這里請來了一張畫面安靜的官方推介圖……</p> <p class="ql-block">……與好萊塢的各種文化IP有關的很多紀念品,在這條街上能見到、買到,尤其是在中國劇院旁邊的好萊塢紀念品商店(上圖)里,如有這方面收藏習慣的人士,來此應該會是非常開心的……店中這輛老爺車,據說就是“貓王”當年用過的原車。</p> <p class="ql-block">……影視明星的模仿秀,在好萊塢大街一帶也能見到很多,尤其是那位辨識度很高的夢露女士。本圖中的遠處,就是一位正在店內演唱的模仿者……在大街上,蝙蝠俠類的游走模仿者就更是多了……與他們合影或給他們拍照,都是需要付費的。人家大熱天的捂著一身行頭,也很不容易,游客們為自己的心情而付費,也是一件太應該的事了。一般是一美元起,根據游客對自己的身份定位,如能多付一點,那就更為愉快了(對方的表情和肢體動作也會更加配合)??……</p> <p class="ql-block">……在好萊塢大街的兩側,也還有為數不多的幾座老建筑,還有點老錢的味道,如圖中的這座“極樂德利”影院以及它旁邊的這座古希臘風格的建筑物(只是其門頭上方刻的字看不大清楚,感覺好像是一句共濟會的格言吧??……)</p> <p class="ql-block">……若純粹從旅游者的角度來看,這條街的不足也是挺明顯的……除了前面說過的地面,這里的建筑物之間,風格也不太協調,所以除了紀實照,也是很難拍出有藝術感的照片的……再就是人行道上的樹也太少了,而且棕櫚樹還占多數……棕櫚這種樹,對加州的強烈陽光,是起不到任何遮蔭作用的,早年西班牙人初來乍到,種上這種樹是表明這里成了自己的領地(以區別于本地土著人的無花果樹等樹種)……美國成了這里的主人之后,沿用棕櫚樹,也只是為了追求一種海邊的休閑風情……這種樹,除了拍照片能給畫面增加點垂直線條、在海天空曠的背景下能增加點人文氣息外,也是沒有什么別的實用價值的(尤其是它還有率先接受閃電的特點,每次雷雨天,它都會被閃電擊中、點燃幾棵,是個不折不扣的火災引燃樹種)……聽說好萊塢地區現在已經有了一個市政規劃,準備更換這里的樹種,這還真是很令人期待的一件事(至少是先把大街兩側的樹換植一部分吧)??……</p> <p class="ql-block">……遇到有樹蔭的通道不容易,大家都在有陰涼的一側,互相逆行擠著走??……</p> <p class="ql-block">在好萊塢大街上大致看了看后,也就可以轉往它的南側了……那里有一條與之平行一段的另一條大街,日落大街。由于在日落時分,順著日落大街一直往西、再往西南去往圣莫妮卡海灘的方向,有時能看到色彩比較飽和的晚霞,所以這條街也被一些人傳得很小資、被說成是一個迷人的景致……但那只是人在心態松弛、身上沒有汗、手里端著一杯冷飲的狀態下,才有可能偶爾有之的一種感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還有過一部與那條大街同名的電影,至于它們二者之間,究竟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很多人也說不太清楚……這條街很長(有30多公里),如要表達具體的位置,是要說到橫豎兩條街的交叉口,才會有清晰感(如下圖)……如果把星光大道上的中國劇院當作好萊塢地區的中間節點來看,在它的西邊和西北邊,可以算是西區,那是一個主打熱鬧和消費的區域,有點奢侈品一條街和酒吧一條街合體的意思;而在它的東邊,則基本上都是一些偏普通的居民生活區了……由于此次既沒有什么品牌性的購物需求、也沒有去酒吧和年輕人湊熱鬧的打算,所以就選擇往東、在日落大街和好萊塢大街之間的、比較安靜的街區里轉一轉……</p> <p class="ql-block">……稍微整齊一點、新一點的樓宇,拐到星光大道旁邊的街區,就逐漸多了起來……</p> <p class="ql-block">在這種老城市里瞎轉悠時,如果事先沒有做功課,有一個簡單實用的辦法,就是找教堂,尤其是那種社區小教堂。它的周邊一般都是居民區……在洛杉磯這里,這種方法尤為有效,因為除了市中心,普遍的房子都不太高,是更容易看到教堂的尖頂的,屆時再根據地圖估算一下它們之間的距離,計劃好先后次序,一趟轉下來,居民區也就能看得個七七八八了……</p> <p class="ql-block">首先來到了一座浸禮會教堂。中午沒有開門,就只能在周圍張望一下了……這座教堂大概就是由率先開發好萊塢的那對夫婦,后來募捐修建的兩座教堂中的一座了。墻上的奠基石(下圖)上記載了,這座教堂建于1917年,失火于1935年,重建于1936年……</p> <p class="ql-block">……所謂浸禮會,是美國的基督教新教中的一個較大分支。美國的新教有200多個大大小小的分支,它們之間有矛盾和競爭,但并不惡性……浸禮派內部也有幾十個分支,之間雖然也有一些不同,但作為局外人看來,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差別……若要用中國文化中的派別來看新教各派別,也可以套用佛教中有若干宗、道教中有眾多派的這種現象來理解……</p> <p class="ql-block">本圖中是一所社區小學的禮堂。其門頭也是好萊塢的范兒,被海報性的廣告牌擠得滿滿的……</p> <p class="ql-block">……在這所名為“塞爾馬”的學校的運動場上,學生們正在進行著棒球的基本訓練……</p> <p class="ql-block">在好萊塢地區,露天劇場是很多的。美國年輕人最為熱衷的搖滾樂,是一種互動型的音樂形態,人們在中規中矩的劇場里是放不開的,只有在這種露天的場合,人們才可以臺上臺下地一起大喊大叫亂跺腳、互相擊掌亂噴吐沫星子??……上圖中的年輕人正在排隊檢票、有序入場……</p> <p class="ql-block">走過了一條有著環球游樂場風格的酒吧風情街,但目前看上去是處在一種閉街的狀態……西班牙文化加上墨西哥文化的特點就是,在下午4點鐘之前,人們是不大外出活動的,尤其是在星期天……</p> <p class="ql-block">在好萊塢東區,越往東,社區的居民構成狀態越普通,流浪人士也會越來越多……但那些統計數據中所謂的居民受教育程度低、犯罪率高等,白天從這里走過時,也是不會有太多的直觀感覺的……看到的也就是人少、商業活動不太熱鬧……</p> <p class="ql-block">……美國的市政維護費用也是分區的,在活錢不多的社區,基礎設施的外觀就顯得破舊了些,如在這座挺有味道的建筑物旁邊,一棵枯樹看著也有年頭了,但一直沒有被更換……</p> <p class="ql-block">來到了一所神學院。在墨西哥裔居民為主的居民區,天主教的文化傳統是很突出的……這座建于1915年的神學院,面積挺大的,僅停車場車位就有近百個……值班的是一位年輕人(下圖),他曾經在中國大連工作過一段時間,能在這里見到中國訪客,他還是很高興的,所以也就熱情地攀談了一會……</p> <p class="ql-block">……本圖是神學院院子的一角……下圖是大門緊閉著的宿舍區。</p> <p class="ql-block">……圖中是神學院的辦公樓……從奠基石上的說明中看,它資格也是很老的……教會的官方組織也設了在這里,雖然星期天沒有人辦公,但樓門是開放的,只是在沒有人但有監控的情況下,到處拍照不禮貌,所以也就沒有留下樓內辦公室、會議堂等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畢竟是在好萊塢區,星光大道的創意也滲透到了這里。神學院歷年評選出來的優秀人員名字,被刻在了地磚上……現在的美國教會,面向社區的服務也是全方位的,除了在宗教方面,同時還開辦許多非宗教性的講座和讀書會活動,指導大家處理職場、家庭、社交等多種問題,甚至也還進行廚藝交流、提供免費午餐等多種聚會……</p> <p class="ql-block">與這座神學院為鄰的是一座天主教堂,它是屬于一個耶穌會的傳教中心所有……下圖是神學院與這個傳教中心兩家之間的一個過道。</p> <p class="ql-block">……這座名為“圣伊格納修斯”的傳教中心, 是耶穌會的核心組織。耶穌會是一個較老的天主教的派別,最早來中國傳教的,就來自這個派別的人,最著名的有利瑪竇等……這個組織最早的大本營是在葡萄牙,后來是在法國……西班牙崛起后,為爭奪傳教的主導權,就打壓他們,在美洲殖民地扶持兄弟會來取代耶穌會……但在打壓了幾百年之后,現在也壓不住了,終于還出了一位耶穌會的羅馬教皇(第266任,方濟各)……從局外人的角度來看,耶穌會注重教育、醫療等,在促進社會的近代功能形成方面,還是做了不少有益的事的……圖中這個金屬銘牌上的頭像,就是該教派的創始人伊格納修斯。</p> <p class="ql-block">……只是耶穌會的那些規矩,如果把邏輯穿透了來看,等級感還是很強的,所以它與中國封建文化也是有著天然的內在沖突性的,故而它在近代中國,也必然是成不了來華基督教陣營中的主流的……到是后來進入中國的新教諸派別,與有了近代知識的中國人的契合度更高一些(這也因為近代中國社會的主流追求方向,是面向新大陸,而并非擁抱舊歐洲)……</p> <p class="ql-block">……無論是這座教堂還是這座神學院,里面的空間雖然都較大,但都很安靜,沒有雜人……這也與這里不接待流浪人員(見門上的禁止牌)的規定有關。洛杉磯的流浪人士還是有一定規矩底線的,凡禁止他們去的地方,也就不會賴皮賴臉地去打擾了……在世界上的傳統農業社會地區,流浪人士的構成,基本上是貧窮且從未成過事的一些人,而在洛杉磯這里,流浪人士則多數是腦子有點問題或者是事業失敗了的人??……</p> <p class="ql-block">……在教堂的一處小院子里,還看到了一位墨西哥裔的女士,她在圣母山前安靜地坐著,正在心有所念之中??……</p> <p class="ql-block">穿過神學院,它的另一側就是日落大道了,這一段的路面是還挺寬的……日落大道由于比較長,所以寬窄也不一,從單向兩車道到六車道以上不等。好萊塢這里的車道之所以比較寬,也是有歷史原因的,當年該地在并入洛杉磯的時候約定,當地人是可以在街上隨意驅放牲口的……盡管后來有了限制,也還是允許不超過2000頭的牛,在街上走來走去的……故當時的路(由于已經通了電車)也就修得都比較寬,以免互相搶道……此時烈日當空,路上的車不多,人也很難見到,至于牛,除了偶爾能聞到牛排的香味外,就更是一頭也不見到的了??……</p> <p class="ql-block">看著新派的樓宇和老派的舊建筑交替出現,訪客的審美坐標也處在不停地變換之中……</p> <p class="ql-block">……同時由于洛杉磯面積大,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多個功能不同、文化元素不同的區塊。旅游者在各區塊之間奔波,是會很辛苦的,如有可能,最好是在不同區域,分別住上幾天,以避免把時間扔在路上……但無論是住在哪里,那里也都會是大洛杉磯地區的一個縮影,即你說它發達吧,亂七八糟的地方和事都挺多的……但你說它落伍了吧,其表象之下所蘊含的文明化水準還是挺高的……也許這就是二戰后的美國價值觀(“四大自由”),所導致的必然現象吧??……</p> <p class="ql-block">……“言論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匱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懼的自由”……小羅斯福總統在二戰后為世界推出的這一準則十分凝煉??。但只是任何一個社會要保障這四大自由的實現,都是很費勁的,故在很多的時候,人們還是要靠上帝施以援手的??……</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哈密市|
宜丰县|
青河县|
贵阳市|
晋江市|
梧州市|
集贤县|
汾西县|
临湘市|
博白县|
察隅县|
正定县|
威信县|
武隆县|
萝北县|
曲松县|
罗甸县|
安庆市|
丹寨县|
邵武市|
龙陵县|
沁水县|
乐东|
民县|
潼南县|
靖边县|
科技|
宁晋县|
泉州市|
登封市|
怀集县|
彝良县|
绍兴县|
岳普湖县|
阿克陶县|
张掖市|
望都县|
丰台区|
鸡东县|
合作市|
永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