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當年枝柳鐵路建設望城民兵營負責工地廣播站即政治宣傳、思想鼓動的我,五十五年后重訪鐵建工地,春水依舊漫過溢洪道。當年架在低洼之上的雙橋墩,像兩柄刺破時空的青銅劍,斑駁的混凝土表面依稀可見風雨侵蝕的標語痕跡。手指撫過粗礪的橋體,耳畔忽然卷來1970年冬天的風,裹挾著鐵錘與鋼釬的交響。</p> <p class="ql-block">那是個用血肉之軀丈量山河的年代。十萬民兵背著竹簍鐵鍬,如同遷徙的雁群掠過湘西的崇山峻嶺。沒有重型機械的轟鳴,只有獨輪車在泥濘中碾出的深痕,只有凍裂的虎口滲進桑木扁擔的年輪。每天清晨六點,我便開啟了工地廣播,鐵建民兵們在“東方紅”、“我們走在大路上”等高昂激情的旋律聲中撞碎薄霧,開始新的一天戰斗,高音喇叭里迸發的戰報與快板,是比稀粥咸菜更滾燙的燃料。</p> <p class="ql-block">記得澆筑橋墩的那些日日夜夜,有時細雨雪珠打在油氈雨披上沙沙作響;夜間民兵們輪班舉著馬燈,看混凝土順著竹篾模板一寸寸爬升。凍僵的手指攥不緊鐵鍬,就在掌心呵口熱氣;困得眼皮打架,就對著空曠的田野吼兩句樣板戲。當朝陽將兩個巨人般的橋墩鍍上金邊時,不知誰的嗓子先破了音:"咱們這是給共產主義打樁基啊!"</p> <p class="ql-block">最難忘那副命運多舛的對聯。營部辦公室才俊知青張美華遵照教導員湯永新的指示,在撤離鐵建工地時留個紀念:在我營修筑的官亭二號橋兩個并立的橋墩上貼一付大大的對聯,體現望城營鐵建民兵的豪情與壯志。很快對聯“胸懷祖國,架橋連五洲;放眼世界.修路通全球”擬定,夠氣魄了??僧攺埫廊A用排筆在紅紙上寫完“球”字最后一撇、一字一米見方近二十米長的對聯書就時,卻傻了眼:橋墩光禿禿.孤零零地矗立在溢洪道上,只有寒風作伴。模板雖先拆了,腳手架也拆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連原來搭腳手架的杉條都不見了蹤影。橋</span>墩的墩帽上只剩一根粗粗的纜繩還掛著隨寒風搖?不停,怎么貼上去呢?再大的困難也難不倒豪情滿懷、四肢不算發達,頭腦也不算簡單的幾個熱血青年。我自告奮勇,便抓住纜繩一寸一寸攀至墩帽上,后又扯拉上幾人,北風把紅紙吹得獵獵作響,漿糊未干就快被凍成冰碴,我們硬是用體溫捂化了寒冬,抗住凜冽北風,在幾個同伴同心協力下,我身系纜繩慢慢下降,親手完成這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p> <p class="ql-block">如今乘火車在枝柳線上掠過武陵山區,隧道群如銀梭織就時光錦緞。當年掛在杉木腳手架上的馬燈,已化作一帶一路的航標;我們用草鞋丈量的山徑,正有中歐班列呼嘯而過。官亭二號橋墩靜立如初,混凝土裂縫里或許還嵌著那年冬天的雪粒,而當初"連五洲、通世界"的豪言,早已實現,順著鐵軌延伸到了亞歐大陸的盡頭。</p> <p class="ql-block">暮色中的橋墩漸漸隱入蒼茫,卻有什么在暮色中愈發清晰——那代人以肉身作路基、拿熱血當焊槍澆筑的,何止是一條鐵路?他們用生命刻度標注的精神海拔,永遠矗立在民族奮進的等高線上。</p> <p class="ql-block">圖片源自網絡及自編。</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什邡市|
崇阳县|
永城市|
湘乡市|
武汉市|
长宁区|
健康|
尚义县|
江山市|
九龙坡区|
革吉县|
嘉兴市|
新昌县|
义马市|
分宜县|
阿克苏市|
全椒县|
芦溪县|
芜湖市|
连州市|
蕉岭县|
广宁县|
广饶县|
祁门县|
贺兰县|
元谋县|
贵州省|
布拖县|
获嘉县|
南平市|
梅河口市|
屯留县|
志丹县|
象州县|
江阴市|
莎车县|
花垣县|
汾阳市|
临泽县|
随州市|
正定县|